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六則故事告訴你:怎樣才能學有所成?

+

漢代的魏昭見到郭林宗時,認為經師易遇、人師難逢。

就是教授經學的老師容易遇到,自身已經成就道德、修行堪為人師的相當難遇到。因此就依止郭林宗學習,侍奉老師,做供給、灑掃等各種事務。

有一次郭林宗生病,叫魏昭做一碗粥。做好了粥端上來,林宗大聲呵斥說:“給長者做粥,不用心恭敬奉事,這樣的粥怎麼吃!”

魏昭二話沒說,再去做粥,又一次端上來。郭林宗又再三呵斥。魏昭仍然臉色不變。郭林宗說:“我當初只是見你的面,

今後我知道你的心了。”

這就是在依師求學時,像僕人一樣,無論老師吩咐什麼,都遵從去做。即使受到責駡,也不改變溫順、敬重的心。這就是內在真正有對老師的恭敬。

+

接著介紹一段古代有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宋代的楊時和遊酢拜當時的大儒程伊川為師學習。

有一天,兩人來老師這裡請益,時間很久,程伊川忽然閉上眼睛睡過去了。兩人在旁邊侍立不敢離開。很久時間,伊川忽然醒過來說:“賢輩還在這裡!天色已晚,回去休息吧!”兩人告退出門,門外已經雪深一尺了。楊時和遊酢這樣尊敬老師,終於成為一代大儒。

這裡大家要知道,尊師和重道密不可分,由於重道就必定尊敬傳道的師長;由於尊師,就會把老師所傳的道受持在心裡,

不敢忘失,也就能傳持法道,得到法的真髓。

+

宋朝張九成,14歲到郡裡的學校讀書,整天閉門在屋裡,沒有事不越過門檻。

旁邊住的學生從牆壁的縫隙裡偷看,想知道張九成在幹什麼。只見張九成正襟危坐,對詩書如對神明(就是他對聖賢的詩書非常恭敬,

沒有絲毫懈慢)。大家互相驚歎佩服,都尊重地以張九成為師。

後來張九成仰慕禪宗,有一天夜晚上廁所,正提“柏樹子”的話頭,聽到青蛙叫而契入。以後又在徑山拜見大慧宗杲禪師,由禪師指點,得到大自在。

以上四位所學的是世間明德新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法門,他們尊師重道尚且如此至誠,也因此能夠成就學問、建立道德,致使生前歿後讓人景仰不已。

+

再來講兩個典故。

第一個典故出自《孟子》。這是講古代的圍棋大師“弈秋”,當時有兩個學生依止他學棋。當弈秋教棋的時候,一個學生專心致志,一心聽弈秋的教誨;另一個學生心不在焉,心裡想著:天鵝要飛來了,我怎麼拿弓箭把天鵝射下來。

這兩個學生雖然依同一個老師聽同樣的教棋,但後一個學得不如前一個好。這並不是兩個人有智力上的差別,而是由於專心致志才能學好。

+

第二個則典故出自《莊子》。這是講:有一次孔子和學生們出遊楚國,從樹林裡出來,見到一個駝背老人正舉著長竿粘蟬,像在地上拾取一樣方便。孔子問:“你的技藝這麼高超,有門道嗎?”他說:“有門道!經過三、五個月認真苦練,在長竿的竿頭迭起兩個丸子不掉下來,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迭起三個丸子不掉下來,差不多十次只有一次失手;迭五個丸子不墜落,那就跟在地上撿東西一樣自如,我的身體就像木樁,舉出的手就像枯樹枝!即使天地之廣、萬物之多,而我身體絲毫不動,在我心前只有知了的翅膀!怎麼會不成功呢?”

孔子就回頭對學生說:“所謂‘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說的就是這位駝背老人啊!”

因為在他的心前只有知了,再沒有別的,當然就跟撿東西一樣百發百中。

從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世間學問不論大的經術、文章,還是小的一才一藝,都應當以誠敬為主。

這是教導我們要把重點放在誠敬上。內心能注重誠敬,加上日積月累的串習、歷練,就一定會有所成就。佛經上有一句名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指專心致志地投入,把心力凝聚在一點上,就一定會綻放智慧的火花!不論學什麼都一定會有所成就。

節選自智圓法師《竭誠方獲實益論講記》

但後一個學得不如前一個好。這並不是兩個人有智力上的差別,而是由於專心致志才能學好。

+

第二個則典故出自《莊子》。這是講:有一次孔子和學生們出遊楚國,從樹林裡出來,見到一個駝背老人正舉著長竿粘蟬,像在地上拾取一樣方便。孔子問:“你的技藝這麼高超,有門道嗎?”他說:“有門道!經過三、五個月認真苦練,在長竿的竿頭迭起兩個丸子不掉下來,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迭起三個丸子不掉下來,差不多十次只有一次失手;迭五個丸子不墜落,那就跟在地上撿東西一樣自如,我的身體就像木樁,舉出的手就像枯樹枝!即使天地之廣、萬物之多,而我身體絲毫不動,在我心前只有知了的翅膀!怎麼會不成功呢?”

孔子就回頭對學生說:“所謂‘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說的就是這位駝背老人啊!”

因為在他的心前只有知了,再沒有別的,當然就跟撿東西一樣百發百中。

從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世間學問不論大的經術、文章,還是小的一才一藝,都應當以誠敬為主。

這是教導我們要把重點放在誠敬上。內心能注重誠敬,加上日積月累的串習、歷練,就一定會有所成就。佛經上有一句名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指專心致志地投入,把心力凝聚在一點上,就一定會綻放智慧的火花!不論學什麼都一定會有所成就。

節選自智圓法師《竭誠方獲實益論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