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何對手機上癮症說“不”?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人們對於智慧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嚴重。

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和科技企業家開始討論這個問題,為什麼人們會這麼迷戀智慧手機?一個答案是,很多APP的開發者通過行為心理學來刻意設計出讓人沉迷的軟體和應用程式。有一個術語叫“說服技術”,就是用來解釋這種成癮性設計的。

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說,20世紀90年代末,就有學者在斯坦福大學成立了“說服技術實驗室”,而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和社交網路的出現,

說服技術的應用更加廣泛了。

文章提到,有一家名叫“多巴胺實驗室”(Dopamine Labs)的公司就專門研究說服技術,並且給科技公司提供這類服務。所謂多巴胺,就是大腦的獎勵中心分泌出的化學物質,跟上癮行為密切相關。這家公司就是以多巴胺命名的。這家公司承認,的確可以使用一些方法來修改應用,以刺激用戶大腦釋放令人產生愉悅情緒的多巴胺,“來給每位用戶帶來驚喜,

並讓其無法自拔”。

多巴胺公司的創始人拉姆齊•布朗(Ramsay Brown)說,他希望大家明白,“人們的想法和感受都被擺到桌面上,是可以被控制和設計的東西”。因此,他認為應該對“說服技術”的使用進行更廣泛的討論,“每個人都有權獲得認知自由,並建立一種自己所期望的思維狀態。”

除了幫助讓人上癮,多巴胺公司也可以幫助人抵制上癮。比如,他們開發出了一款叫Space(直譯為“空間”)的應用,

這款應用可以通過技術來鼓勵人們抵制對智慧手機的上癮行為,更有效利用使用手機的時間。這是從軟體層面來解決行上癮問題。

抵制上癮行為的另一種方法,不是從軟體著手,而是從智慧手機這個硬體著手。這個主張的領軍人物,是前穀歌“設計倫理學家”特裡斯坦•哈裡斯(Tristan Harris)。哈裡斯的觀點聽上去很有道理,他是從利益角度來解釋自己的主張。任何依賴廣告收入的科技企業都在設法盡可能把用戶留在網上,

時間越長越好;生產硬體的手機公司就沒有這種需求,因為他們靠賣手機賺錢,收入跟用戶的線上時間關聯性並沒有那麼強。所以,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如果能意識到對智慧手機的上癮問題,就可以通過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這兩種方法都是外力,要指望手機公司和軟體公司大發慈悲,認識到設計倫理。每個人馬上就可以做的是,

增加自己的自控力,用自律來跟那些拼命想要讓你迷上各種程式的科技天才們對抗一下。

科技有溫度,點擊下方,關注「 酷玩兒 」帶您發現新奇、好玩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