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物」95後掌舵廣州共用汽車龍頭企業,從佈局南沙到創業成功只用一年時間

【這是廣州南沙的官方微信—南沙發佈】

在今日頭條、騰訊天天快報亦可搜索關注

ofo小黃車創始人戴威在大學讀書時為了解決同學們的出行困難開始了共用單車創業,並由此開啟了他的共用單車王國。

在南沙有一位與戴威經歷十分相似的“共用經濟”的創業者。他,就是廣州共用汽車行業龍頭企業叮咚網路科技公司總經理蔡鎮波,一位剛出校門的95後大學生!作為“叮咚出行”的掌舵人,蔡鎮波從籌備成立公司的階段就參與其中。

短短一年的時間,“叮咚出行”在南沙成功註冊落地,一躍成為目前廣州共用汽車行業龍頭。

在蔡鎮波的身後的廣州地圖上,佈滿了彩色工字釘,上面標注的位置是目前叮咚共用汽車所進駐的區域。

“這只是一個開始,我的目標是到2020年,“叮咚出行”在全國投放車輛達到10萬台。”

資料圖

初嘗“共用”

解決校園出行難

2013年9月,蔡鎮波離開從小生活的韶關,來到廣州,進入華南農業大學就讀金融數學專業。從大一下學期開始,蔡鎮波就做起了“小生意”。

“創業第一桶金是在高中階段幫各個班級定制班服和球隊運動服時攢下的。”蔡鎮波說。

利用這筆積蓄,他在學校附近開了一家小餐吧,並通過眾籌的方式籌得100多萬元資金。經歷了一年創業時間,

互聯網飛馳發展,共用概念剛剛興起,蔡鎮波不再滿足於線下業務,有了拓展線上業務的初步想法。

“最初我們還是以小型貿易為主,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擁有了4萬多會員,其中最主要的成員就是學校師生。”

蔡鎮波表示,在這個基礎上,他第一次做了“共用”這個概念的嘗試,

也就是當時他們業務板塊之一“叮叮打烊”。由於華南農業大學面積大,學生出行基本依靠電動摩托車。沒有車的會員可以提前半個小時通過“叮叮打烊”預約,只要有車的會員自願接單即可實現搭載出行,結束行程後將路程費用直接支付給接單者即可。

“異想天開”

曾被全公司反駁

在校創業期間,蔡鎮波對市場機敏的反應能力及其互聯網思維吸引了不少商業大咖的注意,

其中就包括廣州某集團的董事長。

“當時集團面對網約車的興起和汽車廠家直銷帶來的衝擊,開拓全新版塊迫在眉睫。”

蔡鎮波在2016年就以總裁助理的身份加入廣州有龍集團,開始籌建“叮咚出行”專案。

資料圖

“全公司上下幾乎沒有一個人同意這個意見。”

蔡鎮波也知道,自建系統要耗費的財力是租用系統的上百倍,且當時公司並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負擔太大。

蔡鎮波表示,擁有自主研發的系統平臺,能夠滿足公司更多功能性需求,系統的反覆運算速度將不受市場控制。為了和其他同事達成一致的意見,蔡鎮波針對幾種不同的方案分別做評估,並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逐一說服了持反對意見的同事。

為補短板

3個月讀50本書

短短一年時間裡,“叮咚出行”順利成為目前廣州共用汽車行業龍頭,投放車輛總數近2000台,並準備將現經營模式複製到武漢、珠海等城市。蔡鎮波也成為了叮咚網路科技公司的一把手,成為一名95後總經理。他也給叮咚定了一個10萬台的小目標。

“管理成了我最頭痛的問題。”

蔡鎮波告訴小南,以前在學校創業,團隊成員最多的情況下也就20多人。可“叮咚出行”目前的團隊人數已有130多人,已無法單一用情感來維繫。蔡鎮波決定補齊短板,他花3個月時間,讀了50多本與管理相關的書籍,同時找行內的大咖聊天,以此提升自己。

如今,“叮咚出行”逐步走上軌道,蔡鎮波告訴小南,經過長時間摸索,他給“共用”下了一個定義,同時具備必備物品、特定場景使用、所有權可剝離、迴圈利用這4個條件的物品,才能實現共用。

編輯:劉嘉欣

蔡鎮波也知道,自建系統要耗費的財力是租用系統的上百倍,且當時公司並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負擔太大。

蔡鎮波表示,擁有自主研發的系統平臺,能夠滿足公司更多功能性需求,系統的反覆運算速度將不受市場控制。為了和其他同事達成一致的意見,蔡鎮波針對幾種不同的方案分別做評估,並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逐一說服了持反對意見的同事。

為補短板

3個月讀50本書

短短一年時間裡,“叮咚出行”順利成為目前廣州共用汽車行業龍頭,投放車輛總數近2000台,並準備將現經營模式複製到武漢、珠海等城市。蔡鎮波也成為了叮咚網路科技公司的一把手,成為一名95後總經理。他也給叮咚定了一個10萬台的小目標。

“管理成了我最頭痛的問題。”

蔡鎮波告訴小南,以前在學校創業,團隊成員最多的情況下也就20多人。可“叮咚出行”目前的團隊人數已有130多人,已無法單一用情感來維繫。蔡鎮波決定補齊短板,他花3個月時間,讀了50多本與管理相關的書籍,同時找行內的大咖聊天,以此提升自己。

如今,“叮咚出行”逐步走上軌道,蔡鎮波告訴小南,經過長時間摸索,他給“共用”下了一個定義,同時具備必備物品、特定場景使用、所有權可剝離、迴圈利用這4個條件的物品,才能實現共用。

編輯:劉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