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澳門這是一個幾乎讓人遺忘的地方,牆土下的故事你知道嗎?

在大三巴牌坊下、鄰近哪吒廟處,有一面毫不起眼、呈灰褐色的殘垣斷壁,

牆面都已經斑駁脫落。遊人從城牆下匆匆走過,趕往下個景點,因此也顯得頗為冷清。只有牌子顯示了這面牆的身份,這是一個幾乎被遺忘的地方——舊城牆遺址。

這面名為“舊城牆遺址”的斷牆其實是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的景點之一。

牆體為夯土建成的,夯土主要是用泥砂、細石、稻草再摻合蠔殼粉,逐層壓實而成,充份表露澳門的漁港特色。現存牆體長18.5米,高5.6米,寬1米多,牆身開有一拱形入口,可通往茨林圍。

葡人在澳門建城牆,最早可追溯至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由於明政府的強烈反對,

所築城牆曾數次被拆毀。但因要抵禦外敵(主要為荷蘭人及海盜)的入侵,故澳葡政府在1632年以此為藉口,不理會明政府的干涉,複建了澳門北部城牆及炮臺。

從當時的澳門城市圖可見,整個澳門城除西部內港外,以大炮臺為中心,南、北部各築城牆守衛:北部城牆,東邊囊括荷蘭園及雀仔園一帶,延伸至南灣東望洋山西南隅,以嘉思欄炮臺作前哨;西走三巴門,橫跨沙梨頭至海邊;南部城牆,則由西南邊燒灰爐海濱起,沿西望洋山,延伸至媽閣廟旁,以西望洋炮臺為前哨,不與北邊城牆接續。這一系列工事,

使澳門成為一座軍事防範森嚴的堡壘。現存的舊城牆遺址,正是當時所建的一部分。

歲月,在這面殘存的城牆上留下滄桑的印記。400多年的靜靜守候,它見證了澳門的無數歷史變遷。也許很少會有人想起它,但作為一道別樣的風景線,它代表的,

正是這座城市無可替代的歷史厚重感。

附近之巴士路線:3, 3X, 4, 6A, 8A, 18A, 19, 26A, 33, N1A

- End -

編輯 | 縱天文化

圖片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