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歲玩微信,7歲會網購!這份“00後”“10後”網路使用報告出爐,你怎麼看?

大家都能明顯感覺到

現在的孩子接觸網絡的年齡越來越小

“00後”“10後”成長於網路時代

他們到底受網路影響有多深?

23日,在第四屆廣東省網路安全宣傳周青少年日主題活動的“廣東省少年兒童網路安全論壇”上,

一份廣東省少年兒童網路素養狀況調研報告新鮮出爐,結果顯示,兒童觸網低齡化趨勢明顯,這些“小小網路原住民”數位化技能的成長十分迅速。

兩成學齡前兒童每天“觸網”半小時

智慧設備和網路伴隨著新一代兒童的成長。

廣東省兒童線民網路素質狀況研究課題組,

採用網路問卷調查的形式,

在省內隨機發放網路問卷連結,

最終回收有效親子問卷6275份,

形成《2017年廣東省少年兒童網路素養狀況報告》。

調研報告結果顯示,

兒童線民觸網的年齡越來越小,

有超過23%的學齡前兒童(3-6歲)

31.9%的5歲兒童

每天使用網路的時間在30分鐘以上

除了娛樂,低齡兒童也開始嘗試

網上社交、發佈資訊、網路消費。

8.5%的7歲兒童進行過網購;

14.4%的7歲兒童在網上發佈圖片、視頻或文字;

甚至有4.7%的7歲兒童表示開始擁有自己的粉絲。

與此同時,

兒童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也越來越早。

不少孩子3歲就已經開始使用QQ和微信,

10歲時,QQ接觸率已達到52.9%!

“小小線民”年齡小,

但在數位化技能上的學習和成長迅速。

兒童在14歲時,

網路行為及關鍵字的數位化技能全面反超家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高年齡段兒童(10-14歲)中,經常及時更新手機或電腦裡的殺毒軟體的兒童比率在 12.3-24.4% 之間。當問及關於上網的知識,是兒童懂得多還是父母懂得多時,幾乎一半(49.2%)的14歲兒童表示自己懂得多。而他們的父母更表示“自愧弗如”,61.6%的14歲兒童的爸媽認為孩子懂得多。

建議:應對兒童網路安全問題需要各界合力

“應對少年兒童網路安全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和家庭各界形成合力。”本次調研負責人、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波在論壇上呼籲,應對兒童網路安全問題,要從娃娃抓起。學校應該將網路安全和媒介素養教育納入中小學的課程,積極推動開展網路安全法治教育。

“現在孩子對網路的探索意識和自主意識很強,但自控力依然不強,需要家長的引導。” 張海波建議,家長要及時瞭解孩子的上網行為狀況,清楚孩子的“數字軌跡”,只有瞭解孩子上網做了什麼和遇到什麼問題,才能及時教育。其次,家長要及早培養孩子的網路安全意識,瞭解相關知識和法規,並且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辨別力,要通過約定的方式和孩子制定上網行為的規則,讓孩子養成健康文明的上網習慣,和孩子一起學習,跟上科技發展的最新腳步,及時瞭解潮流文化,不被孩子“OUT”了。

網路安全問題怎麼看?

值得關注的是,

在此次的“廣東省少年兒童網路安全論壇”上,

報告的主角不僅有專家或者調研人員,

還有孩子們自己。

來自廣州、佛山、汕頭

清遠等城市的數十名兒童組成調研小組,

通過他們的走訪調查,

孩子們的“觸網”心聲受到關注。

焦點一:在孩子心裡,父母的陪伴比遊戲更重要

很多家長會覺得,

孩子對遊戲的熱愛更甚於自己。

但調查結果顯示其實不然。

在“家人的陪伴”和“玩遊戲”的選擇中,

大部分孩子都選擇了“家人的陪伴”。

父母往往由於工作忙碌

忽略了自己孩子的陪伴需求

而在“孩子們上網時家長會怎麼處理”的問題上,

七成以上的家長選擇了“有條件地干預”,

廣大家長對於孩子的“觸網”行為持較為理性的態度。

焦點二:網路語言知多少

現在讀初一的王夕月和六年級的陳鵬宇所在的小組則對現在廣泛流行的網路語言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場展示的豐富多彩的網路用詞和表情包引起了在場聽眾的陣陣笑聲。

當被問到“經常使用網路用語會不會影響學習上的表達”的時候,陳鵬宇和組員認為並不會,“我們不會把在網路上的習慣用語帶到學習中去,大部分孩子都能區分出什麼時候用什麼語言。”他們認為,網路上對古詩詞的惡搞,只要合理加以引導,並不會讓孩子們產生對古詩詞的誤解,相反,甚至可以達到促進孩子們深入學習和瞭解古詩詞的作用。

焦點三:合理利用網上作業平臺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捧起手機、Ipad做作業,不會的問題上網一搜,答案和解析十分詳細。鄭婉齡和高荊的調研小組就對此進行了研究。

調查發現,網上作業有利也有弊,一方面,通過網上作業平臺,孩子們可以方便快捷地學習,減輕學習負擔的同時提升成績。另一方面,也會出現在網上洩露個人資訊、影響孩子視力、過度依賴等問題,而且網上學習平臺的品質參差不齊,孩子們難以分辨。鄭婉齡建議,學生和家長要合理選擇和利用網上作業平臺,同時也要注意控制使用網上作業平臺的時間。

你怎麼看?

來源 | 南方日報記者 陳芳庭 實習生 林觀鳳

但自控力依然不強,需要家長的引導。” 張海波建議,家長要及時瞭解孩子的上網行為狀況,清楚孩子的“數字軌跡”,只有瞭解孩子上網做了什麼和遇到什麼問題,才能及時教育。其次,家長要及早培養孩子的網路安全意識,瞭解相關知識和法規,並且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辨別力,要通過約定的方式和孩子制定上網行為的規則,讓孩子養成健康文明的上網習慣,和孩子一起學習,跟上科技發展的最新腳步,及時瞭解潮流文化,不被孩子“OUT”了。

網路安全問題怎麼看?

值得關注的是,

在此次的“廣東省少年兒童網路安全論壇”上,

報告的主角不僅有專家或者調研人員,

還有孩子們自己。

來自廣州、佛山、汕頭

清遠等城市的數十名兒童組成調研小組,

通過他們的走訪調查,

孩子們的“觸網”心聲受到關注。

焦點一:在孩子心裡,父母的陪伴比遊戲更重要

很多家長會覺得,

孩子對遊戲的熱愛更甚於自己。

但調查結果顯示其實不然。

在“家人的陪伴”和“玩遊戲”的選擇中,

大部分孩子都選擇了“家人的陪伴”。

父母往往由於工作忙碌

忽略了自己孩子的陪伴需求

而在“孩子們上網時家長會怎麼處理”的問題上,

七成以上的家長選擇了“有條件地干預”,

廣大家長對於孩子的“觸網”行為持較為理性的態度。

焦點二:網路語言知多少

現在讀初一的王夕月和六年級的陳鵬宇所在的小組則對現在廣泛流行的網路語言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場展示的豐富多彩的網路用詞和表情包引起了在場聽眾的陣陣笑聲。

當被問到“經常使用網路用語會不會影響學習上的表達”的時候,陳鵬宇和組員認為並不會,“我們不會把在網路上的習慣用語帶到學習中去,大部分孩子都能區分出什麼時候用什麼語言。”他們認為,網路上對古詩詞的惡搞,只要合理加以引導,並不會讓孩子們產生對古詩詞的誤解,相反,甚至可以達到促進孩子們深入學習和瞭解古詩詞的作用。

焦點三:合理利用網上作業平臺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捧起手機、Ipad做作業,不會的問題上網一搜,答案和解析十分詳細。鄭婉齡和高荊的調研小組就對此進行了研究。

調查發現,網上作業有利也有弊,一方面,通過網上作業平臺,孩子們可以方便快捷地學習,減輕學習負擔的同時提升成績。另一方面,也會出現在網上洩露個人資訊、影響孩子視力、過度依賴等問題,而且網上學習平臺的品質參差不齊,孩子們難以分辨。鄭婉齡建議,學生和家長要合理選擇和利用網上作業平臺,同時也要注意控制使用網上作業平臺的時間。

你怎麼看?

來源 | 南方日報記者 陳芳庭 實習生 林觀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