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京新版規劃增加“一核一區”,向“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邁進

北京市政府29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市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介紹了近日獲得中央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高度和選址佈局。

專家指出,新版總體規劃的一大特點,就是跳出北京看北京,

放眼京津冀廣闊空間來規劃北京的未來,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另一個特點是主動對接並支援河北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包括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體系、合作打造中關村科技園區新區、公共服務全方位合作,共同籌辦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等。

“大城市病”怎麼治?

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過高、大氣污染、教育醫療資源配置不均等“大城市病”,

制約著首都北京可持續發展。

要治病,首先要轉變發展思路,以資源環境為硬約束。為此,新版總體規劃確定了“三條紅線”。

第一條線是人口總量上限。堅持以水定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規模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後長期穩定在這一水準;第二條線是生態控制線。到2020年,北京市生態控制區面積占市域面積的比例要達到73%,到2035年達到75%;第三條線是城市開發邊界。到2020年,全市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將由2015年的2921平方公里減到2860平方公里,

2035年減到2760平方公里,“騰退減量後的用地要更多地用於增加綠色生態空間”。

相應地,新版總體規劃第一次提出,“聚焦科學配置資源要素,優化調整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生產空間要集約高效”,騰退低效產業用地,以金融、科技、文化創意等服務業和積體電路、新能源等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來支撐。“生活空間要宜居適度”,完善公共服務設施,

促進職住均衡。2020年全市城鄉職住用地比例由現狀1:1.3調整為1:1.5以上,2035年調整為1:2以上。“生態空間要山清水秀”,加強平原地區植樹造林,讓森林進入城市;建設成網路、高品質的公園、綠道和藍網水系,讓市民更加方便親近自然。

圍繞廣大市民關心的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環境、交通等熱點難點,新版總體規劃以“大城市病”治理為突破口,提出綜合破解方略。

住房方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

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在加強需求端有效管理同時,加大住宅供地,優化住房供應結構,使更多的人實現住有所居。未來五年新供應各類住房150萬套以上。其中,產權類住房約占70%,租賃類約30%。產權類住房中,商品住房約占70%,保障性住房約占30%。商品住房中,共有產權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約占70%。共有產權住房中,70%面向本市戶籍人口,30%面向非京籍人口。

交通方面,堅持公共交通優先戰略,

加強交通需求調控、完善城市交通路網、鼓勵綠色出行,標本兼治緩解交通擁堵。2020年軌道交通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於2500公里;2035年綠色出行比例將不低於80%。

環境方面,堅持源頭減排、過程管控與末端治理相結合,全力治理大氣污染。到2020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氣環境品質得到根本改善,到2050年大氣環境品質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品質,推進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全市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更加重視消防、防洪、防澇、防震,增強城市韌性。

公共服務方面,堅持提供更平等均衡的公共服務,努力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到2035年,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的社區,都能享受到“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帶來的便利。深入推進學區制改革和九年一貫制辦學,每區都會有三家醫院和高等院校。

歷史文化怎麼保護?

北京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如何通過保護凸顯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彰顯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新版總體規劃建立了四個層次、兩大重點區域、三條文化帶、九個方面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

通過保護傳統中軸線、保護明清皇城、保護原有的街巷胡同格局、恢復歷史河湖水系、嚴格建築高度管控、保護重要景觀視廊和街道對景、保護老城傳統建築色彩和形態特徵等,使老城的整體格局、傳統風貌更加清晰。以歷史文化街區為依託,打造文化魅力場所、文化精品路線、文化精華地區相結合的文化景觀網路,將老城建設成為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地區。規劃明確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要加強精細化管理,整治提升背街小巷,讓街巷胡同成為“有綠蔭處、有鳥鳴聲、有老北京味”的清淨、舒適的公共空間。

同時,新版規劃特別重視城市設計,建立了特色風貌分區。提出要留住北京壯美的天際線,嚴格控制1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的高度和選址佈局。要加強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建築設計要體現多樣性,把控總基調,避免貪大、媚洋、求怪。

北京,這座充滿活力與夢想的大都市,正向著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邁進。

題圖來源:新華社 欄目主編:樊江洪 圖片編輯:項建英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品質,推進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全市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更加重視消防、防洪、防澇、防震,增強城市韌性。

公共服務方面,堅持提供更平等均衡的公共服務,努力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到2035年,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的社區,都能享受到“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帶來的便利。深入推進學區制改革和九年一貫制辦學,每區都會有三家醫院和高等院校。

歷史文化怎麼保護?

北京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如何通過保護凸顯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彰顯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新版總體規劃建立了四個層次、兩大重點區域、三條文化帶、九個方面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

通過保護傳統中軸線、保護明清皇城、保護原有的街巷胡同格局、恢復歷史河湖水系、嚴格建築高度管控、保護重要景觀視廊和街道對景、保護老城傳統建築色彩和形態特徵等,使老城的整體格局、傳統風貌更加清晰。以歷史文化街區為依託,打造文化魅力場所、文化精品路線、文化精華地區相結合的文化景觀網路,將老城建設成為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地區。規劃明確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要加強精細化管理,整治提升背街小巷,讓街巷胡同成為“有綠蔭處、有鳥鳴聲、有老北京味”的清淨、舒適的公共空間。

同時,新版規劃特別重視城市設計,建立了特色風貌分區。提出要留住北京壯美的天際線,嚴格控制1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的高度和選址佈局。要加強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建築設計要體現多樣性,把控總基調,避免貪大、媚洋、求怪。

北京,這座充滿活力與夢想的大都市,正向著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邁進。

題圖來源:新華社 欄目主編:樊江洪 圖片編輯:項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