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宣統元寶的幾種版本,宣統元寶的收藏價值!以及辨別簡介!

在清朝之前,我國各朝代的錢幣變化不到,一直都體現中國傳統風格。但是從清朝的光緒開始,流通貨幣中出現了銀元的身影,這也就是藏家們常說的銀幣。

銀幣的出現是張之洞一手促成,各省製作出來的宣統元寶銀幣也各不相同,但卻都在正面刻上各省自己的名稱,作為辨別標誌作為歷史的產物,一定程度下,宣統元寶銀幣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發展。

從宣統元寶銀幣本身來看

其分為正反兩面,正面又分為內圈和外圈。宣統元寶銀幣的內圈有“宣統元寶”這四個大字,外圈刻有省份。整體而言,宣統元寶銀幣的品相較好,審美價值高,設計感強。只有宣統元寶銀幣的反面,則是滿文和蟠龍相纏繞的圖案,同時也表露出英國的鑄幣特色,宣統元寶銀幣極大的展現出中西文化的風采。

古錢幣現如今越來越受到收藏家的喜愛,古往今來,錢幣在我們身邊起著重要的角色。在收藏界同樣佔據重要的位置。宣統銀幣越來越受到藏家的喜愛和關注。。業內人士都知道,選擇收藏的方式來進行“錢生錢”,已然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尤其是在藏品收藏方面,如果找對了產品,更有可能在一夜之間升級為百萬富翁,因而這種投資方式依然經久不衰,

火爆地增長。到底是怎麼樣的?一起看看吧。

宣統銀幣是清朝時宣統皇帝繼位期間,在清朝流通的古錢幣。那時候的錢幣工藝都十分精良,藝術價值也十分高。在所有宣統銀幣中,有三種銀幣地位非常高,在收藏領域也是赫赫有名,其實這三種銀幣就是宣統銀幣的三種不同的設計樣式。

其中,一種是長須龍宣統銀幣,顧名思義,就是這枚銀幣上面有一條須長的巨龍,它修長的身形自左向右環繞銀幣一圈,龍目圓睜,氣勢龐然,兩條長長的鬍鬚自然下垂至銀幣中間位置,龍身之中刻著“壹圓”二字;另一種銀幣被稱為短須龍宣統銀幣,其樣式與長須龍沒什麼太大區別,唯有龍首的鬍鬚比較短;最後一種銀幣的樣式與之前的差別較大,

主要在於銀幣上的龍樣式不同,首先是鬍鬚,它的鬍鬚呈波浪狀平行延伸,整個龍身隱藏於雲層之中,若隱若現,十分神秘。

宣統銀幣在藝術價值上來說,畫風精緻優良,圖案大氣生動,其價格更是藏中精品的水準,曾經一枚銀幣拍到了幾十萬元的高價,不得不讓收藏家們興奮。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積澱將賦予宣統銀幣更加廣闊的升值空間。

清代貨幣、紙鈔、銅幣並行,至嘉慶年間發行新式銀元,而光緒年間鑄行金、銀幣更多。洋務運動也影響到鑄幣業,兩廣總督張之洞曾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委託使英大臣在英國訂購全套造幣機器,並在廣東錢局首鑄機制銀元和銅元。其後,各省紛紛仿效,購制國外機械鑄造銀、銅元。包括廣東錢局在內,許多造幣機均訂購自著名的英國倫敦伯明罕造幣有限公司。英國大工業的介入,使銀幣也沾染上西方色彩。

宣統登基後,開始鑄造宣統年號銀圓。

二、銀幣貨幣單位之爭

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造幣廠鑄造銀元。幣面中央是漢文“光緒元寶”四字,周圍有九個漢字“廣東省庫平七錢三分”,後改為七錢二分;背面為蟠龍花紋及英文,通稱“龍洋”。曾委託滙豐銀行代鑄,並定出鑄幣章程,規定它的輕重大小及配合成色。分為五等:每元重七錢二分,配九成足銀;次則三錢六分,減配八六成足銀;再次則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三種,均減配八成足銀。這五等即是後來通稱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銀幣。起初僅在廣東、福建、天津等處流通,後來盛行於上海,這是中國自鑄近代銀元的開始。

此後,各省群起設廠自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後,輿論對自鑄銀元特別支持,康有為等紛紛上書稱頌廣東、湖北鑄幣的成效,痛陳洋錢侵蝕之害,認為自鑄可以消除銀兩解庫出入之弊,調劑錢之不足,可收利權,裕國利民。有些政府官員還認為是解決財政困難的救急良策。大利所在,不待清廷下令推廣,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內展開。1899年已有十多個省區設廠鼓鑄銀元。

各省各自為政,管理混亂,銀元原來的優點被削弱,形式、重量、成色各省不同,有的差距較大,導致各種銀元的市價漲落不定。各省銀元都標上了本省省名,因品質不一,互相抵制,流通不暢。各省濫鑄,數量過剩。

清廷企圖把銀元鑄造權收歸中央,獨佔鑄幣盈利。光緒二十五年下令除廣東、湖北兩局外,其餘全部裁撤。但這個措施立即遭到地方勢力反對。於是清廷又准許增加北洋、南洋和吉林三局。1905年又設鑄造銀錢總廠于天津,鑄造金銀銅三品貨幣。只留北洋、南洋、廣東、湖北四局作為分廠。

存世量不會超過一百枚的一兩版本

“光緒元寶”洋元出現不久,清朝朝野上下發生了銀元以“兩”還是以“元”為單位的爭論,幣制未能統一。多數造幣廠鑄造七錢二分銀元,少數造幣廠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制定“銀幣分量成色章程”法定銀元為庫平壹兩後,鑄行了部分 “庫平壹兩” “光緒元寶”。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人認為,銀兩是祖宗成法,過去仿鑄洋元,乃一時權宜之計,不可作為定制,並攻擊“元單位”是“上損國體,下失民信,內便中飽,外長漏卮”。竭力主張以兩為單位。以度支部尚書載澤和新官僚盛宣懷為首的元單位派則竭力主張:“不用兩錢分厘名目,只須以枚計算,期與他國貨幣相通。為金本位之準備,不宜執行舊日成規。而銀錢流轉,以商家貿易、民間日用為大宗。國家稅收特其一端,若概用一兩幣制,揆之國計民生程度未能盡合。且貨幣通弊,重則私熔,亦須預防。”並從分量、成色、幣制搭配和市面流通四個方面分析“兩單位”不及“元單位”。他們一方面頂住“上諭”,一方面採用迂回戰術,繼續大造輿論,主張繼續鑄行龍洋,並於1907年擬訂“鑄造新銀幣分量,成色章程”五條,開始在天津廠試鑄重七錢二分的銀元。

第二年底,清政府先後兩次把銀元單位問題徵求全國二十四個督撫的意見。贊成“兩”單位的十二人,“元”單位的九人,兩、元並用的三人。度支部主張設立幣制調查局來廣泛收集各方意見。不久慈禧、光緒病故,政局變動, “元”單位趁亂出了頭。盛宣懷為載澤出謀:幣制尚待調查,而民生日用所需,不可一日無交易之物,可暫時先照早已通用的銀元(即龍洋),成色分量不變。

他們還擬訂統一幣制辦法,由中央銀行統一幣制。在辦法中設計的紙幣、金幣、銀幣和鎳銅幣,完全採用西法。其中銀元分五等,一元銀幣重七錢二分,含純銀六錢四分八厘。接著發動上海總商會上書清廷,強烈反對鑄一兩重銀幣。在內外夾攻下,攝政王企圖行新政收買人心,令度支部再議幣制,載澤就全盤否定了兩單位。

因此,在宣統年代,只發行了七錢二分的“宣統元寶”銀元,而沒有發行一兩的“宣統元寶”銀元。

三、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版別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為前清之正式國幣,原期辛亥十月發行。尚未發行,武昌事起,國體忽變。已經解往度支部之銀幣成為北洋兩鎮鎮壓武昌新軍之餉。而寧廠所存銀幣(原期上海同期發行)及鄂廠所存之部分銀幣成為普通流通銀幣的一種。

寧廠所鑄淺版大清銀幣的版別(1911.5-1914.1)

1.普通版,第二個滿文小飄向下粗出頭。2.普通版,第二個滿文(從左向右,滿文宣統三年的統字)小飄為無。3.普通版,第二個滿文小飄細而向橫方向。4.普通版,第二個滿文小飄細而向上。5.銀字完全不向下出頭。6.銀字略有一點出頭。7.銀字完全不向下出頭,下面一橫特別斜。8.帶點版點較遠。9.帶點版點較近。10.帶點版火珠左邊支較長11.帶點版火珠左邊支較短。12.帶點版統字三點較斜。

鄂廠所鑄深版大清銀幣的版別(1911.5-1911.9)

第二個滿文小飄向下粗出頭。2.第二個滿文小飄向下細出頭.3。第二個滿文小飄粗向橫方向.4。銀字向下出頭極微。5.銀字向下出頭極微斜而多。6。銀字向下出頭一班。7。漢文宣字點與橫之間較近。8.漢文宣字點與橫之間較遠,9.宣字橫折勾處較圓。10.宣字橫折勾處較直。11。火珠左邊支較長12.火珠左邊支較短。13.龍尾處多一道尾。14.右邊花有異。15.右邊花支尖較長較尖。16.異邊齒(像四川龍一樣薄而密)。

想瞭解宣統元寶的鑒寶方法的可以和小編溝通:yingshi932348

不得不讓收藏家們興奮。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積澱將賦予宣統銀幣更加廣闊的升值空間。

清代貨幣、紙鈔、銅幣並行,至嘉慶年間發行新式銀元,而光緒年間鑄行金、銀幣更多。洋務運動也影響到鑄幣業,兩廣總督張之洞曾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委託使英大臣在英國訂購全套造幣機器,並在廣東錢局首鑄機制銀元和銅元。其後,各省紛紛仿效,購制國外機械鑄造銀、銅元。包括廣東錢局在內,許多造幣機均訂購自著名的英國倫敦伯明罕造幣有限公司。英國大工業的介入,使銀幣也沾染上西方色彩。

宣統登基後,開始鑄造宣統年號銀圓。

二、銀幣貨幣單位之爭

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造幣廠鑄造銀元。幣面中央是漢文“光緒元寶”四字,周圍有九個漢字“廣東省庫平七錢三分”,後改為七錢二分;背面為蟠龍花紋及英文,通稱“龍洋”。曾委託滙豐銀行代鑄,並定出鑄幣章程,規定它的輕重大小及配合成色。分為五等:每元重七錢二分,配九成足銀;次則三錢六分,減配八六成足銀;再次則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三種,均減配八成足銀。這五等即是後來通稱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銀幣。起初僅在廣東、福建、天津等處流通,後來盛行於上海,這是中國自鑄近代銀元的開始。

此後,各省群起設廠自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後,輿論對自鑄銀元特別支持,康有為等紛紛上書稱頌廣東、湖北鑄幣的成效,痛陳洋錢侵蝕之害,認為自鑄可以消除銀兩解庫出入之弊,調劑錢之不足,可收利權,裕國利民。有些政府官員還認為是解決財政困難的救急良策。大利所在,不待清廷下令推廣,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內展開。1899年已有十多個省區設廠鼓鑄銀元。

各省各自為政,管理混亂,銀元原來的優點被削弱,形式、重量、成色各省不同,有的差距較大,導致各種銀元的市價漲落不定。各省銀元都標上了本省省名,因品質不一,互相抵制,流通不暢。各省濫鑄,數量過剩。

清廷企圖把銀元鑄造權收歸中央,獨佔鑄幣盈利。光緒二十五年下令除廣東、湖北兩局外,其餘全部裁撤。但這個措施立即遭到地方勢力反對。於是清廷又准許增加北洋、南洋和吉林三局。1905年又設鑄造銀錢總廠于天津,鑄造金銀銅三品貨幣。只留北洋、南洋、廣東、湖北四局作為分廠。

存世量不會超過一百枚的一兩版本

“光緒元寶”洋元出現不久,清朝朝野上下發生了銀元以“兩”還是以“元”為單位的爭論,幣制未能統一。多數造幣廠鑄造七錢二分銀元,少數造幣廠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制定“銀幣分量成色章程”法定銀元為庫平壹兩後,鑄行了部分 “庫平壹兩” “光緒元寶”。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人認為,銀兩是祖宗成法,過去仿鑄洋元,乃一時權宜之計,不可作為定制,並攻擊“元單位”是“上損國體,下失民信,內便中飽,外長漏卮”。竭力主張以兩為單位。以度支部尚書載澤和新官僚盛宣懷為首的元單位派則竭力主張:“不用兩錢分厘名目,只須以枚計算,期與他國貨幣相通。為金本位之準備,不宜執行舊日成規。而銀錢流轉,以商家貿易、民間日用為大宗。國家稅收特其一端,若概用一兩幣制,揆之國計民生程度未能盡合。且貨幣通弊,重則私熔,亦須預防。”並從分量、成色、幣制搭配和市面流通四個方面分析“兩單位”不及“元單位”。他們一方面頂住“上諭”,一方面採用迂回戰術,繼續大造輿論,主張繼續鑄行龍洋,並於1907年擬訂“鑄造新銀幣分量,成色章程”五條,開始在天津廠試鑄重七錢二分的銀元。

第二年底,清政府先後兩次把銀元單位問題徵求全國二十四個督撫的意見。贊成“兩”單位的十二人,“元”單位的九人,兩、元並用的三人。度支部主張設立幣制調查局來廣泛收集各方意見。不久慈禧、光緒病故,政局變動, “元”單位趁亂出了頭。盛宣懷為載澤出謀:幣制尚待調查,而民生日用所需,不可一日無交易之物,可暫時先照早已通用的銀元(即龍洋),成色分量不變。

他們還擬訂統一幣制辦法,由中央銀行統一幣制。在辦法中設計的紙幣、金幣、銀幣和鎳銅幣,完全採用西法。其中銀元分五等,一元銀幣重七錢二分,含純銀六錢四分八厘。接著發動上海總商會上書清廷,強烈反對鑄一兩重銀幣。在內外夾攻下,攝政王企圖行新政收買人心,令度支部再議幣制,載澤就全盤否定了兩單位。

因此,在宣統年代,只發行了七錢二分的“宣統元寶”銀元,而沒有發行一兩的“宣統元寶”銀元。

三、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版別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為前清之正式國幣,原期辛亥十月發行。尚未發行,武昌事起,國體忽變。已經解往度支部之銀幣成為北洋兩鎮鎮壓武昌新軍之餉。而寧廠所存銀幣(原期上海同期發行)及鄂廠所存之部分銀幣成為普通流通銀幣的一種。

寧廠所鑄淺版大清銀幣的版別(1911.5-1914.1)

1.普通版,第二個滿文小飄向下粗出頭。2.普通版,第二個滿文(從左向右,滿文宣統三年的統字)小飄為無。3.普通版,第二個滿文小飄細而向橫方向。4.普通版,第二個滿文小飄細而向上。5.銀字完全不向下出頭。6.銀字略有一點出頭。7.銀字完全不向下出頭,下面一橫特別斜。8.帶點版點較遠。9.帶點版點較近。10.帶點版火珠左邊支較長11.帶點版火珠左邊支較短。12.帶點版統字三點較斜。

鄂廠所鑄深版大清銀幣的版別(1911.5-1911.9)

第二個滿文小飄向下粗出頭。2.第二個滿文小飄向下細出頭.3。第二個滿文小飄粗向橫方向.4。銀字向下出頭極微。5.銀字向下出頭極微斜而多。6。銀字向下出頭一班。7。漢文宣字點與橫之間較近。8.漢文宣字點與橫之間較遠,9.宣字橫折勾處較圓。10.宣字橫折勾處較直。11。火珠左邊支較長12.火珠左邊支較短。13.龍尾處多一道尾。14.右邊花有異。15.右邊花支尖較長較尖。16.異邊齒(像四川龍一樣薄而密)。

想瞭解宣統元寶的鑒寶方法的可以和小編溝通:yingshi93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