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驚」寶雞竟然有一位名人位居開國上將?

本文自:陝西自媒體頭條

寶雞,屬於傳統文化核心的圍裹中心,

若論歷史文化的厚重,怕是在中國沒有幾個地方可以比肩的。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有必要記住過去寶雞歷史上曾經有一影響的歷史人物,不為別的,只是因為你是寶雞人的緣故而已。之前前我們刊登了寶雞地區自有歷史記載以來的幾乎有可能載入史冊的歷史文化名人和民族英雄的人物的簡況。

霍瑄(生卒年不詳),字廷碧,明代官吏。鳳翔(今陝西鳳翔縣)人。霍瑄由家鄉推舉進國學,授大同通判。正統十二年(1447),升為知府。

霍瑄

李俊(生卒年不詳),字子英,明代官吏。岐山(今陝西岐山縣)人。成化五年(1469)中進士,任吏科給事中,多次升遷為都給事中。成化十五年(1479),憲宗派李孜省為太常寺丞。

劉之勃(?—1644) 字安侯,鳳翔縣北鄉劉家溝人。

明崇禎七年(1634)進士,由行人升禦史。

黨崇雅(1585—1666) 清初名臣。字于姜,陳倉區縣蟠龍人。明天啟五年(1625)進士。累官戶部侍郎,督餉天津。清順治元年(1644)在通州降大順,仍於戶部任職。同年六月降清,以原官赴京補用,九月改刑部左侍郎,適應滿清入主中原的需要,以明律為基礎,草擬成《大清律集解附例》。順治元年秋,上奏重申應把施死刑的方法分作立決和監候,並建議恢復朝審和秋審。

李柏(1624~1694 年),字雪木,陝西郿縣(今眉縣)人。清康熙年間關中著名學者,專心讀書數十年,一日兩餐粥飯,挖野菜,食野果,或于水溪釣魚,生活極為艱苦,而研究學問從不間斷。他以古人自勉曰:古人有七日不吃飯者,有一月九餐者,或食樹籽橡栗榆樹皮者,有一日長坐靜養者,

有齧雪1...

劉自唐字堯村,鳳翔縣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為官清廉正直,關心百姓疾苦。任雲南祿豐縣令,康熙五十三年(1714)起補文選司主事。

武振關清嘉慶初千陽“悄悄會”首領之一。千陽縣武家半山人。 清乾隆末,千陽有人加入寶雞“悄悄會”組織,後事泄被處刑。不久,縣西農民又秘密組織起“悄悄會”,以武家半山為活動地點,會眾擴展至甘肅靈台一帶,達數千人。

萬全忠(生卒年不詳),

即萬五,其籍貫無考。清陝西岐山三才峽木工武裝起義首領。

師時鳳翔縣大辛村人。生於清道光年間,幼學武術于河南嵩山少林寺,藝成返家。師時武藝高超,喜抱打不平,名聲遠揚。甘肅東南部及關中地區習武者,多以師時為師。師時練有“鐵筷子法”,以二指剌人鼻孔,其人當即死亡,此技輕易不傳。又練有“死人騰身法”,數十人圍一人鬥打,能騰空跳出圈外,眾人不覺,自相廝打。

李雲溪國民軍將領

李雲溪(1888—1931) 國民軍將領。又名淩霄,扶風南陽鄉龍裡村人。先後就學陝西陸軍小學、武昌陸軍中學、保定軍官學校。參加過二次革命和靖國軍。民國10年(1921),任陝西陸軍某部營長。直奉戰爭時隨馮玉祥在鄭州、開封、商丘一帶作戰。民國19年(1930)秋,返陝任十七路軍特務師師長,奉楊虎城命令收編楊萬青部。民國20年(1931)1日7日,因楊萬青嘩變,李雲溪被殺害於鳳翔。

甄士仁國民軍將領

甄士仁(1886—1930) 國民軍將領。字壽珊,麟遊縣人。 民國元年(1912),在西安陸軍學堂讀書時加入同盟會,聯絡劉尚謙、田振元、李永祥、聶華等人光復麟遊。民國6年(1917),參加靖國軍,初任支隊司令,後任國民二軍團長、旅長等職。

董策丞(1908~1972)又名金書。陝西鳳翔人。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興起,長城內外的熱血青年紛紛奔赴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場。將近而立之年的董策丞,聯絡西府一帶的愛國志士,在鳳翔建立起一支有200餘人的抗日隊伍,準備開赴華北前線。然而,蔣介石雖然在七七事變後發表了“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的講話,但他和他領導的國民黨及其政府,在實際上奉行的卻是一條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抗戰的...

朗照(1894~1966)滿族。幼年時隨父遷至陝西鳳翔。法名慧日,俗名程鑒元,字屮天,又名趙德珠元元。京師(今北京)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起相繼在鳳翔正蒙書院、鳳翔縣立高等小學堂上學。1911年冬與同學相伴去西安求學,逢辛亥革命爆發,其父母均被革命軍所殺,他隻身逃往北京,藏身于北京萬壽山萬壽寺,初次接受佛教薰陶。1912年回陝在寶雞縣今陳倉區太華山依臨濟宗智成法師剃度出家,1915年在長安縣終南山國清寺依止清法師受戒。

李達上將

李達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1905~1993)原名李德三。1905年4月19日生於陝西省郿縣(今眉縣)橫渠區崖下村。11歲時,家裡借債供他讀了5年私塾。1922年初考入西安私立東道中學,後轉入省立師範學校,參加過進步-。1924年畢業返鄉,在橫渠區當小學教員。1926年考入馮玉祥創辦的西北軍第二軍官學校。1927年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任排長、連長、旅部參謀等職。

1931年12月參加寧都起義。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工農紅軍連長、師參謀長、軍參謀處處長、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湘贛蘇區反"圍剿",參與創建湘鄂川黔蘇區和長征。抗美援朝期間,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謀長。1954年 11月,李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計畫部、監察部部長。1972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1993年 7月12日,李達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自相廝打。

李雲溪國民軍將領

李雲溪(1888—1931) 國民軍將領。又名淩霄,扶風南陽鄉龍裡村人。先後就學陝西陸軍小學、武昌陸軍中學、保定軍官學校。參加過二次革命和靖國軍。民國10年(1921),任陝西陸軍某部營長。直奉戰爭時隨馮玉祥在鄭州、開封、商丘一帶作戰。民國19年(1930)秋,返陝任十七路軍特務師師長,奉楊虎城命令收編楊萬青部。民國20年(1931)1日7日,因楊萬青嘩變,李雲溪被殺害於鳳翔。

甄士仁國民軍將領

甄士仁(1886—1930) 國民軍將領。字壽珊,麟遊縣人。 民國元年(1912),在西安陸軍學堂讀書時加入同盟會,聯絡劉尚謙、田振元、李永祥、聶華等人光復麟遊。民國6年(1917),參加靖國軍,初任支隊司令,後任國民二軍團長、旅長等職。

董策丞(1908~1972)又名金書。陝西鳳翔人。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興起,長城內外的熱血青年紛紛奔赴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場。將近而立之年的董策丞,聯絡西府一帶的愛國志士,在鳳翔建立起一支有200餘人的抗日隊伍,準備開赴華北前線。然而,蔣介石雖然在七七事變後發表了“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的講話,但他和他領導的國民黨及其政府,在實際上奉行的卻是一條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抗戰的...

朗照(1894~1966)滿族。幼年時隨父遷至陝西鳳翔。法名慧日,俗名程鑒元,字屮天,又名趙德珠元元。京師(今北京)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起相繼在鳳翔正蒙書院、鳳翔縣立高等小學堂上學。1911年冬與同學相伴去西安求學,逢辛亥革命爆發,其父母均被革命軍所殺,他隻身逃往北京,藏身于北京萬壽山萬壽寺,初次接受佛教薰陶。1912年回陝在寶雞縣今陳倉區太華山依臨濟宗智成法師剃度出家,1915年在長安縣終南山國清寺依止清法師受戒。

李達上將

李達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1905~1993)原名李德三。1905年4月19日生於陝西省郿縣(今眉縣)橫渠區崖下村。11歲時,家裡借債供他讀了5年私塾。1922年初考入西安私立東道中學,後轉入省立師範學校,參加過進步-。1924年畢業返鄉,在橫渠區當小學教員。1926年考入馮玉祥創辦的西北軍第二軍官學校。1927年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任排長、連長、旅部參謀等職。

1931年12月參加寧都起義。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工農紅軍連長、師參謀長、軍參謀處處長、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湘贛蘇區反"圍剿",參與創建湘鄂川黔蘇區和長征。抗美援朝期間,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謀長。1954年 11月,李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計畫部、監察部部長。1972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1993年 7月12日,李達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