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民國雙旗幣、大清銅幣一組賞析

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盪氣迴腸的英雄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或被人千古傳唱,或默默被人遺忘。 每個朝代的變更,帝王的輪換,無不緊握著財政大權和軍事大權。

民國成立後,銅元仍繼續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各省鑄造的銅元大多為兩面叉的國旗圖案,並有“開國紀念幣”或“中華民國銅幣”字樣。

此枚湖南省造當製錢二十文雙旗銅幣,直徑:3.1cm,重:9.9g。錢幣正面珠圈內鐫交叉五色旗與鐵血十八星旗,珠圈外上環書 “湖南省造”四字、下環書“當製錢二十文”五字。背面珠圈內圖案為稻穗組成的嘉禾紋,上下邊緣環英文。

大清銅幣,學名清代機制銅圓,錢面中央有“大清銅幣”四個漢字,

內嵌一小字代表地名,上端是滿文“大清銅幣”字樣,兩側為年份。邊緣中間分別“戶部”二漢字,下端為“當製錢十文”。錢背中央為蟠龍,上端是“光緒(或宣統)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字樣(大清帝國銅幣)。

各地鑄造比較統一。鑄造始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止於1911年(宣統三年),流通時間較短。因其版面設計優雅,雕刻精良,且存世量極為稀少,大清銅幣光緒年戶部造當十被譽為中國近代制幣中的十大名譽品之一。

大清銅幣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最。多位清帝在位時發行過銅幣來作為流通貨幣,銅幣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使交易逐漸便利起來。而如今,大清銅幣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許多收藏家對大清銅幣愛不釋手,而收集多種多樣的銅幣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目標。

現已在存世的當十銅圓中發現,四川、奉天、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北洋、山東、河南、福建等省局鑄造的黃銅圓。其中,奉天造當十銅圓絕大部分是黃銅質,紅銅者極少。四川、湖南、浙江三省造黃銅圓,現存世相對較多,

尚不難覓。其餘省局鑄造的黃銅質當十銅圓,存世極其罕少,現今已可遇而不可求。

渾厚的包漿下是歷代勞苦大眾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前進的見證。而時至今天,這樣的錢幣早以被淘汰不能使用,但不會被歷史所遺忘。它帶表了那一段獨有的歷史,人類進步史上一個小小的轉捩點,而今天大多是作為收藏品、古玩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它的特殊性也使一批對錢幣情有獨鍾的愛好者苦苦的追尋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