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百姓故事:「把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在重慶大地上」百萬富翁當“官”記

他是村裡最早的萬元戶,也是曾經擁有幾個煤礦的百萬富翁。但有一天,他突然放棄了他的“大生意”,選擇回到生他養他的村莊做起了“官”,一個月800塊錢。路不通,他墊錢修;村民窮,

他帶頭投資種植。曾經的貧困村,如今柏油馬路通上了山頂,農舍換新顏,荒地結滿獼猴桃。雖然妻子為此和他離了婚,但他不後悔,“看著村裡的面貌,比以前做生意賺多少錢都開心!”那股肯幹的勁兒像極了18歲那年,他隻身一人挑著一擔柑橘走出大山,賣力吆喝的模樣。

棄商回村 百萬富翁選擇做每月800元工資的“官”

熊尚兵在去往貧困戶家的路上

“老張,你們家的果園果果結得好哦!”9月14日,豔陽天,熊尚兵滿臉笑容和老鄉打起招呼。他是重慶開州區長沙鎮齊聖村黨委書記。

笑嘻嘻,胖乎乎,這是熊尚兵給人的第一印象。

“看起來富態,像個老闆!”有人說。

的確,熊尚兵曾經真的是個大老闆,開過飯店搞過煤礦,他的前半生堪稱一部勵志的個人創富史:18歲開始出去闖蕩,19歲開始做水果銷售生意,從家鄉還有湖南等地方運柑橘到北方賣,20多歲就成了萬元戶,30歲時開飯店,還去發展了煤礦生意,不到40歲,已身家數百萬。

熊尚兵仍然記得,自己的第一桶金掙得很不容易,為了保證水果新鮮,

每天給水果裝車都要等到半夜兩三點鐘,到了目的地之後又開始卸貨、運送到市場、談價格……“每天都在路上奔波,基本沒什麼睡覺的時間,有時候感覺自己累得受不了了。”

就是這樣一個在當地被奉為“傳奇”的人物,2003年時放棄外面的生意,回到齊聖村,當了一名村幹部。

為什麼作此選擇?熊尚兵說,他是受到老書記張朝俊的影響。

當時全村上下沒有一條像樣的路,下雨天,路上全是泥水,

村裡年輕的勞動力都去外地打工了,貧困人口多,很多人到中年還因為窮討不到老婆。當時,每每熊尚兵回家看望父母時,時任長沙鎮黨委書記的張朝俊總會來找他談心。

“老書記來找我好幾次了,開始時候在問我些從外面學到的經驗,後來就來勸我能不能回村帶著大家一起做事。”熊尚兵說,當時老書記有一句話特別打動他,“這是生你養你的地方,你現在自己富了,

鄉親們還苦著呢。”也是這句話讓他堅定決心,回到村裡做起了月薪800元的村幹部。

“熊尚兵在外面見過世面,他回來的話,我們村子就有希望了。”張朝俊回憶說,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讓熊尚兵回村帶著大家一起做事。

放下外面一攤生意回到這個“窮山溝”,即使熊尚兵願意,家人最開始也不同意。年邁的老母親說,雖然自己想讓兒子陪在身邊,但兒子做老闆時生活過得好,回來生活怎麼過,她很擔心。當時母親拉著他的手坐在床頭說:“拿這麼點錢,都不夠生活費,你自己真的要考慮清楚。”

可熊尚兵知道,自己考慮清楚了。

墊錢修路 柏油路通上山但妻子和他離了婚

現在的齊聖村,筆直的馬路可以一直通到山頂

沒有公路是齊聖村多年之痛。村裡盛產的柑橘運不出去,成噸爛在地裡,外面產業也進不來。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幾乎被奉為鄉村脫貧致富的名言名句,當然,在齊聖村也不例外,但想幹談何容易,對於貧窮落後的小村莊,資金成了最大的問題。

2004年,熊尚兵任村支部書記後發起的頭號工程就是修12公里村級公路。

2005年,雖然村裡終於爭取到了修路立項,財政撥款274萬元也下來了,但剩下的錢,必須得靠村裡自籌。熊尚兵自己先偷偷墊付了幾十萬。因為給村裡墊錢沒和家裡商量,最終妻子受不了選擇了跟他離婚。

齊聖村換新貌

最開始有些村民不情願,知道熊尚兵婚都離了還是要修路後,也紛紛出錢。

熊尚兵渾身像打滿了“雞血”,不覺得累,但跟著他搞建設的村幹部們開始受不了這樣的節奏。“以前的幹部從來不要求我們做這些,他一來,我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兒,每天都要去工地、買材料、做賬、開會……誰受得了!”時任村會計的老劉回憶說。

看大家有抱怨,熊尚兵堅定如初:“這路必須得修,而且得修好!”熊尚兵在會上很強硬,但下來他挨個找幹部們做思想工作,講道理、擺事實,大家開始不忍心拒絕這個笑呵呵的書記。

事情總是一件接著一件,似乎在考驗熊尚兵的耐性,村幹部們的情緒剛有轉變,自籌的資金在修了一段路後用完了。怎麼辦?熊尚兵犯愁,但他跟自己說:“既然我答應了要做這個村支書,就得做出一番樣子,路修到一半不能就放棄了。”

還好的是,前面的路修好了,村民看到效果紛紛表示願意籌款來建後面的,政府後來也進行了撥款。山下3.5—4米寬的馬路修好了。但熊尚兵沒有停下來,他不僅帶著村民把馬路通到山頂上,還把主幹道繼續拓寬到7—10米,讓大車也能上山。

帶頭投資 種地、發展旅遊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熊尚兵在獼猴桃園區檢查果樹情況

邊修路,熊尚兵也邊思考如何帶村民真正擺脫貧困。熊尚兵到各處考察,通過對其他地區經濟作物的考察,他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決定帶鄉親們一起種植獼猴桃。

說幹就幹,熊尚兵召集村民流轉土地搞專業合作社,主打優質有機紅心獼猴桃,基地經營權不外轉,採取保底入股分紅方式運作,村民以土地和現金入股。

61歲的譚培富之前在深圳打工,2011年時聽說村裡通了公路,而且熊書記還帶著村民自己搞種植,於是譚培富決定回家試試。譚培富將自己的4畝地流轉給了村裡的合作社,每畝土地一年可以收入700元租金。此外,他還像很多村民一樣現金入股。因為資金有限,他入股了一萬元,到已經分過三次紅了。“我的本金都回來啦!”現在他除了固定的土地流轉費用和分紅收入外,還在果園裡幫忙除草、施肥,明天能拿到80元工錢。

當地的村民不僅可以獲得分紅收入,還能通過自己的勞作獲得工資

現在齊聖村種植獼猴桃1380畝,還同時種植了柑橘,兩個產業合作社同步發展,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3000元,熊尚兵說,預計到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將達到20000元。

熊尚兵不滿足於種植帶來的收益,他又看准了鄉村旅遊的機遇。齊聖村森林覆蓋率高,山上的海拔在1000—1200米,非常適合休閒避暑、康養、養老,他又帶著村民修民宿、搞旅遊,籌集3000多萬元,建立南山莊園鄉村旅遊假日酒店,發展特色農家樂20多家。

現在,村裡每年旅遊收入達500萬元以上,貧困戶都成了農家樂、莊園的股東和工人,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腰包也鼓起來了。

“在做村支書的時候,我40歲,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我要為村裡服務15年,然後再做我自己的事業,現在,我想我的想法變了,我會一直幹到退休幹不動的那天。”望著那條曲折蜿蜒的路通向遠方,熊尚兵笑了。

以前破舊的農舍都換了新面貌

ld://live.cqnews.net/vod/data/video/201709/28/8a8c30eb-fb7e-4e40-f22d-a3aa0402e81e/transcode_b7a5f0cd-3592-a166-f65d-1a0cf896.mp4

她很擔心。當時母親拉著他的手坐在床頭說:“拿這麼點錢,都不夠生活費,你自己真的要考慮清楚。”

可熊尚兵知道,自己考慮清楚了。

墊錢修路 柏油路通上山但妻子和他離了婚

現在的齊聖村,筆直的馬路可以一直通到山頂

沒有公路是齊聖村多年之痛。村裡盛產的柑橘運不出去,成噸爛在地裡,外面產業也進不來。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幾乎被奉為鄉村脫貧致富的名言名句,當然,在齊聖村也不例外,但想幹談何容易,對於貧窮落後的小村莊,資金成了最大的問題。

2004年,熊尚兵任村支部書記後發起的頭號工程就是修12公里村級公路。

2005年,雖然村裡終於爭取到了修路立項,財政撥款274萬元也下來了,但剩下的錢,必須得靠村裡自籌。熊尚兵自己先偷偷墊付了幾十萬。因為給村裡墊錢沒和家裡商量,最終妻子受不了選擇了跟他離婚。

齊聖村換新貌

最開始有些村民不情願,知道熊尚兵婚都離了還是要修路後,也紛紛出錢。

熊尚兵渾身像打滿了“雞血”,不覺得累,但跟著他搞建設的村幹部們開始受不了這樣的節奏。“以前的幹部從來不要求我們做這些,他一來,我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兒,每天都要去工地、買材料、做賬、開會……誰受得了!”時任村會計的老劉回憶說。

看大家有抱怨,熊尚兵堅定如初:“這路必須得修,而且得修好!”熊尚兵在會上很強硬,但下來他挨個找幹部們做思想工作,講道理、擺事實,大家開始不忍心拒絕這個笑呵呵的書記。

事情總是一件接著一件,似乎在考驗熊尚兵的耐性,村幹部們的情緒剛有轉變,自籌的資金在修了一段路後用完了。怎麼辦?熊尚兵犯愁,但他跟自己說:“既然我答應了要做這個村支書,就得做出一番樣子,路修到一半不能就放棄了。”

還好的是,前面的路修好了,村民看到效果紛紛表示願意籌款來建後面的,政府後來也進行了撥款。山下3.5—4米寬的馬路修好了。但熊尚兵沒有停下來,他不僅帶著村民把馬路通到山頂上,還把主幹道繼續拓寬到7—10米,讓大車也能上山。

帶頭投資 種地、發展旅遊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熊尚兵在獼猴桃園區檢查果樹情況

邊修路,熊尚兵也邊思考如何帶村民真正擺脫貧困。熊尚兵到各處考察,通過對其他地區經濟作物的考察,他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決定帶鄉親們一起種植獼猴桃。

說幹就幹,熊尚兵召集村民流轉土地搞專業合作社,主打優質有機紅心獼猴桃,基地經營權不外轉,採取保底入股分紅方式運作,村民以土地和現金入股。

61歲的譚培富之前在深圳打工,2011年時聽說村裡通了公路,而且熊書記還帶著村民自己搞種植,於是譚培富決定回家試試。譚培富將自己的4畝地流轉給了村裡的合作社,每畝土地一年可以收入700元租金。此外,他還像很多村民一樣現金入股。因為資金有限,他入股了一萬元,到已經分過三次紅了。“我的本金都回來啦!”現在他除了固定的土地流轉費用和分紅收入外,還在果園裡幫忙除草、施肥,明天能拿到80元工錢。

當地的村民不僅可以獲得分紅收入,還能通過自己的勞作獲得工資

現在齊聖村種植獼猴桃1380畝,還同時種植了柑橘,兩個產業合作社同步發展,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3000元,熊尚兵說,預計到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將達到20000元。

熊尚兵不滿足於種植帶來的收益,他又看准了鄉村旅遊的機遇。齊聖村森林覆蓋率高,山上的海拔在1000—1200米,非常適合休閒避暑、康養、養老,他又帶著村民修民宿、搞旅遊,籌集3000多萬元,建立南山莊園鄉村旅遊假日酒店,發展特色農家樂20多家。

現在,村裡每年旅遊收入達500萬元以上,貧困戶都成了農家樂、莊園的股東和工人,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腰包也鼓起來了。

“在做村支書的時候,我40歲,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我要為村裡服務15年,然後再做我自己的事業,現在,我想我的想法變了,我會一直幹到退休幹不動的那天。”望著那條曲折蜿蜒的路通向遠方,熊尚兵笑了。

以前破舊的農舍都換了新面貌

ld://live.cqnews.net/vod/data/video/201709/28/8a8c30eb-fb7e-4e40-f22d-a3aa0402e81e/transcode_b7a5f0cd-3592-a166-f65d-1a0cf896.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