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除了“司南像一把湯勺”,小時候學的張衡地動儀也不是那麼回事

前幾天,短史記發表了一篇文章《別再說“司南像一把湯勺”了》,對歷史學者王振鐸根據個人見解所提出的司南進行了考證,並指出這樣的模型並不能指示方向。

其實,王振鐸先生不僅在復原司南的問題上出了漏子,在復原地動儀的時候,同樣犯了想當然的毛病,由此看來,讓學歷史的搞科研,真的是不靠譜。

由於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國人很少有不知道“地動儀”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鵬一直以為地動儀是一個預測地震的儀器,

後來才知道被史學家騙了。

張衡的候風地動儀絕不是地震預測儀,它只能在地震發生之後,大致預測發生地震的方向,並不能記錄發震時刻,更不能記錄震級,嚴格來說,連“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也算不上。

即使這樣,在西晉末年,這台“地動儀”徹底失蹤了,

只在西晉文人范曄所著《後漢書·張衡傳》中留下了不到200字的記述。

儘管後來,北齊的信都芳和隋朝的臨孝恭,也都分別製造過地動儀,還留下了相關著作《器准》和《地動銅儀經》,記述了它的圖式和製作方法。但唐代以後,這兩本書失傳了。

目前,我們在課本中所看到的那個地動儀是考古學家王振鐸根據《後漢書》中的記載的196個字,

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於1951年設計並發明的。

1952年4月,《人民畫報》對這尊模型的復原進行了報導,並用了一個整版的篇幅圖文並茂地向讀者講解了地動儀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請記住,是“直立杆原理”。

事實上直立杆原理是錯的,因此這個模型是個樣子貨,那珠子掉不出來。1988年,“地動儀”訪問日本奈良,中方人員在解說時,要手持一根木棍,木棍捅一下,龍口中的銅丸才會掉到下麵青蛙的口中。

儘管如此,王振鐸復原的這個“地動儀”還是被編寫進入全國中小學教科書,並略去了復原字樣。

於是,一代又一代師生(包括大鵬)都認為,課本上的圖片,

就是張衡當年造的地動儀。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從1960年代起,王振鐸這“地動儀”,就不斷遭到日、美、荷、奧等國地震學界的質疑。

不過,批評的最形象的是中國地震學的奠基人傅承義院士,作為王振鐸的老朋友,他對王振鐸他說了一句讓人挺尷尬的話:“房梁下吊塊肉都比你那個模型強!”

為了讓地動儀徹底能動起來。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組成課題組,聯合研究張衡地動儀新的復原模型。

馮銳根據比《後漢書》年代更早的史料《續漢書》,採用“懸垂擺原理”取代了傳統的“直立杆原理”,成功的把概念模型還原成了科學儀器,使之真正有了驗震功能,該成果受到了地震學和考古學專家的肯定。

2011年4月份,湖南省益陽市南縣職業中專語文教師黃佑軍完成了張衡候風地動儀的復原研究工作。他提出了專利申請:帶八條甬道固定都柱和推力板機關的張衡候風地動儀。

其實,地動儀還有一個模型,是現代地震學的奠基人——英國人莊·米爾恩在1883年設計的,也是他第一個把後漢書翻譯成英文,向全世界介紹張衡的。

米爾恩在瞭解了張衡地動儀的懸垂擺原理後,於1894年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台近代地震儀,也就是說,張衡並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對世界地震學從沒有過任何影響,而是產生過一定影響的。

為了讓地動儀徹底能動起來。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組成課題組,聯合研究張衡地動儀新的復原模型。

馮銳根據比《後漢書》年代更早的史料《續漢書》,採用“懸垂擺原理”取代了傳統的“直立杆原理”,成功的把概念模型還原成了科學儀器,使之真正有了驗震功能,該成果受到了地震學和考古學專家的肯定。

2011年4月份,湖南省益陽市南縣職業中專語文教師黃佑軍完成了張衡候風地動儀的復原研究工作。他提出了專利申請:帶八條甬道固定都柱和推力板機關的張衡候風地動儀。

其實,地動儀還有一個模型,是現代地震學的奠基人——英國人莊·米爾恩在1883年設計的,也是他第一個把後漢書翻譯成英文,向全世界介紹張衡的。

米爾恩在瞭解了張衡地動儀的懸垂擺原理後,於1894年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台近代地震儀,也就是說,張衡並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對世界地震學從沒有過任何影響,而是產生過一定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