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海甯姑娘在絲路名城搭建“漢語橋”

N晚報記者 陳 強

通 訊 員 許 濤 攝影 鄔興華

這些天,在潮鄉海寧,一個名叫朱奇琪的25歲女生獲得點贊無數。

去年9月,正在讀研究生的她經選拔成為一名志願者教師,遠赴古絲綢之路上的名城——亞塞拜然首都巴庫支教。在巴庫大學孔子學院,她歷時10個多月,用愛傳播中國文化,並與當地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回國後,她把支教經歷寫成隨筆,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對外交流刊物《文化交流》上。

朱奇琪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塞拜然圓滿完成支教任務的故事傳出後,

家鄉人民都為她自豪,她的故事還上了國家漢辦的官網。

遠離故土異國支教

朱奇琪1992年出生在海甯硤石,是個身材苗條、雙眸明亮,看上去很文靜的女生。她說,自己童年時除了畫畫外最愛看書,對漢語特別喜愛。

懷著對漢語的興趣,

2011年,朱奇琪考上了東北一所高校的中文系;4年後,她考上了安徽大學文學院的研究生,就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我去亞塞拜然支教,是因為五六年前安徽大學與亞塞拜然的巴庫大學聯合辦學,在巴庫大學成立了孔子學院,在我之前就有老師去那邊進行漢語教學。”朱奇琪說,當時在他們這屆研究生中選拔支教志願者時,“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句流行語正火,

於是她就有了去國外支教的想法。

於是朱奇琪報了名,並在漢語文字綜合知識、才藝展示和心理測試等科目的選拔考核中脫穎而出。隨後,她又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的一個培訓基地裡培訓了1個多月,之後在2016年9月初離開祖國,飛赴亞塞拜然。

在世界地圖上,亞塞拜然是地處裡海西岸、高加索山脈東南部、伊朗以北、俄羅斯以南的一個面積不大的國家。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

這個地處“東歐與西亞十字路口”的國家,卻在偉大的“絲綢之路”上承擔了運輸東西方珍寶、傳遞資訊以及傳播知識和文化的特殊作用。

亞塞拜然是個崇拜火的國家,那裡很多地方有各種各樣的長明火台;它又是一個盛產石油的國家,石油產業促進了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首都巴庫有“小迪拜”之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名城,也是當下“一帶一路”建設中十分重要的節點城市與合作夥伴……但在踏入亞塞拜然前,

朱奇琪對那個遙遠的國度並不怎麼瞭解,甚至還有過幾分擔心。

“飛機還沒降落時,我看到裡海以及一片廣袤的土地,但是看不到綠色。當時我心裡不禁有些忐忑,擔心這個國家物資匱乏、物價昂貴,也擔心自己會因為文化差異而不適應。”但當她下了飛機在巴庫街頭漫步後,所有的擔心都煙消雲散。朱奇琪說,在巴庫街頭,她見到很多大羅馬柱和高低起伏鑲嵌著貝殼的城牆,“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美得像一幅油畫。”

激發學員學習熱情

在巴庫大學孔子學院,朱奇琪主要向兩個班的學生傳授漢語和中國文化。一個是中學生班,學員是一群當地孩子;另一個是成人班,學員是在校大學生和已經參加工作的成年人。

巴庫大學孔子學院每個班的學員人數都不多,一般在6到10人。每週一和週五的晚上,朱奇琪給成人班的學員上課,每週四下午和週六上午,給中學生班的學員上班,每次課時都是一個半小時。

“給中學生班的學員上課時,由於這批孩子之前都學過漢語,有一定基礎,我用漢語進行教學基本沒有語言障礙。”朱奇琪向記者回憶,但由於這是她第一次以教師的身份站上講臺,之前又沒接觸過外國孩子,不知道該如何交流,不免有些緊張,於是孩子們便不太聽她的話,上課亂跑,這讓她很頭疼。

但沒過幾天,她就掌握了這群孩子的特點,並採取有效措施,很快就掌控住了課堂氣氛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課堂上,為了讓孩子更深入地瞭解中國文化,朱奇琪還拿出之前準備好的熊貓別針、中國風書簽、繡花錢袋等充滿中國特色的小禮物,向孩子們詳細介紹這些禮物上的中國元素,並把它們獎勵給表現出色的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們學習漢語的興趣就更大了!

成人班的學員大多數沒有漢語基礎,朱奇琪給他們上課時,起初都用英語教學,幾個月之後,這些學員就能進行簡單的漢語交流,朱奇琪還給他們介紹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八大菜系等文化,使他們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上漢語課時,無論是中學生班還是成人班的學生都對中文名字很感興趣,當他們紛紛請朱奇琪幫他們取中文名時,朱奇琪便結合這些學生名字的發音和寓意,給他們取了一個個有趣的中文名字。

“盧一帆除了發音接近,還有一帆風順的意思!”當她把盧一帆這個名字的含義告訴名字的主人時,這個上課很用功的小男孩很高興,還表示長大了一定要到中國看看,瞭解更多的中國文化。

輔導學員摘得大獎

離鄉10個多月,身在亞塞拜然的朱奇琪除在巴庫大學孔子學院給學生們上課,還帶領學生參加了很多文化交流活動。在第十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亞塞拜然賽區大賽等活動中,朱奇琪輔導的學生都取得了優異成績。

“去年9月,我們到巴庫不久,中國大使館就舉辦了一場迎中秋晚宴,孔子學院需要籌備一個節目進行演出。”朱奇琪說,由於時間緊張,她就和其他幾名志願者老師夜以繼日排練,最後把一支《茉莉花扇子舞》帶到了晚宴上,演出非常成功,備受好評。後來,他們又把這支富含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舞蹈教給了亞塞拜然的學生,很受學生們喜愛。

孔子學院舉辦詩歌朗誦賽,朱奇琪想到了家鄉的著名詩人徐志摩,便輔導5名學生朗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有音韻美、節奏美,很適合多人朗誦。”朱奇琪說,她把《再別康橋》教給孩子們後,孩子們很喜歡這首詩,排練得也很刻苦,後來這個節目在比賽中獲了獎。

由中國國家漢辦主辦的第十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亞塞拜然賽區大賽到來前,朱奇琪發現中學生班裡有個叫杜淳的14歲男孩,平時話不多,但特別喜歡漢語,於是便教他朗誦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輔導他進行漢語演講和才藝表演,並鼓勵他報名參賽。後來,這個男孩不負眾望,在亞塞拜然賽區大賽中獲得二等獎。“這是最令我開心的事。”朱奇琪說。

“在巴庫,我還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的強大和當地朋友對中國文化的由衷熱愛。”朱奇琪說,有一次她和室友外出乘坐地鐵,她們正用中國話聊天時,有個當地的女孩子主動用英語跟她們打招呼,“當得知我們是孔子學院的漢語老師時,她很激動,說自己一直對中國文化充滿向望,想學漢語,我們互留了聯繫方式,她後來打過幾次電話,仔細瞭解了學習漢語的一些情況。”

朱奇琪說,當地孩子很願意抽出時間參加孔子學院的文化活動,書法課、週末文化沙龍、中文歌曲大賽、詩歌朗誦比賽等都很受孩子們歡迎,而她也會利用漢語俱樂部、漢語角等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給學員們講中國傳統節日、名勝古跡、中國服飾等,加深兩地的文化溝通與交流。

深情厚誼永遠銘記

“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這是唐代詩人劉皂的詩,朱奇琪說,當她完成支教回到海寧,回望她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的這段經歷時,竟然產生了幾分相似的感覺。

朱奇琪告訴記者,在亞塞拜然支教的10個多月裡,她中途一直未能回國,春節也是在當地過的,但她每一天都過得非常充實。她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漢語生日的意思時,有學生記住了她的生日,到了她生日那天,學生們給她送來生日蛋糕和親手製作的生日禮物,這讓她大為感動。

“在亞塞拜然的10個多月裡,雖然我很想念家鄉和親人,但因為有了在絲路名城支教這項充滿意義的工作,我並不覺得孤獨!”朱奇琪說,她很感謝在亞塞拜然支教的這段經歷,不僅讓她度過了一段嶄新的歲月,讓她完成了角色轉變,讓她的能力得到提升,更讓她完成了一個使命,感受到了國家的強大和漢文化的強大影響力,“以後有機會,我會去亞塞拜然看看我的那些學生,也歡迎他們多來中國更深入地瞭解中國文化,來中國旅行、經商,實現他們的美好夢想!”

從亞塞拜然支教歸來後,碩士畢業的朱奇琪就回到家鄉海寧,在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任教,她覺得遠赴巴庫的支教生涯讓她十分受益,“那段難忘的支教生涯,讓我喜歡上了教師這一職業,能留在家鄉任教,我覺得還是蠻自豪的!”

“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美得像一幅油畫。”

激發學員學習熱情

在巴庫大學孔子學院,朱奇琪主要向兩個班的學生傳授漢語和中國文化。一個是中學生班,學員是一群當地孩子;另一個是成人班,學員是在校大學生和已經參加工作的成年人。

巴庫大學孔子學院每個班的學員人數都不多,一般在6到10人。每週一和週五的晚上,朱奇琪給成人班的學員上課,每週四下午和週六上午,給中學生班的學員上班,每次課時都是一個半小時。

“給中學生班的學員上課時,由於這批孩子之前都學過漢語,有一定基礎,我用漢語進行教學基本沒有語言障礙。”朱奇琪向記者回憶,但由於這是她第一次以教師的身份站上講臺,之前又沒接觸過外國孩子,不知道該如何交流,不免有些緊張,於是孩子們便不太聽她的話,上課亂跑,這讓她很頭疼。

但沒過幾天,她就掌握了這群孩子的特點,並採取有效措施,很快就掌控住了課堂氣氛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課堂上,為了讓孩子更深入地瞭解中國文化,朱奇琪還拿出之前準備好的熊貓別針、中國風書簽、繡花錢袋等充滿中國特色的小禮物,向孩子們詳細介紹這些禮物上的中國元素,並把它們獎勵給表現出色的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們學習漢語的興趣就更大了!

成人班的學員大多數沒有漢語基礎,朱奇琪給他們上課時,起初都用英語教學,幾個月之後,這些學員就能進行簡單的漢語交流,朱奇琪還給他們介紹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八大菜系等文化,使他們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上漢語課時,無論是中學生班還是成人班的學生都對中文名字很感興趣,當他們紛紛請朱奇琪幫他們取中文名時,朱奇琪便結合這些學生名字的發音和寓意,給他們取了一個個有趣的中文名字。

“盧一帆除了發音接近,還有一帆風順的意思!”當她把盧一帆這個名字的含義告訴名字的主人時,這個上課很用功的小男孩很高興,還表示長大了一定要到中國看看,瞭解更多的中國文化。

輔導學員摘得大獎

離鄉10個多月,身在亞塞拜然的朱奇琪除在巴庫大學孔子學院給學生們上課,還帶領學生參加了很多文化交流活動。在第十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亞塞拜然賽區大賽等活動中,朱奇琪輔導的學生都取得了優異成績。

“去年9月,我們到巴庫不久,中國大使館就舉辦了一場迎中秋晚宴,孔子學院需要籌備一個節目進行演出。”朱奇琪說,由於時間緊張,她就和其他幾名志願者老師夜以繼日排練,最後把一支《茉莉花扇子舞》帶到了晚宴上,演出非常成功,備受好評。後來,他們又把這支富含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舞蹈教給了亞塞拜然的學生,很受學生們喜愛。

孔子學院舉辦詩歌朗誦賽,朱奇琪想到了家鄉的著名詩人徐志摩,便輔導5名學生朗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有音韻美、節奏美,很適合多人朗誦。”朱奇琪說,她把《再別康橋》教給孩子們後,孩子們很喜歡這首詩,排練得也很刻苦,後來這個節目在比賽中獲了獎。

由中國國家漢辦主辦的第十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亞塞拜然賽區大賽到來前,朱奇琪發現中學生班裡有個叫杜淳的14歲男孩,平時話不多,但特別喜歡漢語,於是便教他朗誦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輔導他進行漢語演講和才藝表演,並鼓勵他報名參賽。後來,這個男孩不負眾望,在亞塞拜然賽區大賽中獲得二等獎。“這是最令我開心的事。”朱奇琪說。

“在巴庫,我還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的強大和當地朋友對中國文化的由衷熱愛。”朱奇琪說,有一次她和室友外出乘坐地鐵,她們正用中國話聊天時,有個當地的女孩子主動用英語跟她們打招呼,“當得知我們是孔子學院的漢語老師時,她很激動,說自己一直對中國文化充滿向望,想學漢語,我們互留了聯繫方式,她後來打過幾次電話,仔細瞭解了學習漢語的一些情況。”

朱奇琪說,當地孩子很願意抽出時間參加孔子學院的文化活動,書法課、週末文化沙龍、中文歌曲大賽、詩歌朗誦比賽等都很受孩子們歡迎,而她也會利用漢語俱樂部、漢語角等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給學員們講中國傳統節日、名勝古跡、中國服飾等,加深兩地的文化溝通與交流。

深情厚誼永遠銘記

“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這是唐代詩人劉皂的詩,朱奇琪說,當她完成支教回到海寧,回望她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的這段經歷時,竟然產生了幾分相似的感覺。

朱奇琪告訴記者,在亞塞拜然支教的10個多月裡,她中途一直未能回國,春節也是在當地過的,但她每一天都過得非常充實。她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漢語生日的意思時,有學生記住了她的生日,到了她生日那天,學生們給她送來生日蛋糕和親手製作的生日禮物,這讓她大為感動。

“在亞塞拜然的10個多月裡,雖然我很想念家鄉和親人,但因為有了在絲路名城支教這項充滿意義的工作,我並不覺得孤獨!”朱奇琪說,她很感謝在亞塞拜然支教的這段經歷,不僅讓她度過了一段嶄新的歲月,讓她完成了角色轉變,讓她的能力得到提升,更讓她完成了一個使命,感受到了國家的強大和漢文化的強大影響力,“以後有機會,我會去亞塞拜然看看我的那些學生,也歡迎他們多來中國更深入地瞭解中國文化,來中國旅行、經商,實現他們的美好夢想!”

從亞塞拜然支教歸來後,碩士畢業的朱奇琪就回到家鄉海寧,在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任教,她覺得遠赴巴庫的支教生涯讓她十分受益,“那段難忘的支教生涯,讓我喜歡上了教師這一職業,能留在家鄉任教,我覺得還是蠻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