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長春——中國優質粳米之都

作者:趙老師

長春地處北緯43°05′~45°15′,是世界著名黃金水稻種植區域,又居世界三大黑土地的松遼平原腹地,是東北地區天然地理中心和東北亞十字經濟走廊核心。

距今2000多年前,長春是北方肅慎族生活的家園,

漢至西晉為扶余國屬地,其後為高句麗轄管。唐代中後期屬渤海扶餘府,遼屬東京道黃龍府,金代歸上京路隆安府,元代歸遼陽行省,明代在長春設立塔木衛,清代設治前屬蒙古郭羅爾斯的封地。乾隆年間,清政府解除對東北的封禁政策,人口劇增。嘉慶五年(1800年)清設置長春廳,為長春正式設置之始。光緒十五年(1889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

1896年沙俄入侵東北,在長春建立俄國人居住區(鐵北二道溝)。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沙俄在長春的權益被日本取代,1908年日本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1931年9月18日,日帝發動“9·11事變,翌日長春淪陷。轉年日扶持清末代皇帝溥儀成立“滿洲國”,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到1945年偽滿末期市區人口逾120萬,

成為亞洲第一大都市,被稱為“東方瑞士”。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百萬紅軍出兵東北,關東軍受到重創。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8月18日溥儀宣佈退位滿州國垮臺。9月20日,蘇聯紅軍進駐長春。日本昔日經營的14年的偽滿政府覆滅。1948年10月19日,長春經歷時5個月的圍城後和平解放。

長春之名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是沿用遼金時代長春州而得名;二是源自距今約7000年前,肅慎語“茶啊沖”,

為肅慎人祭天所用祈福語,漢譯轉音為“長春”;三是取自花名。遠在遼金時期,長春一帶盛產一種野生月季花,而月季花又叫長春花,取其月月開花之意。

長春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這種氣候特點使高品質稻米生產具有了天然的優勢。夏季多雨助生水稻抽穗灌漿,秋季乾爽有利稻米迅速脫水,冬季嚴寒漫長有利於殺滅蟲害保證稻米品質。

加上晝夜溫差大,河流密佈,黑土肥沃,共同築就了長春大米的優良品質。

近年來,在吉林省政府把糧食加工發展作為三大支柱產業的戰略定位指導下,吉林省稻米資源整合及品牌提升的工作力度不斷加大。長春市政府圍繞稻米生產優勢,制定了一系列規劃措施,大力發展優質水稻種植和加工銷售,積極回應省政府推進“健康米”工程,打造“吉林大米”品牌。

作為吉林省糧食主產區,長春年產稻穀35億公斤,占全省稻穀產量的四分之一,素有“中國糧倉”之稱。目前,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260萬畝左右,產品全部達到無公害標準。

2015年8月13日,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在全面考察長春市稻米種植與加工情況後,授予長春市“中國優質粳米之都”稱號。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專家團評價“長春地處東北平原中部,土地肥沃,水質清澈,氣候適宜,造就了長春大米的優良品質。長春松花江大米品質好,食味佳,品嘗分值達85分以上,多數產品已經達到90分以上,超過優質米分數,堪稱米中精品。”

“中國粳米之都”的桂冠,既是對長春大米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吉林“健康米”的最好詮釋。長春市副市長陳巳表示,“我們決心以喜獲命名為新起點,按照品種優質化、種植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加工精深化、品牌名牌化、產品高端化的發展思路,提升品質、增加產量、塑造品牌,進一步打造好現代化的中國優質粳米核心產地,推動‘長春松花江大米’成為有口皆碑的著名品牌,為人民的健康、為國家糧食的安全、為農業的發展振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松江綠水,灌溉出長春大米的粒粒晶瑩;黑土凝香,養育出吉林稻穀的顆顆香濃。

造就了長春大米的優良品質。長春松花江大米品質好,食味佳,品嘗分值達85分以上,多數產品已經達到90分以上,超過優質米分數,堪稱米中精品。”

“中國粳米之都”的桂冠,既是對長春大米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吉林“健康米”的最好詮釋。長春市副市長陳巳表示,“我們決心以喜獲命名為新起點,按照品種優質化、種植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加工精深化、品牌名牌化、產品高端化的發展思路,提升品質、增加產量、塑造品牌,進一步打造好現代化的中國優質粳米核心產地,推動‘長春松花江大米’成為有口皆碑的著名品牌,為人民的健康、為國家糧食的安全、為農業的發展振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松江綠水,灌溉出長春大米的粒粒晶瑩;黑土凝香,養育出吉林稻穀的顆顆香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