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首屆“中國麻醉周”在京啟動:揭開麻醉的神秘面紗

3月30日,2017中國麻醉周新聞發佈會在新華社綜合樓多功能廳舉行。

新華社《瞭望》週刊供圖。

中國網新聞3月31日訊 3月30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和新華社瞭望週刊社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麻醉周新聞發佈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首次將3月27日至4月2日定為“中國麻醉周”。

在臨床上,執掌患者生命品質的麻醉醫生始終是一種神秘的存在。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麻醉醫生這支“神秘部隊”也終於揭開面紗。

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指出,

應借助多種傳播管道,積極開展麻醉知識方面的健康科普宣傳。“這不僅能促使公眾瞭解麻醉學技術進步,也能讓患者更好的配合麻醉醫生的臨床治療,減少醫患矛盾發生。”

據悉,“圍手術期醫學”學科正式確立是從“麻醉術”到“圍術期醫學”的一次重大進步,也是在實現將麻醉死亡率降低到20萬分之一以下的安全目標後,將目光轉變為患者的遠期治療與生活品質的重大舉措。

本次會議上,數十名業內專家圍繞本年麻醉周主題——“從麻醉學到圍術期醫學”展開討論。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主任委員、西京醫院院長熊利澤表示,麻醉本身是安全的,真正的挑戰是圍術期管理與降低術後死亡率。2016年全國手術量超過4000萬,手術後死亡例數至少90萬以上,成為我國排名第四位的死亡原因。“手術結束遠不是終點,而要將視野拓寬至圍手術期全程。

因此2016年起,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以關注患者康復為中心,提出了從麻醉學到圍術期醫學的目標。麻醉醫生不僅要關注麻醉安全,同時也要關注患者手術後的長期康復和轉歸。

黃宇光表示,現在的醫學沒有單獨一個科室或少數科室就能夠解決圍術期死亡率和病人生活品質的問題。因此,需要學科間的融合,麻醉醫生可以與內科醫生一起幫助病人,

從術前開始把病人自身可能導致的死亡原因降到最低。同時麻醉醫生也可以跟外科大夫進行多學科的合作,減少手術中患者的死亡率。

熊利澤表示,對於圍術期醫學概念的落實目前面臨的最大障礙是業內人士廣泛共識的建立。隨著臨床醫學領域對圍手術期生存及恢復品質與患者遠期預後的關注度增加,“圍術期醫學”成為未來發展趨勢。但從麻醉學到圍術期醫學的改革仍然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