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安門廣場花壇後的故事 獨家專訪總設計師藍海浪

天安門廣場花壇總設計師 藍海浪

央廣網北京9月26日消息還有五天國慶就要到了,

天安門廣場的“花果籃”已經豎立起來,籃中碩果累累、姹紫嫣紅,分外惹人注目。昨日下午,央廣網記者專訪了天安門廣場花壇總設計師藍海浪,聽他講述天安門廣場花壇設計背後的故事。

人過中年的藍海浪,身材高瘦,臉上總是掛著淺淺的微笑。作為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所長、高級工程師,自1997年起,他已經連續20年參與了國慶天安門廣場的花壇設計,

卻依然保持著對一線工作的熱愛。他還常半開玩笑的說,自己算得上是“前無古人”了,在中國立體花壇設計領域堅持了20年的人,的確不多。

天安門廣場中心 祝福祖國花籃 張佳琪 攝

花壇設計可謂“百裡挑一”

9月25日,國慶將至,他和他的設計團隊迎來了一次重大的“勝利”。

隨著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天安門廣場,高17米的“祝福祖國”大花果籃亮相,籃內擺放富有吉祥寓意的果實和花卉,如柿子、石榴、蘋果,以及牡丹、玉蘭、月季等,寓意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碩果累累。

底部花壇圍繞著心形圖案,寓意紅心向黨,象徵著全國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表達對祖國繁榮富強、欣欣向榮的美好祝福。

籃體南、北兩側分別書寫著醒目的“祝福祖國 1949-2017”和“喜迎十九大”字樣。

回想著四月以來自己團隊艱苦卓絕的設計工作,藍海浪非常欣慰。

“其實創作的過程非常複雜,並不是某一個人出了方案最終就能定下來。除了不到十人的核心團隊外,還有設計院的三、四十位專家參與設計,他們至少拿出了七、八十份方案,通過無數次的修改、合併、取捨、推翻、重做最終成形,

這一過程就好像建造一座‘金字塔’。”

而在藍海浪看來,設計的“複雜程度”遠不止如此。

“設計過程還介入了園藝師、水電、結構、花卉、甚至育苗等各領域的專家和無數頂尖學者,方案出爐後,又經歷了層層彙報審批和多次的再修改,最終才於9月初確定下來。前前後後,約有近百人參與了其中。所以我們最初的方案和現在看到的方案相差非常大。”

東單西北角“一帶一路”花壇 張佳琪 攝

國慶適逢十九大 花壇立意明確

儘管花壇設計經驗已經非常豐富,藍海浪依然毫不鬆懈。

在廣泛徵求相關單位和專家意見後才最終確定了今年花壇的總體立意: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萬眾一心,砥礪奮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今年是建國六十八周年,又適逢黨的十九大召開,如何讓老百姓喜聞樂見才是最重要的。”藍海浪表示,除廣場中心花籃外,東西長安街還各擺放了7組花壇,花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主要內容,展示著十八大以來偉大祖國取得的輝煌成就。

復興門東北角“走向輝煌”花壇 張佳琪 攝

往年花壇設計經歷了三大階段

早在1997年,藍海浪就與國慶花卉佈置結緣。剛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的他因一次偶然的機會,隨著導師接觸了天安門廣場的花壇設計,從此便迷上了立體花壇事業,一發不可收拾。

天安門廣場地區花卉佈置始於1984年,1986年首次擺放立體花壇,不僅為北京節日期間營造了喜慶、祥和的氛圍;同時也通過花壇佈置,宣傳了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建設成就。

廣場擺花布局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而藍海浪則經歷了花壇的整體變遷。

第一階段是1986年到1999年的“五餅式”,即在廣場中心佈置點綴作用的噴泉花壇,以平面為主,而在廣場四角是四組立體花壇,遊人可以分散到四個角進行觀賞;2000年,天安門廣場東西兩側建立了兩條綠地,一改往年“一大四小”的傳統佈局,在中心花壇兩側鋪設“畫卷”,被稱為“畫卷式”;第三階段是2011年至今的“花籃式”,廣場中心佈置“祝福祖國”巨型花籃,兩側綠地佈置花柱、花球。

“今年的花壇較往年更加突出了主題,以‘慶賀國慶’和‘喜迎十九大’為主,風格上較去年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在夜景燈光方面做了改善,大大提升了可觀賞性。”藍海浪表示,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將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體現出來,是一大難題。但是最終都通過花壇的不同造型展現了出來。因此今年的主題更加突出“政治性、首都性、人民性”;形式上更加突出“時代性、特色性、節日性”。

西單東南角“四個全面”花壇 張佳琪 攝

美妙而“孤獨”的設計人生

“天安門廣場國慶花壇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在藍海浪看來,能參與到廣場花壇的設計,是一種莫大的榮譽,激發著他源源不竭的靈感和動力。“在國外,像北京這樣如此盛大且持續幾十年的節日花壇是沒有的。而北京四季分明,很多花的花期都正好在金秋時節,好像這座城市就是為了國慶花壇而生的似的。”

但是對於一生都致力於立體花壇設計的藍海浪而言,自己和團隊已經走上了一條孤獨的路。“從事立體花壇工作表面雖然光鮮,大家往往忽略了背後的孤獨。因為我已經設計了很多年,如今在立體花壇設計領域達到的深度使我再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比如如何製作效果圖、素材收集、構思建模,已有的經驗都是一步步積累出來的。

藍海浪的孤獨也證明了他在立體花壇領域不懈的堅持,而達到如今的高度僅源于兒時家中的那個小小的庭院。

“我小時候就喜歡花花草草,六、七歲的時候就在家裡建了一個小花園,開始嘗試一些小的園藝設計。”藍海浪生在廣西,家中的小院成為了他童年時期的天堂。“初中之後,我便立志要從事園藝設計,而當時身邊的人對這些還沒有概念,國內也很少有人瞭解園林領域。後來我很湊巧地發現北京林業大學有這個專業,高考分數也恰好達標,就順利的實現了攻讀園林專業的夢想。”

大三那年,藍海浪第一次來到天安門廣場的花壇設計隊伍實習,這次難得的機遇激發了一個少年的情懷。畢業之後幸運光顧了他的人生,從而順利地實現了夢寐以求的花壇設計事業,並且走到了今天。

每每談及“立體花壇”設計,藍海浪的目光中總是在閃爍著一種光芒。

東單東北角“協同發展”花壇 張佳琪 攝

“它會一夜之間突然出現在城市的某處,仿佛變魔術一樣。就好像節日送給喜歡的人一件精美的禮物,隨之帶來的是驚喜和快樂。所以花卉設計就是我送給這座城市的禮物,讓大家感受到節日的氛圍,讓花壇的感染力去打動人心。”

正因如此,一群像藍海浪這樣對花壇設計充滿理想的人才走到了一起,走向更加“孤獨”而美妙的遠方。

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萬眾一心,砥礪奮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今年是建國六十八周年,又適逢黨的十九大召開,如何讓老百姓喜聞樂見才是最重要的。”藍海浪表示,除廣場中心花籃外,東西長安街還各擺放了7組花壇,花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主要內容,展示著十八大以來偉大祖國取得的輝煌成就。

復興門東北角“走向輝煌”花壇 張佳琪 攝

往年花壇設計經歷了三大階段

早在1997年,藍海浪就與國慶花卉佈置結緣。剛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的他因一次偶然的機會,隨著導師接觸了天安門廣場的花壇設計,從此便迷上了立體花壇事業,一發不可收拾。

天安門廣場地區花卉佈置始於1984年,1986年首次擺放立體花壇,不僅為北京節日期間營造了喜慶、祥和的氛圍;同時也通過花壇佈置,宣傳了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建設成就。

廣場擺花布局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而藍海浪則經歷了花壇的整體變遷。

第一階段是1986年到1999年的“五餅式”,即在廣場中心佈置點綴作用的噴泉花壇,以平面為主,而在廣場四角是四組立體花壇,遊人可以分散到四個角進行觀賞;2000年,天安門廣場東西兩側建立了兩條綠地,一改往年“一大四小”的傳統佈局,在中心花壇兩側鋪設“畫卷”,被稱為“畫卷式”;第三階段是2011年至今的“花籃式”,廣場中心佈置“祝福祖國”巨型花籃,兩側綠地佈置花柱、花球。

“今年的花壇較往年更加突出了主題,以‘慶賀國慶’和‘喜迎十九大’為主,風格上較去年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在夜景燈光方面做了改善,大大提升了可觀賞性。”藍海浪表示,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將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體現出來,是一大難題。但是最終都通過花壇的不同造型展現了出來。因此今年的主題更加突出“政治性、首都性、人民性”;形式上更加突出“時代性、特色性、節日性”。

西單東南角“四個全面”花壇 張佳琪 攝

美妙而“孤獨”的設計人生

“天安門廣場國慶花壇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在藍海浪看來,能參與到廣場花壇的設計,是一種莫大的榮譽,激發著他源源不竭的靈感和動力。“在國外,像北京這樣如此盛大且持續幾十年的節日花壇是沒有的。而北京四季分明,很多花的花期都正好在金秋時節,好像這座城市就是為了國慶花壇而生的似的。”

但是對於一生都致力於立體花壇設計的藍海浪而言,自己和團隊已經走上了一條孤獨的路。“從事立體花壇工作表面雖然光鮮,大家往往忽略了背後的孤獨。因為我已經設計了很多年,如今在立體花壇設計領域達到的深度使我再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比如如何製作效果圖、素材收集、構思建模,已有的經驗都是一步步積累出來的。

藍海浪的孤獨也證明了他在立體花壇領域不懈的堅持,而達到如今的高度僅源于兒時家中的那個小小的庭院。

“我小時候就喜歡花花草草,六、七歲的時候就在家裡建了一個小花園,開始嘗試一些小的園藝設計。”藍海浪生在廣西,家中的小院成為了他童年時期的天堂。“初中之後,我便立志要從事園藝設計,而當時身邊的人對這些還沒有概念,國內也很少有人瞭解園林領域。後來我很湊巧地發現北京林業大學有這個專業,高考分數也恰好達標,就順利的實現了攻讀園林專業的夢想。”

大三那年,藍海浪第一次來到天安門廣場的花壇設計隊伍實習,這次難得的機遇激發了一個少年的情懷。畢業之後幸運光顧了他的人生,從而順利地實現了夢寐以求的花壇設計事業,並且走到了今天。

每每談及“立體花壇”設計,藍海浪的目光中總是在閃爍著一種光芒。

東單東北角“協同發展”花壇 張佳琪 攝

“它會一夜之間突然出現在城市的某處,仿佛變魔術一樣。就好像節日送給喜歡的人一件精美的禮物,隨之帶來的是驚喜和快樂。所以花卉設計就是我送給這座城市的禮物,讓大家感受到節日的氛圍,讓花壇的感染力去打動人心。”

正因如此,一群像藍海浪這樣對花壇設計充滿理想的人才走到了一起,走向更加“孤獨”而美妙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