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委員風采」有德清如玉 無暇淡若蘭——記漢陰縣第九屆政協委員、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汪惠君

編者按:

展政協委員風采喜迎十九大,謀幸福漢陰建設譜寫新篇章。政協第九屆漢陰縣委員會19個界別、137名委員活躍于全縣各行各業,緊緊圍繞縣政協九屆一次會議確定的“五型五抓建五型”主題,

在本職崗位上努力拼搏,在關注民生中無私奉獻,在服務大局中勤奮進取,在助推發展中建言獻策,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貢獻力量,發揮著政協委員“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主體作用。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充分展現政協委員的先進事蹟和精神風貌,近期,縣政協與縣委宣傳部聯合推出“喜迎十九大·委員新風采”專欄,敬請關注。

說起漢陰的針刀聖手、最美女中醫、年輕有為的科主任,

大家首先就會想到她。年輕且清瘦的她,是漢陰縣中醫醫院針灸科學科帶頭人,也是“巾幗建功標兵”。清淡如水的性格,低調的處事態度,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浮誇的語言,無論是從醫之路還是為醫之道,她始終以精湛的醫術、博愛的情懷、優秀的醫德操守走出了一條成就自己、幸福他人的完美之路。她就是漢陰縣第九屆政協委員、中醫院針灸科主任——汪惠君。

不忘初心,只為追求夢想

當醫生是汪惠君兒時的夢想,而今這個夢想已然成為了她一生的事業,從1994年寶雞中醫學校畢業開始從醫算起,至今已有23年。這20多年來,她始終堅持兢兢業業行醫、勤勤懇懇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付出的不只是心血,還有一份濃濃情感……“敬業不如樂業,不要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人醫者將是我一生的理想追求”。汪惠君語重心長地說。

“多醫好一個病人,自己就多一份榮譽感”。初見汪惠君醫生時她正在為病人細心地做理療,而等在一旁的,還有好幾位病人或家屬,有尋問病情的,有候診的,也有想轉院來做針刀的。在門診和住院部,汪惠君平均每天接診治療的患者都有20餘人,最多的一天有40多個患者就診,在這裡,她除了診病開處方還要親自施針做治療,一個病人至少要耗費20分鐘以上的時間,一天除中午稍可休息外,

她幾乎沒有落座過。可汪惠君並不覺得辛苦,用她的話說:“我們是醫者,醫者仁心,要的就是多為患者著想,為患者減輕軀體和精神的痛苦。”

汪惠君的職業精神超乎想像。半年前,一個70多歲病人因為頸椎病輻射全身疼痛全然無法入眠送來治療,

其他醫生也都束手無策,連病人自己痛得都想放棄生命。就在這時,汪惠君斬釘截鐵地說:“大爺,放心吧,我們會盡最大努力治好您!”在經過仔細推敲、研究後,她迅速擬定救治方案,施針後的當晚,病人終於可以入眠了。“送到我這裡來的病人雖然不是什麼高危病人,但病人的每一次疼痛都牽扯著我的心,如果不竭盡全力把他們從無休止的疼痛中解救出來,我會覺得做這個職業沒有意義”她說。

“她是個工作狂,工作時會忘了自己是誰,在她眼裡病人就是一切。”她之所以忙,是因為她沒有正常的下班時間,也沒有正常的休息日,找她的病人總是一茬接一茬,她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拒絕,唯獨拒絕不了眼前這些要麼痛苦,要麼無法正常行走的病人……下班後的她也是業務繁忙,電話特別多,打電話進來的基本上都是病人或病人家屬,“他們喜歡有什麼都問一下我,感到放心點。”汪惠君笑著說。她的手機24小時開著,為的就是服務病人,每時每刻都關注著病人的狀況。在她看來,這些擔心,這些點滴,沒有人知道,也無需知道。

“但願曾經荒蕪的心田,能開出繁花一片;但願我們醫者之心,能化作光明燭照亮患者前行的路”。我想,對於汪惠君來說,行醫為人,這也許是她最初的初衷了吧。

注重學習,勇攀醫學高峰

人體的經絡、骨骼、肌肉分佈的複雜程度和人身體每個部位之間的關聯性,決定了針灸科醫生需要融智慧、膽識、技巧於一體,尤其是在高難的針刀技術中不允許有任何失誤。

在汪惠君辦公室書櫃裡,辦公桌上,堆滿了各種醫學方面的書籍。她深知,醫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不學就跟不上醫學發展的腳步。從醫以來,她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經常求學于北京、南京、成都、西安等地的大醫院,同時搜集閱讀針灸醫療經典著作,模擬最新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忙碌之餘,她總會手捧醫書,隨時隨地都不忘學習充電。在醫學上,她堅持西為中用,立足于中醫辯證,把新科學、新理論應用到古老的中醫藥文化中。通過不斷總結分析臨床經驗,逐漸探索出了針刀醫學的新思路。她身上總是帶一個小本,每天記錄著病人的病情,不斷積累經驗,領悟深義。對於她來說,自費外出學習已是家常便飯,因為她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一次的學習機會。

“一個醫生要有醫術,更要有仁心。”她認為,身為治病救人的醫生,只有一腔熱忱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有真正過硬的本事,這才是治病之本,專業技術水準才是醫生個人和專業發展的命脈所在。她時刻牢記著職業賦予她的使命,始終把病人放在與自己同等的位置,以真誠的微笑打消病人的思想顧慮,以親切的問候拉近與病人的距離。

“汪醫生人特別好,我們已從醫患關係成為朋友,我都有點依賴她了。”採訪中,一位患者吳女士不好意思地說道。“半年前我來治鼻炎,攀談中發現針灸還能治胸悶氣短,於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她這裡治療了3個月,我的鼻炎徹底治癒了,胸悶氣短也大好了,現在爬山再也不喘了……”只要一說起汪惠君,她的同事、病人以及病人親屬都會豎起大拇指。在他們眼中,汪惠君不僅僅是一名懸壺濟世的醫生,更是一位心地善良、和藹可親的朋友。

這些年,汪惠君收穫了“建功巾幗標兵”、“最美醫生”、“朱漢章針刀醫學—妙手仁心獎 ”等榮譽,或許說,她覺得更多的是收穫了患者的信任之心。其實,這些光彩奪目的光環並不是她的初衷,她只想做好簡單的自己,為患者,為那些“親人們”,希望他們永遠不再有病痛的折磨。

以身作則,打造一流科室

2005年,汪惠君憑著精湛的醫術和豐富的醫學才識被選拔到中醫院針灸科,之後她又到北京等地學習深造針灸辨證論治,逐漸成為醫院當時最年輕最有實力的針刀醫生。多年來她勤學精業,潛心研究,盡心盡力為每一位患者根治頑疾,最大程度上為他們緩解疼痛,減輕痛苦。2013年,35歲的她被任命為針灸科主任。

翻開她的科主任日記:“4月8日,又一個忙碌的工作日,持續滿員的病房,超負荷的診療工作,海量的醫療文案……腦神經像是爬滿螞蟻的巢穴,牙癢般無休止地數動著”,看著她密密麻麻的日記,風風火火忙碌的身影,真的不難想像,她是一個超人。

作為針灸科的主任,汪惠君深感自己帶隊伍的重大責任。她說:“一人強不如大家強,只有自身的發展是不行的,科室的明天還要靠團結大家一起奉獻”。她除自己勤奮努力外,還樂於甘當人梯,注重為其他同志成長提供順境,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風和寬鬆的科室環境。無論是科主任、老師,亦或是朋友……時時都滲透著她一心為科室,一心為大家的那一份真誠與熱愛。

她堅持以身作則,以自己獻身醫學的敬業精神感染每一位醫生。除了完成繁重的診治工作外,還從安康邀請實力派專家每週日的晚上來科室作專題講座,指導大家如何用最簡便的方法發現病源,以人機體相互之間的關聯性切中病灶。這些來自湖北、江蘇、漢中的年輕人,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已逐漸成為了科室骨幹。有了一支年輕而專業的針灸隊伍,她覺得是她的驕傲。

“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他人……”她總說這樣的話。針灸醫生每天低頭彎腰時間長,有時候一忙就是好幾個小時,所以每天中午下班前,她都叮囑大家做好20分鐘的頸椎操。

“她就是一團火,燃燒自己,溫暖他人……” ,“我想成為跟她一樣的人……”針灸科醫生郭軍、曹俠頗有感慨的說著。

這些年,醫院開展的各種業務競賽或文藝活動,針灸科連續獲得“五連冠”,呈現出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氣象,無論是理論水準和綜合素質,針灸科已逐漸成為醫院的中流砥柱。

關注民生,恪守委員之責

作為醫者,她一刻也不敢忘記“仁愛”二字,儘管平時工作非常忙,但她總會擠出時間去鄉下為那些窮困老人們義診,把醫藥、健康知識和仁愛之心帶給他們,從未間斷過。而作為一名政協新委員,她深知擔負的責任更重。之初,汪惠君還不太瞭解政協工作,也不知道如何履職,但她總是一邊學習研究政協知識,一邊默默關注著民生,關注著社會。如何讓老百姓花最少的錢,以最小的副作用治好病,是她常常關注和思考的問題,一直以來她都在尋求解決這類問題的良策,所提提案總是離不了自己關注的就醫和教育等問題。去年以來,她堅持參加政協各種學習培訓、委員小組活動、扶危濟困志願服務、脫貧攻堅幫扶活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政協委員的職責。九屆政協會議期間,她聯名提出的《關於衛生計生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培養機制的提案》、《關於醫療體系網路建設的提案》、《關於加快城區幼稚園建設的提案》、《關於加強學前教育師資配備的提案》、《關於建議政府部門出臺教育教學獎勵辦法的提案》等均被縣委政府採納。

她說,政協是個大舞臺,這個大舞臺上活躍著一大批“德藝雙馨”的“演員”,但我認為,政協更像個大家庭,正像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需要對整個家庭負責一樣,政協委員同樣是要對政協大家庭負責的。這個負責需要良知,需要汗水,更需要一顆豁達的心。不管以何種方式,我希望能真正為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做一名有聲音有溫度的委員。

行醫一時,躬其一生,不求聞達,但求利人。正如她的人生信條:如果我的微笑,能是您傷痛中的一縷溫暖陽光;如果我的汗水,能是您康復中一滴渴求的甘露,我想,我一直都在。

通訊員/張海燕 供稿/縣政協

編輯:孔冰融

編審:楊波

“她是個工作狂,工作時會忘了自己是誰,在她眼裡病人就是一切。”她之所以忙,是因為她沒有正常的下班時間,也沒有正常的休息日,找她的病人總是一茬接一茬,她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拒絕,唯獨拒絕不了眼前這些要麼痛苦,要麼無法正常行走的病人……下班後的她也是業務繁忙,電話特別多,打電話進來的基本上都是病人或病人家屬,“他們喜歡有什麼都問一下我,感到放心點。”汪惠君笑著說。她的手機24小時開著,為的就是服務病人,每時每刻都關注著病人的狀況。在她看來,這些擔心,這些點滴,沒有人知道,也無需知道。

“但願曾經荒蕪的心田,能開出繁花一片;但願我們醫者之心,能化作光明燭照亮患者前行的路”。我想,對於汪惠君來說,行醫為人,這也許是她最初的初衷了吧。

注重學習,勇攀醫學高峰

人體的經絡、骨骼、肌肉分佈的複雜程度和人身體每個部位之間的關聯性,決定了針灸科醫生需要融智慧、膽識、技巧於一體,尤其是在高難的針刀技術中不允許有任何失誤。

在汪惠君辦公室書櫃裡,辦公桌上,堆滿了各種醫學方面的書籍。她深知,醫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不學就跟不上醫學發展的腳步。從醫以來,她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經常求學于北京、南京、成都、西安等地的大醫院,同時搜集閱讀針灸醫療經典著作,模擬最新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忙碌之餘,她總會手捧醫書,隨時隨地都不忘學習充電。在醫學上,她堅持西為中用,立足于中醫辯證,把新科學、新理論應用到古老的中醫藥文化中。通過不斷總結分析臨床經驗,逐漸探索出了針刀醫學的新思路。她身上總是帶一個小本,每天記錄著病人的病情,不斷積累經驗,領悟深義。對於她來說,自費外出學習已是家常便飯,因為她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一次的學習機會。

“一個醫生要有醫術,更要有仁心。”她認為,身為治病救人的醫生,只有一腔熱忱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有真正過硬的本事,這才是治病之本,專業技術水準才是醫生個人和專業發展的命脈所在。她時刻牢記著職業賦予她的使命,始終把病人放在與自己同等的位置,以真誠的微笑打消病人的思想顧慮,以親切的問候拉近與病人的距離。

“汪醫生人特別好,我們已從醫患關係成為朋友,我都有點依賴她了。”採訪中,一位患者吳女士不好意思地說道。“半年前我來治鼻炎,攀談中發現針灸還能治胸悶氣短,於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她這裡治療了3個月,我的鼻炎徹底治癒了,胸悶氣短也大好了,現在爬山再也不喘了……”只要一說起汪惠君,她的同事、病人以及病人親屬都會豎起大拇指。在他們眼中,汪惠君不僅僅是一名懸壺濟世的醫生,更是一位心地善良、和藹可親的朋友。

這些年,汪惠君收穫了“建功巾幗標兵”、“最美醫生”、“朱漢章針刀醫學—妙手仁心獎 ”等榮譽,或許說,她覺得更多的是收穫了患者的信任之心。其實,這些光彩奪目的光環並不是她的初衷,她只想做好簡單的自己,為患者,為那些“親人們”,希望他們永遠不再有病痛的折磨。

以身作則,打造一流科室

2005年,汪惠君憑著精湛的醫術和豐富的醫學才識被選拔到中醫院針灸科,之後她又到北京等地學習深造針灸辨證論治,逐漸成為醫院當時最年輕最有實力的針刀醫生。多年來她勤學精業,潛心研究,盡心盡力為每一位患者根治頑疾,最大程度上為他們緩解疼痛,減輕痛苦。2013年,35歲的她被任命為針灸科主任。

翻開她的科主任日記:“4月8日,又一個忙碌的工作日,持續滿員的病房,超負荷的診療工作,海量的醫療文案……腦神經像是爬滿螞蟻的巢穴,牙癢般無休止地數動著”,看著她密密麻麻的日記,風風火火忙碌的身影,真的不難想像,她是一個超人。

作為針灸科的主任,汪惠君深感自己帶隊伍的重大責任。她說:“一人強不如大家強,只有自身的發展是不行的,科室的明天還要靠團結大家一起奉獻”。她除自己勤奮努力外,還樂於甘當人梯,注重為其他同志成長提供順境,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風和寬鬆的科室環境。無論是科主任、老師,亦或是朋友……時時都滲透著她一心為科室,一心為大家的那一份真誠與熱愛。

她堅持以身作則,以自己獻身醫學的敬業精神感染每一位醫生。除了完成繁重的診治工作外,還從安康邀請實力派專家每週日的晚上來科室作專題講座,指導大家如何用最簡便的方法發現病源,以人機體相互之間的關聯性切中病灶。這些來自湖北、江蘇、漢中的年輕人,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已逐漸成為了科室骨幹。有了一支年輕而專業的針灸隊伍,她覺得是她的驕傲。

“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他人……”她總說這樣的話。針灸醫生每天低頭彎腰時間長,有時候一忙就是好幾個小時,所以每天中午下班前,她都叮囑大家做好20分鐘的頸椎操。

“她就是一團火,燃燒自己,溫暖他人……” ,“我想成為跟她一樣的人……”針灸科醫生郭軍、曹俠頗有感慨的說著。

這些年,醫院開展的各種業務競賽或文藝活動,針灸科連續獲得“五連冠”,呈現出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氣象,無論是理論水準和綜合素質,針灸科已逐漸成為醫院的中流砥柱。

關注民生,恪守委員之責

作為醫者,她一刻也不敢忘記“仁愛”二字,儘管平時工作非常忙,但她總會擠出時間去鄉下為那些窮困老人們義診,把醫藥、健康知識和仁愛之心帶給他們,從未間斷過。而作為一名政協新委員,她深知擔負的責任更重。之初,汪惠君還不太瞭解政協工作,也不知道如何履職,但她總是一邊學習研究政協知識,一邊默默關注著民生,關注著社會。如何讓老百姓花最少的錢,以最小的副作用治好病,是她常常關注和思考的問題,一直以來她都在尋求解決這類問題的良策,所提提案總是離不了自己關注的就醫和教育等問題。去年以來,她堅持參加政協各種學習培訓、委員小組活動、扶危濟困志願服務、脫貧攻堅幫扶活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政協委員的職責。九屆政協會議期間,她聯名提出的《關於衛生計生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培養機制的提案》、《關於醫療體系網路建設的提案》、《關於加快城區幼稚園建設的提案》、《關於加強學前教育師資配備的提案》、《關於建議政府部門出臺教育教學獎勵辦法的提案》等均被縣委政府採納。

她說,政協是個大舞臺,這個大舞臺上活躍著一大批“德藝雙馨”的“演員”,但我認為,政協更像個大家庭,正像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需要對整個家庭負責一樣,政協委員同樣是要對政協大家庭負責的。這個負責需要良知,需要汗水,更需要一顆豁達的心。不管以何種方式,我希望能真正為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做一名有聲音有溫度的委員。

行醫一時,躬其一生,不求聞達,但求利人。正如她的人生信條:如果我的微笑,能是您傷痛中的一縷溫暖陽光;如果我的汗水,能是您康復中一滴渴求的甘露,我想,我一直都在。

通訊員/張海燕 供稿/縣政協

編輯:孔冰融

編審: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