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校園裡的新角色

駐校社工,這個對於不少國人仍顯陌生的社會學名詞,

因今年兩會被提出而頗受關注。被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或可成為能夠有效緩解甚至是根除校園欺淩的途徑之一

法治週末記者 管依萌

“我肉厚,不疼。”接受法治週末記者採訪時,凱凱已基本走出了被同學圍毆的陰影,但當被問及“是否介意涉事同學的嘲笑”時,他嚴肅起來,害怕而不甘心地答道:“是!”

凱凱今年上初中二年級,憨厚陽光,近一米八的身高讓他無需害怕其他同學。

可半個月前,他卻因與同學間的小矛盾而被圍毆。

“這幫同學平時抽煙喝酒打架,樣樣都占。”凱凱覺得自己與涉事同學不是一類人,也不想與他們有任何瓜葛。然而暴力還是發生了。

近幾年來,惡性校園欺淩事件頻繁見諸報端。相比各方熱鬧的分析與評論,能夠切實有效緩解甚至是根除校園欺淩現象的建議與途徑,似乎顯得並不太多。

今年兩會期間,駐校社工的制度理念引發關注。

不少人認為,這或可成為解決校園欺淩的合適途徑。

這個對大多數人仍顯陌生的名詞,因其對學校越來越高的必需性,已在內地一些中小學校起步推廣。據法治週末記者瞭解,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已嘗試將專業社工引入學校。效果如何,尚待時間與更多案例的佐證。

問題來了

與凱凱有矛盾的,是他的小學同學韜韜。兩家住在相鄰的社區,小學畢業後,

兩人考上了不同的初中。

讀小學時,韜韜就曾向凱凱收過“保護費”,凱凱沒有接受這種無理要求。那段時間,兩人鬧過不少不愉快,最近的矛盾,只是韜韜多年來想要“報復”凱凱的導火索。

“有一次我下了補習班回家的路上,看到韜韜正在欺負一個弱小的同學。我便走過去,替那個同學打抱不平。”凱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勇氣和正義會招來麻煩,“當時他說要找人揍我,我以為他只是說大話,

並沒有放在心上。”

不久後的一個周日中午,韜韜約他“出去談談”。

凱凱隻身前往相約的公園,看到的是韜韜和他集結的十多號人。“過了一會兒,又來了一個胖子,手臂上有個大文身,大家都管他叫達哥,一看就知道他不是學生。”

正是這個達哥,在到達公園後,開始對凱凱拳腳相加。之後,韜韜的同學也圍了上來,一場“洽談”變成了圍毆。

凱凱被打後一時不知所措,韜韜和達哥恐嚇他不許告訴家長、更不許報警。

他們一邊讓凱凱自己把身上的土拍打乾淨,一邊兇惡地告訴他怎樣向家長交代。凱凱因為害怕,答應了他們的要求,甚至向他們求饒。

然而事情並非這麼簡單。

韜韜的同伴因毆打凱凱時戳傷了手指,轉而向凱凱索要1000元醫藥費。凱凱再三周旋之後,答應付給他們200元。之後,韜韜和達哥又要求凱凱向他們下跪。

“和他們討價還價半天後,我最後只得向他們鞠了一躬。”凱凱羞愧地說道。

凱凱後來瞭解到,達哥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雖未滿二十歲,卻已在社會上混了五六年。“達哥所謂的‘混社會’無非就是游走在原來同學、學校的圈子裡,打架勒索。”

“一些孩子長大之後,會尋求自己的小幫派,甚至會在手上刻某個圖案做為幫派的標誌。”從事社會工作8年的張潔對法治週末記者說,在青少年群體中,這種情況屬於比較嚴重的,因為他們已經開始向集團化發展了。

張潔曾在廣州做社工督導,後選擇回到家鄉福州公益創業。2013年3月底,她發起的駐校社工項目成功入駐一所小學。

駐校社工,亦被稱為學校社會工作,指在幼稚園、小學、中學、職專、大學提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主要指專業社工長期進駐學校,在學校常規教學時間(週一至週五)期間開展學校社會工作,以學生群體為主,協助學校開展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同時為有需求的群體提供專業社工服務。

駐校社工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1919年,美國社會工作會議正式確立了學校社會工作在福利體系中的地位。在我國,香港從1971年開始推進學校社會工作,到2000年,全港全部實行“一校一社工”制度。

張潔對記者說,課間操時,她從三樓的社工站望下去,操場上幾乎全是三五成群的孩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個別孩子會被擠到學校牆角。放學時,會有很多校外的孩子,三三兩兩地站在學校門口,等著從學校裡面出去的孩子。

“要幹什麼呢?勒索。高年級的向低年級的勒索幾塊錢,或者是‘你昨天在學校打我弟弟了,我弟說讓我來收拾你一下’。”張潔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並介入

看到兒子被打,凱凱的父親心裡不僅僅是難受。“我既生氣又擔心,再三衡量,還是決定由我們家長出面解決。”

為了不讓兒子再受欺負,凱凱的父母決定到韜韜的學校找其班主任,又通過班主任聯繫到韜韜的家長。

凱凱的父親認為,如果雙方家長能夠坐在一起談談孩子們今後的成長,便再好不過了。據他的觀察,“韜韜的父母很客氣也很講道理,只是平日比較忙碌,也太過寵溺孩子”。

經過雙方家長的溝通,兩家人決定一起吃個便飯,將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調解一下。

儘管遭受了欺淩,凱凱的父母能察覺出他的異樣並及時止損。可對於另外一些孩子來說,就遠沒有這麼幸運了。

據張潔透露,參與駐校社工的幾年時間內,她發現很多家長並不瞭解自己孩子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而出現問題的學生在早期也並不會主動和社工交流。

因此,駐校社工的一大作用,就是能夠主動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開始介入,並與家長溝通。

“我們會尋找干擾學生們成長的因素是什麼。”張潔說,有了頭緒後,駐校社工會主動和學生交談,如果學生們拒絕,社工便會分別與雙方父母溝通,之後再將雙方父母約到一起交談。

北京市西城區悅群社會工作事務所專案主管蘆悅採取的方式是“秉持社會工作價值理念,運用青少年個案輔導、小組工作、團體工作等方法,為成長中的學校青少年群體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張潔認為,集團化的青少年群體一般都會有自己的“小頭頭”,只要努力讓“小頭頭”開始有所改變、重回正軌,其他問題學生,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改變。

然而,有些改變不是駐校社工憑一人之力就可以達到的,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家庭關係,都會成為其回歸正途的關鍵因素。若某個孩子在家經常遭受暴力,那麼他的成長軌跡會出現偏差。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退休小學教師認為,不少校園欺淩者在家往往缺乏自己想要的關愛,需要在學校求得關注,欺淩他人後,自己心裡也很空虛。受欺淩者往往不敢反抗,不會說出來,這給了欺淩者可乘之機。

因此蘆悅建議,學生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發生問題後及時與家屬和老師溝通,尋求幫助。

作為價值中立的獨立協力廠商

今年兩會期間,駐校社工的議案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駐校社工的確能為孩子在學校的成長和發展作出幫助。”凱凱的父親表示自己也很關注駐校社工的議案,尤其在兒子遭受圍毆之後。

為何是社工?

北京華益社會工作促進中心項目部主任許永霞告訴法治週末記者,目前,僅僅依靠學校力量很難有效解決的教育問題日益凸顯,如因問題學生引發的家長與家長之間、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衝突。家長和學校是相關利益主體,而社會工作者作為獨立的協力廠商,以價值中立的立場介入,更有利於這些問題的解決。

而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鳳芝看來,駐校社工以學校為服務平臺,以“三級介入”“多方聯動”的工作方式遏制解決校園欺淩問題,具有結合多種工作手段和工作資源的綜合治理的功能,可以發揮其獨特的角色。

對此,凱凱的父母也有自己的看法。

“校方還有主事孩子的家長都必須站出來,一定要當面把問題說清楚。”凱凱的父親同時表示,自己平時有意培養凱凱的自主能力,可是有些事情還是會超出孩子力所能及的範疇。

相比任課老師,“80後”的蘆悅與學生的年齡差距更小。據她透露,社工的平均年齡不大,加之與老師身份、角色上的不同,“主要是以陪伴者、傾聽者的角色開展服務,學生們在與社工接觸時心態上也會有所不同”。

作為一種尚顯新鮮的輔助教育制度,駐校社工仍未被廣為人知。

當法治週末記者問起凱凱“學校是否有社工”時,從他的表情不難看出,他對於這個角色一無所知;即便在向他解釋後,他依舊沒有明白駐校社工究竟是什麼。

在許永霞看來,中國的學校與青少年社會工作起步較晚,現階段在學校中所起的作用還不能凸顯,這是因為中國的教育體制相對完善,社會工作作為協力廠商進入學校提供服務,不容易被學校認可和接受。

雖是如此,張潔依舊對駐校社工滿懷信心。“我們每年都通過人大代表向政府呼籲,同時,我們也在探索,怎樣才能讓社工服務以更好的形式實施下去。”

長按、關注

我最後只得向他們鞠了一躬。”凱凱羞愧地說道。

凱凱後來瞭解到,達哥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雖未滿二十歲,卻已在社會上混了五六年。“達哥所謂的‘混社會’無非就是游走在原來同學、學校的圈子裡,打架勒索。”

“一些孩子長大之後,會尋求自己的小幫派,甚至會在手上刻某個圖案做為幫派的標誌。”從事社會工作8年的張潔對法治週末記者說,在青少年群體中,這種情況屬於比較嚴重的,因為他們已經開始向集團化發展了。

張潔曾在廣州做社工督導,後選擇回到家鄉福州公益創業。2013年3月底,她發起的駐校社工項目成功入駐一所小學。

駐校社工,亦被稱為學校社會工作,指在幼稚園、小學、中學、職專、大學提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主要指專業社工長期進駐學校,在學校常規教學時間(週一至週五)期間開展學校社會工作,以學生群體為主,協助學校開展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同時為有需求的群體提供專業社工服務。

駐校社工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1919年,美國社會工作會議正式確立了學校社會工作在福利體系中的地位。在我國,香港從1971年開始推進學校社會工作,到2000年,全港全部實行“一校一社工”制度。

張潔對記者說,課間操時,她從三樓的社工站望下去,操場上幾乎全是三五成群的孩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個別孩子會被擠到學校牆角。放學時,會有很多校外的孩子,三三兩兩地站在學校門口,等著從學校裡面出去的孩子。

“要幹什麼呢?勒索。高年級的向低年級的勒索幾塊錢,或者是‘你昨天在學校打我弟弟了,我弟說讓我來收拾你一下’。”張潔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並介入

看到兒子被打,凱凱的父親心裡不僅僅是難受。“我既生氣又擔心,再三衡量,還是決定由我們家長出面解決。”

為了不讓兒子再受欺負,凱凱的父母決定到韜韜的學校找其班主任,又通過班主任聯繫到韜韜的家長。

凱凱的父親認為,如果雙方家長能夠坐在一起談談孩子們今後的成長,便再好不過了。據他的觀察,“韜韜的父母很客氣也很講道理,只是平日比較忙碌,也太過寵溺孩子”。

經過雙方家長的溝通,兩家人決定一起吃個便飯,將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調解一下。

儘管遭受了欺淩,凱凱的父母能察覺出他的異樣並及時止損。可對於另外一些孩子來說,就遠沒有這麼幸運了。

據張潔透露,參與駐校社工的幾年時間內,她發現很多家長並不瞭解自己孩子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而出現問題的學生在早期也並不會主動和社工交流。

因此,駐校社工的一大作用,就是能夠主動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開始介入,並與家長溝通。

“我們會尋找干擾學生們成長的因素是什麼。”張潔說,有了頭緒後,駐校社工會主動和學生交談,如果學生們拒絕,社工便會分別與雙方父母溝通,之後再將雙方父母約到一起交談。

北京市西城區悅群社會工作事務所專案主管蘆悅採取的方式是“秉持社會工作價值理念,運用青少年個案輔導、小組工作、團體工作等方法,為成長中的學校青少年群體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張潔認為,集團化的青少年群體一般都會有自己的“小頭頭”,只要努力讓“小頭頭”開始有所改變、重回正軌,其他問題學生,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改變。

然而,有些改變不是駐校社工憑一人之力就可以達到的,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家庭關係,都會成為其回歸正途的關鍵因素。若某個孩子在家經常遭受暴力,那麼他的成長軌跡會出現偏差。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退休小學教師認為,不少校園欺淩者在家往往缺乏自己想要的關愛,需要在學校求得關注,欺淩他人後,自己心裡也很空虛。受欺淩者往往不敢反抗,不會說出來,這給了欺淩者可乘之機。

因此蘆悅建議,學生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發生問題後及時與家屬和老師溝通,尋求幫助。

作為價值中立的獨立協力廠商

今年兩會期間,駐校社工的議案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駐校社工的確能為孩子在學校的成長和發展作出幫助。”凱凱的父親表示自己也很關注駐校社工的議案,尤其在兒子遭受圍毆之後。

為何是社工?

北京華益社會工作促進中心項目部主任許永霞告訴法治週末記者,目前,僅僅依靠學校力量很難有效解決的教育問題日益凸顯,如因問題學生引發的家長與家長之間、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衝突。家長和學校是相關利益主體,而社會工作者作為獨立的協力廠商,以價值中立的立場介入,更有利於這些問題的解決。

而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鳳芝看來,駐校社工以學校為服務平臺,以“三級介入”“多方聯動”的工作方式遏制解決校園欺淩問題,具有結合多種工作手段和工作資源的綜合治理的功能,可以發揮其獨特的角色。

對此,凱凱的父母也有自己的看法。

“校方還有主事孩子的家長都必須站出來,一定要當面把問題說清楚。”凱凱的父親同時表示,自己平時有意培養凱凱的自主能力,可是有些事情還是會超出孩子力所能及的範疇。

相比任課老師,“80後”的蘆悅與學生的年齡差距更小。據她透露,社工的平均年齡不大,加之與老師身份、角色上的不同,“主要是以陪伴者、傾聽者的角色開展服務,學生們在與社工接觸時心態上也會有所不同”。

作為一種尚顯新鮮的輔助教育制度,駐校社工仍未被廣為人知。

當法治週末記者問起凱凱“學校是否有社工”時,從他的表情不難看出,他對於這個角色一無所知;即便在向他解釋後,他依舊沒有明白駐校社工究竟是什麼。

在許永霞看來,中國的學校與青少年社會工作起步較晚,現階段在學校中所起的作用還不能凸顯,這是因為中國的教育體制相對完善,社會工作作為協力廠商進入學校提供服務,不容易被學校認可和接受。

雖是如此,張潔依舊對駐校社工滿懷信心。“我們每年都通過人大代表向政府呼籲,同時,我們也在探索,怎樣才能讓社工服務以更好的形式實施下去。”

長按、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