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樣的好片,只有中國人拍得出來

秋風瑟瑟,不知不覺天已經涼了。

在冬天到來之前,除了準備好棉褲棉衣外,把身體調理好也是過冬的關鍵。

今天,鋪子給大家安利一部既好看、又好吃,還補身子的大片——《本草中華》。

這是9月剛出的一部本草紀錄片,豆瓣8.9,已經播出了三集。

本草即中藥的意思,也指記載中藥的書籍,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了。

本草(紀錄片中特指中藥)究竟是怎樣的呢?

首先,它很好看。

鋪子發現,大多數本草生長的地方都是很美的。

比如,冬蟲夏草生長的西藏那曲,

肉桂生長的廣西平南,

荷花生長的山東濟寧,

以及肉蓯蓉生長的內蒙古阿拉善盟。

。。。。。

這些地方都非常漂亮,如果國慶長假不知道去哪玩,它們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除了風景秀麗,看著養眼之外,影片還能讓你學到不少中藥知識。

比如冬蟲夏草,這種冬天為蟲,夏日為草的植物很難得,但也很殘忍。

它是真菌孢子侵入到蝙蝠蛾科的蟲卵中,不斷吸取蟲子的營養,最後蟲子被它吸幹,它也就從蟲子頭部長出。

這聽起來好像一個少兒不宜的恐怖故事啊。

不過,大自然自有它的道理吧。

比起冬蟲夏草,有的本草比較常見和便宜。

比如,我們常吃的海帶,它在中醫裡被稱為昆布,可用來治療甲狀腺腫大。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上中藥課的感覺呢。

這片確實能讓人漲姿勢,不過,如果全是科普知識,那可能就有點無聊了。

為了讓觀眾繼續看下去,

導演特意呈上了各式各樣讓人抓狂的美食。

大補的如靈芝燉雞、三七燉雞、肉蓯羊肉粥。

清爽可口的如蓮子、百合糕、梅餅。

遇到吃的,鋪子忍不住要好好說一說。

其中,青梅特別讓鋪子流口水(可能因為它是酸的吧)。

青梅味苦且澀,直接食用往往酸到閉眼睛、吧唧嘴。

不過,雲南白族的姑娘自有將酸澀變成酸甜的辦法。

她們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委婉曲折的花紋,然後用鹽水中和酸味。

再將梅核去除,做成菊花狀的梅餅。

在白族的習俗中,女子出嫁前,都要親手做一盤雕梅,送給婆家。

一層梅餅,一層白砂糖,醃漬幾個月。

梅子由青色變成金黃,象徵著出嫁女子從青澀走向成熟。

不過,既然是“本草”紀錄片,自然少不了說一說梅子的藥用價值了。

將青梅用煙熏的方式加工後就製成烏梅,烏梅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生津,安蛔的藥效。

我們最常食用烏梅的方式就是酸梅湯。

烏梅配上甘草、山楂、陳皮和冰糖,一碗酸梅湯,爽口又健康。

藥食同源,中藥的博大精深就在這碗裡。

不僅如此,古人對待自然與生活的智慧也在這些“本草”裡。

比如,“不放絕山”。

每一次採獲野生的珍貴本草時,他們都會給它留下“種子”。

挖蟲草、人參如此,捕捉海參也是如此。

只有取予有節,大自然的滋養才能生生長流。

但,這份傳統似乎有後繼無人的危險。

鋪子發現,紀錄片的主角多是老人,他們一輩子堅持著本草的“古方”,保證其“原汁原味”。

這些方法是很累人的。

為了薰制烏梅,福建上杭的林伯順、林才玉老兩口需要日夜不停地守在梅子身邊48小時。

在這期間內,還要每隔一頓時間就翻動梅果一次,確保其脫水均勻,幹度達到完美。

看著一旁打瞌睡的老伴,林伯順注意到,曾經繞床弄青梅的青春伴侶現在已是白髮蒼蒼。

這份50多年的堅守與陪伴,也是本草的珍貴所在。

不僅如此,有些本草得來不易,沒有一定的經驗和運氣是不可能成功的。

比如荷葉炭,它的煆造方法就非常考究。

山東濟南87歲的薑保生是掌握其法的中醫大家。

他有50多年煆造荷葉炭的經驗,但每一次荷葉是炭是灰,在起鍋之前,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本草之路,確實道阻且長,許多年輕人都望而卻步,吃不了中藥的“苦”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在這些老一輩的身邊,還是會偶爾冒出幾個甘於吃苦的年輕人的。

他們在慢慢體會本草,體會“良藥苦口”。

而且,藥也不全是苦的。

中藥有五味:酸、苦、甘、辛、鹹。

酸味,能收能澀;苦味,能瀉能燥;甘味,能補能緩;辛味,能散能行;鹹味,能軟堅潤下。

我們的人生也有五味:喜、怒、哀、樂、殤。

五味本草,滋養著我們五味人生。

或許五味雜陳,才是人生的本質。

遇到吃的,鋪子忍不住要好好說一說。

其中,青梅特別讓鋪子流口水(可能因為它是酸的吧)。

青梅味苦且澀,直接食用往往酸到閉眼睛、吧唧嘴。

不過,雲南白族的姑娘自有將酸澀變成酸甜的辦法。

她們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委婉曲折的花紋,然後用鹽水中和酸味。

再將梅核去除,做成菊花狀的梅餅。

在白族的習俗中,女子出嫁前,都要親手做一盤雕梅,送給婆家。

一層梅餅,一層白砂糖,醃漬幾個月。

梅子由青色變成金黃,象徵著出嫁女子從青澀走向成熟。

不過,既然是“本草”紀錄片,自然少不了說一說梅子的藥用價值了。

將青梅用煙熏的方式加工後就製成烏梅,烏梅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生津,安蛔的藥效。

我們最常食用烏梅的方式就是酸梅湯。

烏梅配上甘草、山楂、陳皮和冰糖,一碗酸梅湯,爽口又健康。

藥食同源,中藥的博大精深就在這碗裡。

不僅如此,古人對待自然與生活的智慧也在這些“本草”裡。

比如,“不放絕山”。

每一次採獲野生的珍貴本草時,他們都會給它留下“種子”。

挖蟲草、人參如此,捕捉海參也是如此。

只有取予有節,大自然的滋養才能生生長流。

但,這份傳統似乎有後繼無人的危險。

鋪子發現,紀錄片的主角多是老人,他們一輩子堅持著本草的“古方”,保證其“原汁原味”。

這些方法是很累人的。

為了薰制烏梅,福建上杭的林伯順、林才玉老兩口需要日夜不停地守在梅子身邊48小時。

在這期間內,還要每隔一頓時間就翻動梅果一次,確保其脫水均勻,幹度達到完美。

看著一旁打瞌睡的老伴,林伯順注意到,曾經繞床弄青梅的青春伴侶現在已是白髮蒼蒼。

這份50多年的堅守與陪伴,也是本草的珍貴所在。

不僅如此,有些本草得來不易,沒有一定的經驗和運氣是不可能成功的。

比如荷葉炭,它的煆造方法就非常考究。

山東濟南87歲的薑保生是掌握其法的中醫大家。

他有50多年煆造荷葉炭的經驗,但每一次荷葉是炭是灰,在起鍋之前,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本草之路,確實道阻且長,許多年輕人都望而卻步,吃不了中藥的“苦”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在這些老一輩的身邊,還是會偶爾冒出幾個甘於吃苦的年輕人的。

他們在慢慢體會本草,體會“良藥苦口”。

而且,藥也不全是苦的。

中藥有五味:酸、苦、甘、辛、鹹。

酸味,能收能澀;苦味,能瀉能燥;甘味,能補能緩;辛味,能散能行;鹹味,能軟堅潤下。

我們的人生也有五味:喜、怒、哀、樂、殤。

五味本草,滋養著我們五味人生。

或許五味雜陳,才是人生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