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消化道腫瘤為什麼一發現就是晚期?省消化科專家指導如何避免

2015年,央視前女主播方靜因胃癌肝轉移在臺灣去世,終年44歲。“以前胃癌多發生在45歲以後,現在我們碰到不少30多歲的病人。所以年輕人也要關注。”今天,康大夫邀請到了安徽省立醫院消化科主任張開光,

來跟大家說說胃病那些事。

胃癌為何越來越青睞年輕人?

張開光主任表示,消化道腫瘤雖然發病率高,但早期很少有明顯症狀,從既往的臨床經驗來看,往往是一旦有症狀、一做內鏡,就已經是中晚期了。

張開光指出,只有把關口前移,

提高早期消化道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水準,做好一級預防,才能避免悲劇發生。

在接診過程中,張主任曾遇到一名32歲的年輕患者小芹,從事銷售工作,胃疼、胃漲多年,最終被診斷為胃癌晚期。“工作性質決定她白天經常延誤吃飯甚至是不吃飯,然後到晚上睡覺前又吃的很多。“之所以患上胃癌,和她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密切關係”。張開光感歎道,“年輕人一定不能把工作忙當作藉口,

不要害怕做胃鏡,現在都有了無痛胃鏡。生活壓力大,年輕人更要關注自己的身體。”

還有一位李先生,30歲出頭,兩年前出現了胃部漲氣的情況,吃藥不能緩解。通過胃鏡檢查在胃底部發現一個約5毫米大小的微小隆起。張主任通過內鏡下黏膜下層剝離術(ESD)成功將這個病灶去除,

病理證實是胃癌。如今兩年過去了,用李先生自己的話說,“感覺人比以前輕鬆多了,漲氣的毛病沒再犯過了”。

ESD,究竟是怎樣的“黑科技”?

“過去,即使偶爾發現極少數早癌,因為尚未開展ESD技術,只能選擇外科手術治療。”

提到消化道內鏡ESD技術對消化道早癌診治的神奇之處,張開光教授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一個蘋果的腐爛,可能最早的時候只是果皮一小部分顏色的改變或者有略微的粗糙和不平整。

這時,只需要削掉這部分變質的果皮就可以避免整個蘋果爛掉,消化道內鏡下早癌的治療就是這樣 。”醫生通過消化內鏡下的特殊、精細操作,就能將病灶去除。

內鏡下治療,5年生存率超過90%

張開光表示,

其實像小芹這樣的悲劇完全可以避免。早期胃癌,通過內鏡下的篩查和治療,5年生存率超過90%;進展期胃癌約85%的患者可以接受手術治療,但5年生存率卻低於30%。

40歲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胃鏡

消化道腫瘤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根據2014年底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的我省第一份腫瘤登記年報來看,胃癌發病率居第一位。無論男女,發病率前五位中絕大多數都是消化道腫瘤。

張開光教授介紹,具體來說,三類人群更要引起重視:

一是高危地區的人群,我省以大別山區、六安、安慶、阜陽較為常見。高發的原因主要是飲食等因素,如吃得比較燙、常吃醃制泡菜等。

二是有家族性消化道疾病的人群,比如父母親有一方患有消化道癌,後代就屬於高危人群。

三是有慢性疾病背景的人群,比如有重度萎縮性胃炎的患者,結腸裡有息肉,常出現吐酸水、打飽嗝等胃部不舒服的情況、胃潰瘍、慢性胃病等。

“生活中許多胃部不適的症狀可能會被我們忽略,但經過長時間積累後,胃癌就可能出現。”張開光表示,年輕人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能暴飲暴食。“年輕人身體代謝旺盛,一旦得了胃癌等惡性腫瘤,病程進展也比較快,相對來說危險性更大。”

為延長消化道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改善生存品質,重視消化道早癌的篩查和診治至關重要,40歲以上的人應每年做一次胃鏡 。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張開光教授介紹,具體來說,三類人群更要引起重視:

一是高危地區的人群,我省以大別山區、六安、安慶、阜陽較為常見。高發的原因主要是飲食等因素,如吃得比較燙、常吃醃制泡菜等。

二是有家族性消化道疾病的人群,比如父母親有一方患有消化道癌,後代就屬於高危人群。

三是有慢性疾病背景的人群,比如有重度萎縮性胃炎的患者,結腸裡有息肉,常出現吐酸水、打飽嗝等胃部不舒服的情況、胃潰瘍、慢性胃病等。

“生活中許多胃部不適的症狀可能會被我們忽略,但經過長時間積累後,胃癌就可能出現。”張開光表示,年輕人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能暴飲暴食。“年輕人身體代謝旺盛,一旦得了胃癌等惡性腫瘤,病程進展也比較快,相對來說危險性更大。”

為延長消化道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改善生存品質,重視消化道早癌的篩查和診治至關重要,40歲以上的人應每年做一次胃鏡 。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