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家少的戰友如何當好軍爸爸?不妨多對孩子說這句話

作者:姚哈哈;

多少人,終其一生,只為等到這句話

電影《摔跤吧,爸爸》在結尾的時候有這樣一個片段,女主角吉塔在贏得比賽冠軍後,她那年老的父親來到她的身邊,看著她的金牌,

意味深長的說了句“我為你驕傲!”

這句看似波瀾不驚的稱讚,或許就是吉塔多年來始終努力最想聽到的一句話,她的內心世界裡一直在渴望著得到嚴厲父親的肯定,這份渴望甚至讓她一度走了彎路,犯了錯誤,但幸運的是,她通過努力證明了自己,最終也等到了這句話。

可是,多少人,終其一生,都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肯定。

01

從我們記事開始,就一直在期待著父母的讚美和獎勵。我們剛剛學會走路時,父母的驚喜和誇獎,讓我們倍感興奮。我們開始學著自己吃飯,父母的肯定讓我們欣喜異常。從學會數數字,學會認字,學會一首兒歌,學會一首詩歌,我們總能在第一時間收穫父母的肯定,這份獎勵,能讓我們年幼的內心得到最大的滿足。

如果年幼的我們做了一件自認為驚喜的事情卻沒有引起父母的注意,小小的內心也會掀起巨大的失望。“寶寶最棒啦”、“寶寶最乖了”很多時候就是我們成長進步的最大動力。

慢慢的上學了,年少的我們並不懂得上學的真正意義,但卻明白一份好成績帶回家裡,

能讓父母多麼的開心。於是我們努力,只為了向他們證明,我們依然是那個很棒的孩子。這份原始的動力,鞭策著我們不敢有絲毫懈怠。

我們就在這樣的期待中,學習、工作、成長……

有些人很幸運,無論怎樣,他們總能聽到來自父母的鼓勵與肯定,

他們內心那份渴望終能得到滿足。但,也有很多人並不那麼幸運,他們的父母要麼不善表達,始終沒能說出這樣的話,要麼用著錯誤的表達,用否定,用批評,甚至用淡漠,來對待兒女的一切。而那些兒女們,則一直生活在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而得不到的那種失望與掙扎之中。

02

說來也奇怪。為什麼我們那麼渴望父母的肯定。即使是成年了,很多事情明明是自己的事情,

但如果沒有父母的肯定,便無法實施,或者是乾脆放棄了。要結婚了,找相愛的對象需要父母的肯定,如果父母不滿意,十有八九就分手了。想要創業,必須獲得父母的支持,如果父母不同意,很大可能也是不敢著手。我們以為小時候父母的肯定很重要,卻沒有想到即使是到了而立之年,在內心深處,依然在呼喚著那份肯定和稱讚。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那種很少能聽到父母肯定的人。他總是會談起小時候父親是多麼的嚴厲,似乎他無論做什麼都不能合他的心意。他說他從小心裡就擰著一鼓勁,就是要證明他將來比自己的父親厲害。他的確也做到了,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經濟收入,都是他的父親無法企及的。可他依然聽不到父親的肯定。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他的一塊心病,這份渴望得到而又得不到的東西,雖然只是那麼簡單一句話,卻一直在折磨著他的內心世界。

但其實還有更悲慘的。因為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似乎在父母眼裡做什麼都不對,於是乾脆破罐子破摔,“你們不是嫌我不行麼,那我就證明給你們看”。他們做各種出格的事情,做出讓父母生氣的事情,甚至是不務正業,甚至是誤入歧途,他們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希望引起父母的關注。只是這些,其實既懲罰著自己,也懲罰著父母。這種抱負式的渴望,最終只換得一場悲劇。

03

我們絕大部分人,似乎永遠生活在父母的籠罩之下。小時候,他們好像在掌控著我們,等長大了,他們又在左右著我們。我們都太想得到父母的肯定,生怕他們不滿意,生怕他們不高興,這種念想甚至讓我們一度失去了自我。

小B說他已經有些累了。累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他似乎總在為了讓父母滿意而努力,總是在圍著他們的要求轉,很多時候也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可即使是這樣,他依然能感覺到父母的不滿。小B從小就是父母眼中的聽話的好孩子,他帶著這個標籤不斷的長大,這個標籤曾經是他的驕傲,如今卻已經成為了他的負擔。他想甩掉這個標籤,卻又不敢付諸行動,生怕父母有一絲絲失望和不滿。看著小B無奈的喝著酒,我們知道,誰都幫不了他,除了他自己。

其實無論是年幼還是成年,父母都是愛著自己的兒女。只是,或許是國情和傳統原因,我們總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要麼含蓄而說不出來,明明是想要表揚的,話到嘴邊卻又咽下去了,只是嗯了一聲就以為完事了。要麼就是吝嗇著自己的讚美,總擔心表揚多了會驕傲、會退步,總希望通過批評讓兒女保持謙虛,卻沒有想到,這份吝嗇,會帶來多少心靈的傷害。也許像那位父親一樣,在女兒取得成績的時候,給他最高的褒獎,或許才是最大的鼓勵和鞭策。

但走出那份內心的渴望,懂得活出自己也許更為重要。我們不能指望著永遠通過父母的鼓勵來獲得內心的滿足。我們也不可能永遠都做到讓他們滿意。能得到肯定與獎勵固然最好,但如果沒有,也不必過於傷神,我們最終,都是要活出自己的世界的!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那種很少能聽到父母肯定的人。他總是會談起小時候父親是多麼的嚴厲,似乎他無論做什麼都不能合他的心意。他說他從小心裡就擰著一鼓勁,就是要證明他將來比自己的父親厲害。他的確也做到了,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經濟收入,都是他的父親無法企及的。可他依然聽不到父親的肯定。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他的一塊心病,這份渴望得到而又得不到的東西,雖然只是那麼簡單一句話,卻一直在折磨著他的內心世界。

但其實還有更悲慘的。因為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似乎在父母眼裡做什麼都不對,於是乾脆破罐子破摔,“你們不是嫌我不行麼,那我就證明給你們看”。他們做各種出格的事情,做出讓父母生氣的事情,甚至是不務正業,甚至是誤入歧途,他們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希望引起父母的關注。只是這些,其實既懲罰著自己,也懲罰著父母。這種抱負式的渴望,最終只換得一場悲劇。

03

我們絕大部分人,似乎永遠生活在父母的籠罩之下。小時候,他們好像在掌控著我們,等長大了,他們又在左右著我們。我們都太想得到父母的肯定,生怕他們不滿意,生怕他們不高興,這種念想甚至讓我們一度失去了自我。

小B說他已經有些累了。累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他似乎總在為了讓父母滿意而努力,總是在圍著他們的要求轉,很多時候也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可即使是這樣,他依然能感覺到父母的不滿。小B從小就是父母眼中的聽話的好孩子,他帶著這個標籤不斷的長大,這個標籤曾經是他的驕傲,如今卻已經成為了他的負擔。他想甩掉這個標籤,卻又不敢付諸行動,生怕父母有一絲絲失望和不滿。看著小B無奈的喝著酒,我們知道,誰都幫不了他,除了他自己。

其實無論是年幼還是成年,父母都是愛著自己的兒女。只是,或許是國情和傳統原因,我們總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要麼含蓄而說不出來,明明是想要表揚的,話到嘴邊卻又咽下去了,只是嗯了一聲就以為完事了。要麼就是吝嗇著自己的讚美,總擔心表揚多了會驕傲、會退步,總希望通過批評讓兒女保持謙虛,卻沒有想到,這份吝嗇,會帶來多少心靈的傷害。也許像那位父親一樣,在女兒取得成績的時候,給他最高的褒獎,或許才是最大的鼓勵和鞭策。

但走出那份內心的渴望,懂得活出自己也許更為重要。我們不能指望著永遠通過父母的鼓勵來獲得內心的滿足。我們也不可能永遠都做到讓他們滿意。能得到肯定與獎勵固然最好,但如果沒有,也不必過於傷神,我們最終,都是要活出自己的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