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搶抓機遇 轉型升級 黃陵縣高標準建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旅遊服務片區效果圖

黃帝陵景區遊客服務中心效果圖

秦直道自行車精英賽

黃陵縣總面積2292平方公里,轄5鎮1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3萬。縣域內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十分豐富,既有國家5A級景區黃帝陵、4A級景區黃陵國家森林公園、3A級景區萬安禪院石窟,還有秦直道、香坊大佛、小石崖革命舊址、龍棲湖等歷史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近年來,黃陵縣緊緊圍繞打造“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地”和“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的目標,

按照“大文化、大品牌、大旅遊、大產業”的發展定位,堅持“全域化佈局、品牌化經營、智慧化服務、多元化融合”的思路,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統領,強力實施“文化旅遊興縣”戰略,實現了由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旅遊資源大縣向旅遊經濟強縣的新跨越,先後被省政府命名為陝西省首批旅遊強縣、陝西省首批旅遊示範縣,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2016年,全縣接待遊客52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9億元。截至今年8月底,接待遊客516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7.3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86%和92%。

1 大視野謀劃,高起點佈局

堅持把文化旅遊業作為全縣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跳出傳統旅遊謀劃現代旅遊、跳出小旅遊謀劃大旅遊。一是科學編制旅遊發展規劃。堅持“文化、旅遊、產業、生態、創意”五位一體新理念,突出“景區形象主導、產業鏈條銜接、產品策劃包裝、文化宣傳推廣、線路設計規劃、內涵整體提升”六個規劃重點,

聘請國內一流的文化學者和專家團隊進行全方位策劃設計,編制完成了《黃帝陵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黃帝文化園區總體規劃》《全域旅遊總體策劃方案》《西線旅遊規劃》《東線旅遊規劃》等旅遊發展規劃,使全縣旅遊產業發展的脈絡更加清晰、思路日臻完善。二是合理構建旅遊空間佈局。依託文化悠久、山水優美、生態優越的組合優勢,堅持全域統籌,形成了“一核兩帶四區域”文化旅遊總體佈局(“一核”即以黃帝陵景區為核心,“兩帶”即打造沮河沿線景觀帶和原區果業觀光體驗帶,“四區域”即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店頭現代工業遊覽區、西線休閒養生遊覽區、龍棲湖水域風情遊覽區),推出了風格各異的尋根祭祀遊、休閒健身遊、工業觀光遊、農業體驗遊等特色線路,進一步豐富了黃陵旅遊內涵,延長了遊客停留時間,實現了黃陵旅遊從“一日游”向“多日遊”、“過境地”向“目的地”的優雅轉身。三是精心打造全域旅遊景觀。將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來精心打造,用百公里沮河水景與綠廊花海,把縣域內所有景區景點和水系湖池有機連接起來,使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軒轅酒文化園區、工業旅遊區、萬畝花卉、森林公園、萬安禪院、紅色旅遊區、採摘觀光區等八個景點相互串聯,使潮塔小鎮水景、雙龍小鎮水景、薰衣草莊園水景、黃帝陵遊客服務中心綜合水景、觀光小火車水景、印池公園水景、文化園休閒度假水景、東灣水景、龍棲湖水景等九個湖池融會貫通,構建了“八景”相連、“九水”貫通的全域旅遊景觀。

2 大專案帶動,精品化建設

堅持把歷史、文化、山水有機融合,圍繞建成永久性景區景點和標誌性品牌旅遊景區目標,以旅遊大專案推動旅遊產業,呈現出有史以來大發展、大促進、大繁榮的喜人局面。按照“政府主導、專案支撐、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運營模式,注重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主動與大企業、大客商聯姻結親,先後引入陝文投、延旅集團、陝西紫來發有限公司等企業集團參與旅遊開發建設。投資10億元建成4A級景區黃陵國家森林公園,打造了全國一流的休閒養生旅遊示範地。投資70餘億元,啟動實施了黃帝文化中心、黃帝陵景區遊客服務中心、文化園旅遊服務區、旅遊觀光輕軌、潮塔小鎮、萬畝花卉莊園、馬山軒轅文化民俗小鎮、小石崖革命舊址整修、軒轅農耕文化基地、國家一號步道等旅遊大項目,打造了一批具有競爭力、影響力的特色精品景區,有力助推了全域旅遊發展。同時,堅持鄉土為根、農業為本、文化為魂,大力實施鄉村旅遊專案,以劉家川、韓原、香坊、索羅灣等為代表的鄉村旅遊蓬勃發展,鄉土氣息濃厚的鄉村旅遊讓人們看得到美景,記得住鄉愁,為黃陵旅遊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3 大活動引領,“旅遊+”造勢

依託旅遊大活動,充分發揮“旅遊+”功能,整體提升黃陵旅遊核心競爭力。一是創新宣傳行銷模式。依託國內頂級旅遊策劃行銷團隊,編制完成了《黃陵旅遊品牌推廣及總體行銷策劃方案》,創新“互聯網+旅遊”行銷手段,推動多層次、大範圍旅遊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強與攜程網、駿途網及國內主流媒體、知名旅行社、周邊景區的深度合作,推出了“黃帝賜福旅遊大禮包”“龍鄉人年卡”等“旅遊大禮包”,為黃陵旅遊打出了知名度、唱響了美譽度。二是塑造特色節會品牌。組織舉辦了一系列大型文化旅遊活動和宣傳推介活動,黃帝陵祭祀樂舞常態化演出、清明公祭、重陽民祭和跨年祈福、文創黃陵、橋山山地戶外公開賽、海峽兩岸青年共祭祖等大型活動,已經成為黃陵旅遊的重要品牌,達到了“天天有演出、月月有活動、節節有高☆禁☆潮”,使黃陵旅遊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三是推動多業聯動發展。依託“旅遊+”的融合帶動功能,推動旅遊與工業、農業、水利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大力開發參與性、體驗性、觀賞性強的旅遊產品,形成了具有特色吸引力和配套服務功能的林業景觀,具有審美遊憩價值和休閒度假功能的水利景觀,具有亮麗風景體系和配套標識體系的道路景觀,具有採摘、休閒、娛樂功能的田園景觀,具有觀光遊覽、科普教育功能的工業基地景觀,為全域旅遊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4 大融合發展,景城園一體

堅持“景區、園區、老城、新區”大融合、大發展、大推進的思路,著力打造“景、城、園一體”的全域旅遊體系。一是加快黃陵古城建設。立足“華夏福地、山水聖城”定位,啟動實施了一批管網改造、公共配套、景觀綠地、停車場等市政設施專案,實施了總投資24億元的四個片區棚戶區改造和沮河沿線棚戶區改造、古城改造、景觀改造工程,實施了總投資3億元的氣化城市、智慧城市工程,黃陵城市建設正向著全國知名旅遊古城的目標邁進。同時,新區建設完成投資30億元,建成保障性住房及商品房7000餘套並全部銷售,道路、水、電、氣、暖設施配套基本到位,一個現代化山水新城初具規模。二是完善旅遊配套設施。注重發揮交通在全域旅遊中的“火車頭”作用,投資11.1億元實施了黃店川道快速幹線工程,投資3.5億元實施了動車站及連接線工程,啟動了總投資20.3億元的210、327國道過境段改線、軒轅大道連線等8個交通路網項目,投資50億元的黃陵旅遊專線專案已簽訂協定、完成設計,正在推進城際高鐵站、汽車客運站、通用機場等項目建設。同時,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加快星級酒店建設和賓館飯店改造,大力實施旅遊廁所革命,開通了暢遊黃陵旅遊大巴,努力讓遊客進得來、行得暢、吃得好、住得舒、留得住、能休閒、可度假。三是狠抓城鄉環境整治。結合“2+1”三城聯創,突出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沮河流域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根治垃圾污染、煤塵污染、面源污染、河道污染,持續推進綠廊、果廊、景廊建設,全面營造“天藍、山綠、水清、地淨、氣爽”的優美環境,充分展現黃陵的生態之美、城鄉之美、和諧之美。

5 大力度支持,全方位保障

適應全域旅遊發展新要求,堅持以創新的機制推動發展。一是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把全域旅遊發展擺在全縣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建立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抓總、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工作責任體系,堅持例會制和重點專案協調會商制,統籌協調解決全域旅遊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二是建立高效的人才培養引進機制。結合全縣旅遊發展實際,制定出臺了《全縣旅遊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堅持在崗培訓與對外引進相結合,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三是建立科學管用的考評機制。把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納入績效考核範疇,制定出臺了《全域旅遊發展考核評價及獎懲辦法》,切實加強督導、考核、問責,有力地推動了工作開展。四是建立可持續的政策激勵機制。制定了《關於加快發展全域旅遊的實施意見》,出臺了支持全域旅遊發展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創業政策、土地政策、環保政策,設立了全域旅遊發展基金,引導更多的工商資本、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進入旅遊產業領域。五是建立全新的旅遊管理機制。成立了專門的旅遊發展委員會、旅遊公安管理大隊、旅遊巡迴法庭、旅遊市場監管大隊、旅遊資料中心、假日旅遊指揮中心等工作機構,實現了區域旅遊綜合化管理。

依託文化悠久、山水優美、生態優越的組合優勢,堅持全域統籌,形成了“一核兩帶四區域”文化旅遊總體佈局(“一核”即以黃帝陵景區為核心,“兩帶”即打造沮河沿線景觀帶和原區果業觀光體驗帶,“四區域”即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店頭現代工業遊覽區、西線休閒養生遊覽區、龍棲湖水域風情遊覽區),推出了風格各異的尋根祭祀遊、休閒健身遊、工業觀光遊、農業體驗遊等特色線路,進一步豐富了黃陵旅遊內涵,延長了遊客停留時間,實現了黃陵旅遊從“一日游”向“多日遊”、“過境地”向“目的地”的優雅轉身。三是精心打造全域旅遊景觀。將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來精心打造,用百公里沮河水景與綠廊花海,把縣域內所有景區景點和水系湖池有機連接起來,使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軒轅酒文化園區、工業旅遊區、萬畝花卉、森林公園、萬安禪院、紅色旅遊區、採摘觀光區等八個景點相互串聯,使潮塔小鎮水景、雙龍小鎮水景、薰衣草莊園水景、黃帝陵遊客服務中心綜合水景、觀光小火車水景、印池公園水景、文化園休閒度假水景、東灣水景、龍棲湖水景等九個湖池融會貫通,構建了“八景”相連、“九水”貫通的全域旅遊景觀。

2 大專案帶動,精品化建設

堅持把歷史、文化、山水有機融合,圍繞建成永久性景區景點和標誌性品牌旅遊景區目標,以旅遊大專案推動旅遊產業,呈現出有史以來大發展、大促進、大繁榮的喜人局面。按照“政府主導、專案支撐、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運營模式,注重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主動與大企業、大客商聯姻結親,先後引入陝文投、延旅集團、陝西紫來發有限公司等企業集團參與旅遊開發建設。投資10億元建成4A級景區黃陵國家森林公園,打造了全國一流的休閒養生旅遊示範地。投資70餘億元,啟動實施了黃帝文化中心、黃帝陵景區遊客服務中心、文化園旅遊服務區、旅遊觀光輕軌、潮塔小鎮、萬畝花卉莊園、馬山軒轅文化民俗小鎮、小石崖革命舊址整修、軒轅農耕文化基地、國家一號步道等旅遊大項目,打造了一批具有競爭力、影響力的特色精品景區,有力助推了全域旅遊發展。同時,堅持鄉土為根、農業為本、文化為魂,大力實施鄉村旅遊專案,以劉家川、韓原、香坊、索羅灣等為代表的鄉村旅遊蓬勃發展,鄉土氣息濃厚的鄉村旅遊讓人們看得到美景,記得住鄉愁,為黃陵旅遊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3 大活動引領,“旅遊+”造勢

依託旅遊大活動,充分發揮“旅遊+”功能,整體提升黃陵旅遊核心競爭力。一是創新宣傳行銷模式。依託國內頂級旅遊策劃行銷團隊,編制完成了《黃陵旅遊品牌推廣及總體行銷策劃方案》,創新“互聯網+旅遊”行銷手段,推動多層次、大範圍旅遊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強與攜程網、駿途網及國內主流媒體、知名旅行社、周邊景區的深度合作,推出了“黃帝賜福旅遊大禮包”“龍鄉人年卡”等“旅遊大禮包”,為黃陵旅遊打出了知名度、唱響了美譽度。二是塑造特色節會品牌。組織舉辦了一系列大型文化旅遊活動和宣傳推介活動,黃帝陵祭祀樂舞常態化演出、清明公祭、重陽民祭和跨年祈福、文創黃陵、橋山山地戶外公開賽、海峽兩岸青年共祭祖等大型活動,已經成為黃陵旅遊的重要品牌,達到了“天天有演出、月月有活動、節節有高☆禁☆潮”,使黃陵旅遊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三是推動多業聯動發展。依託“旅遊+”的融合帶動功能,推動旅遊與工業、農業、水利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大力開發參與性、體驗性、觀賞性強的旅遊產品,形成了具有特色吸引力和配套服務功能的林業景觀,具有審美遊憩價值和休閒度假功能的水利景觀,具有亮麗風景體系和配套標識體系的道路景觀,具有採摘、休閒、娛樂功能的田園景觀,具有觀光遊覽、科普教育功能的工業基地景觀,為全域旅遊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4 大融合發展,景城園一體

堅持“景區、園區、老城、新區”大融合、大發展、大推進的思路,著力打造“景、城、園一體”的全域旅遊體系。一是加快黃陵古城建設。立足“華夏福地、山水聖城”定位,啟動實施了一批管網改造、公共配套、景觀綠地、停車場等市政設施專案,實施了總投資24億元的四個片區棚戶區改造和沮河沿線棚戶區改造、古城改造、景觀改造工程,實施了總投資3億元的氣化城市、智慧城市工程,黃陵城市建設正向著全國知名旅遊古城的目標邁進。同時,新區建設完成投資30億元,建成保障性住房及商品房7000餘套並全部銷售,道路、水、電、氣、暖設施配套基本到位,一個現代化山水新城初具規模。二是完善旅遊配套設施。注重發揮交通在全域旅遊中的“火車頭”作用,投資11.1億元實施了黃店川道快速幹線工程,投資3.5億元實施了動車站及連接線工程,啟動了總投資20.3億元的210、327國道過境段改線、軒轅大道連線等8個交通路網項目,投資50億元的黃陵旅遊專線專案已簽訂協定、完成設計,正在推進城際高鐵站、汽車客運站、通用機場等項目建設。同時,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加快星級酒店建設和賓館飯店改造,大力實施旅遊廁所革命,開通了暢遊黃陵旅遊大巴,努力讓遊客進得來、行得暢、吃得好、住得舒、留得住、能休閒、可度假。三是狠抓城鄉環境整治。結合“2+1”三城聯創,突出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沮河流域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根治垃圾污染、煤塵污染、面源污染、河道污染,持續推進綠廊、果廊、景廊建設,全面營造“天藍、山綠、水清、地淨、氣爽”的優美環境,充分展現黃陵的生態之美、城鄉之美、和諧之美。

5 大力度支持,全方位保障

適應全域旅遊發展新要求,堅持以創新的機制推動發展。一是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把全域旅遊發展擺在全縣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建立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抓總、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工作責任體系,堅持例會制和重點專案協調會商制,統籌協調解決全域旅遊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二是建立高效的人才培養引進機制。結合全縣旅遊發展實際,制定出臺了《全縣旅遊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堅持在崗培訓與對外引進相結合,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三是建立科學管用的考評機制。把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納入績效考核範疇,制定出臺了《全域旅遊發展考核評價及獎懲辦法》,切實加強督導、考核、問責,有力地推動了工作開展。四是建立可持續的政策激勵機制。制定了《關於加快發展全域旅遊的實施意見》,出臺了支持全域旅遊發展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創業政策、土地政策、環保政策,設立了全域旅遊發展基金,引導更多的工商資本、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進入旅遊產業領域。五是建立全新的旅遊管理機制。成立了專門的旅遊發展委員會、旅遊公安管理大隊、旅遊巡迴法庭、旅遊市場監管大隊、旅遊資料中心、假日旅遊指揮中心等工作機構,實現了區域旅遊綜合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