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家之言|“人民的名義”現實版同樣火爆,巨貪碩鼠開審!

西安地鐵12名涉事官員被調查,最高檢反腐大戲《人民的名義》上映,天津武長順案一審開庭。這幾天,三件事前後腳而來,讓“依法反腐”這個深刻的話題,再次火熱。

在“反腐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的今天,

當聚光燈再次彙聚,人們發現,反腐敗這個熱度不減的話題,從未離開中央舞臺。

(圖:西安地鐵電纜門出現後,西安市人民政府立刻召開新聞發佈會,市領導鞠躬致歉。)

它們背後,是什麼力量在推動?這些“戲很足”的反腐劇,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巡視組進駐第二天,12人“落馬”,速度!

圍繞著西安地鐵電纜事件的所有權力鬼祟,正在被一點點掘開,鋪陳于陽光之下。

3月28日,西安市紀委公佈了第一份問責名單,包括西安市質監局稽查總隊總隊長在內的12人,都在問責之列。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這份名單公佈前的3月27日,西安市委第七巡視組剛剛進駐市地鐵辦(公司)。

這速度,十分給力。

速度之外更有力度。這份12人的“落馬”名單中,西安市質監局稽查總隊就占了7席,而且,稽查總隊總隊長和副總隊長共3人全部被問責,可謂把這個單位的“領導層”一網打盡。此外,原西安市地鐵辦副主任,現西安市科協常務副主席唐宏波,也“難逃此劫”。

(圖:稽查總隊被組織調查的7名官員。)

小夥伴們是否還記得,

在西安地鐵“電纜門”發酵期間,曾上演過奧凱公司負責人下跪道歉、西安市領導鞠躬致歉的一幕?戲很足,真誠悔過也是對的,但無法取代應有的問責——該來的,一定會來。

威力強大,鐵面無私。

輿論對事件的關注雖然降溫,處置與問責卻不曾減速。正如西安地鐵電纜事件所呈現的,事故的發生,是否因權力濫用與利益交換而起,從紀檢角度的調查和問責,就成為事故處理的必有環節。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進駐西安地鐵辦的巡視組,是一種“機動式巡視”。

今後的專項巡視很可能更多的是機動而靈活。可能對一個地方巡視過了,又發現了比較突出的問題或者有反映的問題,我們可以就這一個事、就這一個幹部派一個專項巡視組,
把這個問題搞明白。機動靈活,摸不著,突然就來了,我看這個震懾作用很大。

響雷之後,必有疾雨。官員“落馬”,就是他們自己以腐敗埋葬仕途的回聲。2016年,最高檢立案偵查職務犯罪47650人,其中原縣處級幹部2882人、原廳局級幹部446人。更依法對21名原省部級幹部立案偵查,對令計畫、蘇榮、白恩培等48名原省部級以上幹部提起公訴。

如果說,高級幹部“落馬”彰顯了反腐敗的力度,那麼對於在民生問題上,弄權者的“零容忍”,就是對反腐敗對人民“有溫度”的最好證明。

反腐劇尺度放大,法治面前,沒有“禁區”

仿佛是呼應,又仿佛是接力。戲很足的西安地鐵“電纜門”,在問責處理期間,迎來了一部正戲的開播——檢察反貪大戲《人民的名義》。

這部由最高檢影視中心立項出品,被稱為“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劇,甫一出手,就以3.9%的收視率斬獲全國網收視第一。

俗話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反腐,這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攻佔了各大媒體的收視榜。以人民名義進行的依法反腐,如約收穫人民的認可與關注。

這部劇,尺度超出預期。

在反腐劇領域,我們之前很少見到,反面角色的“尺度”能突破市級。而在格局和人設上,《人民的名義》有了重要突破,其中反面角色的最高級別直至副國級,也因此被稱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劇”。

這也正應了小夥伴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話——在反腐面前,沒有潛規則、沒有丹書鐵券、沒有鐵帽子王。

(圖:陸毅在劇中飾演反貪局長侯亮平。)

不僅尺度大,而且這部“顏值”很高的反腐大戲,有非常明顯的現實觀照。

小夥伴們都知道,十八大以來,省部級以上的落馬高官有五六十人之多。在這個基礎上,《人民的名義》對反面人物,才能有如此“大尺度”的展現。此外,據媒體披露,一開篇,那個貪污金額高達2.3億元的處長,角色的原型正是國家能源局原司長魏鵬遠——“小官巨貪”的一個典型。而劇中還有這樣一個情節,反貪局長侯亮平為清點某貪官家裡的現金,用壞了12個驗鈔機,這個細節也並非完全虛構,它就來自真實的新聞報導。

藝術源于現實。西安地鐵追責帷幕漸開,《人民的名義》劇情柳暗花明,昔日津門“武爺”過堂受審,臺上台下,依法反腐的進行曲持續推進,鼓點漸密。

識破“兩面人”,

去偽存真的“照妖鏡”是什麼?

不知小夥伴發現沒有,這三件事如果說有什麼共同點,除了都是“反腐”題材外,還都暗合了三個字——戲很足。

前者的跪地、鞠躬等戲碼,自不待言;中間者,則塑造了一幕幕頗具張力的“兩面人”形象:比如《人民的名義》一開場,就演了一個國家部委的項目處長被人舉報受賄上千萬。當反貪總局偵查人員前來搜查時,看到的卻是一位長相憨厚的“老農民”在簡陋舊房裡吃炸醬麵……

後者,“落馬”後被查抄12皮卡物品這一細節,本就令人咋舌。在29日的一審庭審後,更有媒體盤點,武長順“創造”了十八大後幾個最高紀錄:罪名數量6個,創紀錄;涉案金額超5億元,更創紀錄。

是的,沒有人臉上寫著“貪官”二字。在問題暴露之前,這些官員們可能是一種樣子,“落馬”之後,另一種隱秘的樣貌才浮出水面。

對號入座,“兩面人”在現實中更不乏其人。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曾說了不少諸如“腐敗沒有後悔藥”之類的話,暗地裡卻打招呼干擾紀委辦案;廣州市委原書記萬慶良落馬之前言辭“懇切”,請別人監督自己,私下卻瘋狂斂財、多次出入豪華會所;山東濟南市委原書記王敏常常把“守紀律講規矩”掛在嘴上,背地裡卻全家上陣、大肆貪腐。

要識破日益隱秘的腐敗,揪出官場中的“兩面人”,必須要有一面去偽存真的“照妖鏡”。這個“照妖鏡”,就是法治。

身在官場,不管你是“一面人”、“兩面人”還是“多面人”,毫無疑問,規矩與紅線確實存在,但這是由法律而非權力,或是行政級別劃定的。更準確地說,是由法律為權力劃定的。

權乃公器,法為國綱。法治的要義,就是一切治理難題都要依靠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化解。在立法日益公開、透明、民主的今天,法律除了人民意志與公共利益的凝結,再無其他身份。

法律,就是權力的界河。你恪守法律、秉公辦事,道路才會遠走越寬;你若背棄初心、“兩面三刀”,在大眾面前演得再好,等待你的是同樣的結局——由法律編織的大網,平等地敞向每一個貪官,不管他官位有多高、戲有多足。

自當引法律之劍共擊之。

演技褪去,才知誰在裸泳。托底的岸,永遠用法治的砂石築成。

通州檢察

通州區人民檢察院

長按二維碼關注

如果說,高級幹部“落馬”彰顯了反腐敗的力度,那麼對於在民生問題上,弄權者的“零容忍”,就是對反腐敗對人民“有溫度”的最好證明。

反腐劇尺度放大,法治面前,沒有“禁區”

仿佛是呼應,又仿佛是接力。戲很足的西安地鐵“電纜門”,在問責處理期間,迎來了一部正戲的開播——檢察反貪大戲《人民的名義》。

這部由最高檢影視中心立項出品,被稱為“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劇,甫一出手,就以3.9%的收視率斬獲全國網收視第一。

俗話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反腐,這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攻佔了各大媒體的收視榜。以人民名義進行的依法反腐,如約收穫人民的認可與關注。

這部劇,尺度超出預期。

在反腐劇領域,我們之前很少見到,反面角色的“尺度”能突破市級。而在格局和人設上,《人民的名義》有了重要突破,其中反面角色的最高級別直至副國級,也因此被稱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劇”。

這也正應了小夥伴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話——在反腐面前,沒有潛規則、沒有丹書鐵券、沒有鐵帽子王。

(圖:陸毅在劇中飾演反貪局長侯亮平。)

不僅尺度大,而且這部“顏值”很高的反腐大戲,有非常明顯的現實觀照。

小夥伴們都知道,十八大以來,省部級以上的落馬高官有五六十人之多。在這個基礎上,《人民的名義》對反面人物,才能有如此“大尺度”的展現。此外,據媒體披露,一開篇,那個貪污金額高達2.3億元的處長,角色的原型正是國家能源局原司長魏鵬遠——“小官巨貪”的一個典型。而劇中還有這樣一個情節,反貪局長侯亮平為清點某貪官家裡的現金,用壞了12個驗鈔機,這個細節也並非完全虛構,它就來自真實的新聞報導。

藝術源于現實。西安地鐵追責帷幕漸開,《人民的名義》劇情柳暗花明,昔日津門“武爺”過堂受審,臺上台下,依法反腐的進行曲持續推進,鼓點漸密。

識破“兩面人”,

去偽存真的“照妖鏡”是什麼?

不知小夥伴發現沒有,這三件事如果說有什麼共同點,除了都是“反腐”題材外,還都暗合了三個字——戲很足。

前者的跪地、鞠躬等戲碼,自不待言;中間者,則塑造了一幕幕頗具張力的“兩面人”形象:比如《人民的名義》一開場,就演了一個國家部委的項目處長被人舉報受賄上千萬。當反貪總局偵查人員前來搜查時,看到的卻是一位長相憨厚的“老農民”在簡陋舊房裡吃炸醬麵……

後者,“落馬”後被查抄12皮卡物品這一細節,本就令人咋舌。在29日的一審庭審後,更有媒體盤點,武長順“創造”了十八大後幾個最高紀錄:罪名數量6個,創紀錄;涉案金額超5億元,更創紀錄。

是的,沒有人臉上寫著“貪官”二字。在問題暴露之前,這些官員們可能是一種樣子,“落馬”之後,另一種隱秘的樣貌才浮出水面。

對號入座,“兩面人”在現實中更不乏其人。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曾說了不少諸如“腐敗沒有後悔藥”之類的話,暗地裡卻打招呼干擾紀委辦案;廣州市委原書記萬慶良落馬之前言辭“懇切”,請別人監督自己,私下卻瘋狂斂財、多次出入豪華會所;山東濟南市委原書記王敏常常把“守紀律講規矩”掛在嘴上,背地裡卻全家上陣、大肆貪腐。

要識破日益隱秘的腐敗,揪出官場中的“兩面人”,必須要有一面去偽存真的“照妖鏡”。這個“照妖鏡”,就是法治。

身在官場,不管你是“一面人”、“兩面人”還是“多面人”,毫無疑問,規矩與紅線確實存在,但這是由法律而非權力,或是行政級別劃定的。更準確地說,是由法律為權力劃定的。

權乃公器,法為國綱。法治的要義,就是一切治理難題都要依靠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化解。在立法日益公開、透明、民主的今天,法律除了人民意志與公共利益的凝結,再無其他身份。

法律,就是權力的界河。你恪守法律、秉公辦事,道路才會遠走越寬;你若背棄初心、“兩面三刀”,在大眾面前演得再好,等待你的是同樣的結局——由法律編織的大網,平等地敞向每一個貪官,不管他官位有多高、戲有多足。

自當引法律之劍共擊之。

演技褪去,才知誰在裸泳。托底的岸,永遠用法治的砂石築成。

通州檢察

通州區人民檢察院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