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赴美就醫只需8天,為什麼四千多患者都選它?從這個故事說起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種多發于嬰幼兒的眼內惡性腫瘤“視網膜母細胞瘤”。此病在全球的最新治療技術推行者,是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專家Dr. David H Abramson及其團隊。經他們之手的患者,

90%能保住視力,孩子不需要經歷可怕的眼球摘除手術。而如果在國內治療,摘除眼球幾乎是大部分患兒無法避免的命運。

有一位4歲的浙江台州女孩小蕊(化名)不幸患上此病,右側視網膜母細胞瘤D期,家屬多方打聽,輾轉上海、廣州兩地後得到了國內幾位專家給出的統一意見:摘除眼球。小蕊父親在準備國內住院手續時,孩子母親李女士不甘心,在朋友處瞭解到悅生跨境醫療和MSK後,

當晚全家召開家庭會議,決定國內的住院手續繼續辦理的同時,赴美就醫事宜全權委託悅生跨境醫療,根據進程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悅生團隊受孩子母親之托,2個工作日後完成孩子的醫院預約手續,第4個工作日就讓孩子和母親先期登上赴美的飛機(患兒和家屬均有美國簽證)。

幾個月後,小蕊完成在MSK和紐約長老會醫院的聯合治療,和父母一起回國,

右眼球保住,僅右側視力略受影響。

小蕊的父親事後一直在感慨,他當時幾乎已經放棄保眼,多虧了孩子的母親這麼堅持,才有現在的結局。

醫療救治,不應有資訊、國界的局限

上述的故事太過觸目驚心,但我們所不知的例子還有太多太多。僅因為資訊和地域的局限,

很多人錯失了最佳治療機會。悅生正在做的,就是用跨境轉診的形式,來解決這些“嚴肅”、罕見的重症醫療案例。

“70年代,縣醫院可能是醫療求助的最後一站;80年代則變成了省城;再往後,很多人都把北京、上海的大醫院視作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現在,醫療不應該再有國界

“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水準、醫療水準的提高,很多病種的發病率、致死率在大幅下降,而腫瘤這樣的重病幾率卻在不斷攀升。

悅生跨境醫療現在最主要的服務物件就是腫瘤患者。”陳鑫說,2014年的腫瘤新發案例是400萬,2015年有429萬,這個群體一直在高速增長。

而出國治療,正成為越來越多癌症患者的選擇。這些人群的選擇有其道理,比如美國的新藥物通過FDA批准上市後,需要3-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被CFDA批准,用到中國的患者身上;美國1989年就開始嘗試把質子應用到臨床治療上,

而中國2015年才在上海有了第一個質子治療中心。我國醫療在飛速發展,但仍和世界領先水準有一定差距。

悅生的創始團隊很早就看到了這一個機會,在2013年就和美國頂級的癌症機構——MD安德森癌症中心建立了業務往來。今天打開悅生的網站,映入眼簾的就是一長串大名鼎鼎的醫療機構。3年多的時間內,團隊已與美國56家醫療機構形成業務往來,戰略合作方有微醫等;服務了4000多名患者,近千人接受了海外醫療。客戶評價如何?“2016年12月的年度回顧顯示,悅生客戶滿意度98.5%,還有上升空間。”

“8個工作日承諾”,是救命要點,也是競爭壁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可以說是悅生最大的優勢。”陳鑫在採訪中說道。

當然,“快”不僅是從與動脈網的合作中體現出。這個“快”,更多地被悅生發揮在了爭分奪秒地服務客戶上。陳鑫說,目前業內平均是在20個工作日處理好海外治療之前的事宜;但悅生承諾,除了患者自身因素或一些不可抗力以外,他們可以在8個工作日內,讓患者上赴美就醫的飛機。

讓出境治療更高效,也是悅生創辦的初衷。在跨境醫療業還未興起之前,創始人王朝陽曾在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遇到了一對華人母女,女兒已經是癌症中晚期。赴美就醫準備是一項專業、複雜的工作,而母女倆沒有經驗,從準備到出境用了近兩個月。那時王朝陽就想,如果有一個專業平臺能為患者辦好見美國醫生前的一切準備手續,女孩就不至於等這麼久。之後傳來女孩因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而憾然離世的消息,更讓王朝陽堅定了這個想法。

悅生跨境醫療CEO兼聯合創始人 陳鑫

現在的悅生不僅是做到了跨境轉診一站式服務,而且已在使用者和醫院雙邊形成了高效、高質的印象。陳鑫告訴動脈網,為了患者的醫療安全,美國正規醫療機構對患者病歷資料的完整性、翻譯材料的準確性均有非常高的要求,達不到要求的材料無法通過審核。

“很多海外的合作醫院評價,我們的病歷資料翻譯精准、專業,非醫療領域的服務做的周詳、完備,成了醫院的一大配套支援。憑著這份信任,悅生被定位為優質轉診服務對接機構,合作的醫院也更願意積極配合,説明悅生的客戶快速赴美就醫。”快速、優質的服務促進了與醫院的合作和更多案例的沉澱,這些經驗和資源積累又反過來促使新的服務更好更快。

“8個工作日承諾”看上去是一個簡單的資訊,但是對於患者和家屬來說,這是一個可能挽救生命的數字;而對悅生來說,是幾年的心血建立起來的一大行業壁壘。

不斷轉型探索,核心永遠是“平衡醫療資源”

通常,一個企業在講到目標時,都會給企業的未來畫一幅藍圖或下一個定義。而陳鑫給了動脈網一個頗為不同的答案:我們的目標是一直思變,原來的模式再安逸,求變的心也不能變。

“基本2-3月,悅生就會有一次調整、轉型、升級。”

對悅生來說,最大的一次轉型是把線下沉澱的經驗,進行資料化、互聯網化升級。“我們其實從服務第一個使用者開始,就已經做了資料化、互聯網化的儲備,這幾年的行業資料積累,漸漸成為我們新的競爭壁壘。

幾年前,我們就已經預料到這將是一個壁壘,現在逐步實現後,就更加堅定了這樣的升級、轉型是必要的。”

在資料沉澱的基礎上,悅生開始著手架設“跨境遠端問診平臺”,進一步解決國人對於跨境醫療資源需求的痛點。

境外的第二診療意見,一方面是為患者做一個初步篩查,獲得美國醫生的直接預判,“讓有必要飛美國的客戶明白去的意義,也讓一些沒有必要出國的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折騰。悅生不誘導患者去美國就醫,我們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客戶找到自己的最優解決方案。”陳鑫這樣解釋悅生開展遠端問診的出發點。

另一方面,跨境遠端問診還將中國病患與美國醫療資源拉近,讓一些因為身體或經濟原因無法赴美的客戶,能獲得來自大洋彼岸的第二診療意見。

而現在,悅生又正在策劃一次重要的轉型。悅生方面表示在模式內測完成之前暫時保密,但透露這一次的轉型是與資料、客戶利益有關。

“幾年案例的詳盡資料,點點滴滴都被記錄下來了,就等時機成熟的一天。”陳鑫說。

這是一個海量的資訊參考源——資訊的種類包括但不限於案例積累、藥物資訊、治療方案、患者教育等等,這些資訊在互聯網的催化下,產生了很大的想像空間。

“我們不能得意於過去的成績,停留在舒適區,也絕對不滿足於只是一個跨境轉診的搬運工。”

不管怎麼變,悅生的核心宗旨永遠是都是“中外醫療資源的平衡者”。“平衡資源,是不僅要把患者送出去,還要把技術引回來。”基於這個宗旨,悅生跨境醫療曾牽頭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了關於前列腺癌案例的中美三方交流活動。

中美團隊聯手,專業成就服務

悅生跨境醫療是目前唯一一個在美國註冊有實體公司的跨境醫療平臺。美國分公司總部在休斯頓,中國的總部在上海,中美多個城市設有辦事處。

陳鑫表示,中美雙方順暢聯動,是效率提高的一個關鍵。前期的病例預判、資料翻譯、醫生預約、簽證申請,出境後的就醫陪同、生活陪同、相關法律援助,再到回國後的跟蹤隨訪、健康管理,悅生的中美團隊都有明確的專業分工,和成熟的協同機制。

“我們不是醫療服務機構,雖然不提供醫療行為,但作為一個為患者的生命服務的平臺,團隊要有自己的專業認知能力。”

要做到這點,悅生的中美團隊成員必須要有一定的醫學背景。除了國內團隊50%成員有醫學臨床工作經驗,悅生還不惜重金在美國組建有專業背景的全職服務團隊,其中駐美首席醫療官Aiden ZHANG在北京協和醫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均有多年的工作經驗。“這樣的配伍,是行業內獨一無二的。”

最後,陳鑫在講到創業感想時說,悅生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中的創業公司,整個團隊的感受可以這樣形容:

就像在黑夜裡拿著一根蠟燭,我們只能看到2步以內的環境,知道要往某個方向去尋找一個叫“中外醫療資源平衡者”的目標,但不知道前方如何,不知道還要走多遠,也不知道手裡的蠟燭還能燃燒多久。但我們依然在大闊步的跑起來,因為有信念的指引,因為堅信這項事業的意義。

文中與該企業相關的資料均由受訪人提供並確認。

文|劉露詩

動脈網(WeChat:vcbeat),關注互聯網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新技術、創業和投資,以及新技術背後的倫理變遷。

版權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近千人接受了海外醫療。客戶評價如何?“2016年12月的年度回顧顯示,悅生客戶滿意度98.5%,還有上升空間。”

“8個工作日承諾”,是救命要點,也是競爭壁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可以說是悅生最大的優勢。”陳鑫在採訪中說道。

當然,“快”不僅是從與動脈網的合作中體現出。這個“快”,更多地被悅生發揮在了爭分奪秒地服務客戶上。陳鑫說,目前業內平均是在20個工作日處理好海外治療之前的事宜;但悅生承諾,除了患者自身因素或一些不可抗力以外,他們可以在8個工作日內,讓患者上赴美就醫的飛機。

讓出境治療更高效,也是悅生創辦的初衷。在跨境醫療業還未興起之前,創始人王朝陽曾在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遇到了一對華人母女,女兒已經是癌症中晚期。赴美就醫準備是一項專業、複雜的工作,而母女倆沒有經驗,從準備到出境用了近兩個月。那時王朝陽就想,如果有一個專業平臺能為患者辦好見美國醫生前的一切準備手續,女孩就不至於等這麼久。之後傳來女孩因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而憾然離世的消息,更讓王朝陽堅定了這個想法。

悅生跨境醫療CEO兼聯合創始人 陳鑫

現在的悅生不僅是做到了跨境轉診一站式服務,而且已在使用者和醫院雙邊形成了高效、高質的印象。陳鑫告訴動脈網,為了患者的醫療安全,美國正規醫療機構對患者病歷資料的完整性、翻譯材料的準確性均有非常高的要求,達不到要求的材料無法通過審核。

“很多海外的合作醫院評價,我們的病歷資料翻譯精准、專業,非醫療領域的服務做的周詳、完備,成了醫院的一大配套支援。憑著這份信任,悅生被定位為優質轉診服務對接機構,合作的醫院也更願意積極配合,説明悅生的客戶快速赴美就醫。”快速、優質的服務促進了與醫院的合作和更多案例的沉澱,這些經驗和資源積累又反過來促使新的服務更好更快。

“8個工作日承諾”看上去是一個簡單的資訊,但是對於患者和家屬來說,這是一個可能挽救生命的數字;而對悅生來說,是幾年的心血建立起來的一大行業壁壘。

不斷轉型探索,核心永遠是“平衡醫療資源”

通常,一個企業在講到目標時,都會給企業的未來畫一幅藍圖或下一個定義。而陳鑫給了動脈網一個頗為不同的答案:我們的目標是一直思變,原來的模式再安逸,求變的心也不能變。

“基本2-3月,悅生就會有一次調整、轉型、升級。”

對悅生來說,最大的一次轉型是把線下沉澱的經驗,進行資料化、互聯網化升級。“我們其實從服務第一個使用者開始,就已經做了資料化、互聯網化的儲備,這幾年的行業資料積累,漸漸成為我們新的競爭壁壘。

幾年前,我們就已經預料到這將是一個壁壘,現在逐步實現後,就更加堅定了這樣的升級、轉型是必要的。”

在資料沉澱的基礎上,悅生開始著手架設“跨境遠端問診平臺”,進一步解決國人對於跨境醫療資源需求的痛點。

境外的第二診療意見,一方面是為患者做一個初步篩查,獲得美國醫生的直接預判,“讓有必要飛美國的客戶明白去的意義,也讓一些沒有必要出國的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折騰。悅生不誘導患者去美國就醫,我們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客戶找到自己的最優解決方案。”陳鑫這樣解釋悅生開展遠端問診的出發點。

另一方面,跨境遠端問診還將中國病患與美國醫療資源拉近,讓一些因為身體或經濟原因無法赴美的客戶,能獲得來自大洋彼岸的第二診療意見。

而現在,悅生又正在策劃一次重要的轉型。悅生方面表示在模式內測完成之前暫時保密,但透露這一次的轉型是與資料、客戶利益有關。

“幾年案例的詳盡資料,點點滴滴都被記錄下來了,就等時機成熟的一天。”陳鑫說。

這是一個海量的資訊參考源——資訊的種類包括但不限於案例積累、藥物資訊、治療方案、患者教育等等,這些資訊在互聯網的催化下,產生了很大的想像空間。

“我們不能得意於過去的成績,停留在舒適區,也絕對不滿足於只是一個跨境轉診的搬運工。”

不管怎麼變,悅生的核心宗旨永遠是都是“中外醫療資源的平衡者”。“平衡資源,是不僅要把患者送出去,還要把技術引回來。”基於這個宗旨,悅生跨境醫療曾牽頭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了關於前列腺癌案例的中美三方交流活動。

中美團隊聯手,專業成就服務

悅生跨境醫療是目前唯一一個在美國註冊有實體公司的跨境醫療平臺。美國分公司總部在休斯頓,中國的總部在上海,中美多個城市設有辦事處。

陳鑫表示,中美雙方順暢聯動,是效率提高的一個關鍵。前期的病例預判、資料翻譯、醫生預約、簽證申請,出境後的就醫陪同、生活陪同、相關法律援助,再到回國後的跟蹤隨訪、健康管理,悅生的中美團隊都有明確的專業分工,和成熟的協同機制。

“我們不是醫療服務機構,雖然不提供醫療行為,但作為一個為患者的生命服務的平臺,團隊要有自己的專業認知能力。”

要做到這點,悅生的中美團隊成員必須要有一定的醫學背景。除了國內團隊50%成員有醫學臨床工作經驗,悅生還不惜重金在美國組建有專業背景的全職服務團隊,其中駐美首席醫療官Aiden ZHANG在北京協和醫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均有多年的工作經驗。“這樣的配伍,是行業內獨一無二的。”

最後,陳鑫在講到創業感想時說,悅生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中的創業公司,整個團隊的感受可以這樣形容:

就像在黑夜裡拿著一根蠟燭,我們只能看到2步以內的環境,知道要往某個方向去尋找一個叫“中外醫療資源平衡者”的目標,但不知道前方如何,不知道還要走多遠,也不知道手裡的蠟燭還能燃燒多久。但我們依然在大闊步的跑起來,因為有信念的指引,因為堅信這項事業的意義。

文中與該企業相關的資料均由受訪人提供並確認。

文|劉露詩

動脈網(WeChat:vcbeat),關注互聯網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新技術、創業和投資,以及新技術背後的倫理變遷。

版權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