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走上絕境的收茶人:左手深淵、右手懸崖,普洱好茶藏在絕境中

複製連結,一起秘境尋茶

https://v.qq.com/x/page/a038858lg9e.html

春茶季是茶人朋友圈裡最熱鬧的時候,

比如最近春茶即將開始採摘,有很多人都跑到產區去尋茶,大家在茶山找好茶,朋友圈裡再配圖發個有關茶和旅行的文章已經成為一種現象,打開朋友圈,滿屏皆是尋茶記。

對於易武茶一直情有獨鍾,每個月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用來買茶了,沒到春茶上市更是迫不及待早就攢好了錢。

愛喝茶的人,一定會想要去茶山看個究竟,一款好茶買的時候感覺貴,那麼從源頭開始,

就會有“貴”的道理,不是原料難以採摘,就是工藝格外細心,網上大多數遊山玩水的帖子已經無法滿足好奇,早就想去看看易武,體驗一下秘境尋茶是什麼感覺,這個春天終於騰出時間往雲南跑。

來易武之前,我和同路旅行的兩個朋友剛剛經歷了中原的平坦,陽春三月的風似乎沒有吹到中原腹地,而是被山巒擋在了關外,那長長的火車路兩旁毫無生機,楊柳如同脫髮快要禿頂的女人,

稀稀拉拉,讓人格外不自在,至於公路和山路兩旁的綠化帶,就像假的一樣,越看,就越感到窒息,從陝西咸陽到雲南易武,越往南,才越有了春天的模樣。

在易武老街上,請了一個當地人做嚮導,嚮導告訴我們:離村寨遠一點的茶樹,生態環境更好,很多旅遊者都懶得進去,在附近的山上轉轉拍拍照片又在老街上買點茶就回去了,最難去的還是遠離村寨散落在原始密林中的茶樹。

我們決定走遠一點,用十天的時間,把易武的山山水水都遊歷得差不多。鍾情于易武天賜秘境一般的茶樹生長環境,於此,留文以為記。

從易武出發,茶樹和老街周邊的越來越不一樣

看到易武的時候,一陣驚訝,因為眼前都是蒼翠,人不由得張大嘴巴“啊”地叫了一聲:綠色開始了,春日的茶葉美學也就此開始了。

▲ 極致的綠色

從易武出發,沿路一片蒼翠,山和水都美得讓人懷疑它的真實性,天色更是藍得讓人心醉神迷,這種漂浮著白雲的藍色對於攝影師來說,不必使用任何濾鏡和後期製作,按下快門一次成型就是一張絕美的好照片。

我們一路看著藍天,談論著雲南的天空如此與人相接近,

途經落水洞、麻黑、大漆樹,再開半個小時的車就到了丁家寨。

▲ 茶山

沿著山路往上走,有許多高大的茶樹,也有其他植物,它們被懶懶的陽光照射著,這種漫射光適宜茶葉生長,茶味滋味自然非常好。

我感覺這些茶樹和剛來易武看到的很不一樣,就問嚮導,嚮導告訴我們,這些茶樹零散生長,和易武老街附近一道一道密植的矮茶樹區別是很大的。

山裡的茶樹和原始森林裡的茶樹的高度更高,有的有十來米,樹幹粗大,最粗的地方人都抱不下,枝條緊密地生長在一起,葉片繁茂,也比老街附近的大很多。

▲ 山上的茶葉

嚮導還說:雖然都是易武,但每個小地方氣候的差異、植被的差異、環境差異都不一樣,形成了眾多差異化的小生態環境,從而造就了茶葉品質的多樣性。

▲ 枯木上會生長像靈芝一樣的東西

原始森林給了茶樹生長所必須的一切要素,陽光、清泉,浩瀚物種繁衍生息而遺留下的豐饒土地,山裡和原始森林裡的土壤也不像老街附近的茶地偏黃色,而是紅棕色,濕潤且落葉非常多,這就供給了土壤足夠的養分,加上這裡天朗氣清,沒有什麼污染,如此優越的自然條件真是天賜,好茶就成為了自然。

最險不過彎弓路,擔心被風吹下懸崖

山路都很艱險,比如說去彎弓的路,丁家寨要去彎弓得換乘摩托車,進去的路上一開始還相對開闊,能望見遠處的山,右邊是山坡和芭蕉林,再往裡面植被就越來越多,很多參天的大樹遮擋住陽光。

▲ 去彎弓的路,左邊是懸崖或者萬丈深淵,右邊是原始森林,路只能走摩托,驚心動魄

至於茶樹,一開始遇到一些不太大的茶樹,可能是近幾十年種的,越往森林裡面走,茶樹越大,植被很多樣,地上落葉也特別多,土壤比較濕潤,紅棕色,空氣很清新,林子裡非常安靜。

然後就到了最讓人膽戰心驚的山路了。那山路只有細細的一條,兩條腿走過去都膽戰心驚,左邊不是萬丈深淵就是懸崖峭壁,右邊緊挨著的是原始森林。

▲ 站高一點看

摩托車的車輪緊緊地行駛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本來嘛,男女授受不親,但是這個時候我只能抱著騎摩托車的大哥,心裡祈禱著這大哥精神千萬要集中,不然就玩完了,更祈禱這山路上的風安靜下來,不要刮大風,不然把我們全部吹進萬丈深淵,再祈禱不要來個突然的山體滑坡……

就這樣閉著眼睛,等到摩托車大哥讓我們下車的時候,心跳的速度依然怦怦怦地提到了嗓子眼。

▲ 滿山蒼翠,茶葉正在生長

要用多少種綠色才能形容這蒼翠的世界?

▲ 新鮮的嫩葉,嚮導告訴我們,隨便涼拌一下滋味都很鮮美

半路上總結一下,易武的山,真可謂山路十八彎,又盤旋又危險,可一旦到了山頂,極目遠眺就可窺見山中全貌:

遠山淡淡,雲遮霧繞如中國水墨,意境頗豐,山中有靜靜的河流,山風吹來濕熱的茶香,抬頭,天空空曠遼遠,雲朵仿佛就在頭頂觸手可及,四周,山花爛漫,泉水淙淙,易武茶的香揚水柔滋味密碼就蘊含在這裡了。

▲ 層層疊疊的綠色

你知道易武有多少種綠色嗎?我打個比方,在愛斯基摩人的眼睛裡,白色是有許多種層次的,當陽處的白色和背陰處的白色不是同樣的白色,在常人一片白茫茫的茫然中,愛斯基摩人將這種白色分成許多種層次。

易武的綠色應該是這樣的。

▲ 易武的茶山

遠看易武的春山,是一種蒼翠欲滴的綠色,像大塊的油彩仿佛要流動著掉下來,那大塊的油彩又分為許多小塊的油彩:

春日,茶葉的嫩芽是一種稚嫩的帶著淺黃的綠色;茶葉的老葉是一種硬朗蒼翠的綠色;高大的古茶樹,是一種暗色的綠,只在芽頭上顯露出嫩綠;溪邊的小草是一種帶著水色的淡綠,永遠水水嫩嫩……

上山採茶的人又多是少數民族,他們穿得花花綠綠,在一片綠色中格外顯眼,大自然永遠是最好的背景。

▲ 茶山上的瑤族人

我回憶著來時的路,一開始在易武老街周邊看到臺地茶,然後是小樹茶,現在看到了大樹茶,走進原始森林,又看到原始森林裡很多茶樹其實是與密林共生的。

它們遠離村寨不易到達,很少受人為干預,在由雨林裡動植物一起構建的小氣候中自然生長,口感滋味有獨特的辨識度,是不可多得的好茶原料,因此吸引一些追逐極致口感的企業走進這裡。

在茶山深處,偶遇收茶人

彎弓、丁家寨……我們一路走一路看,茶山太多,也太美。天賜秘境果然難以抵達,在彎弓我們遇見了收茶人,他們也騎著摩托車來山裡找茶,比我們早好些天就到了。

▲ 潮濕的苔蘚類植物

易武的收茶人,也是秘境裡重要的一員,他們早早地看好了山頭,估計好數量,只等著茶農將鮮葉採摘、炒制、晾曬完成。

在易武,每一年都有非常多的毛茶被拉進精製廠,這些毛茶,都是易武優質產區的代表。

▲ 人跡罕至的茶山,落葉一地

收茶人陳先生對我說:“我們先來查看一下這片茶區今年長勢怎麼樣,等到了採茶季,茶農們就會背上制茶的工具和做飯的炊具進山,駐紮在這裡做茶,因為路途太遠,如果背著鮮葉出去,時間長葉子就捂壞了,非常可惜,所以都在茶地裡的小木屋裡把茶制好再背出來,那時候我們也會經常在這裡,每天監督著茶農採茶、炒茶,再想辦法把這些茶馱下山,每一個環節都不敢馬虎。”

▲ 用紅色帶子區分大樹,以便大樹小樹分開採摘

我們談到進山的路,表示這路實在有點嚇人,他哈哈哈笑起來,說:“要好茶,肯定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現在還好,能騎摩托車上來,以前這山裡只能用人走,我們都是爬上來的,路上還有野獸什麼的,也有可能你走著走著樹上突然掉下一條蛇來把你嚇著。”

▲ 陽光下的茶山,飄蕩著清淡溫熱的茶香

聽完這些,我心裡一陣咯噔,原來,一杯好茶的背後,有如此多的艱辛和故事。

去颳風寨的路也非常不好走,但還好,汽車能開到村寨裡,而後就走路上山,秘境尋茶就好像一場探險,需要有足夠的勇氣,你真是去了,那麼自然會饋贈你美麗的風景和奇特的境遇。

▲ 下茶山的路上,偶遇彝族採茶少女

終於,旅途要結束了,回想在這一路上人煙稀少的地方,我們最容易遇見的就是兩種人,一種是當地的茶農,另一種是陳先生這樣的收茶人,收茶人穿梭在各大村寨裡,我感覺他們對好茶的嗅覺很靈敏。

▲ 秘境中的野花,當地茶農說,這叫做:豹子眼睛花

易武之行完畢,嚮導和我們一起跟隨著收茶人出山,剛剛下過雨,微雨過後的易武,留給人無限的遐想,空氣裡飄蕩著淡淡的茶香,迎面的水氣帶著泥土的芬芳讓人精神振奮,忍不住要大口呼吸著這春山裡濕潤的香味,站在春山上看著茶葉自由生長的淳樸茶農,因為人,萬物都變得靈動起來。

又回到易武老街,我們買了車票,準備告別美麗的雲南,回到那個灰濛濛的中原世界中去。行程圓滿結束。

後記

記得很多年前,看一部MV很是感動,馬修連恩在臺灣的一個小村子裡,這裡農田蔥綠,雨水從屋簷下滴落下來,溪水裡濺起水花,孩子們在雨水裡亂跑,一切都是淳樸的模樣,這部MV叫做《雨花蓮》(英文名《rains on seashore》),在易武,似乎找到相同的感覺。

撰文/桑田

攝影、攝像/唐彬焱、林鎔瀚

嚮導告訴我們,這些茶樹零散生長,和易武老街附近一道一道密植的矮茶樹區別是很大的。

山裡的茶樹和原始森林裡的茶樹的高度更高,有的有十來米,樹幹粗大,最粗的地方人都抱不下,枝條緊密地生長在一起,葉片繁茂,也比老街附近的大很多。

▲ 山上的茶葉

嚮導還說:雖然都是易武,但每個小地方氣候的差異、植被的差異、環境差異都不一樣,形成了眾多差異化的小生態環境,從而造就了茶葉品質的多樣性。

▲ 枯木上會生長像靈芝一樣的東西

原始森林給了茶樹生長所必須的一切要素,陽光、清泉,浩瀚物種繁衍生息而遺留下的豐饒土地,山裡和原始森林裡的土壤也不像老街附近的茶地偏黃色,而是紅棕色,濕潤且落葉非常多,這就供給了土壤足夠的養分,加上這裡天朗氣清,沒有什麼污染,如此優越的自然條件真是天賜,好茶就成為了自然。

最險不過彎弓路,擔心被風吹下懸崖

山路都很艱險,比如說去彎弓的路,丁家寨要去彎弓得換乘摩托車,進去的路上一開始還相對開闊,能望見遠處的山,右邊是山坡和芭蕉林,再往裡面植被就越來越多,很多參天的大樹遮擋住陽光。

▲ 去彎弓的路,左邊是懸崖或者萬丈深淵,右邊是原始森林,路只能走摩托,驚心動魄

至於茶樹,一開始遇到一些不太大的茶樹,可能是近幾十年種的,越往森林裡面走,茶樹越大,植被很多樣,地上落葉也特別多,土壤比較濕潤,紅棕色,空氣很清新,林子裡非常安靜。

然後就到了最讓人膽戰心驚的山路了。那山路只有細細的一條,兩條腿走過去都膽戰心驚,左邊不是萬丈深淵就是懸崖峭壁,右邊緊挨著的是原始森林。

▲ 站高一點看

摩托車的車輪緊緊地行駛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本來嘛,男女授受不親,但是這個時候我只能抱著騎摩托車的大哥,心裡祈禱著這大哥精神千萬要集中,不然就玩完了,更祈禱這山路上的風安靜下來,不要刮大風,不然把我們全部吹進萬丈深淵,再祈禱不要來個突然的山體滑坡……

就這樣閉著眼睛,等到摩托車大哥讓我們下車的時候,心跳的速度依然怦怦怦地提到了嗓子眼。

▲ 滿山蒼翠,茶葉正在生長

要用多少種綠色才能形容這蒼翠的世界?

▲ 新鮮的嫩葉,嚮導告訴我們,隨便涼拌一下滋味都很鮮美

半路上總結一下,易武的山,真可謂山路十八彎,又盤旋又危險,可一旦到了山頂,極目遠眺就可窺見山中全貌:

遠山淡淡,雲遮霧繞如中國水墨,意境頗豐,山中有靜靜的河流,山風吹來濕熱的茶香,抬頭,天空空曠遼遠,雲朵仿佛就在頭頂觸手可及,四周,山花爛漫,泉水淙淙,易武茶的香揚水柔滋味密碼就蘊含在這裡了。

▲ 層層疊疊的綠色

你知道易武有多少種綠色嗎?我打個比方,在愛斯基摩人的眼睛裡,白色是有許多種層次的,當陽處的白色和背陰處的白色不是同樣的白色,在常人一片白茫茫的茫然中,愛斯基摩人將這種白色分成許多種層次。

易武的綠色應該是這樣的。

▲ 易武的茶山

遠看易武的春山,是一種蒼翠欲滴的綠色,像大塊的油彩仿佛要流動著掉下來,那大塊的油彩又分為許多小塊的油彩:

春日,茶葉的嫩芽是一種稚嫩的帶著淺黃的綠色;茶葉的老葉是一種硬朗蒼翠的綠色;高大的古茶樹,是一種暗色的綠,只在芽頭上顯露出嫩綠;溪邊的小草是一種帶著水色的淡綠,永遠水水嫩嫩……

上山採茶的人又多是少數民族,他們穿得花花綠綠,在一片綠色中格外顯眼,大自然永遠是最好的背景。

▲ 茶山上的瑤族人

我回憶著來時的路,一開始在易武老街周邊看到臺地茶,然後是小樹茶,現在看到了大樹茶,走進原始森林,又看到原始森林裡很多茶樹其實是與密林共生的。

它們遠離村寨不易到達,很少受人為干預,在由雨林裡動植物一起構建的小氣候中自然生長,口感滋味有獨特的辨識度,是不可多得的好茶原料,因此吸引一些追逐極致口感的企業走進這裡。

在茶山深處,偶遇收茶人

彎弓、丁家寨……我們一路走一路看,茶山太多,也太美。天賜秘境果然難以抵達,在彎弓我們遇見了收茶人,他們也騎著摩托車來山裡找茶,比我們早好些天就到了。

▲ 潮濕的苔蘚類植物

易武的收茶人,也是秘境裡重要的一員,他們早早地看好了山頭,估計好數量,只等著茶農將鮮葉採摘、炒制、晾曬完成。

在易武,每一年都有非常多的毛茶被拉進精製廠,這些毛茶,都是易武優質產區的代表。

▲ 人跡罕至的茶山,落葉一地

收茶人陳先生對我說:“我們先來查看一下這片茶區今年長勢怎麼樣,等到了採茶季,茶農們就會背上制茶的工具和做飯的炊具進山,駐紮在這裡做茶,因為路途太遠,如果背著鮮葉出去,時間長葉子就捂壞了,非常可惜,所以都在茶地裡的小木屋裡把茶制好再背出來,那時候我們也會經常在這裡,每天監督著茶農採茶、炒茶,再想辦法把這些茶馱下山,每一個環節都不敢馬虎。”

▲ 用紅色帶子區分大樹,以便大樹小樹分開採摘

我們談到進山的路,表示這路實在有點嚇人,他哈哈哈笑起來,說:“要好茶,肯定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現在還好,能騎摩托車上來,以前這山裡只能用人走,我們都是爬上來的,路上還有野獸什麼的,也有可能你走著走著樹上突然掉下一條蛇來把你嚇著。”

▲ 陽光下的茶山,飄蕩著清淡溫熱的茶香

聽完這些,我心裡一陣咯噔,原來,一杯好茶的背後,有如此多的艱辛和故事。

去颳風寨的路也非常不好走,但還好,汽車能開到村寨裡,而後就走路上山,秘境尋茶就好像一場探險,需要有足夠的勇氣,你真是去了,那麼自然會饋贈你美麗的風景和奇特的境遇。

▲ 下茶山的路上,偶遇彝族採茶少女

終於,旅途要結束了,回想在這一路上人煙稀少的地方,我們最容易遇見的就是兩種人,一種是當地的茶農,另一種是陳先生這樣的收茶人,收茶人穿梭在各大村寨裡,我感覺他們對好茶的嗅覺很靈敏。

▲ 秘境中的野花,當地茶農說,這叫做:豹子眼睛花

易武之行完畢,嚮導和我們一起跟隨著收茶人出山,剛剛下過雨,微雨過後的易武,留給人無限的遐想,空氣裡飄蕩著淡淡的茶香,迎面的水氣帶著泥土的芬芳讓人精神振奮,忍不住要大口呼吸著這春山裡濕潤的香味,站在春山上看著茶葉自由生長的淳樸茶農,因為人,萬物都變得靈動起來。

又回到易武老街,我們買了車票,準備告別美麗的雲南,回到那個灰濛濛的中原世界中去。行程圓滿結束。

後記

記得很多年前,看一部MV很是感動,馬修連恩在臺灣的一個小村子裡,這裡農田蔥綠,雨水從屋簷下滴落下來,溪水裡濺起水花,孩子們在雨水裡亂跑,一切都是淳樸的模樣,這部MV叫做《雨花蓮》(英文名《rains on seashore》),在易武,似乎找到相同的感覺。

撰文/桑田

攝影、攝像/唐彬焱、林鎔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