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陳鑫太極拳拳理精粹分享,希望便於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學習、研究

編者按:著名太極拳理論家陳鑫用畢生精力著書立說《陳氏太極拳圖說》,以易理說拳理,全面闡述和總結了太極拳理論。為後人學習太極拳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理論指導,為太極拳的健康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陳鑫太極拳論內容極其豐富,是練習太極拳的指路明燈。由於原著篇幅較多,文字浩瀚,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為了更好地學習理解陳鑫太極拳著作的精華,本人在系統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了分類摘編。現予發表,以便於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學習、研究。

1、無極太極,道法自然,立身中正,心靜體松

太極者,生於無極也。陰陽由微於著,迴圈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

太極者,萬物未生之始,陰陽初分之時,大莫大于陽,大莫大于陰,合陰陽兩大之氣,無以名之,古人名之為太極。

混沌之始,一物無有,而理與氣未嘗絕也。理為真宰,固不絕;氣有數,數盡則混沌矣。迨混沌後,天地闢,無物不有矣。至有之之極,氣數完,

則又混沌矣。仍歸元。此太極圖也。前人於無可圖之處而圖之,名之曰太極。

太極拳之道,“開合”二字盡之;一陰一陽之謂拳,其妙處全在互為其根。

一開一合,拳術盡矣。然吾身之開合,即天地之闔辟,天地之闔辟,即吾身之開合。人身一小天地,一而二,二而一也。合之即太極也。太極者,陰陽已具,而未形者也。陰陽者,太極既分之名也。動而生陽,則為開;靜而生陰,則為合。故吾謂一開一合,

而拳術盡之。

太極即周身,周身即太極。

惟無物不本於太極,無事不本於太極。故運動家因前人所言,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闔一闢,迴圈無間者,仿其形似運行吾身,而使太極之理與太極之氣即吾身之五官百骸繪出一幅太極圖畫。然是太極也,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吾惟即吾身固有之太極,以運行吾身,其氣機迴圈無間如同一圈。然自形跡觀之,所運者,上下四旁皆是一個圈。

吾固曰,太極拳不過一圈,然亦不過仿其形似而已。至於太極之理,行不可著,習不察終,身由之,而莫知其道之所以為道也。太極豈易言哉。

太極拳者,實本太極之理,自然而然者。借官骸以呈其象,非人力所能為者。聖賢以此理實行於人倫日用之間,拳家以此理實用於耳目手足之際,其保全身心性命之理以儲其用行舍藏之理,道無二致也。

運動之功久,則化剛為柔,練柔為剛,

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

此拳之所以以太極名也。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也。然其理實根乎太極,而其用不遺乎兩拳。且人之一身,渾身上下都是太極,即渾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曰拳也。其樞紐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靜。能敬而靜,自葆虛靈。天君有宰,百骸聽命。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百會中極,一體管鍵。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手眼為活,不可妄動。其為氣也,至大至剛。直養無害,充塞天地。配義與道,端由集義。渾灝流行,自然一氣。輕如楊花,堅如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進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條理縷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變化猶龍,人莫能測。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內以修身,外以制敵。臨時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離,不沾不脫。接骨鬥筍,細心揣摩。真積力久,升堂入室。

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

打拳每一勢,陽氣一動一周身,至於靜,一靜一周身。即心之一念動,陽氣即周於一身;一念靜,陰氣即周於一身,無間斷時。以全體論,背後為陽,胸前為陰;胳膊,手背為陽,手彎、肘彎為陰;面為陽,腦後為陰;上半體為陽,下半體為陰;膝為陽,腿肚為陰;左手、左足為陽,右手右足為陰;足面為陽,足底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此官骸陰陽之辨。

以中氣之運於內者言之,引勁為陰,出勁為陽;屈為陰,伸為陽;收步為陰,足點趾為陰中之陽,足平踏為陽中之陰。

打拳,心中一物無有者,則最明。胸中包含一切,外面空空如也,內文明外順柔,有離中虛象;氣歸丹田,理實氣空,上虛下實,有坎中滿象;四肢舒開,中氣行得十分滿足,氣勢盛足,有泰極象。氣足難於轉移,變化不易,有否之象。然以成手處之不慮,此大人處否而亨。二爻變而為坎,中氣存於中也;五爻變而為離,虛靈含於內也。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雖否何害!此所謂素患難行乎患難。不貪打人,物來順應,故有休否之象。具此四德,拳術盡矣!

打拳上場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形耳。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

禮主于敬,樂主於和,能敬能和,然後能學打太極拳。

或曰:太極拳,一藝也。如子之言,立規太嚴,雖聖賢,用功不過如是。一藝之末,奚必然哉?餘曰:不然。打拳,亦所以修身正衛性命之學也。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打拳之道,自始至終不外一個“敬”字。能敬則專心致志,自無鴻鵠之射繞亂胸中。

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身必以端正為本。

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故不懼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

身雖有時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拘泥。

間架即有時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纏綿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於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氣,運於全體,雖有時形體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氣以宰之。

靜以待動。

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

能敬能靜,自葆虛靈。

至於身法,原無一定,無定有定,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臥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迴旋倚側,攢躍皆中(皆有中氣放收,宰乎其中),千變萬化,難繪其形。

天地間,人為萬物之靈,而心又為五官百骸之靈,故一身之中,心為主。心一動則官骸無不順從。

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發謂之意。

躁釋矜平,而後官骸所形自然中規中矩。

打拳心是主。脊骨是左右身之關鍵,腰是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並行不悖。

天君有宰,百骸聽命。

運用在心,此是真訣。

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

動靜緩急,運轉隨心。

運化全在一心中。

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氣非理無以立,理非氣無以行。

此發令者在心,傳令者在手,觀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說,缺一不可。

四體從心而運,官骸皆悅以順從,而要皆以乾坤正氣行之也。

拳雖武藝,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無往不宜。

心為一身運行主宰。

妙機本是從心發。

心為一身之主,腎為性命之源,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無使傷損。根本固而後枝葉榮,萬事可做,斯為至要。

每著全在心胸,用心太過,失之拘束;不用心,失之懈怠。是在有心無心之間,一主于敬,方能得乎中道,運勁鹹宜,臀骨翻起,前襠合住,後臀自然翻起。腰為上下體樞紐轉關處,不可軟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拳雖小技,皆本太極正理。

心中一物無有,極其虛靈,一有所著,則不虛不靈,惟靜以持之,養其誠以至動靜鹹宜,變化不測。

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闔闢動靜,惟柔與剛。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見忽藏,健順參半,引退精詳。或收或放,或弛或張,錯綜變化,欲抑先揚。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積力久,質而彌光。盈虛有象,出入無方,神以知來,智以藏往。賓主分明,中道皇皇,經權互用,補短截長。神龍變化,疇測汪洋,沿途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張開,,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緩急相將。高擎低取,如願相償,不滯於跡,不涉於虛。至誠運動,擒縱由餘,天機活潑,浩氣流行。佯輸詐敗,制勝權衡,順來逆往,令彼莫測。因時制宜,中藏妙訣,上行下打,斷不可偏。聲東擊西,左右威宣,寒來暑往,誰識其端?千古一日,至理迴圈,上下相隨,不可空談。循序漸進,仔細研究,人能受苦,終躋渾然。至疾至迅,纏繞迴旋,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敵如詐誘,不可緊追,若逾界限,勢難轉回。況一失勢,雖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腸,不可稍讓,如讓他人,人立我跌。急與爭鋒,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據形勢。一夫當關,萬夫失勇。沾連粘隨,會神聚精。運我虛靈,彌加整重;細膩熨貼,中權後勁。虛籠詐誘,袛為一轉;來脈得勢,轉關何難?實中有虛,人已相參;虛中有實,孰測機關?不遮不架,不頂不延;不軟不硬,不脫不沾。突如其來,人莫知所以然;只覺如風摧倒,跌翻絕妙,靈境難以言傳!試一形容,手中有權:宜輕則輕,斟酌無偏;宜重則重,如虎下山。引視彼來,進由我去;來宜聽真,去貴神速。一窺其勢,一覘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機會,恐難再得!一點靈境,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無一定;無定有定,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臥脡,前俯後仰,奇正相生;逥旋倚側,攢躍皆中,千變萬化,難繪其形。氣不離理,一言可磬:開合虛實,即為拳經。用力日久,豁然貫通;日新不已,自臻神聖。渾然無跡,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虛靈;豈知我心,袛守一敬!

我有一丸,黑白相和。雖是兩分,還是一個。大之莫載,小之莫破。八卦九疇,縱橫交錯。今古參前,乾坤在先。堯舜孔周,約為一堂。我弄其中,琴瑟鏗鏘。孔曰太極,惟陰惟陽。是定吉凶,大業斯張。形即五行,神即五常。惟其能圓,是以能方。孟子弄此,有事勿忘。名為浩然,至大至剛。充塞天地,長揖羲皇。

天地運行,全憑陰陽二氣。得天地之氣以生,亦全憑陰陽之靈氣,以為一身之輾轉開合迴圈不已。故吾身之運行,亦同天地之運行也。然運行者官骸,而所以運行者太極之理。惟以理宰乎氣。故吾身之運行,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遲或速,或隱或現,或大開而大合,或時行而時止,莫非一片靈氣,呈於色象。真如鳶飛魚躍,化機活潑。善觀拳者,必不於耳目手足之鼓舞於跡象間者,深嘉賞也。故學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則氣自生動靈活。非氣之自能生動靈活,實理使之生動靈活也。知此而後可與言。

2、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落胯

打拳全是頂勁,頂勁領好,全身精神為之一振。

頂勁者,是中氣上沖於頭頂者也。不領則氣塌,領過不惟全身氣皆在上,足底不穩,病失上懸,即頂亦失於理,扭轉不靈,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無,折其中而已。

提綱全在頂勁,故頂勁一領而周身精神皆振。

拳自始至終,頂勁決不可失,一失頂勁,四肢若無所附依,且無精神,故必領起,以為周身綱領。

頂勁中氣是股正氣,心中意思領起即行到頭頂上,中氣自然領起來,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

頂勁領起來,領頂勁非硬蹬腦後頂間二大筋之謂,乃是中氣上提,若有意,若無意,不輕不重,似有似無,心中一點忽靈勁,流注於後頂,不可提過,亦不可不及,提過則上懸,不及則氣留胸中,難於下降,此頂勁式。頂要靈活,靈活則左右轉動自易。

頂精領起來(頂精,心中之氣領如提起)。頂精何在?在百會穴,其意些須領住(領是領其全體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過,過則下掤上懸,立不穩當。此是一身關鍵,中氣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氣上通百會,下通二十椎。此處一通,則上下皆通,全體之氣脈胥通,自無倒傾之弊。腦後二股筋是佐中氣之物,二筋之間無筋處,乃中氣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後任督二脈,亦皆是輔吾之中氣。

頂勁上領,濁氣下降,中氣蓄住入于丹田。

胸要含蓄,氣降丹田,無留橫氣於上。

胸要虛含如磬。

胸如鞠躬向前微彎,四面包涵住。

胸膈橫氣卸到腳底,即不能,亦當卸至丹田。

胸間鬆開,胸一松,全體舒暢,不可有心,亦不可無心。自華蓋至石門要虛虛含住,不可令橫氣橫於胸中。

平心靜氣,勿使橫氣填塞胸中。

太和元氣運胸中,一動一靜合輕重。

胸亦隨手轉圈。

肩塌下,不可架起來。

轉圈機關,全在於肩,故肩中骨縫,宜令開張。

骨節鬆開,胳膊如在肩上掛著一般。運動似柔而實剛,精神內藏而不露,此為上乘。

肩膊頭骨縫要開,始則不開,不可使之強開,功夫未到自開時心說已開,究竟未開;必攻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盪,活潑潑地毫無滯機,皆系於此。此肱之樞紐,靈動所關,不可不知。

肩俞、肩井、扶突,皆松下。

兩肩要常松下,見有泛起,即將松下;然不得已上泛,聽其上泛,泛畢即松。不松則全肱轉換不靈。故宜泛則泛,宜松則松。每勢畢,胸向前合,兩肩彼此相呼應。

兩肘當沉下,不沉則肩上揚,不適於用。

打拳運動,全在手領,轉關全在松肩。功夫久則肩之骨縫自開,不能勉強。左右肩松不下,則轉關不靈。且松肩不是睥肩。骨節開,則肩自松下。

俯肩一靠破銅牆。

膝蓋與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後、左右、上下,要呼應合住勁。

腰勁要下好,腰無力則周身無力。

至於襠中上體氣積卵上邊,即向下一降,即俗所謂千斤墜,至實矣!不用則實者反化為虛,此謂運實與虛,不虛則上下皆不靈。動卵兩邊大股根撐開,此處撐開一寸,則兩膝自開一尺。此勢應開二寸。然所開處要虛,不可犯實。一涉於實,則轉動不靈。然開處兩腿根皆是合精,髀股泛起,小腹向前合,則襠自開矣。善開襠者,襠開一線亦謂之開,以其虛而圓,兩邊相合,中開寬大。不善開襠者,襠如人字,胳又上窄下寬,不虛不圓,雖亦像開,不得謂之開矣!此襠中式。兩大腿前合後開,外合內開,兩兩相對,相呼相應,此大腿式。兩膝蓋皆向裡合,兩膝屈住,兩膝之間撐一尺餘寬,此膝之式。兩小腿外臁皆向內臁合住精,兩兩相對,此兩小腿式。兩足右足平踏,如土委地,左足點住,如錐紮地中。右足平而實,左足豎而虛,虛者伏下勢脈,足趾與腓皆用力往裡合,並足踵皆重踏於地,此兩足之式。至於下體,兩足皆用纏絲精倒纏逆行而上,由足趾過湧泉到足腓,從外往裡纏。纏至大腿根入丹田,此下體用精式。

兩腿之勁皆由足趾領起,上纏過踝、過膝。至大腿根。兩腿根間謂之襠,即會陰也。

3、中氣貫串,折疊纏繞,剛柔相濟,內外相合

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則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

心身不可使氣,輕輕運動。

打拳中氣所往,人孰能禁!

中氣得十分滿足,氣勢盛足。

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

中氣運到手指頭方為運足。

中氣貫足,物來順應,物莫能違。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無橫氣。

拳以中氣運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足大指待手氣走足後,仍與手一齊合住,此時方可踏實。

中氣貫脊中。

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背骨節中。

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

中氣貫於心腎之中,上通頭頂,下達會陰,… …中氣充實於內,而後開合擒縱,自無窒礙。

中氣必由胳膊中徐徐運行,不可慌張忽略,順其當然之則,運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氣行於兩肱之中,是為中氣。

打拳以運氣為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

氣之在體,無不充周,而其統帥在心。

中氣者,太和之元氣,即《中庸》所謂“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剛不柔、至當卻好之正氣。能用此氣以行於手(言手,而全體皆在其中),天下未有窮之者。如或有人窮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於偏倚不中故也。涉於偏倚,非人能窮我,我自窮之也。此氣之貴得乎中,名之曰中氣。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漸漸充其內勁,必使勁由骨縫中充至肌膚,以及指頭,待內勁十分充足,則下勢之機致自動。

一氣運行,絕不停留,純是浩氣流轉於周身,勢不可遏。

但憑得周身空靈,一縷中氣隨勢揚。

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

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週四體,至柔至剛,實備乾健坤順之德。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皆具。是謂:陰陽合德,故取諸乾坤。

胸中橫氣下歸丹田(即氣海),丹田之氣會于陰,橫氣聚集於此,剛氣化為柔氣。心不動,此氣常靜;心氣一發,則此氣上升,以輔心氣。即此氣善用,則為中氣,不善用,則為橫氣。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此胸以下丹田之氣,如此心中一物無有,極其虛靈,一有所著,則不虛不靈。惟靜以持之,養其誠,以至動靜鹹宜,變化不測,此心之式。

靈氣何生?生於一心。中氣何歸?歸於兩腎。心動志從,運我四肢。氣行骨中,充於肌膚。功久則靈,其靈無比。依著即知,自然有應。不即不離,沾連黏隨。如蠅落膠,有翅難飛。此中之妙,微乎其微。

兩人相敵,性命所關,外觀諸人,內觀諸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一以中氣持禦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氣運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見己,我獨知之彼,須時時神而會之,久而自明。

吾素所謂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也。至耍成時,吾之一身皆是拳。權其所來之輕重,酌量應之,不拘方面,不拘力之大小,人所來者沒有不是的,但問我之素具備與不備功夫,成與不成耳。打拳原是備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順有逆,有偏前有偏後,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飛,有束住,有散開,種種身法不可枚舉。而要以中氣行之。

中氣最難名,而中氣所行之路處亦最難名,無形無聲,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即四肢中所運之中氣亦即此中氣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氣。此不偏,而後,四肢之中氣皆不偏,雖四體形跡多呈偏勢,而中氣流於肢體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

任脈起于會陰,上行循腹裡至廉泉承漿止,督脈亦由會陰起,過長強,在二十一椎下順脊逆行而上逾百會,下降至人中止。

上人行導引術以為修仙之本。打拳也是運其任督二脈,使之順逆往來,迴圈無間也。是調養血氣,一呼一吸,順其自然,掃除妄念,卸盡濁氣,先定根基,後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功久則頃刻水中火發,雪裡開花,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任督如車輪,四肢如山石,一念初發,則天機動焉。意到葷隨,每打一勢,輕輕運行,徐徐停止,意念運以微細,毋使波瀾忽興。如此,則元氣渾融,水火升降,如拮槔擊水,蓮花凝露,忽然一粒如黍落于黃庭之中,此采鉛家投永真訣。打拳運行到此,意不可散,功不可懈,一涉散懈,丹不成矣。在昔紫陽曰:“真水生於離,其用卻在坎,姹女過南園,手持玉橄欖。”正謂此也。日月行之,無差錯,無間斷,煉一刻,則一刻之周天;煉一時,一時之周天;煉一日,一日之周天;練一年,一年之周天;練終生,終生之周天。煉過十年,周身頓混,極其虛靈,不知我之為我身,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周中規,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得出,虛室生白,黑地引針,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中氣之為中氣也。時措合宜,自然合拍,此任督之順逆往來,佐中氣以運行者也。

人之一身,以腰為中界,氣往上下行,中間以腰為界。

孟子曰:“志者氣之帥,氣者體之充”。心如將軍氣如兵,將軍一出令,則士卒皆聽命。清氣上升行於手,濁氣下降行於足,氣皆行到指關乃止,丹田為全體之氣歸宿處,如兵馬屯處,氣之上行下行似兩橛,其實一氣貫通也。

百會穴領其全身,要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氣如何上升,非平心靜氣不可。濁氣必下降至足。一勢既完,上體清氣皆使歸於丹田。蓋心氣一下,則全體之氣無不俱下。……理實氣空,圓轉自如,渾灝流行,絕無滯機,每一勢完,仍歸到渾然一太極氣象,絕無跡象可尋,端緒可指。外似停而內無間斷,此太極之所以為太極也。

周身之勁往外發者,皆發于丹田;向裡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處處皆見太和元氣氣象。

氣歸丹田,上虛下實,中氣存於中,虛靈含於內。

勢既成,心平氣和,中氣歸於丹田。

丹田氣一分五處,其實一氣貫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氣一領,丹田氣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兩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縫中貫到左右指頭,其在骨縫中者謂之中氣,其形肌膚者謂之纏絲勁;其餘四分,亦分兩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於右股,皆是由骨縫中貫至左右足趾。

至於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若細研之,丹田非氣之原,何以獨言歸此?此不過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氣皆出於腎,腎水足則氣自壯;養於胃,胃得其養則氣亦壯;藏於肝,肝氣一動逆氣橫生,氣不得其平;涵泳於心,心無妄念則心平者氣自和;肺主聲,實鳴之以心,心機何往,不必聲出諸口而心先喻也;壯於膽,膽壯則無前,氣亦隨之;運於脾,是經多氣少血,聞聲則動,動則運化不已,心一動脾即動矣。佐以大腸,大腸多氣少血,且為傳道之官;又輔以小腸,小腸在前臍上,後附脊,滓穢不存,濁氣去而清氣來矣。以上經絡,皆有益於拳,故乃言之。若專言腎,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是經少血多氣,藏精於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腎有兩枚,枚各兩系,一系於心,一上通於腦,氣之所生,實始於此,歸宿必歸到此。至於命門,實兩腎之間氣所出入之門,故曰命門。

出腎入腎是真訣。

命脈者,腎也,中氣之所由來也。動則出,靜則入。有定而無定,言不時變易勢,故陰陽二氣變易亦無定。

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越小小到沒圈時,方知太極真神妙。

以靈動敏捷為尚。

且心一虛,則全體皆虛,惟虛則靈,靈足以應敵。

打拳者,手極虛極靈,物有挨著即知,即能隨機應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盡是虛靈。

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盪,活潑潑地毫無滯機。

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

至於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

所畫之圈有正斜,無非一圈一太極。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沿路纏綿,靜運無慌。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

圈是周身轉,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見,故以手轉言之。

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

越小小到沒圈時,方知太極真神妙。

心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無不隨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發,故曰內勁。

內勁何發何行?發于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

天下惟動者,能用纏絲勁,不動,則用之甚難。然其意未嘗不在股內。故一勢既成,上下說合。而左足亦是,自內而外,斜而上纏以至會陰,不惟與右股一齊合住,並與上體一齊合住,不稍涉後。吾故曰:纏絲勁雖當靜時,未嘗不存於股內,此于合時可考驗也。合不到會陰,則無襠精,且不能撐圓。此纏絲勁之不可離也。

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裡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也。

拳中必用纏絲者,粘連之法,全在於此。引進之法,亦在於此,不可忽也。功夫久,能令人不敢進。進則打之,退亦打之。

胳膊勁由心發,行於肩、過肘、至指,此是順纏法。由骨至肌膚,由肩至指,出勁也。由指至肩倒(逆)纏法,所謂入勁者,引之而來,使敵近於我也。

內外上下必隨,其勁不可拂逆。

以引足為止,學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處,即以何處引擊,不拘定格。

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

衛生之本,還氣妙訣。能善運氣,始能衛其生命。

此勁皆由心中發,股肱表面似絲纏,斜纏順逆原有定,最耐淺深細究研。究研功夫真積久,一旦豁然太極拳,人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

兩腿之勁,皆由足大拇指領起,過湧泉,上纏過外踝,向裡纏,斜行而上,過三裡,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兩腿根間謂之襠,即會陰穴也(蓋兩勁對頭是其結穴,此處是腿勁歸宿,腰勁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撐開,襠勁自圓)。運勁足後跟踏地,漸至趾通穀、大種、外腓以及隱白、大敦、厲兌,實實在在地踏於地上(腳趾腳掌要摳住地,湧泉要虛,不虛則趾不著力,用不上力,是為前後實,中間虛)。

凡經絡皆有益於拳。

此中意趣,莫割斷神氣,神氣不斷,知脈自然流通。

一往一來運一周,上下氣機不停留,自古太極皆如此,何須身外妄營求。

打拳以鼻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隨各手動之。心身不可使氣,輕輕運動,以手領肘,以肘領臂,手中之氣僅僅領起手與臂而已,不可過,過則失於硬。上體手如何運動,下體亦隨之,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皆隨,此為一氣貫通。襠勁要開要虛,襠開然後心氣發動。

肌膚骨節,處處開張。欲剛先柔,欲揚先抑。

乾剛坤柔,陰陽並用,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坎離得中,斯藝乃成。

人以手來,我以手引之,使令其不得勢,是謂之走。走者,引之別名。何以既名引又名走,引者,誘之使進,走者,人來我去,不與頂勢,是之謂走。然走之中自帶引進之勁,此是拳中妙訣,非功久不能。

八體(頂、襠、心、眼、耳、手、足、腰)關緊君須記,人力運成奪天工。

世人不知,皆以(太極拳)為柔術,殊不知自用功以來,千錘百煉(百煉此身成鐵漢),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但就其外而觀之,又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豈其然哉?且柔者,對乎剛而言之耳。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其為功也多,故其成也難。

陰陽互為其根,不可分為兩橛。

克剛易,克柔難。

柔能克剛,以退為進者,坤道也;坤錯乾,乾,剛也。坤至柔而動也剛。此拳外面似柔,其實至剛。

打拳何嘗不用氣,不用氣則全體何由運動?但本其至大至剛之氣,以直養無害焉已耳。

此氣行於手足中,不剛不柔自雍容。

渾灝流行,自然一氣,輕如楊花,堅如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

運動似柔而實剛,精神內藏而不露,此為上乘。

坤至柔,而動也剛。

柔順濟以剛直。

乾剛坤柔,陰陽並用,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陰陽互用,天道所藏,動靜無偏,乃爾之強。

久練純熟,則起落進退,旋轉自由,而輕重、虛實、剛柔齊發。

拳以太極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極之理,而後於全體之上下、左右、前後,以手足旋轉運動,發明太極之蘊,立其名以定為成憲,義至精也,法至嚴也。

雖曰拳為小道,而太極之大道存焉。

後之人,事不師古,不流於狂妄,即涉於偏倚,而求一不剛不柔,至當恰好者,以與太極之理相吻合者,蓋亦戛戛乎其難矣。

打拳不惟著中情理,當潛心默會。即上著之終,下著之始,其接骨鬥榫處是為過脈,於過脈處當思如何血脈貫通,不令間斷。蓋上著之終,必待神氣十分滿足而後方結得住。當結上著時,上勢已足,余神流於界外,是下著之機已動於上著之末,而後下著接住上著而起,是為構。構者,下著之榫與上著之榫相接而合者也。非但合之以勢,宜先合之以神,神氣與上著無間,方為善於起始。所謂得勢爭來脈,來脈得勢以下,勢如破竹,無不得勢。此是最關緊處。。

然剛柔既分,而發用有別。四肢發動,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抖、空、棚、捋、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一身必令上下相隨,一氣貫通。

內外上下必隨,其勁不可拂逆。

上下手足各相隨,後往前轉莫遲遲。

發令者在心,傳令者在手,觀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說,缺一不可。

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緩急相將。

上面手如何運,下體足如何運,上下相隨,自然合拍。

耍手全在手掌,手指領起周身運動,足隨手尤其緊要。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中間胸腹隨手足運,上下一氣貫通,說動一齊動,說止一齊止。

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

太極拳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

心與身不可使氣,輕輕遵住規矩,順其自然之勢而運之。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下則以足領膝,以膝領大股。其要處全在以手足指頭領住運行。或問:手足全不用氣,何以運動?曰:手中之氣,不過僅僅領住肩臂而已,不可過,過則不靈。至於足,較之手稍重而已。

拳之一道,進退不已,神氣貫串,絕不間斷。

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

上著下著,一氣承接,勿令神氣間斷。

打拳全在起勢,一起得勢,以下無不得勢。即無敵人徒手空運,亦覺承接得勢,機勢靈活,故吾謂每一勢全在一起,於接骨鬥榫處彼勢如何落下,此勢如何泛起,須要細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滿足,無少欠缺。神氣既足,此勢似可停止,而下勢之機已動,欲停而又不得停;蓋其欲停將停之機,又已叫起下勢矣。吾故曰:此時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線,下勢即起)。

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啟下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活,一著自成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轉,所謂 ‘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本勢手將起之時,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勢,不令割斷神氣血脈;既承接之後,必思手如何得機得勢。來脈真,機勢得,轉關自然靈動。能如此,他日與人交手,自能身先立於不敗之地,指揮如意。

每勢將成,跡似停,氣卻不停,必待內勁徐徐運到十分充足,下勢之機躍躍欲動,方能上勢與下勢打通,中無隔閡,一氣流行,不但一勢如是,拳自始至終,每勢之末,皆如是。

理精法密,條理縷析。

層累曲折,胥致其極。

太極拳,纏絲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恒用此勁,故與人交手,此勁行於肌膚之上,而自不知。非久於此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裡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領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或以為軟手,軟手何能接物應事,但若以跡象視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為軟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襠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沉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向前者為的,項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鈞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禁☆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悠閒之神,盡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濟無少偏倚,而為開合之妙用也。其為道豈淺鮮哉!

4、開合虛實,靜心慢練,剛柔無跡,階及神明

開合虛實,即為拳經。

一開一合,拳術盡矣。

以吾身本有之元氣,運於吾身,其屈伸往來,收放擒縱,不過一開一合與一虛一實焉已耳。

動靜迴圈,豈有間哉!吾所謂:一動一靜,一開一合,足盡拳中之妙。

開合原無定,屈伸勢相連。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

闔辟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迴圈。

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忽藏。

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周身一齊合到一塊,神氣不散,方能一氣流通,衛護周身。

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

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

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

開則俱開,合則俱合。

至合之時,氣必歸於丹田。

一開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勢,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體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

一開一合陰陽備,四體(兩手兩足)殷勤骨節張。

心要虛,心虛則四體皆虛,丹田與腰勁足底要實,三處一實則四體之虛者皆實,此之謂虛而實。

天地陰陽之理,不過消息盈虛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虛。打太極拳亦是消息盈虛。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氣也,生長也,故人之子謂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氣微,故謂之息。消者,減也,退也。盈者,中間充滿也。虛者,中間空也。由起至止,須慢慢運行,能慢儘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到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反以我術為奇異,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難之功之效也。

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順其自然之勢,而陰陽五行之氣運乎其中,所謂:“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是所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此即太極拳之本然。

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互運,無端可尋。

拳之運動,唯柔與剛,彼以剛來,我以柔往,彼以柔來,全在稱量。

闔辟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迴圈。

一來一往運一周,上下氣機不停留。

終而複始,始而複終,惟始與終,迴圈不窮。

太極不過陰陽之渾淪耳。……泯然聲臭之俱無,纖巧悉備者,化工也。渾乎雕刻之不作。

天機活潑,浩氣流行,動靜緩急,運轉隨心。……至疾至迅,纏繞迴旋,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

故吾身之運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遲忽速,忽隱忽現,或大開而大合,忽時行而時止,莫非一片靈氣,呈於色象,真如鳶飛魚躍,化機活潑,善觀拳者必不於耳目手足之鼓舞於跡象間者深嘉賞也。故學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則氣自生動靈活,非氣之自能生動靈活,實理使之生動靈活也。知此而後可與言內勁。如第以由內發外者為內勁,此其論猶淺焉者也。

至虛至靈,一舉一動,俱是太極原象。

純乎天則打拳皆隨天機動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潑潑地,太極原象,皆從吾身流露。

圓轉自如,渾浩流行,絕無滯機,每勢完仍歸到渾然一太極氣象,絕無跡象可尋,端緒可指。

人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

打拳熟而又熟,無形跡可擬,如神龍變化,促摸不住,隨意舉動,自成法度,莫可測度,技至此,真神品矣。太極之理,發于無端,成於無跡,無始無終,活盤托出,噫!觀止矣!拳雖小道,所謂即小以見大者,蓋以此拳豈易言哉!

能會此身轉移法,神機變化在其中。

一氣旋轉自無停,乾坤正氣運鴻蒙,學到有形歸無跡,方知玄妙在天工。

太極理迴圈,相傳不計年。此中有精義,動靜皆無愆。收來名為引,放出箭如弦。虎豹深山居,蛟龍飛潭淵。開合原無定,屈伸勢相連。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天地為父母,磨蕩柔與剛。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尋常。乾坤如橐蘥,太極一大囊。盈虛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終複至始,一氣運馳張。有形歸無跡,物我兩相忘。太極拳中路,功夫最為先。循序無躐等,人儘自合天。空談皆漲墨,實運是真詮。鳶飛上戾天,魚躍下入淵。上下皆真趣,主宰貴精研。若問其中意,道理妙而玄。往來如晝夜,日月耀光圓。會得真妙訣,此即太極拳。凡事都如此,不但在時間。返真歸樸後,就是活神仙。隨在皆得我,太璞自神全。

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

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外施,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無有矣!

其功何以得乎?要非沾黏連隨已成,自得運動知覺,方為懂勁;而後神而明之,化境極矣!

5、明師指點,參悟拳理,勤學苦練,登堂入室

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處處循規矩,一線啟靈明;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運動,其遍數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數;有力儘管運動,無力即止,不必強為運動,以致出乎規矩,惟順其自然則得矣。

任說千言萬語,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養元氣,身本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

空耍拳勢,原無定格。……平時耍拳,不可不守成規,亦不可拘泥成規,是在學者能善用其內勁。

拳當功力既熟,端正恭肅,敬其所事,不敢自滿。

不矜不張,自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

每一勢拳,往往數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經現身說法,甚覺容易,所難者工夫,所尤難者長久工夫。諺有曰:‘拳打萬遍,神理自現’信然。

自初勢至末勢,所圖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於無形,而心機入妙,終歸于無心而後可以言拳。可見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機流動,活潑潑地觸處皆拳,非世之以拳為拳者比也。此是終身不盡之藝,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所圖之勢皆太極中自然之機。……千變萬化,錯綜無窮,故終身行之不能盡。學者勉之。

或者曰: “此拳不能打人。”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波動我內之境,不遇敵則已,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

今之學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期成,其如孔子所謂先難後獲何?

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而猶未能,再加終日乾乾之功,進而不止,日久自到。問:得幾時?小成則三年,大成則九年,至九年之後,可以觀矣。抑至九年之後,自然欲罷不能,蒸蒸日上,終身無住足之地矣。神手複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諸。

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無懈,妙理迴圈自然通。

問打拳關鍵在何處?曰:在百會穴下。自腦後大椎通至長強,其動處在任督二脈。其精神在何處?曰:在眸子。心一動,則眸子傳之,莫之或爽。或曰:拳之大概既聞命矣。而要打不出精神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焉。”臨場先去其輕浮慌張之氣,清心寡欲,平心靜氣,著著循規蹈矩,積久功熟。然後此中層累曲折,歷盡難境,苦去甘來,機趣橫生,浡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能為者。至於無心成化,是在涵養。日久優遊,以俟其自至,則得矣。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斯言誠不誣矣。

孟子曰:“大匠誨人,必以規矩。”規矩者,方圓之至也。以之誨人是則大匠所能也,至於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學者。苟至於巧,則是遵規矩而不泥規矩,脫規矩而自中規矩。而要志不可滿。滿招損。諺有曰:“天外還有天,一滿即招損。”能遵規矩,不失其正,雖成敗利害有所不計。

彼以柔來者,是先以柔精聽(忖也)我如何答應,而後趁機擊我。我以剛應,是我正中其謀,愚莫甚也。問該如何應答?彼以柔法聽我(以胳膊聽我,非以耳聽也),我以柔法聽彼;拳各有界,彼引我進,我只可至吾界邊,不可再進,再進則失勢……如彼引吾前進,未出吾界即變為剛,是彼懼我而變柔為剛,是不如我者也,我當以柔克之。半途之中,生此變態,我仍是以柔道之引進落空者擊之。如彼引我已至吾界,是時正宜窺彼之機勢,視彼之形色,度彼之魄力。如有機可乘,吾即以柔者忽變而為剛擊之。此之謂以剛克柔,以火克水。如彼中途未變其柔,交界之際強為支架,亦宜擊之。

如彼引我至界,無隙可乘,彼之柔精如故,是勁敵也,對手也,不可與之相持。吾當退守看吾門戶。先時我以柔進聽之者,至此吾仍柔道聽之,漸轉而退,仍以柔道引之使進。彼若不進,是智者也。彼若因吾引而驟進,誤以我怯,貿貿然或以柔來,或中途忽以柔變為剛來,我但稍低其手,徐徐引之使進。且令其不得不進。至不得勢之時,彼之力盡矣,彼之智盡矣。彼之生機更迫促矣。是時,我之柔者,忽變而為剛,並不費多力,一轉即克矣。

是時,彼豈不知孤軍深入,難以取勝?然當是時,悔之不及,進不敢進、進亦敗;退不敢退,退亦敗;即不進不退,亦至於敗。蓋如士卒疲憊,輜重皆空,惟束手受縛,降服而已矣,何能為哉!

擊人之妙,全在於此。此之謂以柔克剛,以火克水,仍是五行生克之道也。

故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轉。所謂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本勢手將起之時,必先使手如何得機得勢。來脈真機勢得,轉關自然靈動。能如此,他日與人交手,自能身先立於不敗之地,指揮如意。來脈轉關固可忽乎哉!

拳家以躬行為主,但先難而已,不可預期後獲。妄念橫胸,拳藝不能長進。至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未交手時,誰知敵人從何而來!誰知敵人擊我何處!但依著何處,即以何處引而擊之(此是本地風光,最難最難)。時措鹹宜,莫名其妙,真不思而得,不免而中也。然而,未成者不能也。問要到何時算成?曰:此中層級終身閱不盡。但以目前粗疏者言之,大成則九年,小成則七年。至於精妙,亦終身不盡之學。學者或學一二年,或學三四年,淺嘗輒止,終是門外漢,旨味未嘗耳!存先獲心者,吾知無所問津,蓋不能循序漸進不已,亦猶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學貴有恆,躬行為難。

腳踢拳打下乘拳,妙手無處不渾然。任他四圍皆是敵,此身一動悉顛連。我身無處非太極,無心成化如珠圓。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總是此心歸無極,煉到佛家一朵蓮。功夫到此仍不息,從心所欲莫非天。

自初勢至末勢,所圖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之於無形而心機入妙,終歸于無心,而後可以言拳。可見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機流動,活潑潑地觸處皆拳,非世之以拳為拳者比也。此是終身不盡之藝,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所圖之勢,皆太極中自然之機。氣也,理也,氣非理無以載;理也,氣也,理非氣無以行。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理與氣,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千變萬化,錯綜無窮,故終身行之不盡,學者勉之。

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吾謂此藝甚無奇,自幼難以打到老。打到老時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回頭試想懶惰時,不是先知未說到。說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覺多煩惱。天天說來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時曉。有能一日用力尋,陰陽消長自有真。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我身。循序漸進功夫長,日久自然聞真香。袛要功夫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此是拳中真正訣,君試平心細思量。

理境原無盡,端由結蟻誠。三年不窺園,壹志並神凝。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處處循規矩,一線啟靈明。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有時引入勝,工欲罷不能。時習加黽勉,日上自蒸蒸。一旦無障礙,恍然悟太空。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免費學習太極拳!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詳情!

濁氣下降。百會中極,一體管鍵。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手眼為活,不可妄動。其為氣也,至大至剛。直養無害,充塞天地。配義與道,端由集義。渾灝流行,自然一氣。輕如楊花,堅如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進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條理縷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變化猶龍,人莫能測。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內以修身,外以制敵。臨時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離,不沾不脫。接骨鬥筍,細心揣摩。真積力久,升堂入室。

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

打拳每一勢,陽氣一動一周身,至於靜,一靜一周身。即心之一念動,陽氣即周於一身;一念靜,陰氣即周於一身,無間斷時。以全體論,背後為陽,胸前為陰;胳膊,手背為陽,手彎、肘彎為陰;面為陽,腦後為陰;上半體為陽,下半體為陰;膝為陽,腿肚為陰;左手、左足為陽,右手右足為陰;足面為陽,足底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此官骸陰陽之辨。

以中氣之運於內者言之,引勁為陰,出勁為陽;屈為陰,伸為陽;收步為陰,足點趾為陰中之陽,足平踏為陽中之陰。

打拳,心中一物無有者,則最明。胸中包含一切,外面空空如也,內文明外順柔,有離中虛象;氣歸丹田,理實氣空,上虛下實,有坎中滿象;四肢舒開,中氣行得十分滿足,氣勢盛足,有泰極象。氣足難於轉移,變化不易,有否之象。然以成手處之不慮,此大人處否而亨。二爻變而為坎,中氣存於中也;五爻變而為離,虛靈含於內也。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雖否何害!此所謂素患難行乎患難。不貪打人,物來順應,故有休否之象。具此四德,拳術盡矣!

打拳上場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形耳。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

禮主于敬,樂主於和,能敬能和,然後能學打太極拳。

或曰:太極拳,一藝也。如子之言,立規太嚴,雖聖賢,用功不過如是。一藝之末,奚必然哉?餘曰:不然。打拳,亦所以修身正衛性命之學也。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打拳之道,自始至終不外一個“敬”字。能敬則專心致志,自無鴻鵠之射繞亂胸中。

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身必以端正為本。

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故不懼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

身雖有時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拘泥。

間架即有時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纏綿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於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氣,運於全體,雖有時形體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氣以宰之。

靜以待動。

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

能敬能靜,自葆虛靈。

至於身法,原無一定,無定有定,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臥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迴旋倚側,攢躍皆中(皆有中氣放收,宰乎其中),千變萬化,難繪其形。

天地間,人為萬物之靈,而心又為五官百骸之靈,故一身之中,心為主。心一動則官骸無不順從。

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發謂之意。

躁釋矜平,而後官骸所形自然中規中矩。

打拳心是主。脊骨是左右身之關鍵,腰是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並行不悖。

天君有宰,百骸聽命。

運用在心,此是真訣。

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

動靜緩急,運轉隨心。

運化全在一心中。

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氣非理無以立,理非氣無以行。

此發令者在心,傳令者在手,觀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說,缺一不可。

四體從心而運,官骸皆悅以順從,而要皆以乾坤正氣行之也。

拳雖武藝,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無往不宜。

心為一身運行主宰。

妙機本是從心發。

心為一身之主,腎為性命之源,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無使傷損。根本固而後枝葉榮,萬事可做,斯為至要。

每著全在心胸,用心太過,失之拘束;不用心,失之懈怠。是在有心無心之間,一主于敬,方能得乎中道,運勁鹹宜,臀骨翻起,前襠合住,後臀自然翻起。腰為上下體樞紐轉關處,不可軟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拳雖小技,皆本太極正理。

心中一物無有,極其虛靈,一有所著,則不虛不靈,惟靜以持之,養其誠以至動靜鹹宜,變化不測。

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闔闢動靜,惟柔與剛。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見忽藏,健順參半,引退精詳。或收或放,或弛或張,錯綜變化,欲抑先揚。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積力久,質而彌光。盈虛有象,出入無方,神以知來,智以藏往。賓主分明,中道皇皇,經權互用,補短截長。神龍變化,疇測汪洋,沿途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張開,,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緩急相將。高擎低取,如願相償,不滯於跡,不涉於虛。至誠運動,擒縱由餘,天機活潑,浩氣流行。佯輸詐敗,制勝權衡,順來逆往,令彼莫測。因時制宜,中藏妙訣,上行下打,斷不可偏。聲東擊西,左右威宣,寒來暑往,誰識其端?千古一日,至理迴圈,上下相隨,不可空談。循序漸進,仔細研究,人能受苦,終躋渾然。至疾至迅,纏繞迴旋,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敵如詐誘,不可緊追,若逾界限,勢難轉回。況一失勢,雖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腸,不可稍讓,如讓他人,人立我跌。急與爭鋒,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據形勢。一夫當關,萬夫失勇。沾連粘隨,會神聚精。運我虛靈,彌加整重;細膩熨貼,中權後勁。虛籠詐誘,袛為一轉;來脈得勢,轉關何難?實中有虛,人已相參;虛中有實,孰測機關?不遮不架,不頂不延;不軟不硬,不脫不沾。突如其來,人莫知所以然;只覺如風摧倒,跌翻絕妙,靈境難以言傳!試一形容,手中有權:宜輕則輕,斟酌無偏;宜重則重,如虎下山。引視彼來,進由我去;來宜聽真,去貴神速。一窺其勢,一覘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機會,恐難再得!一點靈境,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無一定;無定有定,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臥脡,前俯後仰,奇正相生;逥旋倚側,攢躍皆中,千變萬化,難繪其形。氣不離理,一言可磬:開合虛實,即為拳經。用力日久,豁然貫通;日新不已,自臻神聖。渾然無跡,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虛靈;豈知我心,袛守一敬!

我有一丸,黑白相和。雖是兩分,還是一個。大之莫載,小之莫破。八卦九疇,縱橫交錯。今古參前,乾坤在先。堯舜孔周,約為一堂。我弄其中,琴瑟鏗鏘。孔曰太極,惟陰惟陽。是定吉凶,大業斯張。形即五行,神即五常。惟其能圓,是以能方。孟子弄此,有事勿忘。名為浩然,至大至剛。充塞天地,長揖羲皇。

天地運行,全憑陰陽二氣。得天地之氣以生,亦全憑陰陽之靈氣,以為一身之輾轉開合迴圈不已。故吾身之運行,亦同天地之運行也。然運行者官骸,而所以運行者太極之理。惟以理宰乎氣。故吾身之運行,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遲或速,或隱或現,或大開而大合,或時行而時止,莫非一片靈氣,呈於色象。真如鳶飛魚躍,化機活潑。善觀拳者,必不於耳目手足之鼓舞於跡象間者,深嘉賞也。故學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則氣自生動靈活。非氣之自能生動靈活,實理使之生動靈活也。知此而後可與言。

2、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落胯

打拳全是頂勁,頂勁領好,全身精神為之一振。

頂勁者,是中氣上沖於頭頂者也。不領則氣塌,領過不惟全身氣皆在上,足底不穩,病失上懸,即頂亦失於理,扭轉不靈,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無,折其中而已。

提綱全在頂勁,故頂勁一領而周身精神皆振。

拳自始至終,頂勁決不可失,一失頂勁,四肢若無所附依,且無精神,故必領起,以為周身綱領。

頂勁中氣是股正氣,心中意思領起即行到頭頂上,中氣自然領起來,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

頂勁領起來,領頂勁非硬蹬腦後頂間二大筋之謂,乃是中氣上提,若有意,若無意,不輕不重,似有似無,心中一點忽靈勁,流注於後頂,不可提過,亦不可不及,提過則上懸,不及則氣留胸中,難於下降,此頂勁式。頂要靈活,靈活則左右轉動自易。

頂精領起來(頂精,心中之氣領如提起)。頂精何在?在百會穴,其意些須領住(領是領其全體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過,過則下掤上懸,立不穩當。此是一身關鍵,中氣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氣上通百會,下通二十椎。此處一通,則上下皆通,全體之氣脈胥通,自無倒傾之弊。腦後二股筋是佐中氣之物,二筋之間無筋處,乃中氣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後任督二脈,亦皆是輔吾之中氣。

頂勁上領,濁氣下降,中氣蓄住入于丹田。

胸要含蓄,氣降丹田,無留橫氣於上。

胸要虛含如磬。

胸如鞠躬向前微彎,四面包涵住。

胸膈橫氣卸到腳底,即不能,亦當卸至丹田。

胸間鬆開,胸一松,全體舒暢,不可有心,亦不可無心。自華蓋至石門要虛虛含住,不可令橫氣橫於胸中。

平心靜氣,勿使橫氣填塞胸中。

太和元氣運胸中,一動一靜合輕重。

胸亦隨手轉圈。

肩塌下,不可架起來。

轉圈機關,全在於肩,故肩中骨縫,宜令開張。

骨節鬆開,胳膊如在肩上掛著一般。運動似柔而實剛,精神內藏而不露,此為上乘。

肩膊頭骨縫要開,始則不開,不可使之強開,功夫未到自開時心說已開,究竟未開;必攻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盪,活潑潑地毫無滯機,皆系於此。此肱之樞紐,靈動所關,不可不知。

肩俞、肩井、扶突,皆松下。

兩肩要常松下,見有泛起,即將松下;然不得已上泛,聽其上泛,泛畢即松。不松則全肱轉換不靈。故宜泛則泛,宜松則松。每勢畢,胸向前合,兩肩彼此相呼應。

兩肘當沉下,不沉則肩上揚,不適於用。

打拳運動,全在手領,轉關全在松肩。功夫久則肩之骨縫自開,不能勉強。左右肩松不下,則轉關不靈。且松肩不是睥肩。骨節開,則肩自松下。

俯肩一靠破銅牆。

膝蓋與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後、左右、上下,要呼應合住勁。

腰勁要下好,腰無力則周身無力。

至於襠中上體氣積卵上邊,即向下一降,即俗所謂千斤墜,至實矣!不用則實者反化為虛,此謂運實與虛,不虛則上下皆不靈。動卵兩邊大股根撐開,此處撐開一寸,則兩膝自開一尺。此勢應開二寸。然所開處要虛,不可犯實。一涉於實,則轉動不靈。然開處兩腿根皆是合精,髀股泛起,小腹向前合,則襠自開矣。善開襠者,襠開一線亦謂之開,以其虛而圓,兩邊相合,中開寬大。不善開襠者,襠如人字,胳又上窄下寬,不虛不圓,雖亦像開,不得謂之開矣!此襠中式。兩大腿前合後開,外合內開,兩兩相對,相呼相應,此大腿式。兩膝蓋皆向裡合,兩膝屈住,兩膝之間撐一尺餘寬,此膝之式。兩小腿外臁皆向內臁合住精,兩兩相對,此兩小腿式。兩足右足平踏,如土委地,左足點住,如錐紮地中。右足平而實,左足豎而虛,虛者伏下勢脈,足趾與腓皆用力往裡合,並足踵皆重踏於地,此兩足之式。至於下體,兩足皆用纏絲精倒纏逆行而上,由足趾過湧泉到足腓,從外往裡纏。纏至大腿根入丹田,此下體用精式。

兩腿之勁皆由足趾領起,上纏過踝、過膝。至大腿根。兩腿根間謂之襠,即會陰也。

3、中氣貫串,折疊纏繞,剛柔相濟,內外相合

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則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

心身不可使氣,輕輕運動。

打拳中氣所往,人孰能禁!

中氣得十分滿足,氣勢盛足。

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

中氣運到手指頭方為運足。

中氣貫足,物來順應,物莫能違。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無橫氣。

拳以中氣運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足大指待手氣走足後,仍與手一齊合住,此時方可踏實。

中氣貫脊中。

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背骨節中。

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

中氣貫於心腎之中,上通頭頂,下達會陰,… …中氣充實於內,而後開合擒縱,自無窒礙。

中氣必由胳膊中徐徐運行,不可慌張忽略,順其當然之則,運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氣行於兩肱之中,是為中氣。

打拳以運氣為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

氣之在體,無不充周,而其統帥在心。

中氣者,太和之元氣,即《中庸》所謂“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剛不柔、至當卻好之正氣。能用此氣以行於手(言手,而全體皆在其中),天下未有窮之者。如或有人窮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於偏倚不中故也。涉於偏倚,非人能窮我,我自窮之也。此氣之貴得乎中,名之曰中氣。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漸漸充其內勁,必使勁由骨縫中充至肌膚,以及指頭,待內勁十分充足,則下勢之機致自動。

一氣運行,絕不停留,純是浩氣流轉於周身,勢不可遏。

但憑得周身空靈,一縷中氣隨勢揚。

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

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週四體,至柔至剛,實備乾健坤順之德。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皆具。是謂:陰陽合德,故取諸乾坤。

胸中橫氣下歸丹田(即氣海),丹田之氣會于陰,橫氣聚集於此,剛氣化為柔氣。心不動,此氣常靜;心氣一發,則此氣上升,以輔心氣。即此氣善用,則為中氣,不善用,則為橫氣。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此胸以下丹田之氣,如此心中一物無有,極其虛靈,一有所著,則不虛不靈。惟靜以持之,養其誠,以至動靜鹹宜,變化不測,此心之式。

靈氣何生?生於一心。中氣何歸?歸於兩腎。心動志從,運我四肢。氣行骨中,充於肌膚。功久則靈,其靈無比。依著即知,自然有應。不即不離,沾連黏隨。如蠅落膠,有翅難飛。此中之妙,微乎其微。

兩人相敵,性命所關,外觀諸人,內觀諸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一以中氣持禦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氣運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見己,我獨知之彼,須時時神而會之,久而自明。

吾素所謂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也。至耍成時,吾之一身皆是拳。權其所來之輕重,酌量應之,不拘方面,不拘力之大小,人所來者沒有不是的,但問我之素具備與不備功夫,成與不成耳。打拳原是備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順有逆,有偏前有偏後,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飛,有束住,有散開,種種身法不可枚舉。而要以中氣行之。

中氣最難名,而中氣所行之路處亦最難名,無形無聲,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即四肢中所運之中氣亦即此中氣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氣。此不偏,而後,四肢之中氣皆不偏,雖四體形跡多呈偏勢,而中氣流於肢體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

任脈起于會陰,上行循腹裡至廉泉承漿止,督脈亦由會陰起,過長強,在二十一椎下順脊逆行而上逾百會,下降至人中止。

上人行導引術以為修仙之本。打拳也是運其任督二脈,使之順逆往來,迴圈無間也。是調養血氣,一呼一吸,順其自然,掃除妄念,卸盡濁氣,先定根基,後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功久則頃刻水中火發,雪裡開花,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任督如車輪,四肢如山石,一念初發,則天機動焉。意到葷隨,每打一勢,輕輕運行,徐徐停止,意念運以微細,毋使波瀾忽興。如此,則元氣渾融,水火升降,如拮槔擊水,蓮花凝露,忽然一粒如黍落于黃庭之中,此采鉛家投永真訣。打拳運行到此,意不可散,功不可懈,一涉散懈,丹不成矣。在昔紫陽曰:“真水生於離,其用卻在坎,姹女過南園,手持玉橄欖。”正謂此也。日月行之,無差錯,無間斷,煉一刻,則一刻之周天;煉一時,一時之周天;煉一日,一日之周天;練一年,一年之周天;練終生,終生之周天。煉過十年,周身頓混,極其虛靈,不知我之為我身,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周中規,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得出,虛室生白,黑地引針,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中氣之為中氣也。時措合宜,自然合拍,此任督之順逆往來,佐中氣以運行者也。

人之一身,以腰為中界,氣往上下行,中間以腰為界。

孟子曰:“志者氣之帥,氣者體之充”。心如將軍氣如兵,將軍一出令,則士卒皆聽命。清氣上升行於手,濁氣下降行於足,氣皆行到指關乃止,丹田為全體之氣歸宿處,如兵馬屯處,氣之上行下行似兩橛,其實一氣貫通也。

百會穴領其全身,要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氣如何上升,非平心靜氣不可。濁氣必下降至足。一勢既完,上體清氣皆使歸於丹田。蓋心氣一下,則全體之氣無不俱下。……理實氣空,圓轉自如,渾灝流行,絕無滯機,每一勢完,仍歸到渾然一太極氣象,絕無跡象可尋,端緒可指。外似停而內無間斷,此太極之所以為太極也。

周身之勁往外發者,皆發于丹田;向裡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處處皆見太和元氣氣象。

氣歸丹田,上虛下實,中氣存於中,虛靈含於內。

勢既成,心平氣和,中氣歸於丹田。

丹田氣一分五處,其實一氣貫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氣一領,丹田氣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兩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縫中貫到左右指頭,其在骨縫中者謂之中氣,其形肌膚者謂之纏絲勁;其餘四分,亦分兩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於右股,皆是由骨縫中貫至左右足趾。

至於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若細研之,丹田非氣之原,何以獨言歸此?此不過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氣皆出於腎,腎水足則氣自壯;養於胃,胃得其養則氣亦壯;藏於肝,肝氣一動逆氣橫生,氣不得其平;涵泳於心,心無妄念則心平者氣自和;肺主聲,實鳴之以心,心機何往,不必聲出諸口而心先喻也;壯於膽,膽壯則無前,氣亦隨之;運於脾,是經多氣少血,聞聲則動,動則運化不已,心一動脾即動矣。佐以大腸,大腸多氣少血,且為傳道之官;又輔以小腸,小腸在前臍上,後附脊,滓穢不存,濁氣去而清氣來矣。以上經絡,皆有益於拳,故乃言之。若專言腎,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是經少血多氣,藏精於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腎有兩枚,枚各兩系,一系於心,一上通於腦,氣之所生,實始於此,歸宿必歸到此。至於命門,實兩腎之間氣所出入之門,故曰命門。

出腎入腎是真訣。

命脈者,腎也,中氣之所由來也。動則出,靜則入。有定而無定,言不時變易勢,故陰陽二氣變易亦無定。

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越小小到沒圈時,方知太極真神妙。

以靈動敏捷為尚。

且心一虛,則全體皆虛,惟虛則靈,靈足以應敵。

打拳者,手極虛極靈,物有挨著即知,即能隨機應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盡是虛靈。

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盪,活潑潑地毫無滯機。

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

至於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

所畫之圈有正斜,無非一圈一太極。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沿路纏綿,靜運無慌。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

圈是周身轉,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見,故以手轉言之。

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

越小小到沒圈時,方知太極真神妙。

心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無不隨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發,故曰內勁。

內勁何發何行?發于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

天下惟動者,能用纏絲勁,不動,則用之甚難。然其意未嘗不在股內。故一勢既成,上下說合。而左足亦是,自內而外,斜而上纏以至會陰,不惟與右股一齊合住,並與上體一齊合住,不稍涉後。吾故曰:纏絲勁雖當靜時,未嘗不存於股內,此于合時可考驗也。合不到會陰,則無襠精,且不能撐圓。此纏絲勁之不可離也。

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裡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也。

拳中必用纏絲者,粘連之法,全在於此。引進之法,亦在於此,不可忽也。功夫久,能令人不敢進。進則打之,退亦打之。

胳膊勁由心發,行於肩、過肘、至指,此是順纏法。由骨至肌膚,由肩至指,出勁也。由指至肩倒(逆)纏法,所謂入勁者,引之而來,使敵近於我也。

內外上下必隨,其勁不可拂逆。

以引足為止,學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處,即以何處引擊,不拘定格。

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

衛生之本,還氣妙訣。能善運氣,始能衛其生命。

此勁皆由心中發,股肱表面似絲纏,斜纏順逆原有定,最耐淺深細究研。究研功夫真積久,一旦豁然太極拳,人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

兩腿之勁,皆由足大拇指領起,過湧泉,上纏過外踝,向裡纏,斜行而上,過三裡,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兩腿根間謂之襠,即會陰穴也(蓋兩勁對頭是其結穴,此處是腿勁歸宿,腰勁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撐開,襠勁自圓)。運勁足後跟踏地,漸至趾通穀、大種、外腓以及隱白、大敦、厲兌,實實在在地踏於地上(腳趾腳掌要摳住地,湧泉要虛,不虛則趾不著力,用不上力,是為前後實,中間虛)。

凡經絡皆有益於拳。

此中意趣,莫割斷神氣,神氣不斷,知脈自然流通。

一往一來運一周,上下氣機不停留,自古太極皆如此,何須身外妄營求。

打拳以鼻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隨各手動之。心身不可使氣,輕輕運動,以手領肘,以肘領臂,手中之氣僅僅領起手與臂而已,不可過,過則失於硬。上體手如何運動,下體亦隨之,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皆隨,此為一氣貫通。襠勁要開要虛,襠開然後心氣發動。

肌膚骨節,處處開張。欲剛先柔,欲揚先抑。

乾剛坤柔,陰陽並用,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坎離得中,斯藝乃成。

人以手來,我以手引之,使令其不得勢,是謂之走。走者,引之別名。何以既名引又名走,引者,誘之使進,走者,人來我去,不與頂勢,是之謂走。然走之中自帶引進之勁,此是拳中妙訣,非功久不能。

八體(頂、襠、心、眼、耳、手、足、腰)關緊君須記,人力運成奪天工。

世人不知,皆以(太極拳)為柔術,殊不知自用功以來,千錘百煉(百煉此身成鐵漢),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但就其外而觀之,又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豈其然哉?且柔者,對乎剛而言之耳。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其為功也多,故其成也難。

陰陽互為其根,不可分為兩橛。

克剛易,克柔難。

柔能克剛,以退為進者,坤道也;坤錯乾,乾,剛也。坤至柔而動也剛。此拳外面似柔,其實至剛。

打拳何嘗不用氣,不用氣則全體何由運動?但本其至大至剛之氣,以直養無害焉已耳。

此氣行於手足中,不剛不柔自雍容。

渾灝流行,自然一氣,輕如楊花,堅如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

運動似柔而實剛,精神內藏而不露,此為上乘。

坤至柔,而動也剛。

柔順濟以剛直。

乾剛坤柔,陰陽並用,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陰陽互用,天道所藏,動靜無偏,乃爾之強。

久練純熟,則起落進退,旋轉自由,而輕重、虛實、剛柔齊發。

拳以太極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極之理,而後於全體之上下、左右、前後,以手足旋轉運動,發明太極之蘊,立其名以定為成憲,義至精也,法至嚴也。

雖曰拳為小道,而太極之大道存焉。

後之人,事不師古,不流於狂妄,即涉於偏倚,而求一不剛不柔,至當恰好者,以與太極之理相吻合者,蓋亦戛戛乎其難矣。

打拳不惟著中情理,當潛心默會。即上著之終,下著之始,其接骨鬥榫處是為過脈,於過脈處當思如何血脈貫通,不令間斷。蓋上著之終,必待神氣十分滿足而後方結得住。當結上著時,上勢已足,余神流於界外,是下著之機已動於上著之末,而後下著接住上著而起,是為構。構者,下著之榫與上著之榫相接而合者也。非但合之以勢,宜先合之以神,神氣與上著無間,方為善於起始。所謂得勢爭來脈,來脈得勢以下,勢如破竹,無不得勢。此是最關緊處。。

然剛柔既分,而發用有別。四肢發動,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抖、空、棚、捋、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一身必令上下相隨,一氣貫通。

內外上下必隨,其勁不可拂逆。

上下手足各相隨,後往前轉莫遲遲。

發令者在心,傳令者在手,觀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說,缺一不可。

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緩急相將。

上面手如何運,下體足如何運,上下相隨,自然合拍。

耍手全在手掌,手指領起周身運動,足隨手尤其緊要。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中間胸腹隨手足運,上下一氣貫通,說動一齊動,說止一齊止。

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

太極拳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

心與身不可使氣,輕輕遵住規矩,順其自然之勢而運之。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下則以足領膝,以膝領大股。其要處全在以手足指頭領住運行。或問:手足全不用氣,何以運動?曰:手中之氣,不過僅僅領住肩臂而已,不可過,過則不靈。至於足,較之手稍重而已。

拳之一道,進退不已,神氣貫串,絕不間斷。

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

上著下著,一氣承接,勿令神氣間斷。

打拳全在起勢,一起得勢,以下無不得勢。即無敵人徒手空運,亦覺承接得勢,機勢靈活,故吾謂每一勢全在一起,於接骨鬥榫處彼勢如何落下,此勢如何泛起,須要細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滿足,無少欠缺。神氣既足,此勢似可停止,而下勢之機已動,欲停而又不得停;蓋其欲停將停之機,又已叫起下勢矣。吾故曰:此時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線,下勢即起)。

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啟下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活,一著自成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轉,所謂 ‘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本勢手將起之時,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勢,不令割斷神氣血脈;既承接之後,必思手如何得機得勢。來脈真,機勢得,轉關自然靈動。能如此,他日與人交手,自能身先立於不敗之地,指揮如意。

每勢將成,跡似停,氣卻不停,必待內勁徐徐運到十分充足,下勢之機躍躍欲動,方能上勢與下勢打通,中無隔閡,一氣流行,不但一勢如是,拳自始至終,每勢之末,皆如是。

理精法密,條理縷析。

層累曲折,胥致其極。

太極拳,纏絲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恒用此勁,故與人交手,此勁行於肌膚之上,而自不知。非久於此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裡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領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或以為軟手,軟手何能接物應事,但若以跡象視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為軟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襠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沉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向前者為的,項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鈞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禁☆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悠閒之神,盡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濟無少偏倚,而為開合之妙用也。其為道豈淺鮮哉!

4、開合虛實,靜心慢練,剛柔無跡,階及神明

開合虛實,即為拳經。

一開一合,拳術盡矣。

以吾身本有之元氣,運於吾身,其屈伸往來,收放擒縱,不過一開一合與一虛一實焉已耳。

動靜迴圈,豈有間哉!吾所謂:一動一靜,一開一合,足盡拳中之妙。

開合原無定,屈伸勢相連。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

闔辟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迴圈。

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忽藏。

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周身一齊合到一塊,神氣不散,方能一氣流通,衛護周身。

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

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

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

開則俱開,合則俱合。

至合之時,氣必歸於丹田。

一開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勢,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體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

一開一合陰陽備,四體(兩手兩足)殷勤骨節張。

心要虛,心虛則四體皆虛,丹田與腰勁足底要實,三處一實則四體之虛者皆實,此之謂虛而實。

天地陰陽之理,不過消息盈虛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虛。打太極拳亦是消息盈虛。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氣也,生長也,故人之子謂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氣微,故謂之息。消者,減也,退也。盈者,中間充滿也。虛者,中間空也。由起至止,須慢慢運行,能慢儘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到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反以我術為奇異,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難之功之效也。

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順其自然之勢,而陰陽五行之氣運乎其中,所謂:“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是所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此即太極拳之本然。

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互運,無端可尋。

拳之運動,唯柔與剛,彼以剛來,我以柔往,彼以柔來,全在稱量。

闔辟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迴圈。

一來一往運一周,上下氣機不停留。

終而複始,始而複終,惟始與終,迴圈不窮。

太極不過陰陽之渾淪耳。……泯然聲臭之俱無,纖巧悉備者,化工也。渾乎雕刻之不作。

天機活潑,浩氣流行,動靜緩急,運轉隨心。……至疾至迅,纏繞迴旋,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

故吾身之運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遲忽速,忽隱忽現,或大開而大合,忽時行而時止,莫非一片靈氣,呈於色象,真如鳶飛魚躍,化機活潑,善觀拳者必不於耳目手足之鼓舞於跡象間者深嘉賞也。故學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則氣自生動靈活,非氣之自能生動靈活,實理使之生動靈活也。知此而後可與言內勁。如第以由內發外者為內勁,此其論猶淺焉者也。

至虛至靈,一舉一動,俱是太極原象。

純乎天則打拳皆隨天機動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潑潑地,太極原象,皆從吾身流露。

圓轉自如,渾浩流行,絕無滯機,每勢完仍歸到渾然一太極氣象,絕無跡象可尋,端緒可指。

人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

打拳熟而又熟,無形跡可擬,如神龍變化,促摸不住,隨意舉動,自成法度,莫可測度,技至此,真神品矣。太極之理,發于無端,成於無跡,無始無終,活盤托出,噫!觀止矣!拳雖小道,所謂即小以見大者,蓋以此拳豈易言哉!

能會此身轉移法,神機變化在其中。

一氣旋轉自無停,乾坤正氣運鴻蒙,學到有形歸無跡,方知玄妙在天工。

太極理迴圈,相傳不計年。此中有精義,動靜皆無愆。收來名為引,放出箭如弦。虎豹深山居,蛟龍飛潭淵。開合原無定,屈伸勢相連。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天地為父母,磨蕩柔與剛。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尋常。乾坤如橐蘥,太極一大囊。盈虛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終複至始,一氣運馳張。有形歸無跡,物我兩相忘。太極拳中路,功夫最為先。循序無躐等,人儘自合天。空談皆漲墨,實運是真詮。鳶飛上戾天,魚躍下入淵。上下皆真趣,主宰貴精研。若問其中意,道理妙而玄。往來如晝夜,日月耀光圓。會得真妙訣,此即太極拳。凡事都如此,不但在時間。返真歸樸後,就是活神仙。隨在皆得我,太璞自神全。

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

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外施,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無有矣!

其功何以得乎?要非沾黏連隨已成,自得運動知覺,方為懂勁;而後神而明之,化境極矣!

5、明師指點,參悟拳理,勤學苦練,登堂入室

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處處循規矩,一線啟靈明;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運動,其遍數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數;有力儘管運動,無力即止,不必強為運動,以致出乎規矩,惟順其自然則得矣。

任說千言萬語,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養元氣,身本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

空耍拳勢,原無定格。……平時耍拳,不可不守成規,亦不可拘泥成規,是在學者能善用其內勁。

拳當功力既熟,端正恭肅,敬其所事,不敢自滿。

不矜不張,自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

每一勢拳,往往數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經現身說法,甚覺容易,所難者工夫,所尤難者長久工夫。諺有曰:‘拳打萬遍,神理自現’信然。

自初勢至末勢,所圖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於無形,而心機入妙,終歸于無心而後可以言拳。可見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機流動,活潑潑地觸處皆拳,非世之以拳為拳者比也。此是終身不盡之藝,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所圖之勢皆太極中自然之機。……千變萬化,錯綜無窮,故終身行之不能盡。學者勉之。

或者曰: “此拳不能打人。”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波動我內之境,不遇敵則已,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

今之學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期成,其如孔子所謂先難後獲何?

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而猶未能,再加終日乾乾之功,進而不止,日久自到。問:得幾時?小成則三年,大成則九年,至九年之後,可以觀矣。抑至九年之後,自然欲罷不能,蒸蒸日上,終身無住足之地矣。神手複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諸。

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無懈,妙理迴圈自然通。

問打拳關鍵在何處?曰:在百會穴下。自腦後大椎通至長強,其動處在任督二脈。其精神在何處?曰:在眸子。心一動,則眸子傳之,莫之或爽。或曰:拳之大概既聞命矣。而要打不出精神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焉。”臨場先去其輕浮慌張之氣,清心寡欲,平心靜氣,著著循規蹈矩,積久功熟。然後此中層累曲折,歷盡難境,苦去甘來,機趣橫生,浡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能為者。至於無心成化,是在涵養。日久優遊,以俟其自至,則得矣。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斯言誠不誣矣。

孟子曰:“大匠誨人,必以規矩。”規矩者,方圓之至也。以之誨人是則大匠所能也,至於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學者。苟至於巧,則是遵規矩而不泥規矩,脫規矩而自中規矩。而要志不可滿。滿招損。諺有曰:“天外還有天,一滿即招損。”能遵規矩,不失其正,雖成敗利害有所不計。

彼以柔來者,是先以柔精聽(忖也)我如何答應,而後趁機擊我。我以剛應,是我正中其謀,愚莫甚也。問該如何應答?彼以柔法聽我(以胳膊聽我,非以耳聽也),我以柔法聽彼;拳各有界,彼引我進,我只可至吾界邊,不可再進,再進則失勢……如彼引吾前進,未出吾界即變為剛,是彼懼我而變柔為剛,是不如我者也,我當以柔克之。半途之中,生此變態,我仍是以柔道之引進落空者擊之。如彼引我已至吾界,是時正宜窺彼之機勢,視彼之形色,度彼之魄力。如有機可乘,吾即以柔者忽變而為剛擊之。此之謂以剛克柔,以火克水。如彼中途未變其柔,交界之際強為支架,亦宜擊之。

如彼引我至界,無隙可乘,彼之柔精如故,是勁敵也,對手也,不可與之相持。吾當退守看吾門戶。先時我以柔進聽之者,至此吾仍柔道聽之,漸轉而退,仍以柔道引之使進。彼若不進,是智者也。彼若因吾引而驟進,誤以我怯,貿貿然或以柔來,或中途忽以柔變為剛來,我但稍低其手,徐徐引之使進。且令其不得不進。至不得勢之時,彼之力盡矣,彼之智盡矣。彼之生機更迫促矣。是時,我之柔者,忽變而為剛,並不費多力,一轉即克矣。

是時,彼豈不知孤軍深入,難以取勝?然當是時,悔之不及,進不敢進、進亦敗;退不敢退,退亦敗;即不進不退,亦至於敗。蓋如士卒疲憊,輜重皆空,惟束手受縛,降服而已矣,何能為哉!

擊人之妙,全在於此。此之謂以柔克剛,以火克水,仍是五行生克之道也。

故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轉。所謂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本勢手將起之時,必先使手如何得機得勢。來脈真機勢得,轉關自然靈動。能如此,他日與人交手,自能身先立於不敗之地,指揮如意。來脈轉關固可忽乎哉!

拳家以躬行為主,但先難而已,不可預期後獲。妄念橫胸,拳藝不能長進。至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未交手時,誰知敵人從何而來!誰知敵人擊我何處!但依著何處,即以何處引而擊之(此是本地風光,最難最難)。時措鹹宜,莫名其妙,真不思而得,不免而中也。然而,未成者不能也。問要到何時算成?曰:此中層級終身閱不盡。但以目前粗疏者言之,大成則九年,小成則七年。至於精妙,亦終身不盡之學。學者或學一二年,或學三四年,淺嘗輒止,終是門外漢,旨味未嘗耳!存先獲心者,吾知無所問津,蓋不能循序漸進不已,亦猶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學貴有恆,躬行為難。

腳踢拳打下乘拳,妙手無處不渾然。任他四圍皆是敵,此身一動悉顛連。我身無處非太極,無心成化如珠圓。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總是此心歸無極,煉到佛家一朵蓮。功夫到此仍不息,從心所欲莫非天。

自初勢至末勢,所圖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之於無形而心機入妙,終歸于無心,而後可以言拳。可見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機流動,活潑潑地觸處皆拳,非世之以拳為拳者比也。此是終身不盡之藝,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所圖之勢,皆太極中自然之機。氣也,理也,氣非理無以載;理也,氣也,理非氣無以行。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理與氣,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千變萬化,錯綜無窮,故終身行之不盡,學者勉之。

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吾謂此藝甚無奇,自幼難以打到老。打到老時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回頭試想懶惰時,不是先知未說到。說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覺多煩惱。天天說來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時曉。有能一日用力尋,陰陽消長自有真。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我身。循序漸進功夫長,日久自然聞真香。袛要功夫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此是拳中真正訣,君試平心細思量。

理境原無盡,端由結蟻誠。三年不窺園,壹志並神凝。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處處循規矩,一線啟靈明。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有時引入勝,工欲罷不能。時習加黽勉,日上自蒸蒸。一旦無障礙,恍然悟太空。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免費學習太極拳!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