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學生信用卡重現江湖,銀行這步棋是“福”還是“禍”?

編者按:“高調殺回,搶佔市場”這八個字,成了今年開學季以來,

大部分人對大學生借貸市場的調查評價。在市場和政策的推動下,校園貸開始經歷一波新的蛻化和演變。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人們不再將焦點放在“學生”身上,而是投向了它的“幕後推手”。

學生借款高企、裸條事件頻發,使校園貸成為了各大校園的驅逐對象。

然而,校園貸的遁隱並非偃旗息鼓。它正通過另一種方式重新殺回校園,搶奪大學市場。

這次的幕後推手到底是誰,

這一步棋又究竟是福是禍?

1.江湖再現

“高調殺回,搶佔市場”這八個字,成了今年開學季以來,大部分人對大學生借貸市場的調查評價。在市場和政策的推動下,校園貸開始經歷一波新的蛻化和演變。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人們不再將焦點放在“學生”身上,而是投向了它的“幕後推手”。

“自校園貸監管條例出來以後,網貸平臺就不再光明正大地放貸了。”某互金平臺負責人說道。

9月6日,財務司副司長趙建軍再次重申了“任何網路貸款機構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的禁令。而實際上,早在半年前,網貸平臺就開始逐步退出了大學舞臺。

據網貸之家統計,在校園貸業務被明確廢除後,截至2017年6月23日,全國已有59家校園貸平臺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37家平臺選擇關閉業務,22家選擇另尋他途。這一數字分別占到了63%和37%。

而網貸平臺的退出,也讓“正規軍”銀行搶到了“天然的寶石”。

“事實上,在日益增長的大學生信貸市場,持牌軍和非持牌軍的混戰一直是此消彼長,其首要原因便在於始終供小於求的市場。”業內人士分析稱。

艾瑞諮詢《2016年中國大學生消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自2012年以來,中國大學生人數一直迅猛增長。至2015年,在校大學生人數已達3647萬人。2016年我國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達到4524億,同比增長4.7%。艾瑞諮詢預測,這一數字還將在未來持續增長。

而這樣龐大的基礎市場,也給了銀行除政策推動以外,“不得不入”的重要動力。

不少媒體瞭解到,新一輪的大學生信用卡髮卡潮已重現江湖。如樂信與工行,共同推出了“工銀分期樂聯名卡”; 工行最近推出了宇宙星座信用卡校園版;招行YOUNG卡推出了校園版;廣發銀行推出了“擺范兒卡”;浦發銀行推出了高校學生青春卡……

然而,銀行的“野心”還不止於此,一些互聯網校園貸產品已在悄然開啟。

今年5月17日,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發佈業內首款針對在校大學生群體專屬定制的互聯網信用貸款產品——“金蜜蜂校園快貸”;隨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等“正規軍”相繼推出了諸如“中銀E貸·校園貸”、“大學生閃電貸”等校園貸業務。

而就在9月11日,工行也宣佈推出個人信用消費貸款“大學生融e借”。工行方面稱,這項業務已在高校比較集中的10個城市的15所試點高校開展,凡年滿18周歲(含)以上且信用狀況良好的在校大學生,在工行網點完成面簽後即可通過工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工銀e生活App等管道申請辦理。

顯然,以五大行為代表的傳統銀行機構,正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感召下,鬥志高昂地齊赴市場大潮。不少人預測,這股勁將很有可能帶動大量商業銀行,重啟校園貸的旋風。

而頂替了過去的網貸平臺,傳統銀行又能否當好這次“起義”的排頭兵呢?

2.重蹈覆轍?

實際上,銀行“大舉進攻”校園借貸業務並不是第一次。早在2005年,銀行便已早早鋪開了大學生信用卡業務。只是當時的戰果並不豐碩。

由於長期以來供小於求的事實,銀行一推出該業務,就造成了大學生們的“哄搶”。“為了多搶佔客源,銀行在髮卡數量上並沒有控制。”某銀行信用卡產品負責人表示。當年的很多大學生手裡,少則兩張,多則近十張信用卡。這些初出茅廬的學生,用無節制的觀念在不同卡上透支消費,而個人信用額度的濫用也致使當年大學生信用卡市場變得一片混亂。

“拿大學生信用卡項目和如今校園貸現象相比,只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國內互金平臺錢保姆負責人表示。在他看來,這像極了如今互金平臺哄搶小額資產端的局面,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錢保姆在對接像車貸這樣的輕資產時,也更注重品質,而不是數量。

而這樣的亂象,不僅使得大學生信用卡在2009年被正式叫停,也讓8年後銀行的“席捲重來”顯得喜憂參半。

那麼,時隔8年銀行的回歸,究竟是“福”還是“禍”?在很多人看來,銀行此番重出江湖的意義,更多在於“替代”,而不是“重建”。

首先,校園貸的“原罪”並未得到贖清。

“從根本上看,雖然換了機構,但對應的人卻還是那波人。”某消費金融平臺負責人表示。不論是8年前、8年後,亦或是一年前的校園貸,大學生仍然存在一個顯而易見的通病——無節制消費和無還款能力。

據廣州日報曾做過的調查顯示,當今中國94%的大學生的基本生活來源仍由家人提供,這些家人供給的資金,大多被消耗到了社交娛樂、形象消費、數碼用品等領域中,真正能夠投入在學習生活中的,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多。而即便如此,大量的借貸需求依然得不到滿足。

“需求沒有消失,只是轉移到了地下,以私貸的形式繼續蔓延。”一名互金自身從業者透露。

這些信用破產的大學生,一旦沒有通過“正規軍”的審核,就會將目光重新投向深埋地下的黑暗組織。而一些表面上轉型消費分期的平臺,實則做的也依然是“換湯不換藥”的校園貸業務。不少媒體人發現,底層校園貸其實早已悄然無聲地在“教育分期”、”旅遊分期“、“美容分期”上展開了星火燎原之勢。

一些號稱“培訓貸”、“美容貸”的產品,可以不通過任何征信,就貸給學生所需款項。而實則是仲介性質的“客戶經理”,也能為有消費需求的學生,輕易拉來幾千到幾萬元不等的“消費基金”。

“銀行正規軍的進入,雖然為表面上的學生借貸市場立下了正身,但實際上,卻把一部分學生‘趕’回了地下借貸。”某互金平臺負責人稱。

而由於大部分銀行校園貸產品,僅僅覆蓋了一二線城市的部分知名高校。這致使之前身為二三線城市專科學校學生的借貸主力,只能下沉到更加深不見底的地下。可想而知,這裡依然是動輒超過400%的年利息和“滾雪球”式的無盡深淵。

黑暗之罪正在死灰復燃,不過銀行們的“正規革命路線”卻也同樣荊棘叢生。除卻校園貸的“原罪”外,銀行自身的風控之痛讓這次“回歸之旅”顯得頗費周折。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雖然相比以往,銀行所推出的大學生借貸產品利息較為合理,但其根本上的風控邏輯卻未有改變。

譬如,建行提供的“金蜜蜂校園快貸”第一筆授信額度1000元-5000元,年化利率僅為5.6%,遠低於信用卡以及P2P的信用貸款利率,而中行提供的產品貸款上限也僅為8000元。從各方面來說,這兩支產品的風險都低於第一代校園貸,但在懂行人看來,這只是縮小了風險範圍,卻沒有從根本上起到消除風險的作用。

“大部分銀行採用的仍然是老方法。”業內人士透露。受到大學生普遍“零征信”的困擾,銀行依然延續了“借鑒”和“控制”這樣的風控手段。一些銀行綜合不同學校、不同系別學生畢業後的年收入情況作為判斷標準,來決定對該校該系別下幾屆學生不同的授信額度。還有的銀行則在第一筆借貸上嚴格控制授信額度,通過第一筆或前幾筆的還款情況,來建立之後該學生的用戶畫像。

但這樣的風控邏輯也意味著,銀行並沒有十足把握準確評估出第一手大學生群體的風險層級,所以一旦發生逾期,這一整條風控線就又將重回到“學生消費,家長還錢”的老路上。

“我們擔心,銀行校園產品會最終還是會變成過去校園貸的升級版。”某資深從業人士說道。

在他看來,由於大資料和還款能力的缺失,銀行很有可能再次“重蹈覆轍”,讓家長成為學生貸款的“終極保障”。而就像前幾年校園信用卡火爆時,家長成為了默認的“第二個還款帳戶”一樣,2.0版的大學生借貸產品,能否解決好這個根源性問題,依舊是銀行這個“正規軍”所無法避免的深層命題。

3.獨霸or聯手

有銀行人士曾在早前透露,由於銀行自身缺乏核心科技,而互金平臺又無法獨挑大樑。這“兩大派系”似乎開始了互相的傾斜。

媒體記者發現,此前,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等,已相繼與一些分期平臺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這些平臺往往在場景、管道上已有了較厚的基礎。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銀行在行銷和新模式探索上的優勢並不如互金平臺明顯,尤其是針對大學生這樣的“重度移動互聯網”群體。如果銀行希望把金融服務從網點、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自身管道,延伸到更深的場景中去,就無疑需要借助更多互金平臺的力量。

而實際上,銀行需要“聯手”的還不止於此。

“風控之痛,是作為正規軍,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資深從業人士表示。在他看來,由於長期浸潤在以企業為代表的2B用戶市場,傳統銀行的風控體系並不適宜直接嫁接于大學生用戶。“2B用戶的特點在於房、車、資產等強特徵。這些特徵可以説明銀行直觀地判斷風險層級,建立資料庫。但這些特徵顯然不可能出現在大學生身上。”

“如果銀行能夠與一些金融科技和大資料公司聯手合作,那麼或許這樣的情況會得到一定改善。”業內人士稱。

也許對於眼下的銀行來說,大學生借貸已是不必相爭的“盤中之餐”。不過要想下好這步棋,卻仍然不易。擺在老大哥面前的,顯然已不是市場,而是淩駕於市場上的用戶、風控、場景等待解難題。一切未知,道阻且長。

而就在9月11日,工行也宣佈推出個人信用消費貸款“大學生融e借”。工行方面稱,這項業務已在高校比較集中的10個城市的15所試點高校開展,凡年滿18周歲(含)以上且信用狀況良好的在校大學生,在工行網點完成面簽後即可通過工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工銀e生活App等管道申請辦理。

顯然,以五大行為代表的傳統銀行機構,正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感召下,鬥志高昂地齊赴市場大潮。不少人預測,這股勁將很有可能帶動大量商業銀行,重啟校園貸的旋風。

而頂替了過去的網貸平臺,傳統銀行又能否當好這次“起義”的排頭兵呢?

2.重蹈覆轍?

實際上,銀行“大舉進攻”校園借貸業務並不是第一次。早在2005年,銀行便已早早鋪開了大學生信用卡業務。只是當時的戰果並不豐碩。

由於長期以來供小於求的事實,銀行一推出該業務,就造成了大學生們的“哄搶”。“為了多搶佔客源,銀行在髮卡數量上並沒有控制。”某銀行信用卡產品負責人表示。當年的很多大學生手裡,少則兩張,多則近十張信用卡。這些初出茅廬的學生,用無節制的觀念在不同卡上透支消費,而個人信用額度的濫用也致使當年大學生信用卡市場變得一片混亂。

“拿大學生信用卡項目和如今校園貸現象相比,只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國內互金平臺錢保姆負責人表示。在他看來,這像極了如今互金平臺哄搶小額資產端的局面,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錢保姆在對接像車貸這樣的輕資產時,也更注重品質,而不是數量。

而這樣的亂象,不僅使得大學生信用卡在2009年被正式叫停,也讓8年後銀行的“席捲重來”顯得喜憂參半。

那麼,時隔8年銀行的回歸,究竟是“福”還是“禍”?在很多人看來,銀行此番重出江湖的意義,更多在於“替代”,而不是“重建”。

首先,校園貸的“原罪”並未得到贖清。

“從根本上看,雖然換了機構,但對應的人卻還是那波人。”某消費金融平臺負責人表示。不論是8年前、8年後,亦或是一年前的校園貸,大學生仍然存在一個顯而易見的通病——無節制消費和無還款能力。

據廣州日報曾做過的調查顯示,當今中國94%的大學生的基本生活來源仍由家人提供,這些家人供給的資金,大多被消耗到了社交娛樂、形象消費、數碼用品等領域中,真正能夠投入在學習生活中的,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多。而即便如此,大量的借貸需求依然得不到滿足。

“需求沒有消失,只是轉移到了地下,以私貸的形式繼續蔓延。”一名互金自身從業者透露。

這些信用破產的大學生,一旦沒有通過“正規軍”的審核,就會將目光重新投向深埋地下的黑暗組織。而一些表面上轉型消費分期的平臺,實則做的也依然是“換湯不換藥”的校園貸業務。不少媒體人發現,底層校園貸其實早已悄然無聲地在“教育分期”、”旅遊分期“、“美容分期”上展開了星火燎原之勢。

一些號稱“培訓貸”、“美容貸”的產品,可以不通過任何征信,就貸給學生所需款項。而實則是仲介性質的“客戶經理”,也能為有消費需求的學生,輕易拉來幾千到幾萬元不等的“消費基金”。

“銀行正規軍的進入,雖然為表面上的學生借貸市場立下了正身,但實際上,卻把一部分學生‘趕’回了地下借貸。”某互金平臺負責人稱。

而由於大部分銀行校園貸產品,僅僅覆蓋了一二線城市的部分知名高校。這致使之前身為二三線城市專科學校學生的借貸主力,只能下沉到更加深不見底的地下。可想而知,這裡依然是動輒超過400%的年利息和“滾雪球”式的無盡深淵。

黑暗之罪正在死灰復燃,不過銀行們的“正規革命路線”卻也同樣荊棘叢生。除卻校園貸的“原罪”外,銀行自身的風控之痛讓這次“回歸之旅”顯得頗費周折。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雖然相比以往,銀行所推出的大學生借貸產品利息較為合理,但其根本上的風控邏輯卻未有改變。

譬如,建行提供的“金蜜蜂校園快貸”第一筆授信額度1000元-5000元,年化利率僅為5.6%,遠低於信用卡以及P2P的信用貸款利率,而中行提供的產品貸款上限也僅為8000元。從各方面來說,這兩支產品的風險都低於第一代校園貸,但在懂行人看來,這只是縮小了風險範圍,卻沒有從根本上起到消除風險的作用。

“大部分銀行採用的仍然是老方法。”業內人士透露。受到大學生普遍“零征信”的困擾,銀行依然延續了“借鑒”和“控制”這樣的風控手段。一些銀行綜合不同學校、不同系別學生畢業後的年收入情況作為判斷標準,來決定對該校該系別下幾屆學生不同的授信額度。還有的銀行則在第一筆借貸上嚴格控制授信額度,通過第一筆或前幾筆的還款情況,來建立之後該學生的用戶畫像。

但這樣的風控邏輯也意味著,銀行並沒有十足把握準確評估出第一手大學生群體的風險層級,所以一旦發生逾期,這一整條風控線就又將重回到“學生消費,家長還錢”的老路上。

“我們擔心,銀行校園產品會最終還是會變成過去校園貸的升級版。”某資深從業人士說道。

在他看來,由於大資料和還款能力的缺失,銀行很有可能再次“重蹈覆轍”,讓家長成為學生貸款的“終極保障”。而就像前幾年校園信用卡火爆時,家長成為了默認的“第二個還款帳戶”一樣,2.0版的大學生借貸產品,能否解決好這個根源性問題,依舊是銀行這個“正規軍”所無法避免的深層命題。

3.獨霸or聯手

有銀行人士曾在早前透露,由於銀行自身缺乏核心科技,而互金平臺又無法獨挑大樑。這“兩大派系”似乎開始了互相的傾斜。

媒體記者發現,此前,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等,已相繼與一些分期平臺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這些平臺往往在場景、管道上已有了較厚的基礎。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銀行在行銷和新模式探索上的優勢並不如互金平臺明顯,尤其是針對大學生這樣的“重度移動互聯網”群體。如果銀行希望把金融服務從網點、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自身管道,延伸到更深的場景中去,就無疑需要借助更多互金平臺的力量。

而實際上,銀行需要“聯手”的還不止於此。

“風控之痛,是作為正規軍,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資深從業人士表示。在他看來,由於長期浸潤在以企業為代表的2B用戶市場,傳統銀行的風控體系並不適宜直接嫁接于大學生用戶。“2B用戶的特點在於房、車、資產等強特徵。這些特徵可以説明銀行直觀地判斷風險層級,建立資料庫。但這些特徵顯然不可能出現在大學生身上。”

“如果銀行能夠與一些金融科技和大資料公司聯手合作,那麼或許這樣的情況會得到一定改善。”業內人士稱。

也許對於眼下的銀行來說,大學生借貸已是不必相爭的“盤中之餐”。不過要想下好這步棋,卻仍然不易。擺在老大哥面前的,顯然已不是市場,而是淩駕於市場上的用戶、風控、場景等待解難題。一切未知,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