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項人工智慧技術,未來99%的律師都會使用

律師的救星來啦。

1958年法國法學家Lucien Mehl就已經提出了法律科學的資訊化處理,即建立法律文獻和案例自動檢索模型。60年的科技發展已經改變了諸多行業的工作方式,人工智慧浪潮也再一次引起了很多法律業界人士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大型科技企業開始投入研發“律師機器人”。律師會被機器替代嗎?它能幫律師處理哪些事情?如果技術介入,

法律行業將產生怎樣的變化?

“人工智慧律師當下名不副實”

在討論律師是否會被替代前,我們先瞭解下 AI 是如何“入侵”律師行業的。

學術界對人工智慧在法律行業應用的研究一直如火如荼,上世紀90年代初期,

用於處理離婚財產分割的斷案系統Slip-Up 已經在實驗室誕生。但人工智慧和法律的結合走入市場卻是個緩慢的過程。這其中有環境的因素——成熟的電子化和資料化是計算機工作的基礎,也有經濟的原因——越來越高的人力勞動成本,當然也少不了科技本身進步的影響。

2011年 IBM最核心的技術Watson受到了很多人關注,那時便開始有人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替代部分律師。2016年 IBM 研發出了第一位“人工智慧律師”Ross,

並在美國最大的律師事務所Baker & Hostetler工作。

雖然很多人稱 Ross 為機器人律師,但它的工作多是回答律師的問題,包括“通讀法律”然後給出基於證據的高度相關性答案。Ross更像是一個法律諮詢系統。

與其說人工智慧的發展創造了機器人律師,倒不如說創造的是機器人律師助理。至少基於目前的情況來看,人工智慧參與的主要工作有兩類:

第一類是作為律師的工具,

它可以提供更好的搜尋引擎,推薦相關資料和案例,進行資料管理,説明律師節省時間。

第二類則是搭建律師和用戶的橋樑,説明律師的客戶瞭解法律知識,並且推薦相關律師或連結到合適的律所。目前在中國已經出現幾家這樣的創業公司。

人工智慧目前能力所及

搜索推薦智慧化

一位律師說其職業生涯早期主要的工作便是閱讀成千上萬頁的書籍、記錄、判例,以便更好地協助資深律師。

稍有資歷後,接到案子不可避免用互聯網查資料,進行法律研究,起草審閱合同,出項目建議書。重複性的繁瑣工作依舊佔據很多時間。

其實這些完全可以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完成。簡單說這項技術就是讓電腦能讀懂人類的語言,自動挖掘文字內在的規律,理解語義。從而能精確分析文本內容,完成分類、標籤提取等工作。

接入相關系統後,當律師查詢某個案件時,後臺能自動檢索幾百萬份法律文書和相似案件,推送相關法律法規和相似文檔供律師參考,不需要再一一手動檢索。技術越強大,演算法越高明,檢索的速度和推薦精確度也就越高。

合同審查智慧化

無論是律師還是公司的法務,進行合同審查,規避法律風險都是常規工作。但大部分合同沒有固定格式,而且內容繁多,審查過程耗時耗力。達觀資料的 CEO陳運文稱他去華為交流時發現,像華為這樣的企業至少有10多萬份合同,維護合同範本的至少有十人左右的部門團隊,審批合同也有至少十人左右的專家組。

自然語言處理同樣能實現合同審查的自動化,計算器能在幾秒鐘內自動掃描合同,提取關鍵資訊,指出檔中存在的缺點和潛在的法律風險,讓律師注意到合同中缺失或可能有問題的條款。

獲益者不止律師

律師是一個資源匱乏的行業,優秀的律師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入職前幾年的工作常常伴隨瑣碎的重複性勞動。民眾普遍法律意識薄弱,一旦想到聘請律師,1小時幾千或上萬元的諮詢費用也讓很多普通人難以負擔。正是這種雙向的困境,才更需要技術的介入來打破行業的瓶頸。

對律師們來說,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幫助他們從汗牛充棟的法律條文和資料庫中解脫出來,當一個律師省下了閱卷、查法條這類的工作,他就會有更多時間去關注服務的物件,發現更有利的證據。

有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提高了律師的工作效率,就會需要更少的律師。如上所說,現實中有很多人和公司想要獲得專業的法律建議和代理,卻付不起相關的服務費用。如果演算法可以取代部分的法律工作,律師就可以向這些市場提供服務,並且承擔更多的案子。

對百姓來說,面對日常生活的法律事件,比如交通違章,離婚撫養權等問題,花費上萬元聘請相關律師會認為很不划算。如果在一款產品中輸入基本情況,便可以直接瞭解相關案情,勝訴率等問題,知法懂法成了更便捷的事情。

中國目前有8000萬中小微企業,其中有些企業規模較小,資金薄弱,對法律瞭解的程度較低,合同的審核存在風險。如果演算法可以説明這些中小企業規避合同糾紛風險,何樂而不為?

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法律的存在並不是為律師、法律、檢察官提供飯碗的,這不是它的社會功能,它的存在是為人們解決問題的。”人工智慧在不斷幫我們拓展法律服務的方式和新維度。

人工智慧

自動挖掘文字內在的規律,理解語義。從而能精確分析文本內容,完成分類、標籤提取等工作。

接入相關系統後,當律師查詢某個案件時,後臺能自動檢索幾百萬份法律文書和相似案件,推送相關法律法規和相似文檔供律師參考,不需要再一一手動檢索。技術越強大,演算法越高明,檢索的速度和推薦精確度也就越高。

合同審查智慧化

無論是律師還是公司的法務,進行合同審查,規避法律風險都是常規工作。但大部分合同沒有固定格式,而且內容繁多,審查過程耗時耗力。達觀資料的 CEO陳運文稱他去華為交流時發現,像華為這樣的企業至少有10多萬份合同,維護合同範本的至少有十人左右的部門團隊,審批合同也有至少十人左右的專家組。

自然語言處理同樣能實現合同審查的自動化,計算器能在幾秒鐘內自動掃描合同,提取關鍵資訊,指出檔中存在的缺點和潛在的法律風險,讓律師注意到合同中缺失或可能有問題的條款。

獲益者不止律師

律師是一個資源匱乏的行業,優秀的律師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入職前幾年的工作常常伴隨瑣碎的重複性勞動。民眾普遍法律意識薄弱,一旦想到聘請律師,1小時幾千或上萬元的諮詢費用也讓很多普通人難以負擔。正是這種雙向的困境,才更需要技術的介入來打破行業的瓶頸。

對律師們來說,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幫助他們從汗牛充棟的法律條文和資料庫中解脫出來,當一個律師省下了閱卷、查法條這類的工作,他就會有更多時間去關注服務的物件,發現更有利的證據。

有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提高了律師的工作效率,就會需要更少的律師。如上所說,現實中有很多人和公司想要獲得專業的法律建議和代理,卻付不起相關的服務費用。如果演算法可以取代部分的法律工作,律師就可以向這些市場提供服務,並且承擔更多的案子。

對百姓來說,面對日常生活的法律事件,比如交通違章,離婚撫養權等問題,花費上萬元聘請相關律師會認為很不划算。如果在一款產品中輸入基本情況,便可以直接瞭解相關案情,勝訴率等問題,知法懂法成了更便捷的事情。

中國目前有8000萬中小微企業,其中有些企業規模較小,資金薄弱,對法律瞭解的程度較低,合同的審核存在風險。如果演算法可以説明這些中小企業規避合同糾紛風險,何樂而不為?

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法律的存在並不是為律師、法律、檢察官提供飯碗的,這不是它的社會功能,它的存在是為人們解決問題的。”人工智慧在不斷幫我們拓展法律服務的方式和新維度。

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