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像《千與千尋》的古鎮在重慶酉陽找到啦!

烏江源百里畫廊

記得大學那會,對古鎮特別癡迷,

抽空去了江浙很多古鎮,一圈下來後,江南古鎮基本都已經跑了個遍,而來酉陽前我卻並不知道山城重慶還有這樣一處在懸崖上的古鎮。

龔灘古鎮

山城的古鎮應該都是石階吧,這點倒是不假,我與同伴拖著行李箱走在石板路上,不停的上上下下,

令我想起了宮崎駿的動畫片《千與千尋》的取景地,一個是臺灣九分,一個是重慶的洪崖洞,這次經過重慶,直接來了酉陽,沒去洪崖洞,但這裡不就是另一個洪崖洞麼,可況還緊鄰烏江。

龔灘古鎮

走在古老的小鎮,踩著青石板鋪成的小路,我們的行李箱與青褐色的石板相互摩擦,

發出聲響,聽起來卻並不嘈雜,當地人若無其事地忙著各自的事,江風吹過,帶著一絲花香,這一刻,我望著對面的高山,看著眼前的江水,不知不覺中已經愛上了這裡。

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

人們常說,喜歡一個人,不需要理由,而我喜歡上一個地方,也時常是憑感覺。龔灘古鎮與我以往所見到的江南古鎮不同,它隔絕在大山深處,坐落在烏江邊的山坡上,遠離人間煙火,有著避世的寧靜,這裡,又何嘗不是另一處世外桃源呢?

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

歷經1700多年的歲月沉澱,一磚一瓦,每一處石階,都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往事。那些久遠的人和事似乎都未曾走遠,怪不得著名油畫家吳冠中先生曾寫到:龔灘古鎮,

是唐街,是宋城,是爺爺奶奶的家。

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

我和同伴特意換上了旗袍,穿行於街巷之間,體會著與江南不同的氣息。江南古鎮是多雨的,有一種淡淡的憂傷,而這裡依山臨水,小巷深處,吊腳樓上,《木葉情歌》婉轉而出,悠悠揚揚。

龔灘古鎮

偶遇一隻貓,小傢伙趴著睡著了,我怕打擾了它清幽的美夢,慢慢地靠近,摸了摸它的小腦袋,居然一點也不怕生。

龔灘古鎮

原來,它是在假寐,還未等我把手拿開,它立刻昂起身子,揮舞著小爪子,開始與我玩耍。後來,每次從那經過,我都會情不自禁地去尋找它的身影。

龔灘古鎮

古鎮裡除了吊腳樓,還有一處風格不太一樣的建築——川主廟。這裡面供奉的是李冰,當年李冰修建都江堰,使得川西平原富裕起來,被封為川主。據說,當年川主廟香火旺盛,茶館、旅店雲集,來往之客如潮湧動,不下千人,街道整日煙霧彌漫,可惜文革期間被毀,現在的川主廟是修復過的。

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

斑駁的牆面,留下了時光印記,我與同伴樂此不彼地穿行於每一條街巷,生怕錯過了一處絕美的景致。古鎮隱匿於高山流水之間,在與世隔絕的淨土上綻放成一幅恬淡寧靜的畫卷。

龔灘古鎮

不是三月初春,這裡卻依舊有各種不同的花盛開著。

龔灘古鎮

我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要逃離現實的種種,去到別處過段清幽的日子,我一定會再來酉陽,因為無論是桃花源,還是龔灘古鎮,都是避世的好地方。

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

入夜後的古鎮,靜的有些出奇,只能聽到不遠處的小酒館裡傳來的民謠。這一刻,唱的是什麼似乎已經變 得不那麼重要了,喝一口江小白,出去吹吹江風,你會被它的夜色所迷醉。

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

家家戶戶簷角上的紅燈籠亮起了,宮崎駿動畫中的場景再現。據說,這些燈籠是當地居民自發的一種善舉,為了讓過往旅人和船隻在黑夜中能看到一絲光亮,於是點起了一串串紅燈籠,那種心靈上的慰藉,難以言喻。

龔灘古鎮

夜色中,你是最美的燈盞,照亮著人們歸家的路。是誰說的:燈籠易滅,恩寵難尋。而在烏江沿岸,每天都會有無數的燈盞指引著你歸家的方向,如此的恩寵,是多麼溫馨,令人動容。

龔灘古鎮

晚飯過後的西秦會館裡,有著當地特色的原生態演出,簡單,純粹,質樸地將當地的風土人情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從未看過這樣的演出,個人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

龔灘古鎮

土家族巫儺師(梯瑪)正在祭祖,祈求豐產和驅邪。這個表演風格詭譎,大約有6000多年的歷史,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巫歌。

龔灘古鎮

酉陽民歌是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土家、苗、漢等各族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形式豐富,宛轉悠揚。

龔灘古鎮

酉陽耍鑼鼓又稱“打傢伙”,是流傳於武陵山地區一種傳統的土家族打擊器樂,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特色。

龔灘古鎮

上刀山又叫爬刀梯,是將刀杆豎插在地上,人踩在刀刃上往上爬。刀杆通常有二三十米高,刀杆左右兩側各插上少則12把、多則是36把。“上天刀”時,表演者頭戴排子帽,身穿法衣,光著赤腳,背上掛著一把傘,手執牛角號,走近刀梯,手握刀刃,手腳並用開始爬,直到樁頂。

龔灘古鎮

踩鐵鏵又叫“殺鏵”,起源于殷商時期,是藝人念著咒語赤腳在被炭火燒得通紅的鏵口上踩過的一項民間絕技,也是“上刀山、下火海”的重要組成部分。

龔灘古鎮

面具陽戲是酉陽人民千百年來在民間民俗活動中表演的一種原始戲劇,因劇中戴木質臉殼而得名,又名“臉殼戲”或“跳戲”。

龔灘古鎮

其主要流傳於酉西一帶,最初由“儺願戲”演變而來,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戲劇。2007年5月,《面具陽戲》被列入重慶市第一批市級非遺名錄。

龔灘古鎮

龔灘一夢,恍若千年。我們一路走來風塵僕僕,途經瀲灩亦路過荒蕪,只有經歷過艱難的跋涉,才能最終抵達夢中的神殿,這是桃花源的意義。

江南古鎮是多雨的,有一種淡淡的憂傷,而這裡依山臨水,小巷深處,吊腳樓上,《木葉情歌》婉轉而出,悠悠揚揚。

龔灘古鎮

偶遇一隻貓,小傢伙趴著睡著了,我怕打擾了它清幽的美夢,慢慢地靠近,摸了摸它的小腦袋,居然一點也不怕生。

龔灘古鎮

原來,它是在假寐,還未等我把手拿開,它立刻昂起身子,揮舞著小爪子,開始與我玩耍。後來,每次從那經過,我都會情不自禁地去尋找它的身影。

龔灘古鎮

古鎮裡除了吊腳樓,還有一處風格不太一樣的建築——川主廟。這裡面供奉的是李冰,當年李冰修建都江堰,使得川西平原富裕起來,被封為川主。據說,當年川主廟香火旺盛,茶館、旅店雲集,來往之客如潮湧動,不下千人,街道整日煙霧彌漫,可惜文革期間被毀,現在的川主廟是修復過的。

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

斑駁的牆面,留下了時光印記,我與同伴樂此不彼地穿行於每一條街巷,生怕錯過了一處絕美的景致。古鎮隱匿於高山流水之間,在與世隔絕的淨土上綻放成一幅恬淡寧靜的畫卷。

龔灘古鎮

不是三月初春,這裡卻依舊有各種不同的花盛開著。

龔灘古鎮

我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要逃離現實的種種,去到別處過段清幽的日子,我一定會再來酉陽,因為無論是桃花源,還是龔灘古鎮,都是避世的好地方。

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

入夜後的古鎮,靜的有些出奇,只能聽到不遠處的小酒館裡傳來的民謠。這一刻,唱的是什麼似乎已經變 得不那麼重要了,喝一口江小白,出去吹吹江風,你會被它的夜色所迷醉。

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

家家戶戶簷角上的紅燈籠亮起了,宮崎駿動畫中的場景再現。據說,這些燈籠是當地居民自發的一種善舉,為了讓過往旅人和船隻在黑夜中能看到一絲光亮,於是點起了一串串紅燈籠,那種心靈上的慰藉,難以言喻。

龔灘古鎮

夜色中,你是最美的燈盞,照亮著人們歸家的路。是誰說的:燈籠易滅,恩寵難尋。而在烏江沿岸,每天都會有無數的燈盞指引著你歸家的方向,如此的恩寵,是多麼溫馨,令人動容。

龔灘古鎮

晚飯過後的西秦會館裡,有著當地特色的原生態演出,簡單,純粹,質樸地將當地的風土人情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從未看過這樣的演出,個人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

龔灘古鎮

土家族巫儺師(梯瑪)正在祭祖,祈求豐產和驅邪。這個表演風格詭譎,大約有6000多年的歷史,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巫歌。

龔灘古鎮

酉陽民歌是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土家、苗、漢等各族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形式豐富,宛轉悠揚。

龔灘古鎮

酉陽耍鑼鼓又稱“打傢伙”,是流傳於武陵山地區一種傳統的土家族打擊器樂,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特色。

龔灘古鎮

上刀山又叫爬刀梯,是將刀杆豎插在地上,人踩在刀刃上往上爬。刀杆通常有二三十米高,刀杆左右兩側各插上少則12把、多則是36把。“上天刀”時,表演者頭戴排子帽,身穿法衣,光著赤腳,背上掛著一把傘,手執牛角號,走近刀梯,手握刀刃,手腳並用開始爬,直到樁頂。

龔灘古鎮

踩鐵鏵又叫“殺鏵”,起源于殷商時期,是藝人念著咒語赤腳在被炭火燒得通紅的鏵口上踩過的一項民間絕技,也是“上刀山、下火海”的重要組成部分。

龔灘古鎮

面具陽戲是酉陽人民千百年來在民間民俗活動中表演的一種原始戲劇,因劇中戴木質臉殼而得名,又名“臉殼戲”或“跳戲”。

龔灘古鎮

其主要流傳於酉西一帶,最初由“儺願戲”演變而來,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戲劇。2007年5月,《面具陽戲》被列入重慶市第一批市級非遺名錄。

龔灘古鎮

龔灘一夢,恍若千年。我們一路走來風塵僕僕,途經瀲灩亦路過荒蕪,只有經歷過艱難的跋涉,才能最終抵達夢中的神殿,這是桃花源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