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同樣是人才、同樣是先帝托孤,他鞠躬盡瘁,而他卻舉兵造反

二十一世紀最缺的什麼?人才。

沒錯就是人才,不單單是二十一世紀缺,哪個時代都缺人才。

三國時期缺人才嗎?缺。所以曹操請司馬懿、劉備請諸葛亮,都是一波三折。

但是話又說回來,

同為人才,明帝托孤和白帝城托孤結局卻是如此的不同?

景初三年,奄奄一息的魏明帝曹叡,連下五道急召,終於盼來了太尉司馬懿,曹叡虛弱的握著司馬懿的手,眼含淚水說道:“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說完,恨恨離世而去。

章武三年春,劉備在永安生病,已岌岌可危,在此急召丞相諸葛亮,囑咐自己死後的安排:“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取之。”不久,劉備去世。

再看曹芳與劉禪,他們基本是一樣的存在,都是碌碌無為,親小人,遠賢臣,

二者可以相互比擬,所以兩個亡國之君並沒有什麼好說的。

後世認為,明帝托孤直接導致了司馬懿專權,從而斷送曹家大好江山。其實這並不對,曹叡雖然將首席輔佐大臣給了司馬懿,但是卻把軍權給了曹爽,曹爽在魏國有著空前絕後的權力。而司馬懿在戰爭前線強行召回來,可以說間接地削除了司馬懿的軍隊掌握權。所以說,明帝托孤的最終好處在於曹家,而司馬懿雖然地位至高無上,

但卻有名無實。

後人認為:白帝城托孤,劉備對諸葛亮是心存戒備的,並以“可取之”為試探。筆者認為這麼說也有道理,但並不完全正確,劉備託付諸葛亮,其實對諸葛亮有著絕對的信任,而且他也認定諸葛亮不會反。所以並沒有找一個像樣的人來約束他。這從後來劉禪在位期間,一切大小都是諸葛亮處理,在蜀國有絕對的權威便可以看出,當然劉禪也樂於此。


不管是曹操、曹丕、曹叡還是曹芳,對司馬家都是心存戒備的,奈何明帝希望寄錯于曹爽,在他這掉了鏈子,權力讓他忘了君臣有別,盲目自大。郭太后和曹芳本來並不信任司馬懿,卻又不得不重用司馬懿以來防患曹爽。而司馬懿被曹家壓制這麼久,

曹家的不信任始終是他心中的一個疤,利用這次政變,恰好達到了司馬家獨大的局面。

不管是劉備還是劉禪,對諸葛亮都是絕對信任的,劉備雖然不至於事事都聽諸葛亮,但事事都還會請教諸葛亮。而劉禪則是所有事情都聽諸葛亮的了。劉家對諸葛家的態度,讓諸葛亮甚是感動,知遇之恩,讓他忠心耿耿的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且本身沒什麼約束,也無所謂爭權,該解決的是外患,這也是諸葛亮所明白的。

司馬家能夠稱帝,一統三國,司馬懿起著關鍵的作用。他雖然有野心,也有稱帝的條件,但是還不是稱帝的時候,所以選擇了給子孫創造下條件,他的後代也不辜負他的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應對了那句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終能夠成功也正是因為:司馬家是一個有遠慮有野心的家族。

諸葛亮在蜀國有著絕對的權利,稱帝不是不可能,但是他的性格不同,他是一個可以為了忠義而不顧及家族利益的人,劉備和劉禪也是深知這一點的。當然他的後代也不像司馬家一樣,能有很好的作為。筆者認為,如果當初諸葛亮取而代之的話,帝王之家也許就不是司馬家的了,當然這是題外話了,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如果。

小結:同樣是先帝托孤的人才,司馬懿和諸葛亮結局如此不同,其實歸於三點:他們野心和志向不同;領導對他們的態度不同;他們子孫的能力不同。

該解決的是外患,這也是諸葛亮所明白的。

司馬家能夠稱帝,一統三國,司馬懿起著關鍵的作用。他雖然有野心,也有稱帝的條件,但是還不是稱帝的時候,所以選擇了給子孫創造下條件,他的後代也不辜負他的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應對了那句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終能夠成功也正是因為:司馬家是一個有遠慮有野心的家族。

諸葛亮在蜀國有著絕對的權利,稱帝不是不可能,但是他的性格不同,他是一個可以為了忠義而不顧及家族利益的人,劉備和劉禪也是深知這一點的。當然他的後代也不像司馬家一樣,能有很好的作為。筆者認為,如果當初諸葛亮取而代之的話,帝王之家也許就不是司馬家的了,當然這是題外話了,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如果。

小結:同樣是先帝托孤的人才,司馬懿和諸葛亮結局如此不同,其實歸於三點:他們野心和志向不同;領導對他們的態度不同;他們子孫的能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