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成語裡的計量單位 你知多少

中國古代的大部分計量單位雖然已經不再使用,

有些涉及計量單位的成語、歇後語卻流傳了下來,在日常生活中不時被提及。

有個歇後語叫“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它出自明人周清原的短篇平話小說集《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長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意思是弄不明情況,搞不清底細。那麼“丈二”究竟是多高呢?

據《史記·禹本紀》記載,大禹定自身為一丈,以其十分之一為尺,因此男子叫“丈夫”。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後各朝代的計量單位不盡相同。

《西湖二集》的作者周清原大約是明末崇禎年間人,據專家推算,明清兩朝一尺為32釐米,因此換算下來,丈二的和尚大約為3.84米,這樣的身高當然有小說家虛構的成分。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大概對關羽的身高都印象深刻,小說裡對他的描寫是“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三國時一尺約為24釐米,據此推算,關羽的身高大概是2.16米。這樣的身高放在今天也算是小巨人了。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

針對糧食的計量單位最為常見。石、鈞、鬥、斛都是用來表示重量的。據《漢書·律曆志上》載,“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又據《說苑·辨物》載,“十鬥為一石。”而一斛為十鬥,後改為五鬥。有個成語叫“千鈞一髮”,千鈞大概是三萬斤,一發即一根頭髮,三萬斤的重物用一根頭髮系著,情況萬分緊急。

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典故,便涉及石、鬥這兩個計量單位。南朝詩人謝靈運恃才傲物,能夠讓他佩服的人古今天下只有一人,

就是曹植。據《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酒後曾發感慨:“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分一鬥。”自那之後,人們便用“才高八斗”形容文才高超。

讀古代小說,最讓人困惑的恐怕就是銀子、金子和銅錢了,它們到底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其實,關於金子、銀子和銅錢有一個基本的換算公式: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貫”是指古代穿錢的繩索,

古人把方孔錢穿在繩子上,每1000個為1貫;“文”原來指的是銅錢上的文字,後來用作計錢的量詞,1文銅錢就是1枚銅錢。

《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大觀園”有一個細節,劉姥姥二進大觀園時,在說起薛蟠給賈府送的螃蟹時,劉姥姥道:“這樣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錢,五五二兩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兩銀子。阿彌陀佛!這一頓的錢夠我們莊稼人過一年了。

”通過這一情節,大家也能對當時一兩銀子的概念有所瞭解了。