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劉永好解讀中央弘揚企業家精神檔:寬容失敗 是對創新最大的鼓勵

劉永好。

時代召喚四川企業家,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5日發佈。這是中央首次以專門檔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

《意見》用三個“弘揚”勾勒了新時期優秀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內涵:弘揚企業家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鬥的精神;弘揚企業家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揚企業家履行責任敢於擔當服務社會的精神。

企業家精神是生產力的關鍵要素。當前,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時代召喚廣大企業家振奮精神、放開手腳,闖出一片新天地。

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四川優秀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一大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四川企業不斷湧現。《意見》出臺後,在全川企業家中引起強烈反響和共鳴。

四川企業家該如何在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偉業中發揮更大作用?四川企業家最為看重的企業家精神是什麼?四川企業家身上最顯著的企業家精神又是什麼?即日起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將推出聚焦企業家精神特別報導,

一起來聽聽他們對《意見》的理解和感想。

9月26日,還是一貫的白襯衫配休閒鞋,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對《意見》進行解讀,闡述了他心中的企業家精神。

“新希望創立於1982年,如今算來我創業也有35年了。這期間,我不止一次提到過企業家精神,希望政府能夠出臺政策檔案保護和弘揚企業家精神,提升企業家的投資熱情與信心。今天,我看到中央出臺《意見》,對我們企業家這個群體來說,《意見》說出了我們的心聲和訴求。”言語之間,劉永好流露著高興、滿足和安慰。

守望25年/

在《意見》中讀到了這些年的心聲和訴求

1993年,劉永好第一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他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批民營企業家委員。

追憶往事,劉永好告訴記者,“那一年,在人民大會堂,我在大會上發言,主要內容就是說的企業家精神。我說,私營企業有希望,正在進步和成長。但同時,這樣的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希望國家出臺政策、法規、檔案保護民營企業家的財產權。之後,幾乎每年的兩會,或者媒體採訪,我都會提到保護和弘揚企業家精神。

今年兩會期間,劉永好又針對“企業家精神”提了建議。他認為,在當前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亟需減少企業家群體的精神壓力和顧慮,加強保護和弘揚企業家精神,提升企業家的投資熱情與信心。

劉永好坦言,今天我在《意見》中讀到了我們這些年的心聲和訴求,我們反映的問題、困難、壓力、建議等,都在這個檔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我特別高興。”

創業35年/

他心目中的企業家:“不滿足、敢創新”

如今,劉永好和新希望並肩走過35個年頭。回頭再看,“不滿足、去拼搏、敢創新”是劉永好心目中的企業家精神。

“新希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但我們並不滿足,我們要做世界級的企業。同時,我們仍然要保持艱苦創業的作風,把主要的資金和精力用在生產發展上。”劉永好說,“我今年60多歲了,大家說我看上去沒有那麼大。其實20多歲也罷,40多歲也罷,60多歲也罷,我覺得更重要是心態,創新的心態。二三十年前創業,我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在工作,恨不得一天有48小時,甚至一周跑了幾個省,收購了很多企業,那時候真累,真精神。”

如今再談創新,劉永好告訴記者,“企業家也要有互聯網精神,要用創新來提升企業的活力,用科技創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傳承責任/

企業家如何履行責任?“有擔當、有愛心”

劉永好最近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是今年的8月4日,他隨“光彩事業”第二次回到涼山州。

時隔月余,談及企業家精神,“有擔當、有愛心”仍然是劉永好心中所想。“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很重要,企業家應該有擔當,不但要做好企業自身發展,還要促進社會和諧,更要多從事慈善事業。1994年,我聯合9位民營企業家發起了‘光彩事業’,不僅捐款‘輸血’,更要‘造血’扶貧。這一次‘光彩事業涼山行’在涼山地區的投資多達2000多億。”

熱議《意見》/

全川企業家盼望著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2016年2月,四川省川商總會成立,搭建起全球川商共同發展、交流的平臺,劉永好出任會長。“《意見》一出臺,我們就已經佈置川商總會的企業家們,學習中央文件的精神,並提交心得體會,以提升川商愛國敬業的精神,用投資發展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經過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川商規模已經發展到200萬人,活躍在四川的各個角落,遍及全國的各大城市,甚至走出國門到了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在劉永好看來,川商秉承了川人文化的要義,“作為四川人中的一部分,川商本質上仍然繼承了川人的特點,勤奮、樸實、守紀、聰慧;同時,又有著能拼搏、能吃苦、腳踏實地的精神。”

對話劉永好

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我舉雙手贊成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如何看待《意見》中提及的“營造促進企業家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這一要求的提出對改善目前的市場環境有哪些幫助?

劉永好:我對這個的理解有兩方面。一是對企業家自身來說,要認真做事,打鐵還要自身硬,要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在企業生產經營中不弄虛作假,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二是政府在提高監管的公平性和規範性上要一視同仁,營造一個良性、規範、親清市場關係。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意見》中提出,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您怎麼看?

劉永好:民營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之一,所謂“親”,就是政府要和企業多交流、多溝通,多聽來自企業的聲音;所謂“清”,就是在交流的基礎上,要清清白白,不拉拉扯扯。對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這個舉措,我舉雙手贊成。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結合實踐經驗,您如何理解《意見》中提到的“對企業家合法經營中出現的失誤失敗給予更多理解、寬容、幫助”?

劉永好:這個非常重要。企業家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要創新,但這個過程中有可能會失誤、失敗,但只要是合法經營,社會、政府應該寬容以待。容忍失敗,給予支持,就是對創新創業最大的鼓勵。

竹葉青董事長唐先洪:

最需要傳揚的,是企業家的創新精神

“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主體,現代社會,只有不斷創新,企業才能一直保持活力;而不斷追求細節的完美,才能確保產品和服務品質的穩定,才能把企業做強做好。”竹葉青董事長唐先洪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中央發佈專門檔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是鼓勵企業家弘揚這種精神,強化企業家以品質取勝的戰略意識,對國家培育更多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企業有重要意義。

在唐先洪看來,企業家需要具備的精神很多,對品質細節的追求、敢於承擔必然是基礎,而最需要傳揚的,應該就是創新精神,讓中國製造變為中國創造,讓中國本土品牌、中國商標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作為川商的一員,唐先洪認為,自古以來,川商最注重的就是“和”,是和氣生財,也是待人接物的包容,包括對外來文化的相容並蓄。

唐先洪告訴記者,“其實不管是川商也好,還是對於其他地區的企業家而言,做大做強一個企業一個品牌,愛國敬業、遵紀守法和勇於創新敢於承擔,始終是作為一個企業家需要不斷學習和借鑒的精神。時代在發展,將來還會湧現更多新的企業和大批年輕企業家,而作為我們這些相對資歷較深的企業家,則要身先士卒,在党的領導下,為新一代優秀企業家、為國家經濟的未來力量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和競爭環境。唯有良性競爭,專注發展,企業和國家的經濟才能不斷進步。”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白蘭采寫

他心目中的企業家:“不滿足、敢創新”

如今,劉永好和新希望並肩走過35個年頭。回頭再看,“不滿足、去拼搏、敢創新”是劉永好心目中的企業家精神。

“新希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但我們並不滿足,我們要做世界級的企業。同時,我們仍然要保持艱苦創業的作風,把主要的資金和精力用在生產發展上。”劉永好說,“我今年60多歲了,大家說我看上去沒有那麼大。其實20多歲也罷,40多歲也罷,60多歲也罷,我覺得更重要是心態,創新的心態。二三十年前創業,我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在工作,恨不得一天有48小時,甚至一周跑了幾個省,收購了很多企業,那時候真累,真精神。”

如今再談創新,劉永好告訴記者,“企業家也要有互聯網精神,要用創新來提升企業的活力,用科技創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傳承責任/

企業家如何履行責任?“有擔當、有愛心”

劉永好最近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是今年的8月4日,他隨“光彩事業”第二次回到涼山州。

時隔月余,談及企業家精神,“有擔當、有愛心”仍然是劉永好心中所想。“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很重要,企業家應該有擔當,不但要做好企業自身發展,還要促進社會和諧,更要多從事慈善事業。1994年,我聯合9位民營企業家發起了‘光彩事業’,不僅捐款‘輸血’,更要‘造血’扶貧。這一次‘光彩事業涼山行’在涼山地區的投資多達2000多億。”

熱議《意見》/

全川企業家盼望著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2016年2月,四川省川商總會成立,搭建起全球川商共同發展、交流的平臺,劉永好出任會長。“《意見》一出臺,我們就已經佈置川商總會的企業家們,學習中央文件的精神,並提交心得體會,以提升川商愛國敬業的精神,用投資發展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經過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川商規模已經發展到200萬人,活躍在四川的各個角落,遍及全國的各大城市,甚至走出國門到了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在劉永好看來,川商秉承了川人文化的要義,“作為四川人中的一部分,川商本質上仍然繼承了川人的特點,勤奮、樸實、守紀、聰慧;同時,又有著能拼搏、能吃苦、腳踏實地的精神。”

對話劉永好

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我舉雙手贊成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如何看待《意見》中提及的“營造促進企業家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這一要求的提出對改善目前的市場環境有哪些幫助?

劉永好:我對這個的理解有兩方面。一是對企業家自身來說,要認真做事,打鐵還要自身硬,要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在企業生產經營中不弄虛作假,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二是政府在提高監管的公平性和規範性上要一視同仁,營造一個良性、規範、親清市場關係。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意見》中提出,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您怎麼看?

劉永好:民營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之一,所謂“親”,就是政府要和企業多交流、多溝通,多聽來自企業的聲音;所謂“清”,就是在交流的基礎上,要清清白白,不拉拉扯扯。對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這個舉措,我舉雙手贊成。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結合實踐經驗,您如何理解《意見》中提到的“對企業家合法經營中出現的失誤失敗給予更多理解、寬容、幫助”?

劉永好:這個非常重要。企業家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要創新,但這個過程中有可能會失誤、失敗,但只要是合法經營,社會、政府應該寬容以待。容忍失敗,給予支持,就是對創新創業最大的鼓勵。

竹葉青董事長唐先洪:

最需要傳揚的,是企業家的創新精神

“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主體,現代社會,只有不斷創新,企業才能一直保持活力;而不斷追求細節的完美,才能確保產品和服務品質的穩定,才能把企業做強做好。”竹葉青董事長唐先洪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中央發佈專門檔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是鼓勵企業家弘揚這種精神,強化企業家以品質取勝的戰略意識,對國家培育更多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企業有重要意義。

在唐先洪看來,企業家需要具備的精神很多,對品質細節的追求、敢於承擔必然是基礎,而最需要傳揚的,應該就是創新精神,讓中國製造變為中國創造,讓中國本土品牌、中國商標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作為川商的一員,唐先洪認為,自古以來,川商最注重的就是“和”,是和氣生財,也是待人接物的包容,包括對外來文化的相容並蓄。

唐先洪告訴記者,“其實不管是川商也好,還是對於其他地區的企業家而言,做大做強一個企業一個品牌,愛國敬業、遵紀守法和勇於創新敢於承擔,始終是作為一個企業家需要不斷學習和借鑒的精神。時代在發展,將來還會湧現更多新的企業和大批年輕企業家,而作為我們這些相對資歷較深的企業家,則要身先士卒,在党的領導下,為新一代優秀企業家、為國家經濟的未來力量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和競爭環境。唯有良性競爭,專注發展,企業和國家的經濟才能不斷進步。”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白蘭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