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MIT發明可變型的微型機器人;地球生命的歷史可追溯40億年前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撰文 | 黃華、惠家明、馮梟

責編 | 葉水送

知識份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No.1 微型“變形金剛”:MIT 開發出可變形的機器人

近日,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變形金剛”機器人。與現有的功能固定、作用有限的機器人相比,MIT研發的新型微型機器人“Primer”,可通過改變自己的外形來完成不同的任務。

Primer呈立方體狀,可通過磁力的控制進行行走、滾動等動作。要完成這些動作,Primer的塑膠外殼會發生特定的形變以載入不同的外骨骼。任務完成後,Primer可將自己浸入水中以溶解掉其外骨骼。Primer已測試過的形態有“腿形態”、“輪形態”、“船形態”甚至“滑翔形態”。此外,Primer還可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加裝多個附件,在外骨骼外再加裝一個或多個外骨骼。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機器人在將來的太空探索中會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 Robotics上。

文章及圖片連結:http://www.csail.mit.edu/superhero_robot_wears_different_outfits_for_different_tasks

No.2 日本大地震“餘震”未消,助力生物漂流至美國

2011年,日本大地震讓人心有餘悸,震後引發海嘯、核電站洩露,其帶來的諸多影響至今仍未消除。本周Science雜誌封面文章則介紹了此次地震的又一不良影響:來自日本的物種在震後漂流到了美國。

這些物種如何千里迢迢來到美國?原來,在2011年地震引發的海嘯中,大量的垃圾被卷挾入海水中,其中包括了不可降解的材料。借助著這些垃圾的“支持”,日本本地物種得以沿著太平洋洋流一路東去,完成了數千公里的漂流之路,最終抵達美國夏威夷和太平洋海岸。研究人員統計發現,目前為止順利漂流至美國的日本生物已經超過了289種,
來自16個門。研究人員擔心,這一現象或許會增加生物入侵的威脅。

文章及圖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7/6358/1402.full

No.3 地球生命歷史或可追溯至39.5億年前

地球上的生命體源於何時?以往的研究普遍將生命誕生的起點限定在37至38億年前。

最近,加拿大一塊岩石的發現,或將這一時間再向前推進1億餘年。來自東京大學等機構的科研團隊赴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區調查時發現,該地區海岸地帶存有始太古代的古老岩石,岩石內部存有石墨。通過對其進行同位素分析發現,這一些石墨是由生物成因產生的,排除了後期污染的可能性。與此同時,樣本的測年結果顯示,其生成年代可能在距今39.5億年前。這意味著,早在這一時間段,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生物。

文章及圖片連結: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9/n7673/full/nature24019.html?foxtrotcallback=true#affil-auth

No.4 AI或讓部分程式師失業

近日,來自彭博和英特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提出了號稱是首個可自動生成完整程式的系統“AI Programmer”。此前,對於利用AI編寫程式的研究大多有較大的限制,並未能實現自動生成完整程式的AI系統。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選擇了一種極其簡單(只有8種指令)但圖靈完備的語言,作為AI系統使用的語言,並將程式轉化為遺傳演算法中的“基因組”。通過基因組編碼解碼器程式和對遺傳演算法的增強,研究人員訓練出的AI系統,已可以完成相當於人類新手程式師能完成的工作,如XML與JSON格式檔相互解析等程式。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我們需重新思考和設計新的面向機器的程式設計語言,以推進面向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程式設計。

文章及圖片連結:https://arxiv.org/pdf/1709.05703.pdf

No.5 基因組資訊助力人類演化研究

對現代人類演化時間的探索,一直受到科學家們的重視,但目前僅根據現代人類種群的基因組分析演化時間相當困難。近日,國際頂級學術雜誌Science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另闢蹊徑,測序分析了7個古代非洲人(其中3名為大約2000年前石器時代的獵人或採集者、4名為500年前至300年前鐵器時代的農民)的基因組資料,它們再與其他現代人基因組資料進行比較,發現人類最初進化為現代人群的時間,在35萬年前至26萬年前之間,這一結果也與化石記錄保持一致,這項研究為現代人類演化研究帶來了新的線索。

文章及圖片連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9/170921141238.htm

No.6 快速檢測寨卡病毒與登革熱病毒

近日,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頻頻映入眼簾,它們均可通過蚊子傳播,危害人類健康,有沒有方法快速檢測是否感染這些病毒呢?最近,來自美國、歐洲以及南美洲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介紹了一種化驗方法,能夠快速、特異性地辨識出寨卡病毒和所有的登革熱病毒亞型(共4種),而為了保證抗體配對的精准程度,研究人員對寨卡病毒的300種組合以及登革熱病毒的726種組合進行了評估。他們希望這一檢測技術能夠立即應用於寨卡和登革熱病例的臨床診斷,也希望基於此,開發新出現病毒的快速檢測診斷技術。

文章及圖片連結: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9/409/eaan1589.full

製版編輯:常春藤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份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生物。

文章及圖片連結: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9/n7673/full/nature24019.html?foxtrotcallback=true#affil-auth

No.4 AI或讓部分程式師失業

近日,來自彭博和英特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提出了號稱是首個可自動生成完整程式的系統“AI Programmer”。此前,對於利用AI編寫程式的研究大多有較大的限制,並未能實現自動生成完整程式的AI系統。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選擇了一種極其簡單(只有8種指令)但圖靈完備的語言,作為AI系統使用的語言,並將程式轉化為遺傳演算法中的“基因組”。通過基因組編碼解碼器程式和對遺傳演算法的增強,研究人員訓練出的AI系統,已可以完成相當於人類新手程式師能完成的工作,如XML與JSON格式檔相互解析等程式。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我們需重新思考和設計新的面向機器的程式設計語言,以推進面向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程式設計。

文章及圖片連結:https://arxiv.org/pdf/1709.05703.pdf

No.5 基因組資訊助力人類演化研究

對現代人類演化時間的探索,一直受到科學家們的重視,但目前僅根據現代人類種群的基因組分析演化時間相當困難。近日,國際頂級學術雜誌Science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另闢蹊徑,測序分析了7個古代非洲人(其中3名為大約2000年前石器時代的獵人或採集者、4名為500年前至300年前鐵器時代的農民)的基因組資料,它們再與其他現代人基因組資料進行比較,發現人類最初進化為現代人群的時間,在35萬年前至26萬年前之間,這一結果也與化石記錄保持一致,這項研究為現代人類演化研究帶來了新的線索。

文章及圖片連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9/170921141238.htm

No.6 快速檢測寨卡病毒與登革熱病毒

近日,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頻頻映入眼簾,它們均可通過蚊子傳播,危害人類健康,有沒有方法快速檢測是否感染這些病毒呢?最近,來自美國、歐洲以及南美洲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介紹了一種化驗方法,能夠快速、特異性地辨識出寨卡病毒和所有的登革熱病毒亞型(共4種),而為了保證抗體配對的精准程度,研究人員對寨卡病毒的300種組合以及登革熱病毒的726種組合進行了評估。他們希望這一檢測技術能夠立即應用於寨卡和登革熱病例的臨床診斷,也希望基於此,開發新出現病毒的快速檢測診斷技術。

文章及圖片連結: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9/409/eaan1589.full

製版編輯:常春藤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份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