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百萬大獎得主陳孝平院士:在肝臟手術禁區,譜寫生命奇跡

“刀尖上的舞者”、“在肝臟手術禁區譜寫生命奇跡”、“厚德至善,

大醫精誠”……這些,都是人們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陳孝平院士的評價。

昨日,他榮獲2016年度湖北省科技突出貢獻獎。

談及獲獎感受,陳孝平院士說:“這對我是莫大的榮譽,也是巨大的鼓舞!這一榮譽,屬於我省廣大醫療科技工作者,屬於我的團隊及同事、同行,更歸功於各級領導多年來的關心和支持。”

他還特別提到他的導師裘法祖教授,“感謝他對我的言傳身教。

沒有他的指導和教育,就沒有現在的我。”

【初中只上一年就到農村勞動】

陳孝平是亞太腹腔鏡肝切除推廣與發展專家委員會主席、亞太肝膽胰協會前任主席、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分會主席。作為我省目前唯一的醫學院士,他的醫學成就令人景仰。但很多人並不知道,他初中只上一年就到農村勞動了4年,當時“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上大學”。

1953年6月,陳孝平出生于安徽省阜南縣郜台鄉。

1966年,13歲的他剛上了一年初中,就到農村勞動鍛煉。1969年,他在公社醫院培訓3個月後,被組織安排當赤腳醫生。當時他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是隨老師到田間地頭挖中草藥。

1970年6月的一個晚上,組織通知他到縣醫院體檢,說有一個上大學的指標。陳孝平連夜騎自行車趕路35公里,參加了第二天一早的體檢。當年8月,連代數、幾何都弄不懂的他,接到大學錄取通知。1970年9月,他前往蚌埠醫學院報到。

1973年大學畢業後,陳孝平留在蚌埠醫學院工作。6年後,他考取武漢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研究生。

為何選擇武漢醫學院?他回憶,當時肝臟手術是大手術,他從未見過,對此非常好奇,而全國只有武漢醫學院招肝臟外科專業的研究生。擅長解剖的他,專業課考了第一名,成為裘法祖教授的學生。

【創建輔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

有一些肝病患者,肝臟的其它功能都好,

只有某一項指標不好。以前的治療方法,是把病肝整體切除,再移植新肝。

陳孝平認為,這種做法不合理。1983年,他在全球率先提出這樣的理念:只切除患者部分肝臟,留出空間用於移植近親健康肝臟。這樣,患者正常的肝功能得以保留,不正常的肝功能得到彌補,同時也節省了肝源。

提出理念後,陳孝平立即著手建立世界上第一個輔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當時沒有CT,他通過一台很小的X光機,

在狗的身上做實驗,第一條狗術後活了60天。而此前採用病肝全部切除後再移植新肝的方法,試驗狗最長只活了3天。

1985年4月,陳孝平完成博士論文《狗同種異體原位輔助性部分肝移植》,並在武漢國際器官移植學術會議上宣讀。這次會議,也是第一次在我國召開的國際器官移植會議。

後來,經過充分論證,陳孝平成功將該技術轉化到臨床。他治療過的患者中,包括楚天都市報推出的人物典型、200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暴走媽媽”陳玉蓉。

患有重度脂肪肝的陳玉蓉,為了拯救患有先天性肝臟銅代謝缺陷疾病的兒子,每天暴走10公里。7個月後,她的體重由66公斤減至60公斤,脂肪肝也消失了。陳孝平主刀切除了陳玉蓉兒子的部分肝臟,再將陳玉蓉的部分肝臟移植到其兒子的體內。術後7年來,這對母子健康狀況良好。

【突破肝臟血流阻斷時間限制】

過去的文獻認為,人的肝臟血流阻斷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但陳孝平發現,有些患者的肝臟血流阻斷時間超過了20分鐘,可他們仍然活了下來。

於是,他利用兔子做實驗,證明兔子的肝臟血流可阻斷1小時。原來,文獻中的肝臟血流阻斷時間,是利用狗做實驗得出的結論,而狗的肝臟血管與兔子和人大不一樣。

通過臨床驗證,陳孝平進一步發現,人的肝臟血流阻斷30分鐘左右,一周後肝功能可恢復正常。

在此基礎上,陳孝平創立了三種控制出血技術,解決了肝臟切除手術中的大出血問題。

1994年,他率先在全球有計劃地實行巨大肝癌切除術,並提出了“腫瘤大小不是評估能否施行肝切除唯一標準”的理念。

長期以來,大出血一直是導致大肝癌切除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陳孝平的一系列技術創新,讓原本風險很大、幾乎屬於“禁區”的肝臟手術,變成了安全、普及的手術。

【主刀的肝癌患者存活30多年】

從事外科臨床和研究工作40多年,陳孝平已親自實行和指導實行各種肝膽胰手術近2萬例,其中肝癌近萬例。

孝感患者李月霞,27年前因患嚴重肝癌,到同濟醫院治療。當時不少人認為他不能開刀,只能再活兩三個月。但李月霞不甘心,找到該院的高美英教授,高教授向他推薦了剛到同濟醫院工作、還沒什麼名氣的陳孝平。

陳孝平沒有退卻,他根據自己的臨床實踐和李月霞的病情,切除了李月霞的右肝。如今,李月霞每年到同濟醫院檢查,他也是肝癌手術後存活時間最長的人之一。

還有一位來自洪湖的肝癌患者,經陳孝平主刀手術後,存活時間比李月霞還長。由於他家在農村,30多年前做完手術後,便與陳孝平失去聯繫。直到不久前,他帶親戚到同濟醫院找陳孝平看病,說起往事,陳孝平才知道他仍然健在。

【曾跟實驗狗同睡一張手術臺】

陳孝平院士對待患者怎麼樣?他的一位元老同事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陳孝平為狗做肝臟移植實驗,經常整夜守在手術室,以便遇到緊急狀況時及時採取措施,困了就睡在給狗做手術的臺上。同事們看到後,指著手術臺開玩笑說:“這邊是狗睡的,那邊睡的是陳孝平。”

一位對狗都這麼盡心的醫生,可以想見,對患者會是怎樣的態度。

據瞭解,多年來,除了單位規定的早上查房之外,下午和晚上,陳孝平也會到病房查看患者的情況。晚上他常常在辦公室寫文章到深夜,如果患者出現年輕醫生處理不了的情況,可隨時找他處理。

即便是出差在外,他也會準時打電話瞭解病人的情況。出差歸來的第一件事,他往往不是直接回家,而是拖著行李箱到病房看望病人。

上世紀90年代初,同濟醫院肝臟外科還沒有重症監護病房,重病號做完手術後,只能住在手術室裡觀察。陳孝平在手術臺旁搭了一張床,晚上睡在那裡,隨時觀察患者的情況,隨時搶救治療。“只有病人安全了,我才能放心離開。”他說。

來自荊門的鄧女士,5年前因肝臟長瘤,曾到武漢和北京的多家大醫院檢查治療,醫生診斷她患有肝癌。後來她找到同濟醫院,陳孝平一看片子,判斷是良性腫瘤,並主刀將其切除。手術第二天查房時,他揭開鄧女士身上的紗布仔細檢查傷口,還摸了摸傷口旁的肌肉。昨日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鄧女士激動地說:“像陳院士這麼大的專家,對病人卻如此細心負責,實在讓我深深感動!”

包括楚天都市報推出的人物典型、200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暴走媽媽”陳玉蓉。

患有重度脂肪肝的陳玉蓉,為了拯救患有先天性肝臟銅代謝缺陷疾病的兒子,每天暴走10公里。7個月後,她的體重由66公斤減至60公斤,脂肪肝也消失了。陳孝平主刀切除了陳玉蓉兒子的部分肝臟,再將陳玉蓉的部分肝臟移植到其兒子的體內。術後7年來,這對母子健康狀況良好。

【突破肝臟血流阻斷時間限制】

過去的文獻認為,人的肝臟血流阻斷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但陳孝平發現,有些患者的肝臟血流阻斷時間超過了20分鐘,可他們仍然活了下來。

於是,他利用兔子做實驗,證明兔子的肝臟血流可阻斷1小時。原來,文獻中的肝臟血流阻斷時間,是利用狗做實驗得出的結論,而狗的肝臟血管與兔子和人大不一樣。

通過臨床驗證,陳孝平進一步發現,人的肝臟血流阻斷30分鐘左右,一周後肝功能可恢復正常。

在此基礎上,陳孝平創立了三種控制出血技術,解決了肝臟切除手術中的大出血問題。

1994年,他率先在全球有計劃地實行巨大肝癌切除術,並提出了“腫瘤大小不是評估能否施行肝切除唯一標準”的理念。

長期以來,大出血一直是導致大肝癌切除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陳孝平的一系列技術創新,讓原本風險很大、幾乎屬於“禁區”的肝臟手術,變成了安全、普及的手術。

【主刀的肝癌患者存活30多年】

從事外科臨床和研究工作40多年,陳孝平已親自實行和指導實行各種肝膽胰手術近2萬例,其中肝癌近萬例。

孝感患者李月霞,27年前因患嚴重肝癌,到同濟醫院治療。當時不少人認為他不能開刀,只能再活兩三個月。但李月霞不甘心,找到該院的高美英教授,高教授向他推薦了剛到同濟醫院工作、還沒什麼名氣的陳孝平。

陳孝平沒有退卻,他根據自己的臨床實踐和李月霞的病情,切除了李月霞的右肝。如今,李月霞每年到同濟醫院檢查,他也是肝癌手術後存活時間最長的人之一。

還有一位來自洪湖的肝癌患者,經陳孝平主刀手術後,存活時間比李月霞還長。由於他家在農村,30多年前做完手術後,便與陳孝平失去聯繫。直到不久前,他帶親戚到同濟醫院找陳孝平看病,說起往事,陳孝平才知道他仍然健在。

【曾跟實驗狗同睡一張手術臺】

陳孝平院士對待患者怎麼樣?他的一位元老同事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陳孝平為狗做肝臟移植實驗,經常整夜守在手術室,以便遇到緊急狀況時及時採取措施,困了就睡在給狗做手術的臺上。同事們看到後,指著手術臺開玩笑說:“這邊是狗睡的,那邊睡的是陳孝平。”

一位對狗都這麼盡心的醫生,可以想見,對患者會是怎樣的態度。

據瞭解,多年來,除了單位規定的早上查房之外,下午和晚上,陳孝平也會到病房查看患者的情況。晚上他常常在辦公室寫文章到深夜,如果患者出現年輕醫生處理不了的情況,可隨時找他處理。

即便是出差在外,他也會準時打電話瞭解病人的情況。出差歸來的第一件事,他往往不是直接回家,而是拖著行李箱到病房看望病人。

上世紀90年代初,同濟醫院肝臟外科還沒有重症監護病房,重病號做完手術後,只能住在手術室裡觀察。陳孝平在手術臺旁搭了一張床,晚上睡在那裡,隨時觀察患者的情況,隨時搶救治療。“只有病人安全了,我才能放心離開。”他說。

來自荊門的鄧女士,5年前因肝臟長瘤,曾到武漢和北京的多家大醫院檢查治療,醫生診斷她患有肝癌。後來她找到同濟醫院,陳孝平一看片子,判斷是良性腫瘤,並主刀將其切除。手術第二天查房時,他揭開鄧女士身上的紗布仔細檢查傷口,還摸了摸傷口旁的肌肉。昨日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鄧女士激動地說:“像陳院士這麼大的專家,對病人卻如此細心負責,實在讓我深深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