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炎陵非遺》——客家習俗禮儀之「婚嫁」

歷史淵源

客家人是從黃河洛水流域遷徙到南方的漢人。一千多年來,客家人在定居繁衍和創業發展的過程中,客家文化和本地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客家風俗和客家文化。

2010年1月,《客家風俗禮儀之婚嫁習俗》入選炎陵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定情

傳統上,客家男女青年戀愛主要依靠“媒婆”說媒、親戚朋友介紹,也有以客家山歌為媒,以山歌傳情戀愛的。雙方滿意後相互間會贈送定情物,俗稱“交手信”或“告手信”,並開始以戀人身份公開交往,雙方家庭對孩子的婚事便進入了考察、籌備階段。

確定婚姻關係前,在逢年過節的喜慶日子,

尤其是端午、中秋、春節“三節”,男青年要去女方家裡“送節”“拜年”,贈送禮物,除了遵守時節習俗外,品種、數量都講究雙數,寓意“成雙成對”,並且第一次送節必須有鵝(也可以用鴨子代替)寓意“鴻雁傳書”“禮輕情意重”,豬肉必須帶一根豬腸,寓意“天長地久”。

更有意思的是,炎陵客家人到女方“送節”必須帶“子”,並且越多越好,寓意男女戀愛成功,婚煙順利,早生貴子。如端午節,其禮品必須有棕子,

還有鴨子、包子、bo子(雞蛋)、魚子(鮮魚)等等。

看屋場

男女雙方戀情發展到一定程度,男方將選定一個良辰吉日,邀請女方的父母及其重要親戚來家裡做客,進一步增進瞭解、融洽感情,客家人叫“看屋場”(也稱“拉屋”)。女方來的人要逢單數,一般都是姑媽、姨媽、舅媽、嬸子、嫂子等女眷,

男方作陪的一般也是家庭(族)中的女眷。

“看屋場”禮儀很隆重:女方的客人到了,男方要放鞭炮迎接;客人迎進廳屋後,便由男方女眷陪同吃茶、吃果盤、吃點心。點心一般是瘦肉、香菇煮雞蛋(也叫“開湯碗”),或者甜酒糟蒸雞蛋,雞蛋一般是三個,客人吃的時候,有留下一個(即使再想吃也不能全部吃完)的講究,一是顯得客套,二是寓意“有剩有餘”。

菜也很講究,要剁糯米丸子,

酥東坡肉,吃“十碗葷”。女方客人回家時,男方也要燃放鞭炮相送,並贈送厚禮或紅包。同時,女方沒有來“看屋場”的長輩也會獲得一份。“看屋場”完畢後,如果男女青年和雙方家庭沒有反對意見,婚姻關係就正式確定下來。雙方家庭就會共同商議婚事:男方要過彩禮、女方要備嫁妝,並確定好婚期。

迎娶

婚期確定好後,雙方就要將婚期通知親戚朋友,對舅舅等長輩要親自登門邀請,以示鄭重和禮遇。男方要向女方主要親戚過“水禮”(禮錢),這些親戚收到“水禮”後,就會準備好一份貴重的嫁妝。女孩子則要趕在婚禮前給男方每位主要長輩做好兩雙“千層底”(布鞋)。

婚期的前一兩天,男女雙方家裡便開始張燈結綵、貼大紅對聯、掛大紅燈籠,邀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前來幫忙,置辦酒席,氣氛喜慶熱鬧。為了把喜事辦好,家裡會請一位在地方上德高望重、有組織協調能力的長輩做“總管”,並將幫忙人員的姓名及分工,用毛筆譽好張貼在堂屋大門左邊的牆壁上,客家人叫“撐壁單”。喜事期間,“總管”就會統管好一切事務,直到把喜事辦完辦好。

結婚的前一天,男方須備好禮單將豬肉、雞鴨、煙酒用紅紙包裹送到女方,禮單稱之為“菲儀”,要標注“榮華富貴”。女方回單稱之為“奩單”,要標注“子孫整整”

接親

完婚當天,男方迎親隊伍要敲鑼打鼓、吹著嗩呐,去女方家“接親”,接親隊伍包括新郎、伴郎、伴娘、樂隊、抬挑嫁妝人員,人數忌諱“4”“8”等數字。到達女方家後,新郎要送給岳母娘一個禮包,稱“離娘包”(紅包),意思是表達對岳父岳母的養育之恩。

出親

女方吃過早飯後,就準備出親。女方將嫁妝用紅繩子捆好,這一儀式炎陵客家人叫“捆成”。“捆成”的紅繩子要一整根,中間不能弄斷、打結頭,東西要捆紮實,不能散架、跌落。嫁妝捆好後,男方就派人將嫁妝抬出來,親放在禾坪上等候出發。有趣的是,挑尿桶、澡盆的人還能享受不同一般的待嫁遇,可以得到塗了紅墨水的熟雞蛋,另有瓜子、花生、黃豆、糖果等。

哭嫁

炎陵客家女子還有“哭嫁”的習俗。即將出嫁的姑娘,在男方接親隊伍到來後開始哭嫁。哭嫁是新娘子向父母表達養育之恩、向親友述說惜別之情的一個環節。這時,“被哭”的長輩親友,要拿出數額不等的現金紅包或紀念品贈送給新娘。客家人把哭嫁獲得的紅包,稱之為“叫嘴包”或“哭臉包”。

出嫁

出嫁前,新娘子要更衣和梳妝打扮。之後,要在廳屋的“天地國親師”牌位前,焚香、跪拜,舉行告別祖宗的儀式。最後,在鑼鼓嗩呐、鞭炮聲中,新娘上轎起程。婚禮隊伍分三批出發。第一批是抬挑嫁妝隊伍;第二批是接親隊伍,裡面包括新郎新娘、轎夫、伴郎、伴娘、樂隊人員;第三批是女方送親人員。

鋪床鋪床

客家風俗在女方張羅“出親”的時候,男方這邊也在忙碌“鋪床”、“進親”、“拜堂”等事宜。婚床是新關係到傳宗接代的大事,所以客家人特別重視。新娘到來之前,男方要恭請一對自己家族內或親屬中有子有孫、白頭偕老的福命夫妻為新人鋪床鋪。新床和床上用品一般都是女方的嫁妝。床鋪鋪好後,還要抱一個男孩在新人床上打幾個滾,期待新娘能早生貴子。

進親

分三批進行。首先是進嫁妝,在鞭炮聲中卸下嫁妝,抬進婚房佈置,等待新郎新娘的到來。其次是新娘新郎在伴娘伴郎的陪伴下,步人新郎家。最後迎進來的是送親的貴賓。因為是第一次登門,男方家庭稱之為“新客”。這時新郎家的男性長輩分成三組(一組2人),總門(或進屋路口)、大門口各站一組。還有一組則帶領樂隊去路上迎接“新客”。“新客”到來後,男方要專人陪同,以好禮好酒好煙好食招待,絲毫不敢懈怠,唯恐招待不周,有失禮儀和顏面

拜堂

新娘到家後,由男方家庭(族)長輩在正廳屋主持“拜堂”儀式,其場面佈置可簡可繁。拜堂次序是:一拜天地,再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拜堂”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就被送進洞房。

赴宴

宴前通常先由新郎倒水恭請新客們洗臉,再恭請他們用茶。兩套環節,新客必須致禮即送一個紅包。然後,舉行開湯碗儀式,待後,就是參加婚禮全體人員赴宴就餐。傳統上,婚宴就是吃炎陵的“十碗葷”。

鬧洞房

晚餐後,愛熱鬧的年輕人會把新郎、新娘、公公、媒人當作取樂的物件,來逗逗樂子,並美其名“鬧洞房”。“鬧洞房”的內容有“扒灰”(強行給公公戴個破草帽,抹成黑臉,背把小鏟子,要他當著新娘子的面唱客家情歌)、“拜床腳”(抓住媒人或其他人往新娘床底下塞,不准其出來)等。雖然有點“惡作劇”的意味在裡面,但也可以看出新郎、新娘的聰明才智,以及接人待物的能力。一般而言,聰明機智、性情開朗的夫妻,都可以輕鬆度過“鬧洞房”這一難關。

送新客

次日早餐後,就是送新客回家。首先男方在廳屋中擺好八仙桌,備好茶點、水酒。上賓(新客)上座飲酒三杯,曰“上馬酒”。之後,讚譽客套一番,此時上客會趁主人不留意時,把一隻酒杯悄悄放進衣袖裡帶走,叫“偷食杯”,即使主人看到了也不會在意,反而心裡很高興,預示將來親家之間能常來常往。歡送新客的酒桌要從廳屋一直擺到前坪的盡頭,主人家一桌一桌地陪酒,新客一桌一桌地喝酒。

新客正式啟程回家時,男方要派一小輩送擔,送得越遠越客氣,或乾脆送到女方家裡。新郎送傘走在前面,走一段回頭施一禮,新客就要送上一個紅包,少則四五次,多則十多次,但一般不超過半裡路。

回門

“回門”,就是女兒回娘家,分“三朝回門”和次年“正月回門”。新耶、新娘婚後第三天,要帶上禮物去看望女方的父母親,叫“三朝回門”。“三朝回門”僅式比較簡單,女方父母、叔伯、兄弟、姐妹等主要親人接待就行。第二天,新郵、新娘也就回家了,正式開始他們婚後的新生活。

客家人稱新婚女婿為“新姑爺”或“新姐夫”。“正月回門”,對“新姑爺”最大的考驗就是喝酒,因為女方親戚對“新姑爺”最高的禮遇就是要把他灌醉。

對於“新姑爺”的拜年禮物,一般是原封不動的,而且要加倍“回禮”。所以,“正月回門”後,娘家人都會派

人挑著大擔、小擔的禮物送女兒、女婿回家。禮物越多、越貴重,就表明女兒、女婿在娘家人心目中越有分量,女兒在夫家和地方上也越有面子。所以,在炎陵客家人當中,至今還流傳著“洗澡盼淋盆,結婚望回門”的說法。

編輯:領秀炎陵 轉載請聯繫小編

婚期的前一兩天,男女雙方家裡便開始張燈結綵、貼大紅對聯、掛大紅燈籠,邀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前來幫忙,置辦酒席,氣氛喜慶熱鬧。為了把喜事辦好,家裡會請一位在地方上德高望重、有組織協調能力的長輩做“總管”,並將幫忙人員的姓名及分工,用毛筆譽好張貼在堂屋大門左邊的牆壁上,客家人叫“撐壁單”。喜事期間,“總管”就會統管好一切事務,直到把喜事辦完辦好。

結婚的前一天,男方須備好禮單將豬肉、雞鴨、煙酒用紅紙包裹送到女方,禮單稱之為“菲儀”,要標注“榮華富貴”。女方回單稱之為“奩單”,要標注“子孫整整”

接親

完婚當天,男方迎親隊伍要敲鑼打鼓、吹著嗩呐,去女方家“接親”,接親隊伍包括新郎、伴郎、伴娘、樂隊、抬挑嫁妝人員,人數忌諱“4”“8”等數字。到達女方家後,新郎要送給岳母娘一個禮包,稱“離娘包”(紅包),意思是表達對岳父岳母的養育之恩。

出親

女方吃過早飯後,就準備出親。女方將嫁妝用紅繩子捆好,這一儀式炎陵客家人叫“捆成”。“捆成”的紅繩子要一整根,中間不能弄斷、打結頭,東西要捆紮實,不能散架、跌落。嫁妝捆好後,男方就派人將嫁妝抬出來,親放在禾坪上等候出發。有趣的是,挑尿桶、澡盆的人還能享受不同一般的待嫁遇,可以得到塗了紅墨水的熟雞蛋,另有瓜子、花生、黃豆、糖果等。

哭嫁

炎陵客家女子還有“哭嫁”的習俗。即將出嫁的姑娘,在男方接親隊伍到來後開始哭嫁。哭嫁是新娘子向父母表達養育之恩、向親友述說惜別之情的一個環節。這時,“被哭”的長輩親友,要拿出數額不等的現金紅包或紀念品贈送給新娘。客家人把哭嫁獲得的紅包,稱之為“叫嘴包”或“哭臉包”。

出嫁

出嫁前,新娘子要更衣和梳妝打扮。之後,要在廳屋的“天地國親師”牌位前,焚香、跪拜,舉行告別祖宗的儀式。最後,在鑼鼓嗩呐、鞭炮聲中,新娘上轎起程。婚禮隊伍分三批出發。第一批是抬挑嫁妝隊伍;第二批是接親隊伍,裡面包括新郎新娘、轎夫、伴郎、伴娘、樂隊人員;第三批是女方送親人員。

鋪床鋪床

客家風俗在女方張羅“出親”的時候,男方這邊也在忙碌“鋪床”、“進親”、“拜堂”等事宜。婚床是新關係到傳宗接代的大事,所以客家人特別重視。新娘到來之前,男方要恭請一對自己家族內或親屬中有子有孫、白頭偕老的福命夫妻為新人鋪床鋪。新床和床上用品一般都是女方的嫁妝。床鋪鋪好後,還要抱一個男孩在新人床上打幾個滾,期待新娘能早生貴子。

進親

分三批進行。首先是進嫁妝,在鞭炮聲中卸下嫁妝,抬進婚房佈置,等待新郎新娘的到來。其次是新娘新郎在伴娘伴郎的陪伴下,步人新郎家。最後迎進來的是送親的貴賓。因為是第一次登門,男方家庭稱之為“新客”。這時新郎家的男性長輩分成三組(一組2人),總門(或進屋路口)、大門口各站一組。還有一組則帶領樂隊去路上迎接“新客”。“新客”到來後,男方要專人陪同,以好禮好酒好煙好食招待,絲毫不敢懈怠,唯恐招待不周,有失禮儀和顏面

拜堂

新娘到家後,由男方家庭(族)長輩在正廳屋主持“拜堂”儀式,其場面佈置可簡可繁。拜堂次序是:一拜天地,再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拜堂”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就被送進洞房。

赴宴

宴前通常先由新郎倒水恭請新客們洗臉,再恭請他們用茶。兩套環節,新客必須致禮即送一個紅包。然後,舉行開湯碗儀式,待後,就是參加婚禮全體人員赴宴就餐。傳統上,婚宴就是吃炎陵的“十碗葷”。

鬧洞房

晚餐後,愛熱鬧的年輕人會把新郎、新娘、公公、媒人當作取樂的物件,來逗逗樂子,並美其名“鬧洞房”。“鬧洞房”的內容有“扒灰”(強行給公公戴個破草帽,抹成黑臉,背把小鏟子,要他當著新娘子的面唱客家情歌)、“拜床腳”(抓住媒人或其他人往新娘床底下塞,不准其出來)等。雖然有點“惡作劇”的意味在裡面,但也可以看出新郎、新娘的聰明才智,以及接人待物的能力。一般而言,聰明機智、性情開朗的夫妻,都可以輕鬆度過“鬧洞房”這一難關。

送新客

次日早餐後,就是送新客回家。首先男方在廳屋中擺好八仙桌,備好茶點、水酒。上賓(新客)上座飲酒三杯,曰“上馬酒”。之後,讚譽客套一番,此時上客會趁主人不留意時,把一隻酒杯悄悄放進衣袖裡帶走,叫“偷食杯”,即使主人看到了也不會在意,反而心裡很高興,預示將來親家之間能常來常往。歡送新客的酒桌要從廳屋一直擺到前坪的盡頭,主人家一桌一桌地陪酒,新客一桌一桌地喝酒。

新客正式啟程回家時,男方要派一小輩送擔,送得越遠越客氣,或乾脆送到女方家裡。新郎送傘走在前面,走一段回頭施一禮,新客就要送上一個紅包,少則四五次,多則十多次,但一般不超過半裡路。

回門

“回門”,就是女兒回娘家,分“三朝回門”和次年“正月回門”。新耶、新娘婚後第三天,要帶上禮物去看望女方的父母親,叫“三朝回門”。“三朝回門”僅式比較簡單,女方父母、叔伯、兄弟、姐妹等主要親人接待就行。第二天,新郵、新娘也就回家了,正式開始他們婚後的新生活。

客家人稱新婚女婿為“新姑爺”或“新姐夫”。“正月回門”,對“新姑爺”最大的考驗就是喝酒,因為女方親戚對“新姑爺”最高的禮遇就是要把他灌醉。

對於“新姑爺”的拜年禮物,一般是原封不動的,而且要加倍“回禮”。所以,“正月回門”後,娘家人都會派

人挑著大擔、小擔的禮物送女兒、女婿回家。禮物越多、越貴重,就表明女兒、女婿在娘家人心目中越有分量,女兒在夫家和地方上也越有面子。所以,在炎陵客家人當中,至今還流傳著“洗澡盼淋盆,結婚望回門”的說法。

編輯:領秀炎陵 轉載請聯繫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