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際刑警組織全體大會再度來華,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我們期待著什麼?

2017年9月26日9時30分,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步入會場時,迎接他的是來自158個國家和地區的執法人士、國際刑警組織負責人、相關國際機構代表的掌聲。

這一天,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刑警組織第86屆全體大會開幕。

在這個以“讓世界更安全”為主題的大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了重要演講。他強調,中國願同各國政府及其執法機構、各國際組織一道,高舉合作、創新、法治、共贏的旗幟,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自1995年第一次來華召開會議,時隔12年,全球僅次於聯合國的第二大政府間國際組織再次來到中國。這僅僅是一次“洄游”嗎?

當然不是,歷史從不重複自己。

從陌生人到領舞者

今天,“紅色通緝令”可能是國人最熟悉的國際通報,但在僅僅30年前,它的發佈者“國際刑警組織”即使在中國見識最廣博的人眼中,也是如此陌生。

據親歷者回憶,“1979年、1980年,中國分別接到了肯亞、菲律賓外交部的照會,

邀請中國參加國際刑警組織大會。可那個時候,我們並不瞭解這個有著60多年歷史的組織情況,以為只是個一般性的會議。”那些年,在公安部與各國員警機構互訪的過程中,對方都在問,中國為什麼不參加這個組織?

在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跨國犯罪開始向國內滲透,對社會治安產生了很大的衝擊。通過國際合作打擊跨國刑事犯罪,成為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迫切需求。

加入國際刑警組織,可以說是“時代在召喚”。

但中國與國家刑警組織的握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1984年,中國正式將加入該組織的申請書提交國際刑警組織。但當9月4日召開組織年會後,卻傳來了一個讓所有人傻眼的消息——中國未被接納。

峰迴路轉只需一天。

9月5日,中國代表團接到電話通知,中國入會申請已經通過。直到10年之後,這出“烏龍”背後的細節為人所知。原來是由於記票出了錯,第二天重新投了票。

加入33年來,中國與國際刑警組織在反恐、網路犯罪、追逃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據公安部透露,今年來,我國每年通過國際刑警組織管道相互協查案件約3000起。僅2016年就發佈紅色通報,即俗稱的“紅色通緝令”612份。

2016年11月,公安部副部長孟宏偉當選國際刑警組織新一任主席任期4年。

這是國際刑警組織創立102年來,第一次由中國人擔任主席。

在國際警務的最大舞臺上,中國正憑藉著日益增長的純熟和自信,成為領舞者。

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期待

“當今世界既充滿希望又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充滿期待又感到困惑。”這是中國國家領導人對世界局勢與人民籲求的判斷。

“發展是硬道理,穩定也是硬道理。”9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如是說。次日,紐西蘭的一條新聞刷爆網路,成為對這一論述的最好注解:當地一名華人雜貨店主因為一年被搶4次,不得不放棄銷售香煙——這是劫匪洗劫的主要目標。

世界安全的不確定性,部分來源於安全問題具有的聯動性、跨國性、多樣性三大特點。當安全問題同政治、經濟、文化問題交織,當任何一個國家的安全短板都會造成外部風險湧入,當傳統犯罪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作用下不斷花樣翻新,安全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沒有國家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於中國而言,對國際善治的期待尤為迫切。因為,“中國要發展需要一個安全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國不可能在一個亂哄哄的世界裡發展起來。”

風險的跨國化催生了合作的國際化,這是未來的希望所在。在國際執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方面,中國在辦好自己事情的同時,始終認真履行自己的責任。

中國堅決支持國際反恐怖鬥爭,先後同7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度開展打擊網路犯罪合作,創建了湄公河流域執法安全合作機制,建立了新亞歐大陸橋安全走廊國際執法合作論壇;中國堅定支持和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是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迄今為止已向9個聯合國維和任務區派出維和員警和維和防暴隊共2609人次。

在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面對世界,莊嚴承諾將以三項實際行動支援國際刑警組織。從國際組織的“插班生”到領路人,中國收穫的每一分尊重,都源自於從不曾推卸的責任。

中國方案,希望所在

當安全治理與全球治理兩大領域疊加成一面透鏡,從中折射的是中國前所未有地成熟的治理思維。

對於如何回答“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大問題,習近平主席的回答包括四大組成部分:合作共建、改革創新、法治精神、互利共贏。對於長期關注長安君(微信ID:changan-j)的讀者來說,這樣的概念一定不會陌生。以往,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針對中國的國家治理,曾經開出了相似的藥方。

這藥方的成效如何,已無需贅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世界人民與中國人民一樣,都無比期待安全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那麼給出一劑安全“驗方”,無疑是中國對世界最激動人心的貢獻之一。

所以,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會有這樣一種感受:這不是一個和平的世界,但這是一個和平的國家。

如果說中國在國際與國內安全治理思維上呈現出“同質性”,那麼此次會議則繼續標識著中國在全球治理上呈現出“一貫性”。

日益多元的國際社會是全球參與的治理論壇。在會議桌前,會有倡議者、引領者,但絕不會再有“一言堂”。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體制進行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的:“現在,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從G20峰會到“一帶一路”倡議,從上合組織峰會到國際刑警組織大會,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對世界根本利益的判斷,共贏共用則是維護這一利益的唯一途徑,也是中國構建全球共治的一貫實踐。

從對國際刑警組織一無所知到攜手與共、領路前行,中國花費的時間尚不到這個“百年組織”歷史的三分之一。在更寬廣的視域中,在安全與全球治理兩大領域裡,中國都拿出了日益成熟的、可驗證的中國方案。

也許,這其中的勇氣與智慧,善意與擔當,才是我們面對一個不確定的世界時,真正引以為恃的希望所在!

”9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如是說。次日,紐西蘭的一條新聞刷爆網路,成為對這一論述的最好注解:當地一名華人雜貨店主因為一年被搶4次,不得不放棄銷售香煙——這是劫匪洗劫的主要目標。

世界安全的不確定性,部分來源於安全問題具有的聯動性、跨國性、多樣性三大特點。當安全問題同政治、經濟、文化問題交織,當任何一個國家的安全短板都會造成外部風險湧入,當傳統犯罪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作用下不斷花樣翻新,安全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沒有國家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於中國而言,對國際善治的期待尤為迫切。因為,“中國要發展需要一個安全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國不可能在一個亂哄哄的世界裡發展起來。”

風險的跨國化催生了合作的國際化,這是未來的希望所在。在國際執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方面,中國在辦好自己事情的同時,始終認真履行自己的責任。

中國堅決支持國際反恐怖鬥爭,先後同7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度開展打擊網路犯罪合作,創建了湄公河流域執法安全合作機制,建立了新亞歐大陸橋安全走廊國際執法合作論壇;中國堅定支持和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是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迄今為止已向9個聯合國維和任務區派出維和員警和維和防暴隊共2609人次。

在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面對世界,莊嚴承諾將以三項實際行動支援國際刑警組織。從國際組織的“插班生”到領路人,中國收穫的每一分尊重,都源自於從不曾推卸的責任。

中國方案,希望所在

當安全治理與全球治理兩大領域疊加成一面透鏡,從中折射的是中國前所未有地成熟的治理思維。

對於如何回答“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大問題,習近平主席的回答包括四大組成部分:合作共建、改革創新、法治精神、互利共贏。對於長期關注長安君(微信ID:changan-j)的讀者來說,這樣的概念一定不會陌生。以往,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針對中國的國家治理,曾經開出了相似的藥方。

這藥方的成效如何,已無需贅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世界人民與中國人民一樣,都無比期待安全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那麼給出一劑安全“驗方”,無疑是中國對世界最激動人心的貢獻之一。

所以,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會有這樣一種感受:這不是一個和平的世界,但這是一個和平的國家。

如果說中國在國際與國內安全治理思維上呈現出“同質性”,那麼此次會議則繼續標識著中國在全球治理上呈現出“一貫性”。

日益多元的國際社會是全球參與的治理論壇。在會議桌前,會有倡議者、引領者,但絕不會再有“一言堂”。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體制進行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的:“現在,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從G20峰會到“一帶一路”倡議,從上合組織峰會到國際刑警組織大會,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對世界根本利益的判斷,共贏共用則是維護這一利益的唯一途徑,也是中國構建全球共治的一貫實踐。

從對國際刑警組織一無所知到攜手與共、領路前行,中國花費的時間尚不到這個“百年組織”歷史的三分之一。在更寬廣的視域中,在安全與全球治理兩大領域裡,中國都拿出了日益成熟的、可驗證的中國方案。

也許,這其中的勇氣與智慧,善意與擔當,才是我們面對一個不確定的世界時,真正引以為恃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