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燕趙風光」河北省著名湖泊系列(一)

關注“方志河北” ,我們一起來長知識!

工作之餘,你將去遙遠的景區感受祖國山河的魅力,還是蝸居家中享受靜謐的休閒時光呢?

長假來臨,“方志河北”推出“燕趙風光”系列,

帶給你一次獨特的文字之旅!

湖泊是在地殼構造運動、冰川作用、河流沖淤等地質作用以及人為的力量下,在地表形成的凹地,日久天長,積水成湖。

湖泊因其換流異常緩慢而沒有河的奔騰綿長,又因與大洋不發生直接聯繫而沒有海的汪洋磅礴,它像散落在人間的寶石,以其獨有的寧靜舒緩的特質,吸引人們聚集在它身旁,感受難得的清閒與靜謐。

河北省湖泊眾多,我們擇其代表推出,

以饗讀者。

秦皇島七裡海

七裡海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東南沿海新開口附近。

據清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寧河縣誌》載,七裡海"水本無源,地勢窪下,行潦歸焉。當夏秋雨多水匯,滄波浩渺,極目無涯,汪洋如海,故以海名",形象地說明了以海命名的原因。

七裡海是我國第一大現代瀉湖,與浩瀚的渤海僅一橋之隔,是魚群生長、水鳥覓食的樂園。

七裡海瀉湖濕地由海岸向陸地依次分佈有海灘、沙丘、現代瀉湖、瀉湖平原等地貌類型。

現代瀉湖有潮沙通道與海相通,湖內有灤河古入海汊道形成的5條小河流入。次一級地貌有瀉湖盆、瀉湖灘、潮溝、潮流三角洲、河流三角洲等類型。分佈有草甸土、風沙土、濱海新積土、流動濱海風沙土、沼澤土和濱海鹽土5類土壤。

七裡海濕地的牡蠣灘,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分佈最廣、序列最清晰的古海岸遺跡。它由牡蠣殼堆積而成,由於海浪的長年侵蝕,牡蠣貝殼及下部附著的混合花崗岩風化土被海水侵蝕掏空,形成傘狀、蘑菇狀、洞穴狀和橋狀等,令人不禁感歎滄海桑田。

七裡海是蘆葦的世界。漫步河堤,舉目遠眺,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葦海,鬱鬱蔥蔥,壯觀遼闊,猶如大片大片濃綠的水墨畫,微風吹來,綠浪滾滾,濤聲灌耳,恍惚間眼前仿佛泛起了大海的碧波,身姿細長的蘆葦毫不掩飾地向世界展示它的魅力。

七裡海屬蘆葦沼澤,全海的植物以蘆葦群落為主。海中低窪區還生長了大片的香蒲群落、水蔥群落、荊三棱群落和水蓼群落等挺水植物。

超過40釐米水深的地帶,生長著藻類和荇菜等沉水植物群落。但在植物群落演替過程中,蘆葦逐漸替代著其他植物。

七裡海是鳥類的天堂,在濃密的蘆蕩中、廣闊的水面上棲息、繁衍著200多種鳥類。這裡也是候鳥遷徙的中轉站,終年在七裡海生活的留鳥10餘種,白鸛、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等國家一級保護鳥10餘種,天鵝、小鷗、灰鶴等二級保護鳥20種。七裡海和據此不遠的灤河口是我國北方著名的觀鳥勝地,同時擁有大面積濕地的灤河口還有"東亞旅鳥大客棧"的美稱。

七裡海是魚類的樂園。這裡水域遼闊,水質優良,葦草繁茂,天然餌料豐富,生活有草、鯉、鯉、仰、鱔、鍬等20餘種淡水和降海性、溯河性魚類,此外還有蝦、蟹、貝類。值得一提的是七裡海的螃蟹,素有"南有陽澄湖,北有七裡海"的美譽。

據史書記載,七裡海河蟹的歷史始於明代。清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雍正帝派怡親王興修水利來到七裡海,當時的地方官員以七裡海河蟹招待,怡親王品嘗後讚不絕口,臨離開時帶了一簍獻給皇上。雍正帝品後龍顏大悅,下旨令七裡海河蟹進貢。

在淺海中,還生長著二級保護動物一一文昌魚,由於它屬於倖存物種,也被稱為活化石,是無脊椎動物演化至脊椎動物過渡典型的活標本,是研究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起源與進化的極其珍貴的模式動物。

近年來,由於大面積圍墾和和環境污染,七裡海濕地生物量急劇下降,湖水面積也不斷縮小。1956年七裡海瀉湖面積為984.3公頃,瀉湖最大蓄水量達到0.246億立方米(水深2.5米) ;2005年瀉湖面積僅存279.1公頃,水體最深處不足2米,最大蓄水量小於0.0558億立方米,蓄洪防澇功能大為減弱。1979年至2005年,伴隨著圍墾和水產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自然濕地逐漸被人工濕地所代替,1919年瀉湖周邊的2263.3公頃沼澤濕地,至2005年已基本消失殆盡。

人類的開發利用活動將七裡海自然瀉湖濕地景觀改造為複合人工濕地景觀,使濕地景觀類型單一化,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降低,生態功能減弱。

終年在七裡海生活的留鳥10餘種,白鸛、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等國家一級保護鳥10餘種,天鵝、小鷗、灰鶴等二級保護鳥20種。七裡海和據此不遠的灤河口是我國北方著名的觀鳥勝地,同時擁有大面積濕地的灤河口還有"東亞旅鳥大客棧"的美稱。

七裡海是魚類的樂園。這裡水域遼闊,水質優良,葦草繁茂,天然餌料豐富,生活有草、鯉、鯉、仰、鱔、鍬等20餘種淡水和降海性、溯河性魚類,此外還有蝦、蟹、貝類。值得一提的是七裡海的螃蟹,素有"南有陽澄湖,北有七裡海"的美譽。

據史書記載,七裡海河蟹的歷史始於明代。清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雍正帝派怡親王興修水利來到七裡海,當時的地方官員以七裡海河蟹招待,怡親王品嘗後讚不絕口,臨離開時帶了一簍獻給皇上。雍正帝品後龍顏大悅,下旨令七裡海河蟹進貢。

在淺海中,還生長著二級保護動物一一文昌魚,由於它屬於倖存物種,也被稱為活化石,是無脊椎動物演化至脊椎動物過渡典型的活標本,是研究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起源與進化的極其珍貴的模式動物。

近年來,由於大面積圍墾和和環境污染,七裡海濕地生物量急劇下降,湖水面積也不斷縮小。1956年七裡海瀉湖面積為984.3公頃,瀉湖最大蓄水量達到0.246億立方米(水深2.5米) ;2005年瀉湖面積僅存279.1公頃,水體最深處不足2米,最大蓄水量小於0.0558億立方米,蓄洪防澇功能大為減弱。1979年至2005年,伴隨著圍墾和水產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自然濕地逐漸被人工濕地所代替,1919年瀉湖周邊的2263.3公頃沼澤濕地,至2005年已基本消失殆盡。

人類的開發利用活動將七裡海自然瀉湖濕地景觀改造為複合人工濕地景觀,使濕地景觀類型單一化,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降低,生態功能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