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R”傳記 Nissan Skyline GT

圖:網路

發佈日期:2010-08-31

GT-R是汽車界中最為牽動人心的角色之一,繼承了GT-R名字的車型有C10、C110、R32、R33、R34、R35共6代車型。嚴格來說,GT-R在第六款的R35誕生前,並不屬於一個系列,“GT-R”是在Skyline系列中的某部分車型中,衍生出來的特別型號。

因此,雖然初代以Skyline GT-R為名,但並不是每一台Skyline都擁有GT-R的特別型號。如果按平臺劃分,GT-R至今分為三個世代平臺,C10、C110分為第一世代平臺;R32、R33、R34歸類為第二世代平臺;而R35則獨立一個世代。

要講述GT-R的過去,首先要提的就是Skyline這個車系。Skyline系列誕生於1957年的Prince Motor時代,由櫻井真一郎執筆開發,是一款傳統的運動四門轎車。1966年,Prince Motor與日產汽車合併,為Skyline的開發帶來更大的幫助。1968年,代號C10的第三代Skyline在發表後的二個月,

推出了高性能裝備的GT Type。“GT”使用了日產提供的直六引擎。同月的東京車展中,日產發表了一台以Skyline GT為基礎進行賽車化的Skyline GT Racing,它就是最原始的GT-R。

圖:Skyline 2000GT-R (PGC10) '1969–70 Skyline 2000GT-R (KPGC110) '1973

圖:Skyline GT-R (BNR32) '1989–94 Skyline GT-R (BCNR33) '1995–98

圖:Skyline GT-R (BNR34) '1999–2002 Nissan GT-R(CBAR35) 2008–N

Skyline GT Racing於1969年正式進行量產化,在C10型Skyline的基礎上,以“賽道型街車”的概念進行升級,在擁有賽道競技水準之余能夠適用于日常駕車,並正式以Skyline GT-R作其名字發售。冠以GT-R之名的C10,擁有異于普通版本的高性能引擎、避震、制動等裝備。而並不是每一代的Skyline平臺都能夠配得上GT-R的名字,

第三代的C10、第四代的C110、第八代的R32、第九代的R33、第十代的R34,由Skyline平臺上衍生的GT-R一共5款,加上2007年後獨立分支的R35,擁有GT-R名字的車型一共只有6款。

每一台GT-R的誕生,都會為業界帶來莫大的衝擊,當中的原因除了GT-R擁有強大的裝備之外,還有就是那深不可測的改裝潛力,而且,GT-R在賽事方面的活躍也是吸引大批的追隨者的重大因素之一。GT-R之所以有“戰神”之稱,全因在1990年的JGTC中,

由星野先生駕駛的R32賽車以拋離所有對手一圈的成績贏得了比賽的冠軍。此後,R32的出賽率越來越高,直至1993年,Skyline GT-R R32寫下了29場比賽連勝的光輝偉績,就這樣GT-R就被俗稱為“戰神”。GT-R是代表日系車中的精神領袖之一,在R35推出之前,只有極少數量的GT-R流入到日本以外的地區。雖然如此,源自GT-R名字內蘊含的魅力仍然迷倒萬千車迷將近半個世紀。

藏在車庫裡的記憶之二Skyline GTR第二代 KPGC110,現在說的是它的第三代車型,

BNR32。時間回到1989年,當時NISSAN正在使用GTS-R參加Group A賽事,但NISSAN並不計畫讓GTS-R繼續參賽,於是想製造一部接替車型,它就是後來的BNR32 GT-R。換句話說,還在構思中的第三代GT-R就是一部賽車。

這期間有一些有趣的事情。NISSAN的原意是在RB20的基礎上做一台排氣量約在2.3L的渦輪增壓引擎,採用後輪驅動。按照當時Group A的規則,這樣的渦輪引擎要乘以1.7計算排氣量,而後加入4000cc組別,該組別規定使用10寸(254mm)的輪胎,

日產覺得不划算,於是放棄。同時啟動新的方案,其內容是提高引擎排氣量,並使用四輪驅動系統,ATTESA E-TS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首次裝備GT-R的,雖說整個系統會令車身多負擔100KG的重量,但它所帶來的驅動上的優勢足夠彌補其自身不足。及後,引擎排氣量也被定下來,是一款2.6L的增壓引擎,猜一下這台引擎的代號。

圖:Nissan Skyline GTS-R(KHR31)'1987–89。

這台引擎的代號是RB26DETT。有興趣瞭解該引擎請點擊:日產汽油引擎族譜之直列六缸篇(下集)因滿足賽例要求,最開始時的第三代Skyline GT-R只生產的560(賽例要求至少要超過500部量產)部,至於最終統計生產的40390部市售標準版GT-R是後來努力過的結果。這些市售GT-R馬力均在280匹上下,而參加Group A的賽車馬力則高達500匹,並配有應賽事而設計的空力套件,目的是使車輛獲得足夠大的下壓力,同時引導大量的空氣吹向中冷器和引擎表面,我們知道的,RB26DETT鑄鐵六汽缸引擎一直有散熱不佳的問題。

圖:Nissan Skyline GT-R(BNR32)'1989–94。

GT-R在1990年正式進入Group A,這也是GT-R傳奇的開端。翌年,受Group A戰場上的鼓舞,GT-R宣佈加入Group N,這些車型命名為Skyline GT-R N1。Group N賽車的特點是較接近原裝車,所以許多改裝是有限制的,NISSAN轉而在車身重量上做文章,包括拆除ABS、空調、後雨括、地毯、輕量的車頭燈等等,一番動作下來,為Group N而備的GT-R車重較常規車型低至1400kg。GT-R N1最終生產了228部。

1993年Skyline GT-R加入新成員,V-Spec(Victory SPECification)。它是特別為慶祝GT-R在Group A、Group N所取得的優異的成績而生產的車型,它裝備Nismo和N1 Package,17寸BBS輪圈配224/45R17輪胎,裡面是Brembo的多活塞制動,還有一套被重新修改過的ATTESA E-TS。

圖:Nissan Skyline GT-R V-spec(BNR32)'1993–94。

緊接著,NISSAN在1994追加了Skyline GT-R V-SpecⅡ。它幾乎跟V-Spec是一樣的,只是輪胎被增大至245/45R17。車身重量也較標準版GT-R多50kg。

圖:Nissan Skyline GT-R Nismo(BNR32)'1990–94。

現在來看一下有多少部BNR32被生產出來:

標準版:40390部。

為參加Group A而生產:560部。

V-Spec:1453部。

V-SpecⅡ:1303部。

N1 Race:228部。

共43934部。

作為R32的接替型號,1995年NISSAN正式推出BCNR33,有標準、V-Spec版本。BCNR33有個別名叫“肥版GT-R”,這代起它的車身重量一下暴漲至1530kg,影響它各方面的表現,也因此而背上駡名。當然,第四代GT-R還是有一些地方勝過前任車型的,V-Spec標配一套前任所不具備的ATTESA E-TS Pro傳動系統(該系統是標準版車型的選配件),更先進的Pro能通過ECU與ABS系統現實聯動,使扭矩分配變得更合理,大馬力車型使用起來更安全。後來,ATTESA E-TS Pro系統繼續服役於R34。

圖:Nissan Skyline GT-R(BCNR33)'1995–98。

至於BCNR33的引擎動力方面,它幾乎跟R32是一樣的,同樣的渦輪增壓器、同樣的手動變速器,所不同的是R33時代RB26DETT修改過機油潤滑系統,改善之前的不足。

NISSAN在V-Spec開售後不久便推出V-Spec N1,它沒有ABS、沒有空調……所有的配置就像R32時代的N1。有的只是在R32 N1基礎上進行小修改的引擎,馬力輸出不變。

圖:Nissan Skyline GT-R V-spec(BCNR33)'1995–98

R33時代有一部厲害的傢伙。它是1997年11月推出的400R,R無疑能讓人聯想到很多東西,比如說Racing。這部車由計畫到生產均由Nismo一手促成,使用Nismo的中冷器、Nismo高性能排氣,雙片式離合器、刹車皮統統來自Nismo。但叫做RBX-GT2的引擎內部卻全交由REINIK(日產拉力部門)完成,加入了全新的鍛造活塞、連杆、長行程曲軸,並將汽缸口徑擴大至87mm,做好這一切的結果是RB26的排氣量升至2771cc,馬力人輸出400匹。得此輔助後的車輛0~100km/h加速用4.0秒,最高車速則300km/h。夠嗎?只需稍增加渦輪增壓值,RBX-GT2可輕易達到500匹,甚至以上的輸出。可惜,R33時代400R只生產了44部,Nismo計畫的100並不能如期實現。

BCNR33標準版、V-Spec版合共生產了16422部。

圖:Nismo 400R(BCNR33)'1996–98

BNR34 GT-R的車身線條變得緊致了,但它的車身重量並不比R33低,這是R34配置比R33更豐富的結果。明顯地,在R34外面能看到一雙有神的眼睛,車廂內部呢?R34有一個前任車型所不配備的多功能LCD顯示器,標準版GT-R可以在這裡讀到渦輪增壓值(最高1.2bar)、機油溫度、水溫度等數值。

從R34開始,GT-R屬下車型細分有多個型號在出售,比如有標準版GT-R、V-Spec,N1、V-SpecⅡ,還有新加入的M-Spec、M-spec Nür、V-spec II Nür,令人眼花繚亂。跟以往一樣,R34 V-Spec配ATTESA E-TS Pro傳動系統,並且在後軸加入一個主動LSD,標準GT-R則同時欠奉上述的兩個部件。此外,V-Spec在標準版的基礎上修改過懸掛,使避震表現更加硬朗,重心也更低。比起標準版,V-Spec的車內LCD又多了進、排氣溫度顯示。如不滿意的話,還可以選配Nismo的產品,其追加了Lap Time、G-force,高能顯示2.0 bar渦輪增壓值。順帶一下,V-Spec有部分數量出口到英國,這部分車型的引擎ECU、機油冷卻器、內裝與日版有少許不同。

圖:Nissan Skyline GT-R V-spec(BNR34)'1999–2002。

V-SpecⅡ推出自2000八月,它的處理手法是在V-Spec基礎上繼續加硬懸掛系統,換了更大型的制動系統,還有異於其它車型的碳纖維引擎蓋,有著輕量以及引氣流的雙重作用。至於V-spec II Nür,其命名方式來自Nürburgring,這是一個孕育GT-R的地方,意義重大。因此,所有的Nür均有一台在N1基礎上加入大號陶瓷扇葉的RB26,雖說這樣的渦輪會產生更明顯的遲滯,但它的好處是能承受更大的馬力輸出,耐用性更佳,所以NISSAN會很放心地將其馬力調至330匹,不過是因為受限於某些條例而對外稱276匹而已。此外,特別噴塗的內裝、300km/h的儀錶都是Nür的特點。

圖:Nissan Skyline GT-R V-spec II(BNR34)'2000–02。

現在來說M-Spec,它大體上與V-Spec是一致的,資料顯示它有一個被特別調整過避震器,硬防傾杆。車廂內的皮坐椅具有加熱功能,終於能在GT-R享受這此舒適配置了。

V-spec II Nür、M-spec Nür合共生產1000部,其中750部V-spec II Nür,250部是M-spec Nür。要算量產最低的,屬於N1,只有44部被生產出來,其中Nismo用12部參賽,剩下的要麼賣給車隊,要麼賣給其它一些改裝商家。

所有版GT-R共生產11312部。

圖:Nissan Skyline GT-R M-Spec Nür(BNR34)'2002。

圖:Nissan Skyline GT-R V-spec II Nür(BNR34)'2002。

2002年,GT-R正式步入停產的行列。有見及此,Nismo啟動一款叫Z-Tune的車型,最開始時,它使用的引擎被叫作Z1,後來第二次修改後的Z-Tune引擎自然而然地被叫作Z2,其排氣量為2.8L,我們知道,這是一台強化引擎,在升級渦輪增壓器(IHI的產品)後,它的馬力輸出達500匹。引擎以外,Z-Tune車身也經過大幅度強化,接縫位的焊接是重點,而車身的空力動力性能則大量參考GT500。懸掛系統有Sachs避震、Brembo大型制動系統……無疑是一幅令人垂涎的景象。但只有19部(計畫是生產20部),又怎能用一個“貴”字形容得了啊,很貴!

圖:Nismo Nissan Skyline GT-R Z-Tune(BNR34)'2004。

圖:Nismo Nissan Skyline GT-R Z-Tune(BNR34)'2004。

GT-R35呢?她已經不屬於Skyline隸屬之下的產品了......

圖:Nissan Skyline GTS-R(KHR31)'1987–89。

這台引擎的代號是RB26DETT。有興趣瞭解該引擎請點擊:日產汽油引擎族譜之直列六缸篇(下集)因滿足賽例要求,最開始時的第三代Skyline GT-R只生產的560(賽例要求至少要超過500部量產)部,至於最終統計生產的40390部市售標準版GT-R是後來努力過的結果。這些市售GT-R馬力均在280匹上下,而參加Group A的賽車馬力則高達500匹,並配有應賽事而設計的空力套件,目的是使車輛獲得足夠大的下壓力,同時引導大量的空氣吹向中冷器和引擎表面,我們知道的,RB26DETT鑄鐵六汽缸引擎一直有散熱不佳的問題。

圖:Nissan Skyline GT-R(BNR32)'1989–94。

GT-R在1990年正式進入Group A,這也是GT-R傳奇的開端。翌年,受Group A戰場上的鼓舞,GT-R宣佈加入Group N,這些車型命名為Skyline GT-R N1。Group N賽車的特點是較接近原裝車,所以許多改裝是有限制的,NISSAN轉而在車身重量上做文章,包括拆除ABS、空調、後雨括、地毯、輕量的車頭燈等等,一番動作下來,為Group N而備的GT-R車重較常規車型低至1400kg。GT-R N1最終生產了228部。

1993年Skyline GT-R加入新成員,V-Spec(Victory SPECification)。它是特別為慶祝GT-R在Group A、Group N所取得的優異的成績而生產的車型,它裝備Nismo和N1 Package,17寸BBS輪圈配224/45R17輪胎,裡面是Brembo的多活塞制動,還有一套被重新修改過的ATTESA E-TS。

圖:Nissan Skyline GT-R V-spec(BNR32)'1993–94。

緊接著,NISSAN在1994追加了Skyline GT-R V-SpecⅡ。它幾乎跟V-Spec是一樣的,只是輪胎被增大至245/45R17。車身重量也較標準版GT-R多50kg。

圖:Nissan Skyline GT-R Nismo(BNR32)'1990–94。

現在來看一下有多少部BNR32被生產出來:

標準版:40390部。

為參加Group A而生產:560部。

V-Spec:1453部。

V-SpecⅡ:1303部。

N1 Race:228部。

共43934部。

作為R32的接替型號,1995年NISSAN正式推出BCNR33,有標準、V-Spec版本。BCNR33有個別名叫“肥版GT-R”,這代起它的車身重量一下暴漲至1530kg,影響它各方面的表現,也因此而背上駡名。當然,第四代GT-R還是有一些地方勝過前任車型的,V-Spec標配一套前任所不具備的ATTESA E-TS Pro傳動系統(該系統是標準版車型的選配件),更先進的Pro能通過ECU與ABS系統現實聯動,使扭矩分配變得更合理,大馬力車型使用起來更安全。後來,ATTESA E-TS Pro系統繼續服役於R34。

圖:Nissan Skyline GT-R(BCNR33)'1995–98。

至於BCNR33的引擎動力方面,它幾乎跟R32是一樣的,同樣的渦輪增壓器、同樣的手動變速器,所不同的是R33時代RB26DETT修改過機油潤滑系統,改善之前的不足。

NISSAN在V-Spec開售後不久便推出V-Spec N1,它沒有ABS、沒有空調……所有的配置就像R32時代的N1。有的只是在R32 N1基礎上進行小修改的引擎,馬力輸出不變。

圖:Nissan Skyline GT-R V-spec(BCNR33)'1995–98

R33時代有一部厲害的傢伙。它是1997年11月推出的400R,R無疑能讓人聯想到很多東西,比如說Racing。這部車由計畫到生產均由Nismo一手促成,使用Nismo的中冷器、Nismo高性能排氣,雙片式離合器、刹車皮統統來自Nismo。但叫做RBX-GT2的引擎內部卻全交由REINIK(日產拉力部門)完成,加入了全新的鍛造活塞、連杆、長行程曲軸,並將汽缸口徑擴大至87mm,做好這一切的結果是RB26的排氣量升至2771cc,馬力人輸出400匹。得此輔助後的車輛0~100km/h加速用4.0秒,最高車速則300km/h。夠嗎?只需稍增加渦輪增壓值,RBX-GT2可輕易達到500匹,甚至以上的輸出。可惜,R33時代400R只生產了44部,Nismo計畫的100並不能如期實現。

BCNR33標準版、V-Spec版合共生產了16422部。

圖:Nismo 400R(BCNR33)'1996–98

BNR34 GT-R的車身線條變得緊致了,但它的車身重量並不比R33低,這是R34配置比R33更豐富的結果。明顯地,在R34外面能看到一雙有神的眼睛,車廂內部呢?R34有一個前任車型所不配備的多功能LCD顯示器,標準版GT-R可以在這裡讀到渦輪增壓值(最高1.2bar)、機油溫度、水溫度等數值。

從R34開始,GT-R屬下車型細分有多個型號在出售,比如有標準版GT-R、V-Spec,N1、V-SpecⅡ,還有新加入的M-Spec、M-spec Nür、V-spec II Nür,令人眼花繚亂。跟以往一樣,R34 V-Spec配ATTESA E-TS Pro傳動系統,並且在後軸加入一個主動LSD,標準GT-R則同時欠奉上述的兩個部件。此外,V-Spec在標準版的基礎上修改過懸掛,使避震表現更加硬朗,重心也更低。比起標準版,V-Spec的車內LCD又多了進、排氣溫度顯示。如不滿意的話,還可以選配Nismo的產品,其追加了Lap Time、G-force,高能顯示2.0 bar渦輪增壓值。順帶一下,V-Spec有部分數量出口到英國,這部分車型的引擎ECU、機油冷卻器、內裝與日版有少許不同。

圖:Nissan Skyline GT-R V-spec(BNR34)'1999–2002。

V-SpecⅡ推出自2000八月,它的處理手法是在V-Spec基礎上繼續加硬懸掛系統,換了更大型的制動系統,還有異於其它車型的碳纖維引擎蓋,有著輕量以及引氣流的雙重作用。至於V-spec II Nür,其命名方式來自Nürburgring,這是一個孕育GT-R的地方,意義重大。因此,所有的Nür均有一台在N1基礎上加入大號陶瓷扇葉的RB26,雖說這樣的渦輪會產生更明顯的遲滯,但它的好處是能承受更大的馬力輸出,耐用性更佳,所以NISSAN會很放心地將其馬力調至330匹,不過是因為受限於某些條例而對外稱276匹而已。此外,特別噴塗的內裝、300km/h的儀錶都是Nür的特點。

圖:Nissan Skyline GT-R V-spec II(BNR34)'2000–02。

現在來說M-Spec,它大體上與V-Spec是一致的,資料顯示它有一個被特別調整過避震器,硬防傾杆。車廂內的皮坐椅具有加熱功能,終於能在GT-R享受這此舒適配置了。

V-spec II Nür、M-spec Nür合共生產1000部,其中750部V-spec II Nür,250部是M-spec Nür。要算量產最低的,屬於N1,只有44部被生產出來,其中Nismo用12部參賽,剩下的要麼賣給車隊,要麼賣給其它一些改裝商家。

所有版GT-R共生產11312部。

圖:Nissan Skyline GT-R M-Spec Nür(BNR34)'2002。

圖:Nissan Skyline GT-R V-spec II Nür(BNR34)'2002。

2002年,GT-R正式步入停產的行列。有見及此,Nismo啟動一款叫Z-Tune的車型,最開始時,它使用的引擎被叫作Z1,後來第二次修改後的Z-Tune引擎自然而然地被叫作Z2,其排氣量為2.8L,我們知道,這是一台強化引擎,在升級渦輪增壓器(IHI的產品)後,它的馬力輸出達500匹。引擎以外,Z-Tune車身也經過大幅度強化,接縫位的焊接是重點,而車身的空力動力性能則大量參考GT500。懸掛系統有Sachs避震、Brembo大型制動系統……無疑是一幅令人垂涎的景象。但只有19部(計畫是生產20部),又怎能用一個“貴”字形容得了啊,很貴!

圖:Nismo Nissan Skyline GT-R Z-Tune(BNR34)'2004。

圖:Nismo Nissan Skyline GT-R Z-Tune(BNR34)'2004。

GT-R35呢?她已經不屬於Skyline隸屬之下的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