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歲看小7歲看老?這些行為決定孩子一生

【生活情景1】

明明剛上幼稚園時,每次媽咪走時他都要哭鬧很久。不過很快,他就適應了幼稚園的環境,媽咪來接他時,他會很激動地奔向媽咪,膩著媽咪,在幼稚園裡也很容易跟小朋友相處,

與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

【生活情景2】

小嘉和明明是小班同學。剛來的時候,小嘉不哭不鬧,但媽咪來接她的時候,她躲在老師後面不願意出來。小嘉總是在熱鬧玩耍的小朋友的週邊,當有小朋友拿她的東西的時候,

小嘉會不假思索地把小朋友推開,小小的推搡發生了……於是,不是小嘉把小朋友弄哭,就是小朋友把小嘉弄哭。

【20年後,明明和小嘉會成為怎樣的人?】

我們不妨推測一下:

表現:成熟、自信、富有責任感,樂於助人 發生概率:85%(明明)40%(小嘉)

表現:敏感、多疑、婚姻恐懼、做事半途而廢 發生概率:85%(小嘉) 40%(明明)

顯然,明明屬於安全依戀模式,而小嘉則是不安全依戀模式。造成明明和小嘉20年之後性格差異的,就是此時明明和小嘉所表現出來的安全依戀和不安全依戀的模式。

【什麼是依戀呢?】

依戀就是對特定的人的持久的感情聯繫,

依戀的心理功能是獲得安全感。依戀關係的形成,是因為在人類的早期,當成人發現真正的危險時,寶貝需要一種機制使自己與他們的養育者緊挨著,以獲得保護,提高生存的機會。作為自然選擇的結果,寶貝發展出吸引父母注意力的方式,如哭泣等,保持注意力和興趣的方式,如緊跟著或靠著。

【你知道怎麼測定寶貝的依戀模式嗎?】

依戀測定主要方式是在一個觀察室中,先後出現以下場景:讓寶貝和媽咪在一起、遇到一個陌生的成人。媽咪離開後,寶貝與陌生人在一起、完全一個人呆著、與媽咪重聚。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環境壓力會啟動寶貝的依戀行為,因此,可以評價寶貝早期依戀的本質,並將寶貝的依戀模式分成如下4種:

類型 陌生環境中的行為

安全依戀 寶貝顯示中等水準的尋求接近母親,母親離開後不安,重聚時積極歡迎母親

不安全依戀(回避型)寶貝躲避與母親的接觸,尤其是在分離後重聚時,和陌生人在一起不是很不安

不安全依戀(矛盾型)與母親分離很不安,母親回來後不易被安撫,既尋求安慰又抵制安慰

混亂型 寶貝沒有顯示出應對壓力的一致性方法,對母親顯示出矛盾的行為,如在躲避後又尋求接近,表現出對關係的不解和害怕

【不同依戀模式的寶貝長大後會成為怎樣的人?】

1、安全依戀的寶貝

長大後更容易適應社會

在嬰兒期被歸類為安全依戀的寶貝,被認為以後在許多社會行為中(認知的和社會情緒的)更有能力、更成熟。確實有印證這個看法的發現,尤其是把早期安全依戀和後來的社會能力聯繫在一起,比如,安全依戀的寶貝,更有可能成為受同伴歡迎的人。

2、混亂型依戀的寶貝

長大後更容易患有心理疾病

受到不良撫養的寶貝的依戀類型,大部分是混亂型的。他們一會表現出尋求接近父母,一會又表現出躲避和抵抗,恐懼和不解交織在一起,這是所有不安全類型中最令人擔心的一種。在與同伴的關係中,受到不良撫養的寶貝會表現出“不是打就是跑”,即要麼攻擊性強,要麼躲避和退縮。受虐待的寶貝很可能在成年後虐待別人,把情緒時常傳遞到下一代。

很多證據顯示,早期不良撫養會導致後來的心理疾病,如抑鬱、壓力失常、行為混亂和行為不良,並剝奪了寶貝的安全感,使寶貝很難發展情緒調節的方法,以及建立以後的關係所需要的社會技巧。

3、不安全依戀的寶貝

表現出攻擊和退縮兩種相反的傾向

依戀是一個終生的現象,並不只是局限在生命最早的幾年。被排斥的寶貝分為兩類,一類是攻擊性的,一種是退縮型的。攻擊性的寶貝會變成小霸王和蹺課的人,也可能會發展成反社會人格;躲避型的寶貝成年後會表現出焦慮、孤獨、抑鬱、恐懼,很容易成為犧牲品,會發展成與社會隔絕的人,很少和別人交往,缺少建立關係的技巧。有證據顯示,不安全依戀的寶貝更可能在形成同伴關係時發生問題,因為與早期安全依戀的寶貝相比,他們更不受歡迎,朋友更少,更不自信。

【 心理學新發現:當前撫養模式更重要 】

過去,我們都認為如果錯過了寶貝依戀行為的關鍵期,就無法彌補寶貝的心理創傷。但最新的心理學研究發現,是當前而不是早期的依戀類型導致了寶貝的行為。也就是說,即使是早期生活中有不安全依戀,但如果從現在開始給予寶貝穩定的愛,也能幫助寶貝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學會自信和關愛他人。

如在躲避後又尋求接近,表現出對關係的不解和害怕

【不同依戀模式的寶貝長大後會成為怎樣的人?】

1、安全依戀的寶貝

長大後更容易適應社會

在嬰兒期被歸類為安全依戀的寶貝,被認為以後在許多社會行為中(認知的和社會情緒的)更有能力、更成熟。確實有印證這個看法的發現,尤其是把早期安全依戀和後來的社會能力聯繫在一起,比如,安全依戀的寶貝,更有可能成為受同伴歡迎的人。

2、混亂型依戀的寶貝

長大後更容易患有心理疾病

受到不良撫養的寶貝的依戀類型,大部分是混亂型的。他們一會表現出尋求接近父母,一會又表現出躲避和抵抗,恐懼和不解交織在一起,這是所有不安全類型中最令人擔心的一種。在與同伴的關係中,受到不良撫養的寶貝會表現出“不是打就是跑”,即要麼攻擊性強,要麼躲避和退縮。受虐待的寶貝很可能在成年後虐待別人,把情緒時常傳遞到下一代。

很多證據顯示,早期不良撫養會導致後來的心理疾病,如抑鬱、壓力失常、行為混亂和行為不良,並剝奪了寶貝的安全感,使寶貝很難發展情緒調節的方法,以及建立以後的關係所需要的社會技巧。

3、不安全依戀的寶貝

表現出攻擊和退縮兩種相反的傾向

依戀是一個終生的現象,並不只是局限在生命最早的幾年。被排斥的寶貝分為兩類,一類是攻擊性的,一種是退縮型的。攻擊性的寶貝會變成小霸王和蹺課的人,也可能會發展成反社會人格;躲避型的寶貝成年後會表現出焦慮、孤獨、抑鬱、恐懼,很容易成為犧牲品,會發展成與社會隔絕的人,很少和別人交往,缺少建立關係的技巧。有證據顯示,不安全依戀的寶貝更可能在形成同伴關係時發生問題,因為與早期安全依戀的寶貝相比,他們更不受歡迎,朋友更少,更不自信。

【 心理學新發現:當前撫養模式更重要 】

過去,我們都認為如果錯過了寶貝依戀行為的關鍵期,就無法彌補寶貝的心理創傷。但最新的心理學研究發現,是當前而不是早期的依戀類型導致了寶貝的行為。也就是說,即使是早期生活中有不安全依戀,但如果從現在開始給予寶貝穩定的愛,也能幫助寶貝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學會自信和關愛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