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說義大利是“貧窮帝國主義”?義大利軍隊為什麼這麼水?

在所謂的近代帝國主義列強中,義大利可以說是最有意思的一個。19世紀70年代完成統一大業後不久,義大利就開啟了對外擴張殖民的帝國主義傳統套路。不過與其他列強在全球縱橫捭闔不同,

義大利的擴張大業,卻顯得頗為艱難、甚至有些滑稽。尤其是義大利軍隊,這支有著“最純正”羅馬帝國血統的武裝,在面對亞洲、歐洲、非洲的那些落後對手時,卻絲毫沒有展現出哪怕一絲的列強風範。

關於這一點,最著名的例子有三個:

1896年義大利進犯阿比西尼亞,也就是現在的衣索比亞打非老黑,一萬七千全副武裝的義大利軍隊,機槍、大炮、步槍現代化軍隊,

結果被十一萬手拿長矛、木棍、老式步槍的土人打的落花流水全軍覆沒。不僅一萬七人全軍覆沒,連總司令都被抓住了,打到最後,義大利被迫承認阿比西尼亞獨立,還賠償賠款1000萬里拉,直接開創了歐洲帝國主義列強被迫向被侵略落後國家賠償的先例——物件還是世界上最原始、原落後的國家!

更有意思1899年,隨著同為新興列強的德國強租膠州灣,義大利也想來中古湊個熱鬧,

於是給大清總理衙門遞上國書,要求把浙江三門彎做為義大利的租借地,把浙江做為義大利的勢力範圍。孰料清廷不接招。義大利見著急了,你也太瞧不起我了,咱好歹也是個歐洲帝國主義列強啊。於是乎,義大利開來6艘軍艦,陳列大沽口外,在渤海灣裡示威。結果大清朝直接派北洋水師提督葉祖歸,率甲午打剩下的四艘爛船出海迎敵,義大利軍隊一看中國軍艦來了,
居然炮都沒敢放,直接生火起錨回歐洲了——這可是1899年大清啊!

至於二戰時,義大利的表現,那更是世所共知!在北非,在巴爾幹,在義大利本土,義大利軍隊的表現,可以說是丟盡了羅馬帝國列祖列宗的臉,但凡遇到敵軍,義大利都莫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而二戰中的全方位丟人現眼,

讓義大利軍隊徹底淪為世界軍事史笑話,並被冠上“戰無不敗”的雅號。

那麼,問題就來了,義大利軍隊為什麼會衰到這份兒上呢?

在雲石君看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義大利在國家硬實力方面的先天不足。義大利的國土位於地中海中央腹心。這樣的地緣區位,雖然在農耕時代,讓它得以占盡地中海貿易的天時地利,

進而成為歐洲古代海洋文明的經典代表,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大西洋代替地中海,成為歐洲海上貿易的主角。

時代和人類文明範圍的變化,使得義大利原先的地緣區位優勢一下變為劣勢,以致它錯失了大航海時代乃至與近代全球殖民擴張的先機——這意味著在帝國主義瓜分世界浪潮來臨時,義大利並沒有任何前期基礎。

同時,由於義大利自羅馬帝國覆亡後,便一直四分五裂,待到重回統一,已是19世紀70年代。到這個時候,地球上品質好一點,殖民起來容易點的地方,基本上都被列強瓜分的七七八八了。剩下的要麼是犄角旮旯——比如深居非洲內陸的衣索比亞,要麼是不毛之地——比如索馬里、利比亞(那時候利比亞還沒發現石油),要麼就是瘦死駱駝比馬大——比如中國,反正就沒有一個性價比特別高的。這種情況下,義大利的開拓難度和收益比,也確實不能和早期撿便宜的英法俄相提並論。

當然,遇到這個麻煩的不光是義大利。德國和日本,這兩個與義大利差不多同時出道的帝國主義陣營後起之秀,同樣面臨缺乏殖民地的窘境。可德日兩國最後都還是混了出來,一個直接晉級為力壓英法的一流新貴,另一個雖然比老牌列強還差點,但在列強第二陣營裡還是穩穩當當,只有義大利,始終是不入流,空占一個帝國主義的名頭,實際上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二杆子衰貨。

為什麼義大利這麼不給力呢?

這又與其自身的較弱稟賦大有關係。

像德國,本身國土面積在歐洲列強中就相對較大(一戰前的德意志帝國,包括了今天波蘭等東歐國家的大部分,總面積54萬平方公里,是現在德國的150%,與法國面積相當),開發條件也比較好,並且內部資源也相對豐富——魯爾工業區一帶的豐富煤炭資源,直接為德國19世紀末的工業化大躍進提供了有力支撐。

而義大利就不行了。而義大利本身國土面積就不大(本土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出頭),資源也比較貧瘠,基本沒什麼礦產資源,雖然氣候條件不錯,搞農業還是比較合適,但這時候已逐漸進入機器化大工業時代,農業早就不再是衡量國力的主要標準。可要搞工業,義大利國內首先沒什麼礦產資源,然後義大利半島,以及西西里、撒丁兩個大島嶼上又多為山地,只有北部波河平原那麼一小塊低地平原,所以搞工業的客觀條件也實在是有點寒蟬。

自身質素的關係,導致義大利不具備德國那樣憑藉內部挖潛進而實現大國崛起的有利客觀條件,自然它的軍隊,也就不可能與有大把資源和國力做支撐的老牌列強,以及德國這樣的新銳相提並論。

只是,就算比不上德國,但比日本還是不差的。日本起步階段的現有基礎還不如義大利,而且同樣是小國一個,同樣是本土資源匱乏,但日本後來好歹還混了個二流強國的位置,何以義大利就如此不堪呢?

一方面,這是因為日本的地緣區位。日本所在的東亞,與歐美傳統列強的地緣關係相對疏離,英法自不必說,跟東亞隔著十萬八千里;俄羅斯雖將國土拓展至東北亞,但其本部遠在東歐,遠東是其極端邊緣板塊,影響力相對有限;就連新近火速崛起的美國,也跟東亞隔著一個浩瀚的太平洋。這種地緣格局意味著:列強對東亞的經營能力有限,控制力薄弱;當日本開始在東亞大肆擴張時,它所受到的列強制衡程度也相對較小。

而義大利就不行了,它本土位於歐洲,周邊質素較好的落後地區,基本已被傳統列強深度控制,根本無法虎口拔牙;至於剩下的一些漏網地區,由於列強在該區域勢力犬牙交錯,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也必須小心翼翼,如果萬一引發地緣政治格局變動,惹惱了哪個其他強國,真鬧翻後,義大利這小胳膊小腿兒承受不了。所以,日本軍隊真能硬碰硬,跟列強軍隊正面開幹並取得勝利(日俄戰爭中打俄羅斯,一戰時打青島的德國,甚至太平洋初期在東南亞橫掃歐美駐軍),而義大利軍隊卻根本無法跟其他列強的軍隊正面對抗——畢竟,在歐洲非洲打英美主力,和在亞洲打英美俄偏師,這個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只不過,面對歐美列強不行也就算了。為啥義大利在面對大清、希臘、奧斯曼甚至衣索比亞這些三流貨色時,同樣也是超級不給力呢?

而另一方面,這也和義大利政治方面的不給力呢?

這就只能從義大利王國身上找原因了。

當時的義大利,在自身的政治及社會結構上,存在著一些非常嚴重的問題:

首先,義大利王國的道統權威不足。義大利王國的前身——撒丁王國(薩伏伊王朝),雖然是中世紀後期義大利唯一的獨立封建王國,但其區位卻十分邊緣。直到19世紀60年代,其統治領地,僅僅是義大利西北部的都靈、熱那亞一帶,以及貧瘠的薩丁島。狹小的國土、有限的實力,以及邊緣的區位,意味著這個王國,以及薩伏伊王室,以及其在義大利嚴重缺乏足夠的影響力,並沒有在民眾中樹立足夠的威信。

這跟日本是不一樣的。大日本帝國的道統象徵——天皇以及菊花王室,自打有史記載開始,就一直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一兩千年的代代傳承,以及神道教的加持,使得天皇在日本一直具備極高的威望,明治維新後,日本清除幕府,天皇獲得大量實權,並以他為中心,組織新的政治架構,天皇在其中的核心至尊地位,更使得民眾對當時的大日本帝國的認同進一步強化——甚至狂熱化!

很明顯,撒丁王國國王完全沒有日本天皇的影響力,日本菊花王室在民眾中所享受的傳統威望,是薩伏伊王室拍馬難及的!

當然,薩伏伊王室也不是沒有機會。畢竟撒丁王國主導了義大利的統一進程——這可是義大利在歷經分裂一千多年後的第一次統一,作為主導這一歷史性進程的政治勢力,撒丁王國,以及薩伏伊王室,完全可以從中獲得足夠的道德合法性!

可問題是,雖然在政治層面,撒丁王國確實統一了義大利,並在其基礎上組建了新的義大利王國。但問題是,這個新生的義大利王國政府,並沒有因此獲得民眾的太多認可和尊敬!

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義大利王國推動統一進程的姿勢不對!

在統一義大利的過程中,撒丁王國並沒有本身並沒有發揮太多的直接作用,它更多的是因勢利導,趁法國、奧地利帝國這兩個深度干預義大利的外部列強出現內部困境後(普奧戰爭、普法戰爭),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而對義大利的其他本土勢力,撒丁王國也沒有直接出手,而是借加里波第為首的民間愛國力量之手,擊潰了兩西西里王國、教皇國等勢力,並威脅奧地利、法國。在加里波第搞定了這些反統一勢力,或對他們形成相當威懾後,撒丁王國再借自己作為唯一義大利本土政府的天然優勢下山摘桃子。

當然,撒丁王國的這種做法也不是沒理由——畢竟自己的實力較弱,真要拉出來打,很難是這些內外敵對勢力的對手。而且,作為一個檯面上的政府,自己幹的過火了,很容易被敵人當做靶子,給直接摧毀。這種情況下,一方面通過外交手段,尋找有利時機,與對手交易,可以降低統一成本;另一方面,假手加里波第這幫民間力量,也可以向法、奧乃至於教皇示威——你們或許可以消滅撒丁王國這個檯面上的政府,但你們卻不可能長期與全部義大利民眾持續對抗。既然統一義大利的大勢已經形成,全民已經被發動,這種情況下,你們要是把我滅了,到時候連個來收拾局面的檯面上的政府都沒了,接下來,你們勢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既然如此,還不如跟我做交易,由我撒丁王國出面,來推動統一進程,並由我來負責維護你們的部分利益。

總而言之,撒丁王國的統一策略,就是兩頭賣乖——一方面側面發動民眾威懾反統一勢力,逼他們同意統一;另一方面,由自己出面,承諾給這些舊勢力一些利益保障——相對於瘋狂且缺乏組織性的民眾,明顯撒丁王國這個合法政府的承諾,更能讓人放心。

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撒丁王國成為反統一勢力的靶子,在統一大業完成之前淪為先烈;但壞處也很明顯:首先,這種通過與反統一內外勢力妥協和交易的方式,必然使得它們保留相當多的利益殘餘,這都會影響到義大利的未來發展,也不符合力圖革新的民眾們的期待;其次,既然衝鋒陷陣的活兒全是加里波第等民間力量在幹,撒丁王國不過是躲在後面施展陰謀詭計,那它自然很難在此過程中,獲得民眾的認可,建立威望。

基於這種邏輯,義大利王國可以說是先天不足——雖然大家都對義大利這個國家十分愛戴,但對義大利王國這個政府,卻是高度無感。

其次,義大利國內階級矛盾十分尖銳。近代以來,義大利在歐洲文明發展進程中嚴重落後,民眾生活貧瘠,對社會現狀極端不滿,所以急需改變,進而讓自己過上好日子。

而這種通過改變過上好日子,其內涵卻有兩個層面:第一,剷除舊勢力,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建立起更加公平的社會結構,讓民眾從中獲益;第二,統一國家,讓義大利整體實力變強,進而有能力發動對外侵略,開拓殖民地,用殖民地收益來讓自己過上好日子。

這也就是說,當時的義大利民眾對傳統舊勢力的反抗,其實同時包含國家民族主義和階級革命兩種不同的發展導向。

但是,階級革命是義大利王國政府所不允許的——嚴格來說,義大利王國本身就是傳統舊勢力中的一個,只不過它在諸侯博弈中,戰勝了內外強敵,將義大利統一到自己旗下而已。所以,義大利王國在統一進程中,並沒有對社會結構進行根本性改造。它的政治權力,依然是構築在傳統封建主、資本家的支持基礎上的——只不過精英階層內部的具體利益分配進行了一番調整,原撒丁王國的精英階層影響力得以擴大了一些而已。所以它絕不可能支持通過劫富濟貧,剝奪既有精英階層利益分配給民眾的方式,來爭取普通民眾的支持。

當然,不能剝奪精英階層,只要能搶到足夠的殖民地,通過剝削殖民地,照樣可以給民眾帶來好處——雖然這種模式下,殖民地收益的絕大部分依然被統治精英階層把持,但只要量足夠大,哪怕是其中的少部分分給民眾,照樣可以讓民眾生活水準得到提升,進而讓他們對政府加以擁戴——畢竟,民眾要的只是錢而已,至於錢是從精英階層、還是從殖民地那裡得來,他們並不在乎。

可問題是,義大利後發國家的劣勢,以及自身資源的匱乏,使得它能夠投入殖民地開拓的啟動資本一直不太充足,而民眾對精英階層主導的義大利王國政府,也缺乏足夠的認同感,所以不太願意聽政府的號令,更不願意在戰場上去給它賣命——這都大大增加了開拓殖民地的難度。而殖民地開拓的不順,收入一直不能覆蓋收益的慘澹格局,又使得義大利非但不能通過殖民地反哺民眾,反而要不斷的增強對民眾的收刮,這進一步加劇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

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開拓殖民地不順——勞民傷財一無所獲——民眾不滿程度提高——對政府更加厭惡——不願意在戰場上給政府賣命——開拓殖民地繼續失敗。在這一輪接一輪的頹運中,由普通民眾組成的義大利軍隊,其軍紀之鬆散,戰鬥意志之薄弱,也就合情合理。

軍隊的士氣,本身就是民眾對政府態度的折射。義大利的天然貧瘠,和後發現狀,決定了政府不能給民眾足夠的物質激勵;而政治結構的守舊,使得民眾與其離心離德,所以它根本無法通過精神鼓動來組織發動民眾積極參軍作戰。當物質與精神雙欠缺,義大利軍隊戰無不敗的名聲,也就由此形成!

當然,義大利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改變。雖然國家的整體貧瘠格局無法改變,但通過社會結構的調整,贏得民眾對政府的支持,這個還是可以嘗試的。而在現實中,也確實有人這麼做了。此人就是現代法西斯的教父——墨索里尼。在法西斯主義的蠱惑下,義大利人也確實一度對墨索里尼產生希望,並團結在他的大旗下。

只不過,然並卵。墨索里尼雖然一時得勢,但沒過多久,也失去了民心,義大利軍隊在二戰中的表現,也依然是以前的鬼樣子,甚至較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倒是墨索里尼的好徒弟——希特勒,在德國大獲成功。在法西斯主義的蠱惑下,整個德國上下都組織發動了起來,瘋狂擁戴希特勒;德軍的戰鬥力在二戰中也是首屈一指。

為什麼同是法西斯主義,在德國就可以大獲成功,讓一國人都為之瘋狂;而在義大利,卻僅僅是旋興即滅,不足以真正打動義大利人的心靈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53章——義大利之第10部分。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關注公眾號:雲石君,持續收看雲石君原創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便一直四分五裂,待到重回統一,已是19世紀70年代。到這個時候,地球上品質好一點,殖民起來容易點的地方,基本上都被列強瓜分的七七八八了。剩下的要麼是犄角旮旯——比如深居非洲內陸的衣索比亞,要麼是不毛之地——比如索馬里、利比亞(那時候利比亞還沒發現石油),要麼就是瘦死駱駝比馬大——比如中國,反正就沒有一個性價比特別高的。這種情況下,義大利的開拓難度和收益比,也確實不能和早期撿便宜的英法俄相提並論。

當然,遇到這個麻煩的不光是義大利。德國和日本,這兩個與義大利差不多同時出道的帝國主義陣營後起之秀,同樣面臨缺乏殖民地的窘境。可德日兩國最後都還是混了出來,一個直接晉級為力壓英法的一流新貴,另一個雖然比老牌列強還差點,但在列強第二陣營裡還是穩穩當當,只有義大利,始終是不入流,空占一個帝國主義的名頭,實際上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二杆子衰貨。

為什麼義大利這麼不給力呢?

這又與其自身的較弱稟賦大有關係。

像德國,本身國土面積在歐洲列強中就相對較大(一戰前的德意志帝國,包括了今天波蘭等東歐國家的大部分,總面積54萬平方公里,是現在德國的150%,與法國面積相當),開發條件也比較好,並且內部資源也相對豐富——魯爾工業區一帶的豐富煤炭資源,直接為德國19世紀末的工業化大躍進提供了有力支撐。

而義大利就不行了。而義大利本身國土面積就不大(本土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出頭),資源也比較貧瘠,基本沒什麼礦產資源,雖然氣候條件不錯,搞農業還是比較合適,但這時候已逐漸進入機器化大工業時代,農業早就不再是衡量國力的主要標準。可要搞工業,義大利國內首先沒什麼礦產資源,然後義大利半島,以及西西里、撒丁兩個大島嶼上又多為山地,只有北部波河平原那麼一小塊低地平原,所以搞工業的客觀條件也實在是有點寒蟬。

自身質素的關係,導致義大利不具備德國那樣憑藉內部挖潛進而實現大國崛起的有利客觀條件,自然它的軍隊,也就不可能與有大把資源和國力做支撐的老牌列強,以及德國這樣的新銳相提並論。

只是,就算比不上德國,但比日本還是不差的。日本起步階段的現有基礎還不如義大利,而且同樣是小國一個,同樣是本土資源匱乏,但日本後來好歹還混了個二流強國的位置,何以義大利就如此不堪呢?

一方面,這是因為日本的地緣區位。日本所在的東亞,與歐美傳統列強的地緣關係相對疏離,英法自不必說,跟東亞隔著十萬八千里;俄羅斯雖將國土拓展至東北亞,但其本部遠在東歐,遠東是其極端邊緣板塊,影響力相對有限;就連新近火速崛起的美國,也跟東亞隔著一個浩瀚的太平洋。這種地緣格局意味著:列強對東亞的經營能力有限,控制力薄弱;當日本開始在東亞大肆擴張時,它所受到的列強制衡程度也相對較小。

而義大利就不行了,它本土位於歐洲,周邊質素較好的落後地區,基本已被傳統列強深度控制,根本無法虎口拔牙;至於剩下的一些漏網地區,由於列強在該區域勢力犬牙交錯,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也必須小心翼翼,如果萬一引發地緣政治格局變動,惹惱了哪個其他強國,真鬧翻後,義大利這小胳膊小腿兒承受不了。所以,日本軍隊真能硬碰硬,跟列強軍隊正面開幹並取得勝利(日俄戰爭中打俄羅斯,一戰時打青島的德國,甚至太平洋初期在東南亞橫掃歐美駐軍),而義大利軍隊卻根本無法跟其他列強的軍隊正面對抗——畢竟,在歐洲非洲打英美主力,和在亞洲打英美俄偏師,這個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只不過,面對歐美列強不行也就算了。為啥義大利在面對大清、希臘、奧斯曼甚至衣索比亞這些三流貨色時,同樣也是超級不給力呢?

而另一方面,這也和義大利政治方面的不給力呢?

這就只能從義大利王國身上找原因了。

當時的義大利,在自身的政治及社會結構上,存在著一些非常嚴重的問題:

首先,義大利王國的道統權威不足。義大利王國的前身——撒丁王國(薩伏伊王朝),雖然是中世紀後期義大利唯一的獨立封建王國,但其區位卻十分邊緣。直到19世紀60年代,其統治領地,僅僅是義大利西北部的都靈、熱那亞一帶,以及貧瘠的薩丁島。狹小的國土、有限的實力,以及邊緣的區位,意味著這個王國,以及薩伏伊王室,以及其在義大利嚴重缺乏足夠的影響力,並沒有在民眾中樹立足夠的威信。

這跟日本是不一樣的。大日本帝國的道統象徵——天皇以及菊花王室,自打有史記載開始,就一直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一兩千年的代代傳承,以及神道教的加持,使得天皇在日本一直具備極高的威望,明治維新後,日本清除幕府,天皇獲得大量實權,並以他為中心,組織新的政治架構,天皇在其中的核心至尊地位,更使得民眾對當時的大日本帝國的認同進一步強化——甚至狂熱化!

很明顯,撒丁王國國王完全沒有日本天皇的影響力,日本菊花王室在民眾中所享受的傳統威望,是薩伏伊王室拍馬難及的!

當然,薩伏伊王室也不是沒有機會。畢竟撒丁王國主導了義大利的統一進程——這可是義大利在歷經分裂一千多年後的第一次統一,作為主導這一歷史性進程的政治勢力,撒丁王國,以及薩伏伊王室,完全可以從中獲得足夠的道德合法性!

可問題是,雖然在政治層面,撒丁王國確實統一了義大利,並在其基礎上組建了新的義大利王國。但問題是,這個新生的義大利王國政府,並沒有因此獲得民眾的太多認可和尊敬!

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義大利王國推動統一進程的姿勢不對!

在統一義大利的過程中,撒丁王國並沒有本身並沒有發揮太多的直接作用,它更多的是因勢利導,趁法國、奧地利帝國這兩個深度干預義大利的外部列強出現內部困境後(普奧戰爭、普法戰爭),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而對義大利的其他本土勢力,撒丁王國也沒有直接出手,而是借加里波第為首的民間愛國力量之手,擊潰了兩西西里王國、教皇國等勢力,並威脅奧地利、法國。在加里波第搞定了這些反統一勢力,或對他們形成相當威懾後,撒丁王國再借自己作為唯一義大利本土政府的天然優勢下山摘桃子。

當然,撒丁王國的這種做法也不是沒理由——畢竟自己的實力較弱,真要拉出來打,很難是這些內外敵對勢力的對手。而且,作為一個檯面上的政府,自己幹的過火了,很容易被敵人當做靶子,給直接摧毀。這種情況下,一方面通過外交手段,尋找有利時機,與對手交易,可以降低統一成本;另一方面,假手加里波第這幫民間力量,也可以向法、奧乃至於教皇示威——你們或許可以消滅撒丁王國這個檯面上的政府,但你們卻不可能長期與全部義大利民眾持續對抗。既然統一義大利的大勢已經形成,全民已經被發動,這種情況下,你們要是把我滅了,到時候連個來收拾局面的檯面上的政府都沒了,接下來,你們勢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既然如此,還不如跟我做交易,由我撒丁王國出面,來推動統一進程,並由我來負責維護你們的部分利益。

總而言之,撒丁王國的統一策略,就是兩頭賣乖——一方面側面發動民眾威懾反統一勢力,逼他們同意統一;另一方面,由自己出面,承諾給這些舊勢力一些利益保障——相對於瘋狂且缺乏組織性的民眾,明顯撒丁王國這個合法政府的承諾,更能讓人放心。

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撒丁王國成為反統一勢力的靶子,在統一大業完成之前淪為先烈;但壞處也很明顯:首先,這種通過與反統一內外勢力妥協和交易的方式,必然使得它們保留相當多的利益殘餘,這都會影響到義大利的未來發展,也不符合力圖革新的民眾們的期待;其次,既然衝鋒陷陣的活兒全是加里波第等民間力量在幹,撒丁王國不過是躲在後面施展陰謀詭計,那它自然很難在此過程中,獲得民眾的認可,建立威望。

基於這種邏輯,義大利王國可以說是先天不足——雖然大家都對義大利這個國家十分愛戴,但對義大利王國這個政府,卻是高度無感。

其次,義大利國內階級矛盾十分尖銳。近代以來,義大利在歐洲文明發展進程中嚴重落後,民眾生活貧瘠,對社會現狀極端不滿,所以急需改變,進而讓自己過上好日子。

而這種通過改變過上好日子,其內涵卻有兩個層面:第一,剷除舊勢力,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建立起更加公平的社會結構,讓民眾從中獲益;第二,統一國家,讓義大利整體實力變強,進而有能力發動對外侵略,開拓殖民地,用殖民地收益來讓自己過上好日子。

這也就是說,當時的義大利民眾對傳統舊勢力的反抗,其實同時包含國家民族主義和階級革命兩種不同的發展導向。

但是,階級革命是義大利王國政府所不允許的——嚴格來說,義大利王國本身就是傳統舊勢力中的一個,只不過它在諸侯博弈中,戰勝了內外強敵,將義大利統一到自己旗下而已。所以,義大利王國在統一進程中,並沒有對社會結構進行根本性改造。它的政治權力,依然是構築在傳統封建主、資本家的支持基礎上的——只不過精英階層內部的具體利益分配進行了一番調整,原撒丁王國的精英階層影響力得以擴大了一些而已。所以它絕不可能支持通過劫富濟貧,剝奪既有精英階層利益分配給民眾的方式,來爭取普通民眾的支持。

當然,不能剝奪精英階層,只要能搶到足夠的殖民地,通過剝削殖民地,照樣可以給民眾帶來好處——雖然這種模式下,殖民地收益的絕大部分依然被統治精英階層把持,但只要量足夠大,哪怕是其中的少部分分給民眾,照樣可以讓民眾生活水準得到提升,進而讓他們對政府加以擁戴——畢竟,民眾要的只是錢而已,至於錢是從精英階層、還是從殖民地那裡得來,他們並不在乎。

可問題是,義大利後發國家的劣勢,以及自身資源的匱乏,使得它能夠投入殖民地開拓的啟動資本一直不太充足,而民眾對精英階層主導的義大利王國政府,也缺乏足夠的認同感,所以不太願意聽政府的號令,更不願意在戰場上去給它賣命——這都大大增加了開拓殖民地的難度。而殖民地開拓的不順,收入一直不能覆蓋收益的慘澹格局,又使得義大利非但不能通過殖民地反哺民眾,反而要不斷的增強對民眾的收刮,這進一步加劇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

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開拓殖民地不順——勞民傷財一無所獲——民眾不滿程度提高——對政府更加厭惡——不願意在戰場上給政府賣命——開拓殖民地繼續失敗。在這一輪接一輪的頹運中,由普通民眾組成的義大利軍隊,其軍紀之鬆散,戰鬥意志之薄弱,也就合情合理。

軍隊的士氣,本身就是民眾對政府態度的折射。義大利的天然貧瘠,和後發現狀,決定了政府不能給民眾足夠的物質激勵;而政治結構的守舊,使得民眾與其離心離德,所以它根本無法通過精神鼓動來組織發動民眾積極參軍作戰。當物質與精神雙欠缺,義大利軍隊戰無不敗的名聲,也就由此形成!

當然,義大利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改變。雖然國家的整體貧瘠格局無法改變,但通過社會結構的調整,贏得民眾對政府的支持,這個還是可以嘗試的。而在現實中,也確實有人這麼做了。此人就是現代法西斯的教父——墨索里尼。在法西斯主義的蠱惑下,義大利人也確實一度對墨索里尼產生希望,並團結在他的大旗下。

只不過,然並卵。墨索里尼雖然一時得勢,但沒過多久,也失去了民心,義大利軍隊在二戰中的表現,也依然是以前的鬼樣子,甚至較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倒是墨索里尼的好徒弟——希特勒,在德國大獲成功。在法西斯主義的蠱惑下,整個德國上下都組織發動了起來,瘋狂擁戴希特勒;德軍的戰鬥力在二戰中也是首屈一指。

為什麼同是法西斯主義,在德國就可以大獲成功,讓一國人都為之瘋狂;而在義大利,卻僅僅是旋興即滅,不足以真正打動義大利人的心靈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53章——義大利之第10部分。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關注公眾號:雲石君,持續收看雲石君原創地緣政治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