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個人都是那只鴿子!——為何95後姑娘這麼愛美?

育兒系列 | 情感婚姻 | 情緒管理 | 心理測試

很多人問我,

為何現在97年齡段的小小年紀的在校生就成批的不化妝不出門,連牙齒美白都越來越流行?

我的回答是:

大時代,小人物。每個人的個性特徵都逃不出自己成長的時代背景。

事實上,每個人是斯金納手中的那只鴿子!

拜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wto的政策紅利所賜,95後成長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快速增長與積累的時代裡。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在成長中都遠離了父輩們童年常見的溫飽壓力,

他們也許面對社會比較中的貧困,卻已經不再處於絕對貧困狀態。

生長於一二線城市,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區的年輕人其所處環境的城市硬體和中產階層的購買力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準。

以廣東為例,深圳的GDP接近香港、廣州接近新加坡,全省則已經超過了西班牙,排名全世界第14位!

他們比之前任何一代人在物質上更少匱乏感卻見過更多世面,

有更多選擇,進而渴望擁有更好更多,無上限的更好更多,有更強烈的社會比較之心。

一個悖論在於:越來越多的選擇會迫使你觀察他人的行為。社會比較進行得越多,人就越有可能受其影響,而這種影響又往往是消極的。

所以,太多選擇的世界總是鼓勵我們在做決定前看看別人在幹些什麼,和不這樣做相比,這個過程使得我們經常感覺自己的決定很糟糕。

這就是為何選項越多,我們對自己選擇的滿意度反而越低。

所以,人們害怕犯錯,害怕在競爭中落伍,所以出現了我稱之為全民焦慮的狀態。

最為典型的就是:過往十五年來沒買房的人焦慮房價太高再也買不起,買房的人要麼是覺得自己買少了資產縮水了,

要麼是擔心買房太多,萬一房價崩盤自己吃虧。

所以,焦慮和抑鬱成了時代流行病!

在擺脫了以溫飽為核心的基礎需要後,人們的注意力焦點不再是生存而是生活,所以,95後幾乎沒有生存焦慮而有更多被尊重的需要,他們更關注自我的感受和需要,特別是自己的內心體驗,更不願意委曲求全,更願意堅持自我,對自己的控制感和自主感更敏感更在意,

而外表是最能體現一個人對於控制、自主和完美的追求程度,事實上外在形象是最能帶來自尊水準變化的因素之一。

受贊的形象總是帶來積極情緒,反之則帶來消極情緒。畢竟美的本質是吸引力,這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自尊感的核心需要。

所以,越來越多人看重自己外在的美,也越來越捨得投入,對於與外表有關的一切比較都在擴散升級。

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曾說過,我們社會生活的品質取決於我們渴望成為哪個池塘的大魚。如果只有一個池塘,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地位跟別人比較,那麼絕大多數人都是失敗者。所以不如從整個世界裡劃分出一個合適的群體,每個人都可以是成功者。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95後成長在社會解體日益深化的時代,家庭、社區、鄰里等群體對個人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對自我的關注也減少了與他人的聯繫。

傳統的社會評價指標日益弱化,地位、財富、權力和美麗成為近乎排他性的成人社會比較標準。美甚至成了可以改變命運的重要變數,而且是唯一可控的快速見效的變數!(當你無法決定權力、地位、財富的獲取時,美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這使得普羅大眾被裹挾著只能十四億人過四座獨木橋,而且要儘早過橋,否則可以獨佔的社會資源會更少,更難拉開與追趕者之間的距離。

“出頭”管道的極度狹窄迫使人們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參與其中競爭至死,要麼離群索居特立獨行對抗整個世界。

殘酷而必然的事實是: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通吃並成為全社會的偶像,稍多一些人可以在某個領域成為全社會範本,譬如近來彭于晏和陳意涵就成了自律和美的代言人。其他大部分人則只能是一直處在模仿的階段:渴望出頭害怕失敗,於是焦慮症多了;長期在各類社會比較中都失敗的人,則容易出現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要麼自暴自棄,於是抑鬱症高發了;要麼憤世嫉俗,於是躁狂症和反社會人格也多了。

然而社會比較帶來自卑和挫敗感無助感的同時,也會通過下行比較帶來自尊和愉悅感的提升,於是會有人故意通過具體行動和社交媒體頻繁曝光或者說炫耀自己的優勢。

這種故意的彰顯行為在其可以輻射的受影響人群中激發出更多的模仿與點贊,這又進一步強化了其永(此處非筆誤)立潮頭的決心,畢竟這是操作性強化定律的體現。

社會比較儘管會在全社會甚至全球進行,但更多的則是在彼此熟悉的人之間進行。

儘管某人離社會範本有天壤之別,但這並不會妨礙ta在身邊人中繼續進行比較並力爭勝出。於是,人們不自覺地在地位、權力、財富、美麗的所有相關領域中進行永不停歇的比較。

地位權力財富的差距難以立竿見影的快速拉開,可是美的差距卻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完成。大家過去比服裝包包,再後來比香水化妝品,現在中國人進入到從唇紅齒白到身體塑形的自然美的比較了!生命不息,對美的比較就會持續下去,而且越來越多是廣泛而細節的比較!

在這個趨勢下,誰是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與美有關的商家,而他們則會竭盡所能不斷煽風點火營造各種需要,從整形到美白,從珠寶到服飾,從香水到健身,激發從盡可能多的人參與並持續參與各種有關美的比較,讓人欲罷不能無法自拔!

編輯 | 梁嘉怡

作者 | 楊靖

精彩推薦

1、育兒系列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科學育兒是一種信仰!

2、情感婚姻 | 誰人能將戀愛當做終生興趣

3、情緒管理 | “我卸載了王者農藥”

4、心理測試 | 測測你心理健康總體水準

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曾說過,我們社會生活的品質取決於我們渴望成為哪個池塘的大魚。如果只有一個池塘,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地位跟別人比較,那麼絕大多數人都是失敗者。所以不如從整個世界裡劃分出一個合適的群體,每個人都可以是成功者。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95後成長在社會解體日益深化的時代,家庭、社區、鄰里等群體對個人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對自我的關注也減少了與他人的聯繫。

傳統的社會評價指標日益弱化,地位、財富、權力和美麗成為近乎排他性的成人社會比較標準。美甚至成了可以改變命運的重要變數,而且是唯一可控的快速見效的變數!(當你無法決定權力、地位、財富的獲取時,美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這使得普羅大眾被裹挾著只能十四億人過四座獨木橋,而且要儘早過橋,否則可以獨佔的社會資源會更少,更難拉開與追趕者之間的距離。

“出頭”管道的極度狹窄迫使人們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參與其中競爭至死,要麼離群索居特立獨行對抗整個世界。

殘酷而必然的事實是: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通吃並成為全社會的偶像,稍多一些人可以在某個領域成為全社會範本,譬如近來彭于晏和陳意涵就成了自律和美的代言人。其他大部分人則只能是一直處在模仿的階段:渴望出頭害怕失敗,於是焦慮症多了;長期在各類社會比較中都失敗的人,則容易出現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要麼自暴自棄,於是抑鬱症高發了;要麼憤世嫉俗,於是躁狂症和反社會人格也多了。

然而社會比較帶來自卑和挫敗感無助感的同時,也會通過下行比較帶來自尊和愉悅感的提升,於是會有人故意通過具體行動和社交媒體頻繁曝光或者說炫耀自己的優勢。

這種故意的彰顯行為在其可以輻射的受影響人群中激發出更多的模仿與點贊,這又進一步強化了其永(此處非筆誤)立潮頭的決心,畢竟這是操作性強化定律的體現。

社會比較儘管會在全社會甚至全球進行,但更多的則是在彼此熟悉的人之間進行。

儘管某人離社會範本有天壤之別,但這並不會妨礙ta在身邊人中繼續進行比較並力爭勝出。於是,人們不自覺地在地位、權力、財富、美麗的所有相關領域中進行永不停歇的比較。

地位權力財富的差距難以立竿見影的快速拉開,可是美的差距卻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完成。大家過去比服裝包包,再後來比香水化妝品,現在中國人進入到從唇紅齒白到身體塑形的自然美的比較了!生命不息,對美的比較就會持續下去,而且越來越多是廣泛而細節的比較!

在這個趨勢下,誰是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與美有關的商家,而他們則會竭盡所能不斷煽風點火營造各種需要,從整形到美白,從珠寶到服飾,從香水到健身,激發從盡可能多的人參與並持續參與各種有關美的比較,讓人欲罷不能無法自拔!

編輯 | 梁嘉怡

作者 | 楊靖

精彩推薦

1、育兒系列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科學育兒是一種信仰!

2、情感婚姻 | 誰人能將戀愛當做終生興趣

3、情緒管理 | “我卸載了王者農藥”

4、心理測試 | 測測你心理健康總體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