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貴州醫科大學附院移植科主任潘光輝教授:捐獻一個腎並不影響生活

出場專家:潘光輝,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任廣州市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器官移植學分會常委、中國透析移植協會(CDTA)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國際科技合作專案評審專家、廣東省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

關於器官捐獻,一邊是患者焦灼的等待、可能獲得器官的一線希望,另一邊則是令人心碎的永別、爭分奪秒的艱難抉擇。而對逝去生命的尊敬和對患者生的渴望,醫生往往感同身受。

9月21日,國內器官移植“大咖”,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移植科主任潘光輝教授值守本報“貴州名醫熱線”,講述關於腎臟移植需要注意的那些事兒,為大家揭開了器官移植的神秘面紗。

他通過“移植”造福貴州患者

今年4月13日淩晨1點,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完成一例尿毒癥患者腎移植手術。這是4月7日全省首家器官捐獻登記站落戶貴醫大附院後的首例器官移植手術。

8月中旬,

“18年後,媽媽又給了我一次生命。”貴州18歲的年輕小夥小疆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移植科進行了腎臟移植手術,而為他捐了一個腎的不是別人,而是小疆45歲的母親。術後,小疆恢復很好,一天比一天壯實,他說:“終於不用再做透析了,感謝我的母親。”

9月22日,47歲的宗某(化名)和他24歲的女兒飛飛(化名)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進行了活體腎臟移植術,這位父親給了女兒第二次生命。

這也是貴州省首次採取腹腔鏡摘取腎臟進行移植,並取得成功……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移植科成立以來,這樣的“生命延續”不斷在貴州發生,而帶給他們“重生”希望的都是同一個人……從事器官移植近30年的潘光輝教授。

“進行器官移植的器官從供體上摘除後需要儘快進行移植,腎最多不超過24個小時,肝不超過12個小時,以6-7個小時為最佳時期,不然就失去了移植的意義。”“每一次移植手術,

我們都會爭分奪秒的減少缺血時間,因為這既決定著手術的成功,又與患者術後的恢復息息相關。”對於自己通過器官移植成功救過的患者,潘教授更多的是關心、提醒和專業的指導,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器官移植在貴州快速“成長”,造福貴州患者。

親屬活體腎移植源於愛

“活體器官移植是從活體供者獲取一個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移植給受者。”潘教授在節目當天向大家介紹,

近年來,活體器官移植在我國得到較快發展,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使其更為規範。在各種活體器官移植中,親屬活體腎移植開展最多,技術也最為成熟。

潘教授指出,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移植科今年3月份成立以來,開展的親屬活體腎移植全部來源於父母捐給自己的子女,而子女接受親屬活體腎移植手術後,存活率可達到百分之百,這一切都源於“愛”。

那麼,廣義上的親屬活體腎移植包括哪些關係呢?沒有血緣關係的夫妻也屬於其中的範疇嗎?對此,潘教授表示,我國活體器官移植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供受者關係僅限於近親屬或夫妻關係。

潘教授介紹,2007年頒佈實施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明確規定,活體器官捐贈者和接受者僅限於3種關係:

一、結婚3年以上或者婚後育有子女的配偶;

二、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

三、因幫扶形成的親情關係,僅限於養父母和養子女之間的關係、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的關係。

父母捐腎救子令大眾稱讚,也有不少人表示擔心,人缺少一個腎對身體有哪些影響?對此,潘教授也做出了解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只有一個腎,有的是因為腎臟病變切除了一個或為了救別人捐出了自己的一個腎,有的是先天性的。一般情況下,只要剩下的那個腎正常運行,也是可以長期維持正常狀況的。

雖然捐獻者仍有一定的手術和術後風險,包括出血、疼痛、感染等,但較嚴重的術後併發症其實很少見。潘光輝教授表示,據國內外對腎臟捐獻者多年的研究和隨訪,如果捐獻者能夠通過術前評估,那麼捐獻一側腎臟,對捐獻者身體包括結婚、生育、工作均無明顯影響,常人亦只需一個腎臟就足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國外甚至有研究發現,捐獻一側腎臟之後的人群,比常人壽命更長。”潘教授解釋,這可能是因為捐獻了一側腎臟之後,這類人群通常更加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更加規律。

普及器官捐獻需要改變觀念

當公眾看到每年捐獻器官志願者人數迅速增長,累積捐獻的器官數也有大幅增加時,一定會為那些因為器官捐贈而重獲健康的人感到高興。可是,近年來我國尿毒癥發病率已高達萬分之一,腎源緊缺,等待一個腎源可能需要三五年時間,甚至更長。

患病是大家都不願看到的,可是有些時候又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到了需要換器官的地步。明明知道怎樣能夠恢復健康,可就是等不到合適的器官。都知道有了合適的器官就會挽救一條生命,都盼望患者能早日康復,可是大多數人往往是在心裡祈禱、祝福,可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勇敢地邁出捐獻的那一步。

“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的潛意識裡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保存遺體的完整才是對逝者的尊重。”潘教授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更新,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看到了器官移植能夠挽救生命的實例,漸漸對這項能“起死回生”技術的認可,可是,現在更多的人對器官捐贈還是停留在精神上的支持,並未付諸行動。

器官捐獻,延續生命,大愛永恆。為使更多亟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早日重獲新生,有意向捐獻器官的市民可到當地紅十字會辦理登記手續,或登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上報名登記。

互動問答

如果器官移植出現排異現象怎麼辦?

回答:排異分為幾種類型。第一,超急性排斥反應:超急性排斥反應是術後最嚴重的排斥反應,常發生在移植腎血循環重建後即刻至24小時內,常表現為突然無尿,當然還得與其他引起無尿的原因相鑒別,如腎動脈血栓、尿路完全梗阻等。超急性排斥反應無有效治療方法,一旦確診應切除移植腎,以免強烈的排斥反應危及生命。但是,“超急排”主要出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配型技術不成熟的時候,現在配型技術非常成熟,幾乎不會出現“超急排”的情況;第二,急性排斥反應:急性排斥反應多發生在術後1周到6個月內,臨床表現為發熱、尿量減少、血壓增高、腎功能惡化、移植腎區不適等。近年來,隨著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急性排斥反應已經不是很典型了,可以以較輕的形式出現。對急性排斥反應,大多使用藥物進行治療控制。第三,慢性排斥反應:慢性排斥反應發生過程緩慢,一般發生於術後6個月以後,呈漸進性加重,可出現蛋白尿、血尿、血壓增高、貧血、腎功能逐漸惡化。對慢性排斥反應目前尚無肯定的有效治療方法,只有通過調整免疫抑制方案及患者身體狀況緩釋慢性排斥的進展。

乳腺癌術後10年,可以捐腎嗎?

回答:腫瘤病人能不能捐獻器官,取決於術後5年有沒有復發,如果沒有復發,醫學上認為腫瘤已經臨床治癒,經過嚴格評估之後,也可以捐獻器官。

那麼,廣義上的親屬活體腎移植包括哪些關係呢?沒有血緣關係的夫妻也屬於其中的範疇嗎?對此,潘教授表示,我國活體器官移植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供受者關係僅限於近親屬或夫妻關係。

潘教授介紹,2007年頒佈實施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明確規定,活體器官捐贈者和接受者僅限於3種關係:

一、結婚3年以上或者婚後育有子女的配偶;

二、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

三、因幫扶形成的親情關係,僅限於養父母和養子女之間的關係、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的關係。

父母捐腎救子令大眾稱讚,也有不少人表示擔心,人缺少一個腎對身體有哪些影響?對此,潘教授也做出了解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只有一個腎,有的是因為腎臟病變切除了一個或為了救別人捐出了自己的一個腎,有的是先天性的。一般情況下,只要剩下的那個腎正常運行,也是可以長期維持正常狀況的。

雖然捐獻者仍有一定的手術和術後風險,包括出血、疼痛、感染等,但較嚴重的術後併發症其實很少見。潘光輝教授表示,據國內外對腎臟捐獻者多年的研究和隨訪,如果捐獻者能夠通過術前評估,那麼捐獻一側腎臟,對捐獻者身體包括結婚、生育、工作均無明顯影響,常人亦只需一個腎臟就足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國外甚至有研究發現,捐獻一側腎臟之後的人群,比常人壽命更長。”潘教授解釋,這可能是因為捐獻了一側腎臟之後,這類人群通常更加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更加規律。

普及器官捐獻需要改變觀念

當公眾看到每年捐獻器官志願者人數迅速增長,累積捐獻的器官數也有大幅增加時,一定會為那些因為器官捐贈而重獲健康的人感到高興。可是,近年來我國尿毒癥發病率已高達萬分之一,腎源緊缺,等待一個腎源可能需要三五年時間,甚至更長。

患病是大家都不願看到的,可是有些時候又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到了需要換器官的地步。明明知道怎樣能夠恢復健康,可就是等不到合適的器官。都知道有了合適的器官就會挽救一條生命,都盼望患者能早日康復,可是大多數人往往是在心裡祈禱、祝福,可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勇敢地邁出捐獻的那一步。

“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的潛意識裡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保存遺體的完整才是對逝者的尊重。”潘教授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更新,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看到了器官移植能夠挽救生命的實例,漸漸對這項能“起死回生”技術的認可,可是,現在更多的人對器官捐贈還是停留在精神上的支持,並未付諸行動。

器官捐獻,延續生命,大愛永恆。為使更多亟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早日重獲新生,有意向捐獻器官的市民可到當地紅十字會辦理登記手續,或登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上報名登記。

互動問答

如果器官移植出現排異現象怎麼辦?

回答:排異分為幾種類型。第一,超急性排斥反應:超急性排斥反應是術後最嚴重的排斥反應,常發生在移植腎血循環重建後即刻至24小時內,常表現為突然無尿,當然還得與其他引起無尿的原因相鑒別,如腎動脈血栓、尿路完全梗阻等。超急性排斥反應無有效治療方法,一旦確診應切除移植腎,以免強烈的排斥反應危及生命。但是,“超急排”主要出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配型技術不成熟的時候,現在配型技術非常成熟,幾乎不會出現“超急排”的情況;第二,急性排斥反應:急性排斥反應多發生在術後1周到6個月內,臨床表現為發熱、尿量減少、血壓增高、腎功能惡化、移植腎區不適等。近年來,隨著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急性排斥反應已經不是很典型了,可以以較輕的形式出現。對急性排斥反應,大多使用藥物進行治療控制。第三,慢性排斥反應:慢性排斥反應發生過程緩慢,一般發生於術後6個月以後,呈漸進性加重,可出現蛋白尿、血尿、血壓增高、貧血、腎功能逐漸惡化。對慢性排斥反應目前尚無肯定的有效治療方法,只有通過調整免疫抑制方案及患者身體狀況緩釋慢性排斥的進展。

乳腺癌術後10年,可以捐腎嗎?

回答:腫瘤病人能不能捐獻器官,取決於術後5年有沒有復發,如果沒有復發,醫學上認為腫瘤已經臨床治癒,經過嚴格評估之後,也可以捐獻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