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西舉辦功能農業助力科技精准脫貧高峰論壇,為脫貧攻堅獻計

9月28日,功能農業助力科技精准脫貧高峰論壇在迎澤賓館舉辦,旨在研究探討功能農業引領全省農業轉型、助力精准扶貧的新思路、新舉措。

▲2017山西省科協年會系列活動——功能農業助力科技精准脫貧高峰論壇現場。

9月28日下午,2017山西省科協年會系列活動——功能農業助力科技精准脫貧高峰論壇在迎澤賓館舉辦。本次論壇主題為“功能農業、助力扶貧”,旨在研究探討功能農業引領全省農業轉型、助力精准扶貧的新思路、新舉措。

省政協委員、省農業廳副巡視員趙安澤;中國農業科學院學科院中心副主任、帶頭人蔡典雄;省雜糧學會會長,

山西農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平毅;省食品科學技術協會副理事長,山西農大食品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導師郝利平;省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省作物學會秘書長王創雲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功能農業的發展進行瞭解讀。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貧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山西科技傳媒集團董事長石寶新主持會議。

▲省政協委員、省農業廳副巡視員趙安澤。

趙安澤以《山西發展功能農業得天獨厚》為題,從宏觀角度分析了我省發展功能農業的條件和手段。他認為,功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市場的選擇更是消費升級的需求,

發展功能農業需要適應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安全化和功能化的需求,要用功能農產品、功能食品來體現。功能農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勢在必行。那麼要推動功能農業的發展應該怎麼做呢?他指出,山西發展功能農業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多方面共同推動,形成合力;需要深度挖掘功能農產品的功能和特性;需要創品牌、樹品牌,做好行銷和媒體宣傳。

▲中國農業科學院學科院中心副主任、帶頭人蔡典雄。

蔡典雄從中醫的視角解讀了中醫農業是如何助推多功能產品的開發的。中醫農業多功能產品開發的原則是在“均衡、整合、合作、綠色、和諧、共用”的前提下,解決食物、產品多功能化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中醫農業多功能產品開發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總體而言,就是將資金、技術、勞動力、自然環境四大要素按照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組合起來,實現農業的高效益和生態安全,使中醫農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新體系。其產業鏈主要涵蓋農資、農副產品、觀賞文旅產品、農機設備、農業資訊化產品、農業金融產品、農業保健產品等。

▲省雜糧學會會長,山西農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平毅。

山西是小雜糧王國,郭平毅就山西雜糧如何實現功能化、特色化給出意見。那就是,用全程生產機械化推進雜糧產業化。郭平毅和他的團隊經過5年研究,實現了穀子精量播種、施肥施藥、聯合收割、秸稈利用等全程生產機械化,成功破解了穀子間苗難、除草難、收割難的技術難題,集成研發出“不間苗、不鋤地、不除草、不割谷”的全新穀子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產業效益。他向有需要的雜糧生產加工企業拋出橄欖枝,只要企業有需求,他將全力提供技術支持。

▲省食品科學技術協會副理事長,山西農大食品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導師郝利平。

郝利平詳細闡述功能食品的概念、山西農業的特色與現狀、功能食品開發帶動特色農業健康發展三個方面的內容。她認為,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山西需要發展特色農業,特色小雜糧富含功能因數是最好的功能食品素材。因此,山西可以根據人的健康狀況及功能需求,有的放矢地突出小雜糧功能特點,開發功能食品。而未來功能食品開發的趨勢是綠色安全化、食用方便化、保健功能化、原料專用化、產品國際化。

▲省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省作物學會秘書長王創雲。

王創雲也為功能農業的發展建言獻策。他指出,發展功能農業、增加農產品經濟附加值是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效益的必然選擇。山西功能農業科技創新應全程遵循“有機、生態、迴圈、可持續”的發展原則,圍繞功能農業研發與種植、功能食品開發與加工、功能食品儲運與行銷三大核心任務,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培養功能農業科技人才;構建山西農穀品牌;建設山西農穀功能農業經濟產業鏈;提升山西農穀功能農業的持續創新能力,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效益。

論壇還舉辦了現代農業實用技術講座,省人民醫院社區衛生指導中心主任黃立坤,阿裡雲大資料專家張盛,省空間資訊產業聯盟秘書長、太原理工大教授董宇陽,科普中國·實用技術助你成才專案組首席農村電商專家、軍創益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彬分別從功能食品與疾病預防、農業大資料應用、遙感技術與現代農業和農產品互聯網零售等方面做了報告。講座由省農業科技資訊中心負責人、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貧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栗爭榮主持。

▲會上公佈科技助力精准扶貧示範專案,並為專案單位頒發證書。

石寶新宣讀了《關於開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貧示範項目的決定》,省專家學者協會秘書長石建國為12個示範專案單位頒發了《科技助力精准扶貧示範專案證書》。這12個示範專案是由省農業科技資訊中心聯合山西創新科技品牌傳播有限公司,從貧困縣實際情況出發選拔的。12家單位代表依次就其專案的先進性、實用性以及在貧困地區示範應用前景等做了簡要說明。

原省人大副巡視員楊振華,各市科協領導,省專家學者協會副秘書長李鳳岐,省農資商會會長許正林團隊,原晉中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趙建華,山西科技助力精准扶貧領導組成員單位相關人員,全省58個貧困縣科協、農委、扶貧辦領導以及全省鄉村e站、科普惠農綠色通道示範基地及相關企業代表參加會議。

論壇由省專家學者協會、山西科技傳媒集團、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貧領導組辦公室承辦。

▲功能農業助力科技精准脫貧高峰論壇現場。

▲省雜糧學會會長,山西農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平毅。

山西是小雜糧王國,郭平毅就山西雜糧如何實現功能化、特色化給出意見。那就是,用全程生產機械化推進雜糧產業化。郭平毅和他的團隊經過5年研究,實現了穀子精量播種、施肥施藥、聯合收割、秸稈利用等全程生產機械化,成功破解了穀子間苗難、除草難、收割難的技術難題,集成研發出“不間苗、不鋤地、不除草、不割谷”的全新穀子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產業效益。他向有需要的雜糧生產加工企業拋出橄欖枝,只要企業有需求,他將全力提供技術支持。

▲省食品科學技術協會副理事長,山西農大食品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導師郝利平。

郝利平詳細闡述功能食品的概念、山西農業的特色與現狀、功能食品開發帶動特色農業健康發展三個方面的內容。她認為,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山西需要發展特色農業,特色小雜糧富含功能因數是最好的功能食品素材。因此,山西可以根據人的健康狀況及功能需求,有的放矢地突出小雜糧功能特點,開發功能食品。而未來功能食品開發的趨勢是綠色安全化、食用方便化、保健功能化、原料專用化、產品國際化。

▲省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省作物學會秘書長王創雲。

王創雲也為功能農業的發展建言獻策。他指出,發展功能農業、增加農產品經濟附加值是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效益的必然選擇。山西功能農業科技創新應全程遵循“有機、生態、迴圈、可持續”的發展原則,圍繞功能農業研發與種植、功能食品開發與加工、功能食品儲運與行銷三大核心任務,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培養功能農業科技人才;構建山西農穀品牌;建設山西農穀功能農業經濟產業鏈;提升山西農穀功能農業的持續創新能力,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效益。

論壇還舉辦了現代農業實用技術講座,省人民醫院社區衛生指導中心主任黃立坤,阿裡雲大資料專家張盛,省空間資訊產業聯盟秘書長、太原理工大教授董宇陽,科普中國·實用技術助你成才專案組首席農村電商專家、軍創益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彬分別從功能食品與疾病預防、農業大資料應用、遙感技術與現代農業和農產品互聯網零售等方面做了報告。講座由省農業科技資訊中心負責人、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貧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栗爭榮主持。

▲會上公佈科技助力精准扶貧示範專案,並為專案單位頒發證書。

石寶新宣讀了《關於開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貧示範項目的決定》,省專家學者協會秘書長石建國為12個示範專案單位頒發了《科技助力精准扶貧示範專案證書》。這12個示範專案是由省農業科技資訊中心聯合山西創新科技品牌傳播有限公司,從貧困縣實際情況出發選拔的。12家單位代表依次就其專案的先進性、實用性以及在貧困地區示範應用前景等做了簡要說明。

原省人大副巡視員楊振華,各市科協領導,省專家學者協會副秘書長李鳳岐,省農資商會會長許正林團隊,原晉中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趙建華,山西科技助力精准扶貧領導組成員單位相關人員,全省58個貧困縣科協、農委、扶貧辦領導以及全省鄉村e站、科普惠農綠色通道示範基地及相關企業代表參加會議。

論壇由省專家學者協會、山西科技傳媒集團、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貧領導組辦公室承辦。

▲功能農業助力科技精准脫貧高峰論壇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