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

出門上班前,對著鏡子,小心翼翼地把特意留長的左邊一綹掀起,

蓋住光亮的前額,用水抹平。

這是一個中年男人晨間的神聖儀式,或者說,最後的尊嚴。

不得不說,脫髮正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三大門戶網站聯合默沙東公司,調查了萬名網友發現,60%的男性在25歲之前就出現脫髮現象,而在30歲前出現脫髮的比例達84%。而女性也未能倖免,超過一半的女性在65歲左右遭遇斑禿。

脫髮,實打實地成為一種現代病。全球範圍內,我們每年要花三十五億美元在治療禿頭上,

這比馬其頓全國預算都多,重金求購防脫秘方,成為當代生活一大奇觀。

可是,這三十五億美元,其實都白花了。

脫髮禿頂,這都是命

在禿頂這件事上,中國人還算是幸運的。根據英國國家衛生與保健優化研究所的資料,脫髮在白人身上最為頻繁,30歲前就有30%禿了,過了70歲,80%都難以倖免。黑人次之,黃種人情況最好。

2011年國際旅遊評論網站(Trip Advisor)的“世界禿頂地圖”的調查也得出了類似結論。

調查中,世界上有32.13%的人正在脫髮,歐洲“大獲全勝”——幾乎把前十名占光了:西班牙(42.60%)、 德國(41.24%)、 法國(39.24%)和英國(39.23%)進了“前五強”;緊跟著是義大利、波蘭、荷蘭和俄羅斯。相比之下,亞洲一個能打的也沒有,一直到第十四名才出現著名禿頭國度日本,中國緊隨其後,名列第十五。

一位度假期間的波蘭老大爺 / 視覺中國

資料可能有局限,但至少說明一個問題,不分人種,不分國度,世界各地都在禿。無數人試圖從緯度、地理、飲食等等方面解決禿頭之謎。任他們抓破頭皮兜了一大圈,最終都不得不承認導致脫髮的原因千千萬萬,但從根本上看,脫髮這件事,可以說是從生下來那天就決定好了的。

基因決定了你會不會禿,

激素決定了你什麼時候開始禿。雄激素性脫髮與基因遺傳的關係已經是定論。

《Nature》發表的研究成果揭示,與雄激素性脫髮密切相關的兩個基因——一個是來自母親X染色體上的AR基因,另一個就是父母都有的20號染色體短臂上的脫髮基因,後者就是傳說中使禿頂幾率上升七倍的大殺器,傳男不傳女。

這是一次對男性生髮幻想的毀滅性打擊。由於男性只有一條X染色體,所以X染色體上的任何遺傳信息都會呈顯性,

“爸爸禿完、兒子禿”幾乎是命中註定發生的殘酷現實。而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更有可能從父母一方遺傳到不致禿頂的基因,能夠僥倖逃過一劫。

例如世界著名禿頭家庭英國王室。禿頭的命運從女王決定與菲力浦親王共度一生後開始了:大兒子查理斯王子,禿了;二子安德魯王子,禿了;三子愛德華,禿了。禿頭的命運不放過每一個“王的男人”,查理斯王子的大兒子威廉,禿了;二子哈裡,禿了。就連現在的世界第一萌娃——喬治小王子,年僅四歲,也有了讓人憂心忡忡的髮際線。

喬治小王子和他爹的髮際線一樣迷人/視覺中國

到底是什麼基因是如何操控我們頭髮的?其實基因只是設定了規則,睾丸和卵巢分泌的雄激素睾酮才是禿頂的元兇。

簡單來說,睾酮是一種決定你夠不夠man的雄激素。科學界普遍的結論是,人體分泌的睾酮,在5a還原酶的作用下,變成二氫睾酮(DHT)。這個5a還原酶好死不死地多存在我們的皮膚表層,脫髮男孩頭頂、前額和發旋部位的毛囊最脆弱,最終就在DHT的淩辱下,慢慢縮小,越變越細。等到長毛髮的出口都關閉了,那就意味著,你禿了。

在青春期,男生的睾酮水準會開始上升。儘管這意味著從男孩到男人的重要轉變,但往往也代表著禿頂的命運開始拉開大幕。

對於自帶脫髮基因的男孩子來說,他們頭頂的毛囊尤其喜歡歡迎二氫睾酮(DHT)的光臨,也就更容易受到DHT的影響。也因此,無數二十歲的男孩子陷入了被禿頭支配的恐懼裡,“我會禿頭麼!”的發問蔓延在他們的朋友圈裡。

更可怕的是,雖然睾酮在在字面上看是一種“雄”激素,但,不信抬頭看,禿頭饒過誰——女性也難以倖免。

英國歌手蘇珊大媽脫髮禿頂露頭皮 / 視覺中國

女性並不是不分泌睾酮,只是量要少得多,分泌的雌激素又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睾酮。不過,在更年期之後,雌激素分泌減少,睾酮依然不減。到了五十歲,女性要承受的除了更年期的焦躁不安,可能還要做好秀髮一片片掉落的心理準備。

但,也大可不必一出現掉發現象就恐慌自己是不是被捲入了脫髮的魔幻輪回之中。

除了上文提及的影響最普遍的兩種,不少原因也會讓你禿。比如,找工作要朝九晚五稅後一萬五險一金最好北京戶口,會禿的,因為幻想過度壓力太大;比如,臨近考研手捧肖秀榮各種主義一盞孤燈到天明,會禿的,因為長期焦慮缺乏睡眠;再比如,為了潮流被Tony哄騙使用三無產品染髮燙髮,會禿的,因為化學物質傷害頭皮……

直到現在,“為什麼會脫髮”依然是一門神秘的學問,基於此的“怎樣治療脫髮”就更是一門玄學了。

生發育發,當代謊言

當今在脫髮治療市場上佔據主導的無非三種,花樣繁多的生髮產品,奇奇怪怪的中草藥偏方,以及看似一勞永逸的植發。

喜歡給自己加“特技”的某洗髮水 / 視覺中國

撇開這類混淆視聽的產品不談,單看唯二的兩種獲得臨床驗證、國際醫療界認可的有效藥物--外用藥米諾地爾、口服藥非那雄胺,關於它們實際療效和副作用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外用藥米諾地爾,也就是章光101違規添加的這種藥劑,70年代時它還只是一種高血壓藥物,人們偶然發現它能促進毛髮增長,便開始用來治禿頂。但2015年的一次藥物療效報告公開了真相,米諾地爾僅對小部分人群有效,並且具有依賴性。也就是說,藥不能停。

另外一種口服藥物非那雄胺,在藥效上確實比米諾地爾強。非那雄胺上市之後,研究資料眾多,以日本人的研究來看,連續用藥12個月,脫髮情況未加重的達到58%。

看到這裡,是不是對於非那雄胺躍躍欲試了?即使追不回從前的髮際線,但能維持現狀也是不錯的!

然而,非那雄胺的致命副作用在於,藥物靶點是雄性激素。也就是說,它會持續抑制男性的雄激素水準。再直白一點,用多了非那雄胺會導致與性功能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性冷淡、勃起障礙、乳腺發育等等。

雖說依據日本臨床資料,在不過量使用的情況下,出現這些副作用的幾率低於3%。但非那雄胺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實在是太戳中男性內心的痛點,令人瑟瑟發抖。

在副作用、使用群體範圍、藥理學認證的重重爭議之後,我們必須承認這兩種藥物作用都很有限,並不適用於毛囊已經病變的頭。也就是說,如果已經謝頂,趁早放棄吃藥。

演員黃宏頭髮稀疏,已有禿頂之勢 / 視覺中國

至於四處流傳的偏方,多以各類中藥拼湊而成,其中最著名、最頻繁出現的就是何首烏。但用何首烏,很有可能頭髮沒長出來,先因為肝衰竭進醫院。

解放軍第81醫院肝病研究所的醫生記錄了2004到2008年間的40位病人,其中80%的人是用何首烏來治療脫髮或者白髮的,僅有2例是大劑量服用,其它都是常規劑量。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早在2014年7月的《藥品不良反應資訊通報》裡就公示了:口服何首烏及其成方製劑可能有引起肝損傷的風險。

傷肝之餘,何首烏能生髮本身就是一個謠言。

因為何首烏的果實長得像小娃娃,唐朝《日化子本草》就開始掰扯它能“令人有子”;到後來,又演化出了補腎和抗衰兩個功能:“長筋益精,長膚,延年”,進而溝通氣血,促進頭髮生長。

荒謬的是,“補腎生髮”本身就是另一個謠言。頭髮的生長的確需要毛細血管的營養,不過造血靠骨髓,運輸靠血漿,營養從小腸來,到了處理廢物才輪到腎臟出馬。這是最為簡單的生物學常識,若是真把腎臟和造血連在一起,豈不是人體運行倒著走了?

既然自己的頭皮指望不上了,許多人又轉而借助外部的力量——植發!作為一種立竿見影的醫學手段,成為了脫髮患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目前最主流的植發手術要達成正常的發量,至少需要移植4000毛囊,這一精細的體力勞動至少需要持續9-10小時。不僅醫生的技術穩定性難以保證,病人的耐心也往往消磨殆盡。

土耳其一位醫生正在給植發手術患者打點 / 視覺中國

當然,最關鍵的問題還在於費用和效果。自體皮膚移植的成功率是89%,附屬噐官的成活率在40%-70%。也就是說植發手術後可能有30%以上的頭髮不能成活。比如英格蘭足球的代表人物魯尼,在2011年花費15000英鎊做了第一次植發手術後,因為效果不佳,在兩年後不得不再次躺在手術臺上9個小時,從“頭”來過。

成活率之外,植發高昂的費用也令人望而卻步。一次植發最少45000元,而植發手術一般都要進行兩到三次。用買輛車的錢換一頭不一定濃密的秀髮,普通人都難免猶豫吧。

做一個快樂的脫髮男孩

脫髮是天生的,藥效是有限的,植發是昂貴的,對於脫髮,恐怕唯一能做的就是悅納自己了。

依據英國約會應用tinder調查,頭髮茂密的男性比脫髮的男性在約會匹配率上高出了75%,禿頭的男人似乎在性吸引力上差了一大截。不過換一個思路看,目前世界上禿頭的男人這麼多,在30歲之前,正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時候,60%的男人就已經有脫髮的傾向。

不僅如此,禿頭這件事不分民族,不分國家,遍地開花,還男性為主。要是禿頭如此糟糕,在漫長的人類進化中,為什麼還沒有抹掉這個可怕的錯誤?

髮際線高,說明覺寶夠man / 視覺中國

按照心理學家Frank Muscarella的猜想,一般在自然界中,當雄性有了雌性不具備的東西,就意味著這種特質充當了一種信號。若是把禿頭作為一種“性二態”特徵,就像是雄孔雀在求偶時亮出的五彩羽毛,禿頭這件事,說不定可以轉化為對於異性特殊的吸引力,甚至隨著禿頭人數的逐漸上升,成為另一種新的時尚。

在2004年,他進行了一項特殊的實驗,給101個男性和女性心理學的學生展示了六位處在“已經禿了”、“快要禿了”階段的男士照片,讓他們進行打分。實驗結果還是給禿頭男士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雖然說在生理吸引力上確實得分低於頭髮茂密的男性,不過他們一致被認為是更有智慧的、有影響力的、知識淵博的、受過良好教育的、社會地位高的——這些都被認為是社會成熟的特質。

換言之,禿頭可能進化成為了一種新的社會標籤,代表著成熟的男士,與那些青春期毛小子區分開來,說不定會形成一種新的吸引力。從歷史上看,被認為充滿智慧的哲學家、牧師、老師確實不少都以禿頭形象示人,而基督教的僧侶,更是故意把自己的頭型修整成了地中海型禿頭的模樣。

《羅曼蒂克消亡史》裡有頭髮的葛大爺,是不是總覺得多了點什麼? / 視覺中國

既然禿已經無可挽回,不如換個路線發展,禿出美感,禿出氣質,禿出風格。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中國演藝界那些著名的禿頭藝人。著名表演藝術家葛優先生,鋥光瓦亮的光頭成了標誌性的螢幕形象,《讓子彈飛》裡硬戴上頭套,還讓觀眾朋友們產生了陌生感。著名歌唱藝術家陳奕迅先生,高出天際的髮際線和泡面頭,反而讓眾粉絲把對於外貌的注意力完全轉移到了歌唱本身,高呼“唱到八十歲也愛你”……

要是繼續這樣下去,說不定禿頭男士真能獲得更多異性青睞、更多社會資源,遺傳更多基因,也就意味著產生更多的禿頭下一代,終有一天,禿頭強,則世界強。

從禿頭對異性的吸引力上看,上述的推斷可能還只是一種心理安慰,但從健康的角度,禿頭可能真的讓你能多活幾年。匈牙利教授Peter Kabai指出,早在上萬年前,脫髮就幫助歐洲高緯度男性接受了更多的紫外線輻射了。而紫外線輻射中的維生素D,正是預防前列腺癌的重要因素。研究顯示,30歲前脫髮的男性,在前列腺癌的患病率上比頭髮茂密的低了近45%。

上帝關了一扇門,倒也為你打開了另一扇小窗,既然禿頭已經是無可改變的命中註定,不如放飛自我,拋棄那些五花八門的生髮用品,做個健康智慧的脫髮男孩。

查理斯王子的大兒子威廉,禿了;二子哈裡,禿了。就連現在的世界第一萌娃——喬治小王子,年僅四歲,也有了讓人憂心忡忡的髮際線。

喬治小王子和他爹的髮際線一樣迷人/視覺中國

到底是什麼基因是如何操控我們頭髮的?其實基因只是設定了規則,睾丸和卵巢分泌的雄激素睾酮才是禿頂的元兇。

簡單來說,睾酮是一種決定你夠不夠man的雄激素。科學界普遍的結論是,人體分泌的睾酮,在5a還原酶的作用下,變成二氫睾酮(DHT)。這個5a還原酶好死不死地多存在我們的皮膚表層,脫髮男孩頭頂、前額和發旋部位的毛囊最脆弱,最終就在DHT的淩辱下,慢慢縮小,越變越細。等到長毛髮的出口都關閉了,那就意味著,你禿了。

在青春期,男生的睾酮水準會開始上升。儘管這意味著從男孩到男人的重要轉變,但往往也代表著禿頂的命運開始拉開大幕。

對於自帶脫髮基因的男孩子來說,他們頭頂的毛囊尤其喜歡歡迎二氫睾酮(DHT)的光臨,也就更容易受到DHT的影響。也因此,無數二十歲的男孩子陷入了被禿頭支配的恐懼裡,“我會禿頭麼!”的發問蔓延在他們的朋友圈裡。

更可怕的是,雖然睾酮在在字面上看是一種“雄”激素,但,不信抬頭看,禿頭饒過誰——女性也難以倖免。

英國歌手蘇珊大媽脫髮禿頂露頭皮 / 視覺中國

女性並不是不分泌睾酮,只是量要少得多,分泌的雌激素又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睾酮。不過,在更年期之後,雌激素分泌減少,睾酮依然不減。到了五十歲,女性要承受的除了更年期的焦躁不安,可能還要做好秀髮一片片掉落的心理準備。

但,也大可不必一出現掉發現象就恐慌自己是不是被捲入了脫髮的魔幻輪回之中。

除了上文提及的影響最普遍的兩種,不少原因也會讓你禿。比如,找工作要朝九晚五稅後一萬五險一金最好北京戶口,會禿的,因為幻想過度壓力太大;比如,臨近考研手捧肖秀榮各種主義一盞孤燈到天明,會禿的,因為長期焦慮缺乏睡眠;再比如,為了潮流被Tony哄騙使用三無產品染髮燙髮,會禿的,因為化學物質傷害頭皮……

直到現在,“為什麼會脫髮”依然是一門神秘的學問,基於此的“怎樣治療脫髮”就更是一門玄學了。

生發育發,當代謊言

當今在脫髮治療市場上佔據主導的無非三種,花樣繁多的生髮產品,奇奇怪怪的中草藥偏方,以及看似一勞永逸的植發。

喜歡給自己加“特技”的某洗髮水 / 視覺中國

撇開這類混淆視聽的產品不談,單看唯二的兩種獲得臨床驗證、國際醫療界認可的有效藥物--外用藥米諾地爾、口服藥非那雄胺,關於它們實際療效和副作用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外用藥米諾地爾,也就是章光101違規添加的這種藥劑,70年代時它還只是一種高血壓藥物,人們偶然發現它能促進毛髮增長,便開始用來治禿頂。但2015年的一次藥物療效報告公開了真相,米諾地爾僅對小部分人群有效,並且具有依賴性。也就是說,藥不能停。

另外一種口服藥物非那雄胺,在藥效上確實比米諾地爾強。非那雄胺上市之後,研究資料眾多,以日本人的研究來看,連續用藥12個月,脫髮情況未加重的達到58%。

看到這裡,是不是對於非那雄胺躍躍欲試了?即使追不回從前的髮際線,但能維持現狀也是不錯的!

然而,非那雄胺的致命副作用在於,藥物靶點是雄性激素。也就是說,它會持續抑制男性的雄激素水準。再直白一點,用多了非那雄胺會導致與性功能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性冷淡、勃起障礙、乳腺發育等等。

雖說依據日本臨床資料,在不過量使用的情況下,出現這些副作用的幾率低於3%。但非那雄胺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實在是太戳中男性內心的痛點,令人瑟瑟發抖。

在副作用、使用群體範圍、藥理學認證的重重爭議之後,我們必須承認這兩種藥物作用都很有限,並不適用於毛囊已經病變的頭。也就是說,如果已經謝頂,趁早放棄吃藥。

演員黃宏頭髮稀疏,已有禿頂之勢 / 視覺中國

至於四處流傳的偏方,多以各類中藥拼湊而成,其中最著名、最頻繁出現的就是何首烏。但用何首烏,很有可能頭髮沒長出來,先因為肝衰竭進醫院。

解放軍第81醫院肝病研究所的醫生記錄了2004到2008年間的40位病人,其中80%的人是用何首烏來治療脫髮或者白髮的,僅有2例是大劑量服用,其它都是常規劑量。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早在2014年7月的《藥品不良反應資訊通報》裡就公示了:口服何首烏及其成方製劑可能有引起肝損傷的風險。

傷肝之餘,何首烏能生髮本身就是一個謠言。

因為何首烏的果實長得像小娃娃,唐朝《日化子本草》就開始掰扯它能“令人有子”;到後來,又演化出了補腎和抗衰兩個功能:“長筋益精,長膚,延年”,進而溝通氣血,促進頭髮生長。

荒謬的是,“補腎生髮”本身就是另一個謠言。頭髮的生長的確需要毛細血管的營養,不過造血靠骨髓,運輸靠血漿,營養從小腸來,到了處理廢物才輪到腎臟出馬。這是最為簡單的生物學常識,若是真把腎臟和造血連在一起,豈不是人體運行倒著走了?

既然自己的頭皮指望不上了,許多人又轉而借助外部的力量——植發!作為一種立竿見影的醫學手段,成為了脫髮患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目前最主流的植發手術要達成正常的發量,至少需要移植4000毛囊,這一精細的體力勞動至少需要持續9-10小時。不僅醫生的技術穩定性難以保證,病人的耐心也往往消磨殆盡。

土耳其一位醫生正在給植發手術患者打點 / 視覺中國

當然,最關鍵的問題還在於費用和效果。自體皮膚移植的成功率是89%,附屬噐官的成活率在40%-70%。也就是說植發手術後可能有30%以上的頭髮不能成活。比如英格蘭足球的代表人物魯尼,在2011年花費15000英鎊做了第一次植發手術後,因為效果不佳,在兩年後不得不再次躺在手術臺上9個小時,從“頭”來過。

成活率之外,植發高昂的費用也令人望而卻步。一次植發最少45000元,而植發手術一般都要進行兩到三次。用買輛車的錢換一頭不一定濃密的秀髮,普通人都難免猶豫吧。

做一個快樂的脫髮男孩

脫髮是天生的,藥效是有限的,植發是昂貴的,對於脫髮,恐怕唯一能做的就是悅納自己了。

依據英國約會應用tinder調查,頭髮茂密的男性比脫髮的男性在約會匹配率上高出了75%,禿頭的男人似乎在性吸引力上差了一大截。不過換一個思路看,目前世界上禿頭的男人這麼多,在30歲之前,正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時候,60%的男人就已經有脫髮的傾向。

不僅如此,禿頭這件事不分民族,不分國家,遍地開花,還男性為主。要是禿頭如此糟糕,在漫長的人類進化中,為什麼還沒有抹掉這個可怕的錯誤?

髮際線高,說明覺寶夠man / 視覺中國

按照心理學家Frank Muscarella的猜想,一般在自然界中,當雄性有了雌性不具備的東西,就意味著這種特質充當了一種信號。若是把禿頭作為一種“性二態”特徵,就像是雄孔雀在求偶時亮出的五彩羽毛,禿頭這件事,說不定可以轉化為對於異性特殊的吸引力,甚至隨著禿頭人數的逐漸上升,成為另一種新的時尚。

在2004年,他進行了一項特殊的實驗,給101個男性和女性心理學的學生展示了六位處在“已經禿了”、“快要禿了”階段的男士照片,讓他們進行打分。實驗結果還是給禿頭男士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雖然說在生理吸引力上確實得分低於頭髮茂密的男性,不過他們一致被認為是更有智慧的、有影響力的、知識淵博的、受過良好教育的、社會地位高的——這些都被認為是社會成熟的特質。

換言之,禿頭可能進化成為了一種新的社會標籤,代表著成熟的男士,與那些青春期毛小子區分開來,說不定會形成一種新的吸引力。從歷史上看,被認為充滿智慧的哲學家、牧師、老師確實不少都以禿頭形象示人,而基督教的僧侶,更是故意把自己的頭型修整成了地中海型禿頭的模樣。

《羅曼蒂克消亡史》裡有頭髮的葛大爺,是不是總覺得多了點什麼? / 視覺中國

既然禿已經無可挽回,不如換個路線發展,禿出美感,禿出氣質,禿出風格。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中國演藝界那些著名的禿頭藝人。著名表演藝術家葛優先生,鋥光瓦亮的光頭成了標誌性的螢幕形象,《讓子彈飛》裡硬戴上頭套,還讓觀眾朋友們產生了陌生感。著名歌唱藝術家陳奕迅先生,高出天際的髮際線和泡面頭,反而讓眾粉絲把對於外貌的注意力完全轉移到了歌唱本身,高呼“唱到八十歲也愛你”……

要是繼續這樣下去,說不定禿頭男士真能獲得更多異性青睞、更多社會資源,遺傳更多基因,也就意味著產生更多的禿頭下一代,終有一天,禿頭強,則世界強。

從禿頭對異性的吸引力上看,上述的推斷可能還只是一種心理安慰,但從健康的角度,禿頭可能真的讓你能多活幾年。匈牙利教授Peter Kabai指出,早在上萬年前,脫髮就幫助歐洲高緯度男性接受了更多的紫外線輻射了。而紫外線輻射中的維生素D,正是預防前列腺癌的重要因素。研究顯示,30歲前脫髮的男性,在前列腺癌的患病率上比頭髮茂密的低了近45%。

上帝關了一扇門,倒也為你打開了另一扇小窗,既然禿頭已經是無可改變的命中註定,不如放飛自我,拋棄那些五花八門的生髮用品,做個健康智慧的脫髮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