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又到了排隊進宮的時候,兩岸故宮的鎮館之寶你都見過麼?

眼下最火的書畫展,無疑是故宮的千里江山圖。為了此展,

多少人坐火車坐飛機,又排了幾個小時的隊,只為趴在展櫃前,俯瞰少年英才王希孟為宋徽宗畫下的千里江山……此時,故宮博物院的人流量隨著《千里江山圖》的亮相一下子湧到高☆禁☆潮!“故宮跑”成了故宮裡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追溯到上次故宮博物院辦過的大展“石渠寶笈特展”——不僅迎來了《清明上河圖》最近10年的京城首秀,還親眼目睹了《五牛圖》等一批鎮館之寶。

《千里江山圖》局部

然而在偌大的故宮,除了《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想必定還有值得大家一跑的珍藏寶貝。其實早在2016年,單霽翔院長為東大師生演講《故宮的世界 世界的故宮》時,華麗地曬了一回“家底”:故宮博物院共有1807558件套文物藏品,有整有零,每件藏品都有“身份證”,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有詳細的闡述。另外,故宮的藏品呈倒金字塔結構,“93.2%的文物都是國家珍貴文物,6.4%藏品為普通文物,

資料留存僅0.4%,幾乎件件是壓箱底的寶貝。”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十大鎮館之寶

北京故宮,舊稱為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它是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

北京故宮由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開始建設,明代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建成。

一、書畫之寶《清明上河圖》

(請橫屏觀看)

書畫之寶《清明上河圖》為故宮書畫代表作品,該畫為張擇端所作,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在5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550多個各色人物。

二、法帖之寶西晉陸機的《平復帖》

法帖之寶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是故宮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蹟,內容為陸機向朋友問候疾病的書劄。

三、織繡之寶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

(請橫屏觀看)

織繡之寶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為故宮織繡的代表作品。圖軸縱104cm,寬36cm。中國古代緙絲被認為是絲織工藝中最為高貴的品種,古人以“一寸緙絲一寸金”言緙絲作品之珍貴。緙絲之高貴,首先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其次,緙技易學難精,雖摹緙書畫,但並非簡單地照葫蘆畫瓢,而需要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許多緙絲書畫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緙絲以其貴重而漸為皇家所壟斷,現存傳世緙絲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宮博物院。

四、玉器之寶青玉雲龍紋爐

玉器之寶青玉雲龍紋爐為故宮玉器的代表作品。宋代出品,高7.9cm,口徑12.8cm,爐青玉質。通體以“工”字紋為底,上飾游龍、祥雲和海水紋。器內底陰刻乾隆七言詩一首:“何年廟器贊天經,刻作飛龍殿四靈。毛伯邢侯異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韞櫝閱桑海,所惜從薪遇丙叮土氣羊脂胥變幻,只余雲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禦題”。

五、琺瑯之寶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

琺瑯之寶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為故宮琺瑯的代表作品。元代出品,通高13.9cm,口徑16cm,足徑13.5cm,清宮舊藏。此器釉質瑩潤,有的部分釉質呈玻璃般的透明狀,琺瑯色澤渾厚諧調,富麗典雅。

六、陶瓷之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陶瓷之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為故宮陶瓷的代表作品。高20.8cm,口徑6.1cm,足徑9.1cm。景德鎮有句話說“若要窮,燒郎紅”,因為其燒制極為困難,數百窯亦難燒成一件。18世紀初,江西巡撫郎廷極奉康熙之命到景德鎮主持禦窯,試圖燒制出失傳數百年的祭紅,雖未成功,卻成功地燒制出另外一種更為鮮亮的紅釉瓷器,人們把這種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

七、青銅之寶酗亞方樽

青銅之寶酗亞方樽為故宮青銅器的代表作品。青銅器的產生是古代中國從野蠻時代走向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樽是盛酒器,流行於商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方樽傳世較少。上世紀70年代在山東益都蘇埠屯出土了幾件帶有亞銘文的青銅器,從挖掘的墓穴來看,規模都不小,加上眾多帶有亞銘記的器物,說明它們所代表的可能是一個大族。

八、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禦制鐘

鐘錶之寶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禦制鐘為故宮鐘錶的代表作。高185cm,面寬102cm,側寬70cm。此鐘共有7套機械系統,分別控制走時、報時、景箱內的活動裝置等,技術水準相當高。根據記錄,從乾隆八年接旨著手設計到十四年完工,歷時五年多。

九、乾隆款金甌永固杯

宮廷之寶乾隆款金甌永固杯為故宮宮廷文物的代表作。高12.5釐米,口徑8釐米,足高5釐米,口邊刻有回紋。根據清“內務府活計檔”記載,乾隆皇帝對此杯的製作十分重視,不僅調用內庫黃金、珍珠、寶石等珍貴材料,而且精工細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滿意為止。因此,該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法寶。

十、漆器之寶張成造款雕漆雲紋盤

漆器之寶張成造款雕漆雲紋盤為故宮漆器的代表作品。高3.3cm,口徑19.2cm,盤木胎黑漆,內外均雕雲紋。堆漆甚厚,晶瑩照人,刻工圓潤。張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傳世作品被一致認為是雕漆作品裡的珍品,但署張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是偽作。這件剔紅盤,是公認的張成的作品,是具有歷史性的作品。

如數家珍的感覺真的超級棒。自古以來,好像有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地方就會看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存在。“兩兄弟”雖然各處一方,但是仍想要一比高下。接下來我們一起數一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十大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灣的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之富舉世公認,典藏品數量近七十萬件,且由於不斷接受捐贈與購藏,藏品每年都在不斷增多,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最為完整。已離任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先生說:“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

一、西周:毛公鼎

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釐米,清道光年間於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毛公鼎系於清代末葉道光28年(西元1814年)前後,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本院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西周:散氏盤

散氏盤又名“矢人盤”,是西周曆王時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陝西風翔出土,曾藏於乾隆內府。以其長篇銘文著稱於世。散氏盤銘文鑄於盤內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風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書法渾樸雄偉,字體用筆豪放質樸,敦厚圓潤,結字寄奇雋于純正,壯美多姿。

四大國寶之一的西周散氏盤,原藏清內府,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盤並稱四大國寶,原拓本極珍罕,海內學者爭求而極難得。

三、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行草墨蹟,顏真卿書。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

四、蘇軾:黃州寒食帖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

此帖先在民間輾轉收藏,後被清廷收入內府。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運多舛。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後流失海外,一直使華夏子孫耿耿於懷。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傑先生之力回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

五、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

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圖前題“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幹狀”,應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筆跡。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曆,清乾隆,嘉慶諸印,以及柯九思,吳瑞,梁清標,安岐諸收藏印

六、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

中國北宋畫家范寬的繪畫代表作品。畫幅上詩堂處明董其昌題“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為範寬的代表作,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歷代評論家對此畫稱讚備至。徐悲鴻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七、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這卷名畫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在解放前夕運往臺灣,歸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八、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

汝窯水仙盆存世唯一。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汝窯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矽,所以能呈現出純淨的天青色。汝窯以溫潤的天青釉色被譽為青瓷之冠,風格獨具。因傳世極少,彌足珍貴,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臺北故宮收藏有21件。

九、北宋汝窯:蓮花氏碗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十、清朝: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宮的陳設器,相傳為光緒的妃子瑾妃的嫁妝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純潔,翠綠葉片上雕塑兩隻象徵多產的螽斯,祈願能多子多孫。玉雕師運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澤分佈,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的白菜。

織繡之寶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為故宮織繡的代表作品。圖軸縱104cm,寬36cm。中國古代緙絲被認為是絲織工藝中最為高貴的品種,古人以“一寸緙絲一寸金”言緙絲作品之珍貴。緙絲之高貴,首先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其次,緙技易學難精,雖摹緙書畫,但並非簡單地照葫蘆畫瓢,而需要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許多緙絲書畫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緙絲以其貴重而漸為皇家所壟斷,現存傳世緙絲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宮博物院。

四、玉器之寶青玉雲龍紋爐

玉器之寶青玉雲龍紋爐為故宮玉器的代表作品。宋代出品,高7.9cm,口徑12.8cm,爐青玉質。通體以“工”字紋為底,上飾游龍、祥雲和海水紋。器內底陰刻乾隆七言詩一首:“何年廟器贊天經,刻作飛龍殿四靈。毛伯邢侯異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韞櫝閱桑海,所惜從薪遇丙叮土氣羊脂胥變幻,只余雲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禦題”。

五、琺瑯之寶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

琺瑯之寶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為故宮琺瑯的代表作品。元代出品,通高13.9cm,口徑16cm,足徑13.5cm,清宮舊藏。此器釉質瑩潤,有的部分釉質呈玻璃般的透明狀,琺瑯色澤渾厚諧調,富麗典雅。

六、陶瓷之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陶瓷之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為故宮陶瓷的代表作品。高20.8cm,口徑6.1cm,足徑9.1cm。景德鎮有句話說“若要窮,燒郎紅”,因為其燒制極為困難,數百窯亦難燒成一件。18世紀初,江西巡撫郎廷極奉康熙之命到景德鎮主持禦窯,試圖燒制出失傳數百年的祭紅,雖未成功,卻成功地燒制出另外一種更為鮮亮的紅釉瓷器,人們把這種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

七、青銅之寶酗亞方樽

青銅之寶酗亞方樽為故宮青銅器的代表作品。青銅器的產生是古代中國從野蠻時代走向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樽是盛酒器,流行於商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方樽傳世較少。上世紀70年代在山東益都蘇埠屯出土了幾件帶有亞銘文的青銅器,從挖掘的墓穴來看,規模都不小,加上眾多帶有亞銘記的器物,說明它們所代表的可能是一個大族。

八、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禦制鐘

鐘錶之寶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禦制鐘為故宮鐘錶的代表作。高185cm,面寬102cm,側寬70cm。此鐘共有7套機械系統,分別控制走時、報時、景箱內的活動裝置等,技術水準相當高。根據記錄,從乾隆八年接旨著手設計到十四年完工,歷時五年多。

九、乾隆款金甌永固杯

宮廷之寶乾隆款金甌永固杯為故宮宮廷文物的代表作。高12.5釐米,口徑8釐米,足高5釐米,口邊刻有回紋。根據清“內務府活計檔”記載,乾隆皇帝對此杯的製作十分重視,不僅調用內庫黃金、珍珠、寶石等珍貴材料,而且精工細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滿意為止。因此,該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法寶。

十、漆器之寶張成造款雕漆雲紋盤

漆器之寶張成造款雕漆雲紋盤為故宮漆器的代表作品。高3.3cm,口徑19.2cm,盤木胎黑漆,內外均雕雲紋。堆漆甚厚,晶瑩照人,刻工圓潤。張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傳世作品被一致認為是雕漆作品裡的珍品,但署張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是偽作。這件剔紅盤,是公認的張成的作品,是具有歷史性的作品。

如數家珍的感覺真的超級棒。自古以來,好像有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地方就會看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存在。“兩兄弟”雖然各處一方,但是仍想要一比高下。接下來我們一起數一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十大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灣的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之富舉世公認,典藏品數量近七十萬件,且由於不斷接受捐贈與購藏,藏品每年都在不斷增多,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最為完整。已離任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先生說:“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

一、西周:毛公鼎

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釐米,清道光年間於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毛公鼎系於清代末葉道光28年(西元1814年)前後,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本院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西周:散氏盤

散氏盤又名“矢人盤”,是西周曆王時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陝西風翔出土,曾藏於乾隆內府。以其長篇銘文著稱於世。散氏盤銘文鑄於盤內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風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書法渾樸雄偉,字體用筆豪放質樸,敦厚圓潤,結字寄奇雋于純正,壯美多姿。

四大國寶之一的西周散氏盤,原藏清內府,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盤並稱四大國寶,原拓本極珍罕,海內學者爭求而極難得。

三、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行草墨蹟,顏真卿書。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

四、蘇軾:黃州寒食帖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

此帖先在民間輾轉收藏,後被清廷收入內府。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運多舛。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後流失海外,一直使華夏子孫耿耿於懷。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傑先生之力回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

五、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

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圖前題“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幹狀”,應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筆跡。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曆,清乾隆,嘉慶諸印,以及柯九思,吳瑞,梁清標,安岐諸收藏印

六、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

中國北宋畫家范寬的繪畫代表作品。畫幅上詩堂處明董其昌題“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為範寬的代表作,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歷代評論家對此畫稱讚備至。徐悲鴻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七、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這卷名畫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在解放前夕運往臺灣,歸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八、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

汝窯水仙盆存世唯一。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汝窯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矽,所以能呈現出純淨的天青色。汝窯以溫潤的天青釉色被譽為青瓷之冠,風格獨具。因傳世極少,彌足珍貴,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臺北故宮收藏有21件。

九、北宋汝窯:蓮花氏碗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十、清朝: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宮的陳設器,相傳為光緒的妃子瑾妃的嫁妝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純潔,翠綠葉片上雕塑兩隻象徵多產的螽斯,祈願能多子多孫。玉雕師運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澤分佈,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的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