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類火星生存可能根本性改變身體和心理健康

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稱,人類火星生存並非易事,

國際空間站和南極洲實驗無法真實模擬火星環境,宇航員在火星生活會出現身體和心理的變化。

據美國太空新聞網站報導,2016年,兩位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度過了接近一年時間,他們是美國宇航局宇航員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和俄羅斯宇航員米哈伊爾-科爾尼延科(Mikhail Kornienko),研究發現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出現了變化。

美國宇航局稱這項研究任務是“火星旅行”的一部分,預計本世紀三十年代將發送人類至火星,

近期《太空策略雜誌》撰文指出,人類移居火星需考慮諸多因素,但不可能簡單地完全模擬地球環境參數。

研究負責人、波蘭資訊技術和管理大學認知科學家康拉德-斯佐西克(Konrad Szocik)說:“我們無法類比火星環境相同的物理和環境條件,尤其是火星微引力特徵或者放射性照射,因此我們無法精確預測地球人類在火星生存的身體和生物效應。”

火星單程旅行以及潛在的各種危險是無法在國際空間站或者地球南極洲模擬的,

據悉,南極洲作為地球最偏遠地區,經常作為太空環境模擬實驗地點。斯佐西克稱,在南極洲實驗中人們並未達到宇航員太空生活的生命保障指數,無法完全模擬太空生活環境。

斯佐西克表示,人們如果能適應于惡劣生存環境,那麼他們將能夠完成火星探索任務,這並不是說國際空間站或者南極洲對於太空探索訓練沒有任何意義,

但未來我們有必要對火星宇航員進行身體調整,以及進行心理輔導訓練。

可能採用電子療法增強宇航員感官意識,或者進行藥物治療,在特殊時刻有助於減輕情緒反應,類似的環節多數出現在科幻電影中。斯佐西克表示,我非常關注未來火星人類基地如何正常運行,雖然科學家較多地討論人類基地建造和維護的科技或者財務方面產生的問題,

卻很少研究火星基地宇航員的社會層面。

人類是群居動物,以社會群體形式生存,群體生存會產生諸多問題,我們目前應當考慮如何避免一些典型的人類生存問題,例如:衝突、戰爭、欺騙等。同時,斯佐西克還擔憂人類在火星的繁衍問題,這不僅需要科技和衛勤保障系統,還需要大量的人口,從而避免近親結婚,火星人類基地人口數量應至少保持在500名成年人。

不僅如此,醫護人員還應當考慮如何減少疾病導致的死亡率,很可能相關的醫療技術會無效,並且需要考慮到火星放射性環境等因素。之前斯佐西克撰文分析宗教信仰對於火星人類居民的影響,讓他們的精神生活充實是十分重要的。

中文科技資訊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中文科技資訊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請即與中文科技資訊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