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工商銀行原副行長張衢:未來的銀行是小康型的銀行

9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中國商業銀行價值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以價值經營為主題,聚焦中小銀行在當前形勢下的發展趨勢和發展路徑。工商銀行原副行長張衢在主題演講中表示,

從2003年到2020年的資產速度看到,銀行業的增長速度最低的年份是增長13%,如果按照12%~15%做一個測算,到2020年中國銀行業的資產會達到350萬億元~400萬億元。

張衢認為,未來的銀行是一種小康型的銀行,它的內涵是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它的市場是走向全球化。

工商銀行原副行長張衢

演講實錄:

各位領導早上好!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與中小銀行和各位金融界的同事們分享銀行業發展趨勢的研究。今天我講的是中國銀行業在21世紀以來發生的一些重大的變化,以及未來趨勢。

今天講的是兩個題目,一是21世紀以來,中國中小銀行和中國銀行業發生了哪些業務的變化,二是預測到2020年,中國銀行業發展的空間有多大。

鄧小平同志講過,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銀行業當然是整個金融的核心和主體,因為銀行業資產占了金融資產的89.87%。21世紀以來,中國銀行業出現了哪些重大變化呢?

第一,中國銀行業的重大資產在21世紀以來一直是高歌猛進,飛速地增長。

從2003年以來,中國銀行業的資產在2016年達到了224.3億元,這個增長速度使我們成為了最亮麗的風景線,最顯著的標誌是中國的四大銀行成為全球的四大銀行,

我們已經鶴立雞群。從全球來看,美國銀行剛剛蹣跚地走出危機,而歐洲還在困境中。

這是全球銀行家雜誌公佈的100家大銀行排名,中國銀行業上榜數量不斷增長,而美國、德國、日本等相繼在下降。去年有119家中國的銀行進入了1000強,17家進入100名。

第二,中小銀行的發展非常快。大銀行總資產占比每年以平均1到2個百分點的數量在下降,而中小銀行在不斷增長。2001年到2017年6月間,

五大銀行總資產占比從60%已經下降到37.4%。這種增長跟國家支持中小銀行的發展政策是直接相關的。

到今年6月份,銀行業總資產當中,從數字上面我們看到,中小銀行業發展速度遠遠高於大銀行。這種發展構成了中國銀行業的特色,以中小銀行為主。歐美銀行當中,前五大銀行一般都占了50%以上,中小銀行的發展構成了中國銀行業的顯著特徵,也使中國銀行業的監管方式出現了一個重大變化,

僅僅對幾家銀行的監管和大量的中小銀行的監管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樣的發展當然也帶來難題,今年以來,銀監會開展銀行業的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整頓,我們這些年的發展當中,銀行業過度的資產擴張,尤其是中小銀行的資產構成當中,表外業務的飛速發展造成一定的畸形。比如說城商行的資產當中,有一半銀行的貸款低於40%,有三成銀行低於30%,股份制銀行當中三成低於40%。我們如果對標大銀行,貸款占50%以上。中小銀行的發展當中,有偏離主流的傾向,所以整頓是必須的,一定會到來。

第三,我們看一下中國銀行業的存款結構,對公存款的比重在大幅度增長。2001年,中國銀行業對公存款的比重占了48.6%,而到了今天已經達到57.5%。對公存款的比重已經成為了主體,占了一多半。從現在的統計看,90%以上的小微企業都是在個人帳戶上開的,本質來說也是經營性的存款;如果把這一塊挪到經營性存款中,對公存款占三分之二以上。

這個變化代表了一種趨勢。第一個原因,對公的儲蓄率在上升,第二個原因,個人的存款向投資理財市場,轉化為金融機構往來的存款,第三個是信貸不斷的擴張造成的。

中小銀行已經成為對公業務的主體,對公存款的主體。我們從這條曲線當中可以看到,2010年以來,中小銀行的對公業務已經從39.8%上升到64.4%,中小銀行的對公業務已經占到整個對公存款的主體,這也代表了一個非常重大的趨勢,預示著未來銀行業的風險將集中在對公上面。

現在來說,我們很大一塊私人的負債都可以通過理財產品轉出去,如果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使對公企業的存款也流向理財市場的時候,這才會真正影響中國銀行業的穩定性。

第四,中國銀行業的貸款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個人的貸款已經占了很大的比重。在上世紀90年代,對個人的業務基本為零,2010年的個人業務不到10%左右。如果按照這樣的比例,可見對個人住戶的貸款在不斷上升,主要的貸款業務是按揭業務。

我們比較一下西方,美國銀行的貸款當中,個人貸款占三分之二,公司貸款三分之一,比較這個數字,能夠明確看到,中國貸款越來越走向市場化。

第五,三年以來銀行業利潤增勢疲軟,進入下行期,未來三年估計這個狀態不會有大的變化。從2003年到2016年,中國銀行業的總體利潤在上升,但是它的增長幅度曲線一直在下降。當然,跟實體經濟比,我們的銀行業的利潤還是不錯的,25家上市銀行A股利潤占到了46%,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從內涵來說,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2012年不良率爆發,開始出現了許多的問題。

我們看一下平均資本利潤率及平均資產利潤率,都在明顯的下滑,從最高期的20.4%,已經下降到13.38%,這個下降幅度是比較大的。說明這個下降趨勢非常明顯,一般來說,十年上升十年下降,五年上升五年下降,從現在的情況看,我們如果從2013年開始出現大幅度的下滑,我估計這個趨勢要消化還有兩年。

第六,資產品質連續三年下滑,壓力非常大。2003年到2016年,整體的不良資產率在下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從2008、2009年下降到底部以後,又開始往上走了。

銀行的撥備率和貸款撥備率都在下降,不過從2017年整體的情況來看,我自己判斷2017年開始有所起色。

第七,我們從中、西方的比較當中看到,中國銀行業的資產連年攀升,資本實力明顯增強,美歐總的資產基本在盤整的過程當中。我國銀行業大步走向全球,而歐美由於經濟危機的困難,基本尚處於收縮全球業務的過程當中。我國銀行業務在走向綜合化、複雜化的進程,開展多元化的混業經營中,歐美銀行在精簡。

我國的銀行從這幾年開始,為金融和經濟轉型付出代價,而西方的銀行在為前些年來的違規經營和經營風險危機付出沉重的代價,中西方銀行都處於一個經營的轉折期,但是轉折的方向是不一樣的。

中西方銀行的比較當中可以看到,我們的硬實力是比較強的,銀行業的總資產在全球銀行業居於一個上等的地位,但是我們的軟實力還具有明顯的差距。我們的金融博弈不夠,西方是金融強國,而我們還是製造業的強國。中國屬於經濟強國,但夠不上金融的強國,金融的總量跟西方來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另外,金融市場的能力不足,受制於市場的發育階段。我們的金融業務多樣性,銀行業務的總資產占到金融總資產的90%左右,說明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非常薄弱。我們強在國內,強在基本業務,但是我們弱在發展中市場,我們弱在高端客戶和深層次客戶,我們弱在市場的短板和全球市場,我們的業務還有明顯的局限性。

這張表是中外兩個巨頭,中國的工商銀行和西方的摩根大通的比較,我們從一系列的比較當中看到,工商銀行的排位絕大多數排在全球的第一位,和摩根大同相比,處於若干倍的狀態,這個數位說明中國銀行業還是處於強勢。

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有多大?決定銀行業發展大概是兩大因素,一是市場,二是政府。從政府來說,政府決定的經濟國際化、全球化的進程決定著銀行業的市場邊界,比如國家推行一帶一路,我們的金融就跟著出去了。再一個,金融監管方式決定市場化進步,銀行業也是由財富總量和所有者結構所決定的。

未來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呢?銀行並不是像別人所說的要關了,從發展趨勢看,M2和銀行資產都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係,從這個比例關係大體上可以看到,每年的增量和GDP的關係,每年的新增GDP當中都有24.43%轉化為銀行的存款。按照這樣的比例計算,到2020年,每年新增的GDP在15萬億元到24萬億元之間,四年會增加70億元到80億元,未來會達到200萬億元新增的GDP規模。

總資產我們測算一下,從2003年到2020年的資產速度看到,銀行業的增長速度最低的年份是增長13%,我就按照12%到15%做一個測算,到2020年中國銀行業的資產會達到350萬億元將近400萬億元。

未來的銀行是一種小康型的銀行,它的內涵是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它的市場是走向全球化。

未來的銀行業主要是解決發展問題,我們的改革基本到位了,我們和國外商業銀行或者跟西方商業銀行最大的區別不是在於體制,而是在於我們的生產力。我們還處於一個不完全的市場經濟狀態,經濟發展還是缺位的,未來我們主要是解決一個發展問題。

有三成銀行低於30%,股份制銀行當中三成低於40%。我們如果對標大銀行,貸款占50%以上。中小銀行的發展當中,有偏離主流的傾向,所以整頓是必須的,一定會到來。

第三,我們看一下中國銀行業的存款結構,對公存款的比重在大幅度增長。2001年,中國銀行業對公存款的比重占了48.6%,而到了今天已經達到57.5%。對公存款的比重已經成為了主體,占了一多半。從現在的統計看,90%以上的小微企業都是在個人帳戶上開的,本質來說也是經營性的存款;如果把這一塊挪到經營性存款中,對公存款占三分之二以上。

這個變化代表了一種趨勢。第一個原因,對公的儲蓄率在上升,第二個原因,個人的存款向投資理財市場,轉化為金融機構往來的存款,第三個是信貸不斷的擴張造成的。

中小銀行已經成為對公業務的主體,對公存款的主體。我們從這條曲線當中可以看到,2010年以來,中小銀行的對公業務已經從39.8%上升到64.4%,中小銀行的對公業務已經占到整個對公存款的主體,這也代表了一個非常重大的趨勢,預示著未來銀行業的風險將集中在對公上面。

現在來說,我們很大一塊私人的負債都可以通過理財產品轉出去,如果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使對公企業的存款也流向理財市場的時候,這才會真正影響中國銀行業的穩定性。

第四,中國銀行業的貸款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個人的貸款已經占了很大的比重。在上世紀90年代,對個人的業務基本為零,2010年的個人業務不到10%左右。如果按照這樣的比例,可見對個人住戶的貸款在不斷上升,主要的貸款業務是按揭業務。

我們比較一下西方,美國銀行的貸款當中,個人貸款占三分之二,公司貸款三分之一,比較這個數字,能夠明確看到,中國貸款越來越走向市場化。

第五,三年以來銀行業利潤增勢疲軟,進入下行期,未來三年估計這個狀態不會有大的變化。從2003年到2016年,中國銀行業的總體利潤在上升,但是它的增長幅度曲線一直在下降。當然,跟實體經濟比,我們的銀行業的利潤還是不錯的,25家上市銀行A股利潤占到了46%,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從內涵來說,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2012年不良率爆發,開始出現了許多的問題。

我們看一下平均資本利潤率及平均資產利潤率,都在明顯的下滑,從最高期的20.4%,已經下降到13.38%,這個下降幅度是比較大的。說明這個下降趨勢非常明顯,一般來說,十年上升十年下降,五年上升五年下降,從現在的情況看,我們如果從2013年開始出現大幅度的下滑,我估計這個趨勢要消化還有兩年。

第六,資產品質連續三年下滑,壓力非常大。2003年到2016年,整體的不良資產率在下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從2008、2009年下降到底部以後,又開始往上走了。

銀行的撥備率和貸款撥備率都在下降,不過從2017年整體的情況來看,我自己判斷2017年開始有所起色。

第七,我們從中、西方的比較當中看到,中國銀行業的資產連年攀升,資本實力明顯增強,美歐總的資產基本在盤整的過程當中。我國銀行業大步走向全球,而歐美由於經濟危機的困難,基本尚處於收縮全球業務的過程當中。我國銀行業務在走向綜合化、複雜化的進程,開展多元化的混業經營中,歐美銀行在精簡。

我國的銀行從這幾年開始,為金融和經濟轉型付出代價,而西方的銀行在為前些年來的違規經營和經營風險危機付出沉重的代價,中西方銀行都處於一個經營的轉折期,但是轉折的方向是不一樣的。

中西方銀行的比較當中可以看到,我們的硬實力是比較強的,銀行業的總資產在全球銀行業居於一個上等的地位,但是我們的軟實力還具有明顯的差距。我們的金融博弈不夠,西方是金融強國,而我們還是製造業的強國。中國屬於經濟強國,但夠不上金融的強國,金融的總量跟西方來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另外,金融市場的能力不足,受制於市場的發育階段。我們的金融業務多樣性,銀行業務的總資產占到金融總資產的90%左右,說明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非常薄弱。我們強在國內,強在基本業務,但是我們弱在發展中市場,我們弱在高端客戶和深層次客戶,我們弱在市場的短板和全球市場,我們的業務還有明顯的局限性。

這張表是中外兩個巨頭,中國的工商銀行和西方的摩根大通的比較,我們從一系列的比較當中看到,工商銀行的排位絕大多數排在全球的第一位,和摩根大同相比,處於若干倍的狀態,這個數位說明中國銀行業還是處於強勢。

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有多大?決定銀行業發展大概是兩大因素,一是市場,二是政府。從政府來說,政府決定的經濟國際化、全球化的進程決定著銀行業的市場邊界,比如國家推行一帶一路,我們的金融就跟著出去了。再一個,金融監管方式決定市場化進步,銀行業也是由財富總量和所有者結構所決定的。

未來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呢?銀行並不是像別人所說的要關了,從發展趨勢看,M2和銀行資產都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係,從這個比例關係大體上可以看到,每年的增量和GDP的關係,每年的新增GDP當中都有24.43%轉化為銀行的存款。按照這樣的比例計算,到2020年,每年新增的GDP在15萬億元到24萬億元之間,四年會增加70億元到80億元,未來會達到200萬億元新增的GDP規模。

總資產我們測算一下,從2003年到2020年的資產速度看到,銀行業的增長速度最低的年份是增長13%,我就按照12%到15%做一個測算,到2020年中國銀行業的資產會達到350萬億元將近400萬億元。

未來的銀行是一種小康型的銀行,它的內涵是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它的市場是走向全球化。

未來的銀行業主要是解決發展問題,我們的改革基本到位了,我們和國外商業銀行或者跟西方商業銀行最大的區別不是在於體制,而是在於我們的生產力。我們還處於一個不完全的市場經濟狀態,經濟發展還是缺位的,未來我們主要是解決一個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