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小小的醫案,就能看出一個中醫的水準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病例1

李某,男,成。

初診:1994年5月27日。高血壓病,併發腦血栓,145/120mmHg,鎮肝熄風東加減。

處方:懷牛膝40g 白芍30g 天冬9g 玄參30g 代赭石(先煎)60g 茵陳9g 生龍骨(先煎)90g 生牡蠣(先煎)90g 生麥芽9g 川楝子15g 生石膏100g 白菊花30g 五劑。

二診:1994年6月2日。高血壓併發腦血栓。

處方:懷牛膝40g 白芍30g 天冬9g 龜板9g 玄參30g 代赭石(先煎)90g 茵陳9g 生龍牡(先煎)各90g 生麥芽9g 川楝子9g 生石膏100g 鉤藤30g 白菊花30g 半夏12g 膽南星12g 五劑。

醫師:曹東義

【評按】

今天翻看這個20多年之前的病例,存在很多缺點。首先,患者年齡不詳,病史資料不全,證候、舌脈等沒有詳細敘述,是一個不完整的病歷,難以總結。在這裡揭示出來,當引以為戒。臨床上不能輕易使用“以方測證”,因為測出來的證,與本來固有的證,也許存在很大差異。

隨著經驗的積累,我覺得臨證的時候,必須把患者各種能抓住的資訊、證候都記載下來。有的時候,患者的主證雖然沒有消失,但是其他相關證候都已經得到改善,這也是治療有效的佐證。如果沒有記錄,不僅一切無從談起,而且也可能因為患者不滿意而改弦更轍,

過早地調整了方藥,或者一時慌亂,失去主見,更難見效。因此,完整的病例記錄,是積累經驗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姬】這本書,以“缺點”開始,說真的,我對曹東義先生能直面“不足”且將其示之以眾的精神,很是敬佩。大家風範之一,就是肚量。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前人的經驗,能讓後人錦上添花,但前人的教訓,更能給後人以警示。即使不添花,最大的可能就是在中醫的路上停滯不前,

但如果沒有警示,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一著不慎,卻很有可能毀了自己的中醫前途不說,更能讓患者的身體更糟糕甚至生命休矣!

我們都年輕過,年輕就是犯錯誤的階段,敢於直面人生,乃真正的勇士;同理,我們對待中醫病案,彼時和此時,由於知識和能力的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大相同,除非20多年的你和現在的你“變化”不大,

沒有什麼長進。

這個病案的評述,曹東義先生雖然說了“是一個不完整的病例”,雖然說了“以方測證”不可取,但有自謙的成分在,因為有水準:

首先,是這個病案中的劑量大:懷牛膝40克,生龍骨牡蠣各90克,生石膏100克,白菊花30克,雖然有四兩撥千斤之說,但響鼓需要重錘,而且,只有辨證準確的情況下才敢用重錘來擊。從二診來看,沒有出現什麼不適,否則,就不會有相似的處方出現,由此來看,重錘擊鼓得效,才基本是“效不更方”。

其次,是這個病案有據可依:雖然沒有舌、脈的表述,沒有症狀的記錄,但有西醫的病和血壓值存在。

一般來說,不能見到西醫的病就直接用中藥來調治,不過,中西醫可以結合,關鍵是要找到結合點。從這個病案的記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已經有了“高血壓病,併發腦血栓”,也就是已經告訴了我們患者的症狀為“頭暈、頭痛、頸項板緊、疲勞、心悸”、“偏側上下肢麻木無力、口眼歪斜、言語不清”等;從低壓已經為120mmHg可知,低壓已經很高了,什麼是壓力?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中醫上的氣是產生壓力的根本原因,壓力很大,說明“氣”很盛;由於病變部位在頭,頭部的“氣”很盛,治療自然就是降氣,故而,用降氣之品牛膝、龍骨、牡蠣等此為正治;血為氣之母,讓氣有所藏而滋陰用天冬、白芍、玄參,為謀治;氣有餘便是火,用清熱之品茵陳、石膏、菊花等為常治。

砍樹留根,用藥護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歷代醫家很重視照顧脾胃,曹東義先生也一樣,處方中加用麥芽來護胃氣。這裡,更高明的是用生麥芽,名醫大家張錫純先生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到:“大麥芽性平,味微酸,雖為脾胃之藥,而實善舒肝氣(舒肝宜生用,炒用之則無效)。蓋肝于時為春,於五行為木,原為人身氣化之萌芽(氣化之本在腎,氣化之上達於肝,故肝為氣化之萌芽),麥芽與肝為同氣相求,故善舒之。”前面說了,氣盛則壓力大,當用理氣之品後,氣散則壓力自然降低。由於更多的理氣藥有傷陰之弊,故而,這裡用生麥芽一舉兩得,不但護胃,而且理氣還不傷陰。

百病皆為痰所致,特別是中風患者,故而二診時加用半夏和膽南星來祛痰,尤為對症。

由此可知,短短的一個病案,就能看出曹東義先生二三十歲時的臨床功底就相當不錯!

由此來看,重錘擊鼓得效,才基本是“效不更方”。

其次,是這個病案有據可依:雖然沒有舌、脈的表述,沒有症狀的記錄,但有西醫的病和血壓值存在。

一般來說,不能見到西醫的病就直接用中藥來調治,不過,中西醫可以結合,關鍵是要找到結合點。從這個病案的記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已經有了“高血壓病,併發腦血栓”,也就是已經告訴了我們患者的症狀為“頭暈、頭痛、頸項板緊、疲勞、心悸”、“偏側上下肢麻木無力、口眼歪斜、言語不清”等;從低壓已經為120mmHg可知,低壓已經很高了,什麼是壓力?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中醫上的氣是產生壓力的根本原因,壓力很大,說明“氣”很盛;由於病變部位在頭,頭部的“氣”很盛,治療自然就是降氣,故而,用降氣之品牛膝、龍骨、牡蠣等此為正治;血為氣之母,讓氣有所藏而滋陰用天冬、白芍、玄參,為謀治;氣有餘便是火,用清熱之品茵陳、石膏、菊花等為常治。

砍樹留根,用藥護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歷代醫家很重視照顧脾胃,曹東義先生也一樣,處方中加用麥芽來護胃氣。這裡,更高明的是用生麥芽,名醫大家張錫純先生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到:“大麥芽性平,味微酸,雖為脾胃之藥,而實善舒肝氣(舒肝宜生用,炒用之則無效)。蓋肝于時為春,於五行為木,原為人身氣化之萌芽(氣化之本在腎,氣化之上達於肝,故肝為氣化之萌芽),麥芽與肝為同氣相求,故善舒之。”前面說了,氣盛則壓力大,當用理氣之品後,氣散則壓力自然降低。由於更多的理氣藥有傷陰之弊,故而,這裡用生麥芽一舉兩得,不但護胃,而且理氣還不傷陰。

百病皆為痰所致,特別是中風患者,故而二診時加用半夏和膽南星來祛痰,尤為對症。

由此可知,短短的一個病案,就能看出曹東義先生二三十歲時的臨床功底就相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