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精准扶貧新模式 建立常態化商業機制

新華網上海10月1日電(杜康)自2015年10月“萬企幫萬村”行動實施以來,精准扶貧成效進一步顯現。結合當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建立常態化商業機制,成為扶貧的有效手段。

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在做貧困調研

“過去扶貧,很多錢,甚至幾個億投進去,地方還是沒能富起來”,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認為扶貧的核心是“要有效”。 2016年以來,均瑤集團先後在貴州望謨、湖北宜昌、雲南隴川三地開展了精准扶貧工作。

扶貧方式上,均瑤選擇了因地制宜的幫助當地發展優勢產業,

目前在貴州省望謨縣洛郎村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扶持範圍覆蓋了從生產到市場化的所有環節。

“扶資、扶智、不扶懶”,是均瑤提出的口號,“我們投入資金、輸出經驗,但杜絕扶持任何一個因懶而貧的物件”王均金解釋道。

洛郎村原本就有板栗種植,但規模一直不是很大。今年4月份以來,均瑤在當地規劃了首期1.13萬畝的高產示範區,

請專家過去教授大戶更規範的種植技術;為村裡的貧困戶建檔立卡戶,去大戶那裡務工,其務工薪水全部由均瑤支付;與當地的收購商建立合同,買下所有加工完成的板栗,消除收購商的後顧之憂。“貧困戶有了薪水,學到了技術;大戶們擴大了收成;收購商提高了產能,整個鏈條就活起來了”,均瑤集團黨委書記陳理說道。

洛郎村貧困戶在領取工資

洛郎村板栗加工後的成品

陳理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建機制、細管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以往來看,扶貧團隊一走,當地在生產方式上就開始走樣”。

陳理舉了兩個例子,“我們告訴貧困戶,每個月4號他們都會收到工資,想給他們一種穩定感,一種安全感,並且跟基層幹部商量好了這個規定,但到我們一走,第二個月,薪水就推遲了,因為當地的幹部覺得延遲幾天也無所謂; 比如資金的調用,當時商量好規矩,每一筆資金的使用,都必須由縣、村和均瑤三方負責人共同簽字,但這個規矩也很快就破壞掉了”。陳理表示,扶貧扶的不只是物質,

還有“觀念和文化”,希望他們“能學會現代生產和管理技術”。

因地制宜的幫助當地發展產業,並不總是那麼順利。以雲南隴川為例,幾個月來,均瑤尚未找到合適的扶持產業。“隴川的特色是繡品,但他們的技術和生產效率目前還達不到產業化的標準”,陳理說道。

扶智,另一方面,也是在教育上的扶持。王均金認為,“很多地區,貧困的核心是沒文化”。從2016年開始,均瑤在雲南、貴州扶持了215名貧困生,每人每年給與5000元的補助資金。

目前來看,促進貧困地區常態化規模化商業的形成,尚有很多問題要解決。陳理表示,如何讓貧困戶務工時專心學技術,而不是消極怠工;如何防範扶貧團隊一走,在當地建立起來的生產管理制度就走形等等,都需要進一步探討。

每人每年給與5000元的補助資金。

目前來看,促進貧困地區常態化規模化商業的形成,尚有很多問題要解決。陳理表示,如何讓貧困戶務工時專心學技術,而不是消極怠工;如何防範扶貧團隊一走,在當地建立起來的生產管理制度就走形等等,都需要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