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總要大一號——見證紅色帝國興衰的蘇聯長筒靴

說起“戰鬥民族”的服飾,那可是當之無愧地引領了一大票東方國家的軍裝潮流:直到現在,“烏沙卡”(ушанка)樣式的冬季軍帽還在被以中國、朝鮮及一大票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軍隊所使用著,

而這些國家的儀仗隊穿高筒靴的傳統,也同樣是源于當年“社會主義老大哥”的引領。

蘇聯式的長筒靴幾乎出現在每一個和戰鬥民族有關的軍事場合中:在彼得格勒的風雪中,革命的士兵穿著它攻入冬宮;隨著烏克蘭雨季的來臨,我們的保爾.柯察金把一隻靴子的底永遠留在了泥坑裡……而又伴著1945年的炮火聲,哥薩克們穿著它走在柏林的大街上,可以說,沒有這雙長度及膝的大皮靴,

也就寫不出那個偉大國家的崛起。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的蘇聯軍人著裝,從皮革和毛氈製成的高級皮靴可以看出穿著者至少是將級軍銜

衛國戰爭初期的邊防軍戰士,可見普通水準的皮靴

最初,長筒靴只分兩種:軍官馬靴和士兵馬靴。顧名思義,軍官馬靴主要配發軍官,靴頭比較尖,靴筒高度在45-50釐米之間,靴形較瘦,靴底由厚牛皮做成,鞋面和靴筒由上等的小牛皮製成,筒內還有白色的羊皮或豬皮內襯。而且級別越高的軍官,靴子往往皮質越好。另外,由於皮底容易磨損,因此在穿著的過程中有不少軍官會給鞋底打上金屬防滑釘。

而士兵馬靴對比之下就有點“傻大黑粗”的感覺了:它由厚厚的壓花牛皮製成,的鞋頭比較圓,第一眼看上去就給人一種異常結實的感覺。由於士兵常常要進行體力勞動,並且出於節省材料的考慮,它的靴高要比軍官的靴子略微短一些,大概38-45釐米高。為了讓士兵在冬天能穿的上足夠保暖的褲子,因此它的靴筒也要比軍官的肥一點,

而靴筒的材質也並不是皮革,而是一種被稱之為“基爾紮”的瀝青帆布。而由於士兵的薪水少得可憐,跟軍官一樣去換鞋底明顯有點太過分了,因此,士兵靴在出廠的時候基本都有防滑的膠掌。

到了後來,軍官們普遍反映軍官長筒靴太過於嬌氣,不方便戰鬥和訓練時穿著,因此在1969年的時候,蘇軍又為軍官配備了野戰長筒靴,與普通軍官長筒靴相比,它的材質終於變成了和士兵長筒靴鞋面一樣的壓花牛皮了,

然後鞋底也加了防滑膠掌。雖然它的靴筒很高,但是也相應的加肥了。除此以外,還有儀仗隊使用的硬筒馬靴。

毛子的靴子最大的優點在於結實,別的國家的鞋底要麼是線縫的,要麼是膠粘的。但戰鬥民族的弟兄們覺得這些辦法都不夠結實!於是,它使用了銅釘和鐵釘來固定鞋底。而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等到鞋底磨壞的時候,只需拔掉釘子,然後換上新的鞋底就可以了。

長筒靴基本上是完美的——除了重量和舒適性,如果你不打裹腳布而是穿著襪子去穿長筒靴的話,你會馬上感受到它的熱情——很快你的腳就會被磨得血肉模糊。而它的鞋碼也基本沒有准過——總是要大一號,而原因絕不是因為造鞋工人馬虎,而是由於這樣會在長途行軍腳部腫脹的情況下不影響穿著,同時在天氣寒冷的情況下還能通過填充報紙和稻草的方式達到保溫的效果。

(圖)蘇聯長筒靴

(圖)蘇聯長筒靴特寫

由於長筒靴比較沉重(一隻都將近一公斤)打裹腳布也過於繁瑣,因此俄軍內廢除裹腳布和長筒靴的聲音一直很高,可是換來換去,這東西就是換不掉——畢竟冬季的積雪和夏季的泥濘裡只有長筒靴和裹腳布才是最為可靠的夥伴啊。

只需拔掉釘子,然後換上新的鞋底就可以了。

長筒靴基本上是完美的——除了重量和舒適性,如果你不打裹腳布而是穿著襪子去穿長筒靴的話,你會馬上感受到它的熱情——很快你的腳就會被磨得血肉模糊。而它的鞋碼也基本沒有准過——總是要大一號,而原因絕不是因為造鞋工人馬虎,而是由於這樣會在長途行軍腳部腫脹的情況下不影響穿著,同時在天氣寒冷的情況下還能通過填充報紙和稻草的方式達到保溫的效果。

(圖)蘇聯長筒靴

(圖)蘇聯長筒靴特寫

由於長筒靴比較沉重(一隻都將近一公斤)打裹腳布也過於繁瑣,因此俄軍內廢除裹腳布和長筒靴的聲音一直很高,可是換來換去,這東西就是換不掉——畢竟冬季的積雪和夏季的泥濘裡只有長筒靴和裹腳布才是最為可靠的夥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