華文網

柔情似水染指尖,棲鳳東來閣中藏:“棲鳳會館”平房變園林的奇跡

“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自古以來,揚州就是一座天下美食、美景與美人的完美交融之地,更是一座具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小到一片柳葉,一瓣桃花,一塊磚瓦,

一行石階,皆是三步一詩,五步一景,處處皆有故事。位於埂子街水倉巷的“棲鳳會館”——就是一處極具揚州亭臺樓閣特色的私人庭院。

踏入棲鳳會館,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座佈滿青苔的石壁流淙,涓涓清泉由石縫間彙聚,落入下方一汪碧池。院內全部是青磚鋪地,青磚間隙和磚面似有薄薄的一層青苔,院內青磚路面上放有五面荷葉腳踏,寓意步步登高,五穀豐登。主體院落南側是一棟二層小樓,北側則是錯層,頂端建了座樓閣。整個庭院充分利用了空間,極具立體感。

據棲鳳會館主人王元鳳介紹,棲鳳會館原是一處鹽商私宅中的一進,本是平房,面積大概有近兩百平方,祖輩買下後他從小就生活在這裡。從五交化公司退休後,

他就自己創辦了一家工廠,十年前手頭富裕了,就有了重新打造老宅的想法。如何打造亭臺樓閣,就看地景怎麼弄,王元鳳想到三個東西:要有樓、有水、有山。

王元鳳平時的業餘愛好就是研究揚州園林,於是他親自操刀,設計出生態景觀,一期就是對庭院進行改造,而水系的運用可謂是令人叫絕。從高處埋一個水管下去,讓水自己滴下去。水道沿著牆邊埋入,花費了幾個月時間,全由小石頭壘成,石壁流淙。

庭院中,涓涓細流由石縫間溢出,拍打假山和人造景的植被、小橋和石間,讓人有賞心悅目的感受。而院中圈養的一隻孔雀更讓整個空間靈動了起來。

老王告訴記者,北側為主樓,以前是平房,在二期改造中將原來的頂部抬高,增加了一個二樓樓層。二樓樓層與南側的樓層中由一觀景廊連接,既能進入餐廳,也能夠在廊上欣賞風景。而右北側樓梯向上又見一錯層,便是這家私家的樓閣。樓閣外暗藏一木質樓梯便上了天臺,古城區的面貌盡收眼底。王元鳳說,在這個地方,揚州5.9個平方公里的老城區一半都盡收眼底,後面有一個古廟,還可以互相借景。

如此縝密的設計,老王整整用了十年,目前大體雛形已成,對於院中的具體細節還在雕琢,即使如此,專家們也是大為驚歎。

揚州市庭院藝術研究會會長徐鵬志說,改造後的庭院能夠達到三百五十平方面積,房子多了,功能也多了,不但視野寬廣,還充分利用了空間。

多少年來追求園林的夢,大家都在慢慢地圓起來,像雨後春筍一樣,現在揚州的私家園林已經有上百家,而在十五年前只有四五家人家,這也已經形成了揚州人熱愛園林的氛圍,成了揚州的一道風景線。

由於慕名而來的遊客越來越多,王元鳳現今對臥室進行了改造,成為了一個民居客棧,也便於更好地宣傳揚州的園林文化。

來源|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編輯|朱蔣慧

老王告訴記者,北側為主樓,以前是平房,在二期改造中將原來的頂部抬高,增加了一個二樓樓層。二樓樓層與南側的樓層中由一觀景廊連接,既能進入餐廳,也能夠在廊上欣賞風景。而右北側樓梯向上又見一錯層,便是這家私家的樓閣。樓閣外暗藏一木質樓梯便上了天臺,古城區的面貌盡收眼底。王元鳳說,在這個地方,揚州5.9個平方公里的老城區一半都盡收眼底,後面有一個古廟,還可以互相借景。

如此縝密的設計,老王整整用了十年,目前大體雛形已成,對於院中的具體細節還在雕琢,即使如此,專家們也是大為驚歎。

揚州市庭院藝術研究會會長徐鵬志說,改造後的庭院能夠達到三百五十平方面積,房子多了,功能也多了,不但視野寬廣,還充分利用了空間。

多少年來追求園林的夢,大家都在慢慢地圓起來,像雨後春筍一樣,現在揚州的私家園林已經有上百家,而在十五年前只有四五家人家,這也已經形成了揚州人熱愛園林的氛圍,成了揚州的一道風景線。

由於慕名而來的遊客越來越多,王元鳳現今對臥室進行了改造,成為了一個民居客棧,也便於更好地宣傳揚州的園林文化。

來源|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編輯|朱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